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冯国强:珠三角漁家的行業用語和生活用语概述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珠三角漁家的行業用語概述
珠三角水上族群對過去式的行業語開始出現消亡現象,與陸上住民的本地族群逐漸不再歧視水上族群有關。由於少了歧視,他們有機會上船或者上陸上的學校接受教育,新詞彙對他們來說就是時代潮流,新詞彙紛紛進入他們語言裡,這種出現,就是借詞的出現,以新的代替舊的。借詞是會對語言產生影響,這是普遍的現象,雖然是語言豐富發展的一個普遍使用的手段,但是,如果本族語詞彙中本來就有,卻放著不用,卻還要去借用,用借詞來代替本族語詞,是語言功能衰退的一種表現。大量借詞進入本族語,是會影響到本族語的語音、辭彙、語法系統,這是深層次的影響。
以香港石排灣為例,漁民的行業語出現了問題,跟 1947 年香港石排灣的漁船由風帆進入機動有密切關係,因生產方式改變了,新技術出現了,教授他們機動操作的海事處老師們正是陸上的本地人,他們以本地話跟他們交流,以科技術語跟他們交流,這個交流,這個接觸,最初漁民還會新舊詞彙兼備,最後徹底只用上借詞,放棄本族群的行業語,以科學說法代替舊的落後的表達,如過去他們過去稱“東、南、西、北”,分別是說“上、開、落、埋”,現在這種說法基本以東、南、西、北”取代,這是語言接觸後的改變,也是心理上的因素而出現的改變。“上、開、落、埋”方向的表達方法,現在只留在部分老人的深層記憶裡,有些更是遺忘了。方向詞以外的其他的行業語也是這樣子因受文明洗禮逐漸消失,不再使用,因而進入消亡。
另一方面,這種新的詞語的表達形式,對香港的水上族群來說,這是反映他們已能跟著時代的拍子大步邁進,也是代表著時代潮流的說法,有激勵著水上族群積極上進。新的語言辭彙,新的表達形式,讓他們確得充實和豐富,讓他們覺得是自我進步的標誌,這種社會言語便成了一種導向力量,結果是由此而出現擴展、延伸、滲透,乃至影響本族群其他部分的行業語。最後,舊式的行業語便死亡。
再以石排灣為例,行業語的消失,與 50 年代發展黃竹坑工業區和 1964 年石排灣填海、填涌也有關係。填出來的土地拿來發展工業,除了外區人進入這裡的工廠工作,也是為了安置一些失去漁艇的水上人工作。他們到了工廠,大環境變了,沒有海洋,沒有了海排,沒有了魚,沒有海洋的風浪,只對著機器,不用觀察天文,一切漁文化的行業語一句半句也用不上,他們也在工廠裡聽不到昔日的行業語,所有跟捕魚有關的詞很快幾乎都忘記了,水上族群的詞彙就這樣子變得越貧乏。很快,這些行業語便消失了。另一方面,外區進來的工人是本地族群的人,人數比水上族群要多,水上族群的水上人也改說本地話。
語言面臨的危險並不在於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的消失,兩者是互動著的。確實如此,今天珠三角的水上族群正正就是已遺忘如何唱鹹水歌,只有中山市部分城鎮保留較好,但中山市年青人已出現不知道何謂鹹水歌,他們只唱流行歌了。不單是鹹水歌,甚至連水上族群的命名特點,婚禮夜嫁的特色,回腳步的風俗,哭娘歌和對唱,甚至水上族群的方言也一一出現瀕危,甚至部分地方這些行業用語正式消亡了。如香港石排灣的水上白話,只是停留在部分中年人,待他們百年歸老,他們的方言也像行業語一樣進入消亡。
語言與文化是緊密相連的,語言死亡表面是語言問題,實在並不是如此的,後果是文化的消亡。水上族群的水上白話的退化和瀕危,承傳出現了問題,會導致它所承載的文化失傳,所以方言與文化的消失,不是單向的,是雙向的,是互為因果。
珠三角水上族群的方言為何出現瀕危?除了跟他們上了岸,轉了其他行業,不再接觸打魚,大環境變了,其行業語便因此而消失,不單是行業語消失,不單是詞彙消失,連整個水上白話音系也開始出現系統上的變化,韻母系統跟廣州話系統很接近。這種水上白話消亡問題,已出現在老年人身上,他們已經不會說了,這也涉及到活力語言的問題。廣州市荔灣區漁民新村的水上人,十年前集體遷到陽光花園,筆者於 2002 年曾經追到廣州白雲區陽光花園裡去找他們,筆者跟六七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採訪,他們說的全是地道廣州話了。聽他們說,他們這樣子說話已很久了。至於 30 多年前還是郊區的天河、黃埔,能說水上白話,只限於老年人,中年已很少說了。能說水上白話的中年人,他們的方言也已滲入了不少廣州話韻母系統的特點,與老一輩的比較,已出現了很大差距。至於不再捕魚的,轉到市區工作,大部分已講標準廣州話。年青人更不用說,甚至出現只跟您說普通話。
大環境的改變,水上族群不單是行業詞彙的消失,其他問題也一一冒出來,出現了負面的影響。
参考文献(略,原载澳门《粤语研究》第15期,2014)
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