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保的故事(音频)| 吴碧珊:语保,让我更了解家乡(广东翁源江尾客家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1



语保,让我更了解家乡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


前言

      2018年,我硕士毕业第二年,语保要启动翁源点的调查,我的导师甘于恩教授推荐我担任翁源点的课题负责人。起初我不太敢接,觉得自己资历不够,怕担当不了重任。甘老师鼓励我,说我是母语者,且有毕业论文做基础,不怕,有什么问题老师会帮忙解决。于是鼓起勇气接下了这个项目,并邀请了陈燕辉师妹和董一博师弟加入其中。

       我是翁源人,但一开始我并不了解这个千年古县。凭着对方言的喜欢和作为“客家人”的自豪,考研时我选择了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方言方向。入学时的目标就是我要把翁源的客家话写出来,于是有了硕士毕业论文《广东省翁源县客家话语音研究》。如果说做毕业论文让我对家乡有了第一次的了解,那做语保则是第二次更深入的了解。

       方言调查的头等大事就是寻找发音人,尤其是语保的发音人条件更为严格,更不容易找到。语保对视频的质量要求也很高,不能有明显的噪音,所以摄录场地的选取非常关键。只要解决了发音人和摄录场地的问题,那工作就好开展了。也正因为这两个问题解决起来不容易,成就了田调过程中的乐趣及田调后的美好回忆。



热心的青男阮大哥

 

       按照项目的进度,2018年7月前应该确定好发音人。但经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发音人招募启事,没有一人报名,只能回到翁源实地寻找。由于摄录的设备很多(在此衷心感谢王茂林老师将设备借予我),坐大巴车不方便,于是叫了一辆回翁源的顺风车。司机师傅被我的行李吓了一大跳,问我是干什么的,整这么多东西,早知道这么多行李就不载我了。我笑笑说:“这是缘分。”上了车后,我开始跟老乡司机解释,并问他有没有合适的发音人介绍给我。令我欣喜的是,这位老乡基本符合青男的条件,而且有时间有意愿协助我们调查,还能帮忙找到老男发音人。当时觉得自己真是人品大爆发,出门遇到贵人了,真印证了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位老乡司机叫阮春伟,我们叫他阮大哥。阮大哥非常热心,第二天下午他便开车带我去老男发音人家里了解情况。和老男一聊天,我就兴奋了,原来就在县城中心也有闭口韵,这是我做毕业论文时没有发现的。经过了解,这位退伍老兵黎胜建,符合老男的条件,也有时间配合我们调查。在找到黎叔之前,朋友的爸爸也热心帮助我,他带我到陂下村的村委会,请村支书帮我找发音人,一位姓官的支书开摩托车载着我去了好几户人家,所到之处乡亲们都斟上热茶,虽然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发音人,但非常感谢他们的热心帮助!

       阮大哥不仅帮助我们解决发音人的问题,还帮助我们解决摄录场地的问题。一开始我们在县教育局吴庆威主任的带领下到龙仙中学和翁源中学考察录制环境,结果两所学校都不理想,噪音太大。于是我们想到了宾馆,阮大哥给我们介绍龙湖旁边的恒胜客家文化酒店,还借着和经理的关系给我们打了折。

       就这样,在阮大哥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老男和青男发音人,选定了大本营和录制地点;在吴庆威主任的帮助下,找到了口头文化发音人;经我小姑和邻居介绍,找到了老女和青女发音人。发音人集齐,总算可以开始调查摄录了。

爱自由的青男林大哥

       上面说到的这几位发音人特别给力,把摄录当成是他们的工作,录制前一晚还会花时间预习一下第二天的内容。特别是黎叔,非常用心,还会和家里人一起讨论。本以为摄录工作会很顺利地进行下去,没想到青男录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专家说条件不合格,建议重新找发音人。一开始也知道阮大哥离开家乡时间较长,心存侥幸觉得相差不多应该没关系。后来在严修鸿老师的建议下,停止了对阮大哥的调查,重新找发音人。于是我们边录制边找,通过小学同学介绍,我们找到了林冠科大哥作为青男发音人。

       说到林大哥,我们起初有点害怕,觉得他是个“黑白通吃”的厉害角色,脖子上的金项链,嘴上的一支烟,黝黑的皮肤,高大的身材,足够我们浮想联翩。林大哥的性情用那一句经典歌词形容再恰当不过——“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约好了早上9点录制,到点不见人,鼓足勇气打电话给他,生怕打扰他睡觉,怕他一个不高兴就不合作了。电话那头果真是还没起床,说是昨晚喝酒喝得太晚了,连声说:“没关系,不着急,你慢点,搞定了再来。”因为林大哥的“大佬”形象和爱自由的性情,初出茅庐的我不敢对他要求太高,他不想穿统一的服装没关系,录制的时候能过就过,就连大哥脖子上的金项链,我都没敢请他取下来。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调查手册》,看是否有“禁止戴项链”这条,虽然自己也觉得不戴项链会更庄重些,但还是不够勇气提出这个要求,既然没有禁止,那就让他戴着吧。后来听说第二年语保的摄录条件中多了一条“不允许戴项链”,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心里很不好意思,可能是因为这条金项链吧。

