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资源 | 蒋雨璇、彭正涵、倪敏婕:苏锡常方言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作者:蒋雨璇   彭正涵   倪敏婕

关键词:吴语现状;吴语发展趋势;方言保护

01

介绍

       本课题组于2020年7月25至8月25日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对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吴语普及情况进行调查,共获得211份数据。其中受调查的成年人共168人,占总体的79.62%,青少年共43人,占比20.38%。受访成人年龄段分布如图一所示,受访青少年年龄均在12-18岁之间。


图一


       本问卷从对吴语方言掌握程度,吴语使用频率,吴语发展趋势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


02

掌握程度

       首先,基于苏锡常人口流动情况复杂的研究背景,本小组调查了受访者在苏锡常定居的时间。组员提出初步假设: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对于本土方言的传承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某一时间段后,外来人口对吴语方言的接受程度会随居住时间逐步提高。而对于外来人口所育子女,受年龄和样本数量限制,均在苏锡常定居超过5年以上。所得问卷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二                                               图三


       另外,本小组调查了当地常住人口对吴语方言掌握情况,包括吴语方言的理解力(能否听懂)和表达力(能否使用),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四                                              图五


       从图四、图五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的方言理解力与成人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完全听懂的人数下降了28.27%,能听懂部分的上升了16.81%,完全听不懂的人数上升了11.46%。

图六                                               图七


       图六、七间的差距相较于图四、五更为巨大。青少年完全掌握方言表达能力占比缩水24.31%,而完全不会说方言的青少年占比相较于成人多出27.46%。完全掌握和完全不会的人数占比在两张图中近乎颠倒。


       回顾成人问卷的年龄段分析,其中82.74%的受访者处于18-50岁之间,受访者平均年龄在39.46岁,正好是受访青少年的父辈年龄。短短一代人的时间跨度里人们的方言掌握能力的快速消退令人咋舌,其间人口流动、社会观念、教育理念等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值得一一细究。


       将吴语理解力和吴语方言表达力四张图进行两两对比,可以发现听懂吴语相较于说吴语,掌握人数占比更多,而完全不能掌握的人数占比更少,从中可以看出当下会听不会说吴语方言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也是导致吴语方言掌握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侧面体现了吴语掌握和接受程度是由吴语理解力向吴语表达力递增的。


       我组成员对于图二、四、六进行了纵向分析。图二中,定居苏锡常20年以上的占57.74%,而理解吴语方言的占65.48%,能表达吴语方言的占45.24%,从中可以看出,在苏锡常定居20年以上,较大程度上能理解吴语方言并表达。而定居10-20年的群体不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大多都能理解吴语方言,部分能够表达,而5-10年的群体小部分能理解,几乎不能表达,5年以内的群体两者几乎都不能掌握。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苏锡常定居20年以上的群体一般能理解并表达吴语方言,而10-20年能理解但不能表达,低于10年的一般两者都不能较好程度地掌握。因此可以基本验证我组成员的猜想:在苏锡常的定居十年以上者,居住时间长短与吴语接受程度成正比。


03

使用情况

       针对会说吴语方言的群体(包括完全掌握和部分掌握吴语方言表达),本小组调查了其使用方言的场合,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八

图九


       从中可以看出,成人和青少年在吴语使用场合上的选择达成基本共识:吴语方言使用频次最高的场合为亲友沟通,而公共场合使用方言的频率明显较低。多用于亲友沟通而避免在公共场合的运用,吴语方言使用特点与我国很多其他地区面临式微的方言使用情况类似。


       因此本小组认为,吴语的传承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因此,组员对于家庭教育中使用吴语方言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比对定居时间,可以发现,除外来人口之外,本地居民也存在不愿意与孩子用吴语方言交流的问题,而确定会教孩子吴语的也仅占36.9%。青少年对于家庭生活中使用方言交流的看法,分别有11.63%和32.56%的受访者表示同意或很同意,而将近40%的人认为一般,呈中立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很残酷的现实:吴语方言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正面临严峻的考验,父母不会说、不愿意教使得吴语方言在下一辈的普及度大大降低。而这背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全社会推崇普通话的浪潮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


       反观近年生机勃勃的粤语,拥有独成体系的粤语字,成功将口语方言书面化,在正式场合、报刊杂志上也多用粤语及粤语字,形成了推崇粤语、鼓励粤语的社会氛围,也为新生代群体和外来人口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当然粤语的繁盛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促成,成为方言濒危的大环境下可遇不可求的风景独好,但其中自有值得借鉴之处。


       针对不会吴语方言的群体,调查其是否有兴趣学习吴语方言,绝大多数表示可能会,而一定不会与一定会的都占小部分,此处个例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可忽略不计。


04

受访者态度

        对于方言是否粗鄙的问题,所有成年受访者都持否定态度。而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其中有两人认为方言是粗鄙的表现。虽然仅占受访青少年总人数的4.65%,但仍值得引起重视。方言正因为普及度越来越低,才使得不了解吴语方言的人认为其粗鄙,而若认定其粗鄙便不会再去多加了解,由此恶性循环,吴语的传承就更加没有保障,要保护方言,改变“方言粗鄙”的陈腐观念刻不容缓。


        对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是否需要听懂吴语方言这个问题,59.52%人表示尽量能听懂即可,27.38%的人认为一定要听懂。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由于直接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群众,其掌握吴语的需求可侧面反映出吴语在公共场合的使用情况。由于吴语“多亲友、少公共”的使用特点,许多受访者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和稀泥”的态度。然而对于一些普通话掌握不熟练的老人来说,服务人员的吴语交流能力是一种必须。由于网络问卷的形式,受访人中老年人不多,再次不多做讨论。


