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音乡情(音频)| 洪泓:来去啉一碗面线糊(泉州话,诵读:蒋东煌)【转发】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


(本推文转载自“传承闽南语”公众号)






来去啉一碗面线糊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日三餐亦如是。早餐吃舒服了,一天都会有好心情。有句话说,深夜的烈酒,不如清晨的一碗粥。泉州早餐里的面线糊,简单快捷,味道浓郁。

在泉州,吃面线糊喜欢用“啉(喝的意思)”字,原因在于面线入口顺滑,因此常把吃面线糊说为“来去啉一碗”,一个“啉”字显示出泉州人对面线糊这道美食的偏爱。

质地奇妙的“糊”介于稀汤和稠汤之间,只要一碗就足以让爱睡懒觉的人起个大早。来到泉州,你会发现,面线糊和它本身一样,只是“食引”,是泉州的温柔早晨的一部分。顺着味道走,逐渐看见那锅热气腾腾的面线糊,在热气袅袅的街巷之间,于满口都是温柔的香气中,那是泉州早餐中的古早味。

“一碗面线糊,点灯吃到光。”这句话的意思是,面线糊既可以当早餐,又可以是主食,当然夜宵也可。吃面线糊需趁热,地道的吃法不像是吃稀饭必备筷子,一定要端起碗来呼噜呼噜地紧着吃上两口,或者拿刚出锅的油条也顺势往嘴里塞那么一口,才对得起面前这一碗“糊”。从沸腾开始,以见底结束。

“糊”是泉州最传统的早餐之一,别看它看上去平平无奇,其貌不扬,凑近一瞧,这“糊”不稀不稠,洁白得目中无“面”。但它却是用本地特产细如发丝的面线,以及地瓜粉勾芡,让这碗面线糊不是羮更像一碗羹。“糊”底绵稠与否?食材新鲜与否?就成了判断一碗面线糊优劣的标准。

“糊”底的关键,秘诀在汤。充分利用骨头熬煮,加之香料配成的秘方,熬出来的老汤风味独特。因“糊”里有了骨头汤垫底做气,配上白如凝脂细嫩软滑的特制面线,香味浓郁,嗦上一口浑身都畅快了。

万“糊”皆可搭。油条与醋肉层层叠叠着,一软一硬,一深一浅,两种不同味道的食材相辅相成,彼此渗透。再来一条宛如一双大“筷子”的金灿灿的大油条,从中间夹断,一半干吃,酥得掉渣;另一半泡进汤里,吸饱满满的汤汁,泡得软糯的油条入口即化。在面线糊里,醋肉既可以当主角,也可以是配角,醋肉是一种油炸的香醋腌瘦肉,外表金黄,吃起来外酥里嫩,带着淡淡的醋香,当零食可解馋。

烟火气十足的泉州本身是一锅热气沸腾的高汤,味道鲜美,清甜爽滑。汤汤水水的滋润让面线糊在泉州小吃界永远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依靠“只能意会、不用言传”的奇妙口感亦成为早餐界的“一哥”。

升级版面线糊则是摆放得精致如西餐一般的搭配,对于手机比嘴巴先尝的打卡族来说,这是能发朋友圈炫耀的涨粉早餐了。拿一碗面线糊做谜面的话,那么谜底一定就是一座城。说是面线糊,实际上也是一碗“硬菜”,吃上一碗暖心暖胃。就是这碗糊与家乡勾连在一起,热乎乎地让不少泉州人从少年一直吃到中年、老年,还吃不够,因为那是家的味道,更是在心里久沸而不歇的热乎。

 


END
本期编辑|陈淑霞责任编辑|甘于恩本期审读|李思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方言与美食(音频)|杨欢:寻味彭水,品尝小吃(重庆彭水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文贞敏:巫溪烤鱼(重庆巫溪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刘颖彤:专属于广东人的榴莲大餐——榴莲煲鸡(广州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 陈淑霞:春天温润的味道——河头白糖糕(新兴县河头沙坪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 | 陈淑霞:腊梅清香,粽子浓香(云浮新兴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