       其实,林大哥是一个很友好的人,当时若是请他取下项链,他也应该会同意的。从他的言谈中,也能看出他是一个热爱家乡的人,就他这样爱自由的性格,能坐下来配合我们调查,已经说明了他的家乡情怀。不知道林大哥当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害怕”,希望他不要见怪。

客家山歌好搭档

       说来也巧,吴庆威主任帮我们找到的口头文化发音人陈福燕(青云山艺术团团长)和我小姑帮忙找到的老女发音人高源花是唱山歌的好搭档。陈叔可以说是客家山歌的传承人,1999年,他创立了青云山艺术团,坚持创作表演山歌和采茶戏。艺术团里挂的照片,表演的道具,密密麻麻的手稿……无不体现着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对客家山歌的热爱和传承,令人敬佩。陈叔说县政府经常请他们下乡表演,中央电视台还到翁源来拍摄他们唱客家山歌的节目,艺术团里的伙伴有时间都会凑在一起练习。相比起陈叔较为专业的创作,高阿姨可以说是热情开朗的客家山歌发烧友。高阿姨非常健谈,有她在,绝不会冷场。六十多岁的她,声音依然非常清脆、高亢,唱起客家山歌,那真是好听。高阿姨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溢于言表,一直和师弟师妹说找个翁源姑娘、嫁到翁源来。在我们临走时,她还写了两首山歌送给我们。

       陈叔告诉我,翁源客家山歌有两个腔调——龙仙歌调和礤下歌调,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作为一个客家人,从小到大没有在生活中听到过客家山歌,对客家山歌的印象是翁源电视台播放的青山客家山歌,以及CD里“阿妈照称”和“三斤狗”的故事,更不用说山歌的腔调和形式了。因为语保,我亲耳听到了客家山歌,对客家山歌有了一点了解,也喜欢上了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中蕴含着老百姓的生活、情感和智慧,自然朴实。山歌中的比喻、夸张、起兴等手法也令人佩服,想象丰富,形象生动,非常有趣。录制客家山歌的那几天笑声连连,惊叹于山歌中的阿哥阿妹为爱痴狂、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因地制宜降噪音

       噪音问题应该是语保摄录中最大的拦路虎了。一开始还觉得酒店挺安静的,我们摄录的房间算是酒店里最安静的房间了。清洁阿姨打扫卫生的噪音、隔壁房间看电视的声音,这些都能克服。可下雨了,雨声成为了噪音,该怎么办呢?又不能让老天不下雨,又不想耽误进度。聪明的师妹想到了办法,把酒店的床垫立起来挡在窗户前,把背景布夹在床垫上。还把被子挂到进门的衣柜门上,用枕头堵住下面的缝隙,以此降低走廊上传来的噪音。如此一番操作,酒店的房间被我们折腾得不成样子,佩服自己这么厉害。师妹开玩笑说,恐怕我是第一个被这家酒店拉入黑名单的人。真是感谢酒店的支持!



风景


感恩


   将近半个月的调查摄录,虽然有小插曲,但总体顺利。因为有父老乡亲的帮助和支持,有专家们的指导,有师弟师妹的帮助,此项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从毕业论文到语保项目,我的每一次田调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认识了更多热爱翁源的热情老乡,我喜欢和他们聊天,走进他们朴实的生活;我听到了翁源客家山歌悠扬的曲调;我看到了更多翁源的美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家乡在我的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会记得遇到的人,走过的路,感恩。

       转眼间,离那个夏天已经过去三年多了,虽然我没有在学术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但仍然感恩这一切。希望我还能为家乡方言文化做点什么,希望能把对方言文化的喜爱传递给我的学生。

       (吴碧珊,现任教于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


本期音频 | 吴碧珊

本期编辑 | 吴碧珊

本期审读 | 马国元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图片 | 分源自网络侵删)

方言点 | 广东翁源江尾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报道丨汉语方言中心成员前往翁源教研基地交流

方言与美食(音频)|林柳明:粤北客家小吃(翁源龙仙话)

趣味方言(音频)| 廖晴、林柳明:同句同话不同味(江西赣州客家话、广东翁源客家话)

方言与建筑(音频)| 林柳明:江尾八卦围(翁源龙仙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林柳明:“打斗四”与“油罩糍”(翁源龙仙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