05

发展趋势

       本小组调查了受访者关于普通话的普及对吴语方言冲击的看法,结果如下:

图十                                             图十一


       认为几乎没有影响的人数占比均在13%左右,双方主要区别在于对冲击感受程度不同。56.55%的成人受访者表示影响很大,而青少年受访者中仅39.53%认为影响很大。但作为05后的年轻一代,这39.53%也存在部分主观臆断的成分,切身体会的比例较成人受访者会低一些。


这种差异与两代人之间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追溯普通话普及历史,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平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成人受访者的平均年龄在40岁,即平均出生年份在1980年;青少年受访者平均年龄15岁,平均出生年份在2005年。两代人之间差距的存在可以推断为2000年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地位的确定,及其对于社会氛围、教育体制等方面产生的连锁反应造成的。


图十二                                           图十三


       在保护方言重要性的观念上,图十二、十三表现出比普通话对于方言冲击程度判断更大的差异。80.36%的成年受访者都意识到了吴语方言保护的重要性,而只有53.49%的青少年受访者认为保护方言很有必要。表现出一般、无所谓、没有必要的人数占比在青少年受访者中都明显增多。从中可以做出合理假设:近些年人们对于方言保护的重视程度随着代际更替正在逐渐减弱。


06

保护措施

       本小组根据受访者在方言保护上的不同态度,分别对他们进行了进一步探究。结果如下:

图十四


       对于赞同吴语保护的大部分受访者来说,普遍同意家长教导、增加方言型媒体节目和将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措施,但少有独特见解,只是在已有选项中进行筛选。


       对于不太赞同吴语保护的受访者,均有50%的人认为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消亡是大势所趋,其次是25%的人认为方言沟通是障碍,这些都是缺乏对于方言的正确理解而产生的偏见。其余个例特殊性较强,不做具体分析。


07

提出建议

       根据前期对吴语普及程度的调查结果,结合已有文献,本小组对吴语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以供参考:


(一)政府作为主导者制定相关执行计划。


       国家和地方语言文字管理部门通过高效的组织机构和完备的制度体系,对工程实行正确领导和严格管理,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例如199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1993年威尔士语言法案》,并在该法案的支持下,成立了威尔士语言委员会,将促进威尔士语的使用作为活动宗旨,采取双语服务等措施,将语言复兴政策深入到日常和经济生活。


(二)专家承担语言保护工程的主体工作。


       语保工程的主体是田野调查记录、音像摄录、数据汇聚、研究开发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专业出身并经过专门培训的专家团队承担,专家全权开展顶层设计,制定规范标准,研发技术工具。例如利用GIS技术,建立方言地理信息系统来研究和保护方言,以及基于特定社区的语言复兴民族志研究,都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三)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宣传,营造舆论,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吸引学生和社会大众参与语保活动,鼓励明星参与以及企业的加入,形成一种“全民语保”的局面。


(四)加强校园和家庭教育,构建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


       上个世纪末推普工作的有力举措和教育行业反应的积极性是相当高的,使得孩子对外交流时使用普通话,对内交流与祖辈情况尚可,与中间辈交流时,双方也倾向于使用普通话,青少年对于吴语方言文化的认同感较低,对于其文化价值更是缺乏基本的认识。需要教育部相关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与语言复兴相关的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加强方言的教学和应用,在高等教育中提供更多正规化的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建立线上线下学习中心;父母也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语言态度,在家庭教育中多鼓励孩子使用方言,提高方言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


(五)通过新媒体渠道推广吴语方言。


       在当今时代,相比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具有传播范围广、运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可以同时承载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推广资料的优势,可以将互联网作为载体,建立吴语方言的线上展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历史影像和建模手段还原吴方言发展历程。


(六)大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各地电视台、电台以及网络平台开办方言栏目例如方言类综艺节目,用方言播报本地新闻,表演地方文化节目,扩大方言的影响力。制作方言电影、方言纪录片和新创的方言歌曲,创建方言博物馆、生态区、体验区等,都能吸引新生代了解方言,学习方言,进而参与到方言保护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曹志耘.中国语保的理念及其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2019(4):8-14.

2.张新生,李明芳.威尔士语复兴的经验与思考[J].语言战略研究,2019(3):45-52.

3.杰拉德·罗谢,琳恩·辛顿,莱纳·胡斯,袁振杰.国际语言复兴研究的理论和实践[J].语言战略研究,2019(3):53-61.

4.张义.基于MAPGIS的中国历史方言地理信息系统(CHDGIS)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5-14.

5.陆英.苏州儿童的方言使用现状及幼儿语言教学对策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09:32-35.

6.俞玮奇,杨璟琰.近十五年来上海青少年方言使用与能力的变化态势及影响因素[J].语言文字应用,2016,(4):26-34.

7.戚莹.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传承——基于宁波话的实证调查[J].文化学刊,2019(6):207-209.

8.罗广军,赵夫群.“关中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专题网站建设[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3):40-42.

9.尹喜艳,李衡,龙梦君.中山非遗民歌与方言保护传承融合路径探索[J].中国地名,2020(7):72-73.



基本信息

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蒋雨璇  彭正涵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倪敏婕

联系方式:13270182553

邮箱:451791505@qq.com


#往期回顾

语言资源 | 李菲:龙门县语言资源及路溪话简介

语言资源|陕西惊现“客家古村”,已有300年历史,全村都讲客家话!【转发】

语言资源(视频)丨浙江深藏一座世外桃源 隐居着会说5种方言,身手不凡的武林高手【转发】

语言资源 | 郭熙、刘慧、李计伟:论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保护【转发】

本期编辑  |  刘杰威

审读  |  吴婷

责任编辑  |  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