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AM 板块聚焦 | 【大万山海经】“物种新论” 深双特邀展

引言

第九届深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坪山区分展以大万不插电为主题,将大万世居做为研究标本及话题索引,围绕客家围屋遗存,叙写了一场历史与未来生活畅想的重叠宇宙。展览由四个篇章交错叙事构成,即“大树茶话会”“万物的足迹”“世说山海经”和“居筑的范式“。展览内容将在三个月中持续生长更新,大万不插电,探索不间断。



C 世说山海经 

“物种新论”特邀展  


C 世说山海经 ——“物种新论”点位图


第三篇章“世说山海经”以世界观看与民族叙事为重点,作品结合影像,绘画,文本等形式,从旅行者,植物学家, 运动员等多个视角下的环境维度讲述关于“寓言”"神话”“世界”“他者”的故事。


主策展团队特邀策展人魏颖和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由两人共同策划了特别板块“物种新论”。



“物种新论”| 前厅



“物种新论” 策展前言


从远古到现今,人类对于其他物种的认识都在坐标轴中不断变换——时而敬畏、时而平等、时而俯视 ——从中国的上古时期到欧洲的中世纪的前现代理解层面、从亚里士多德的阶梯结构和林奈的树状结构的博物学层面理解,到马古利斯的内共生学说和盖娅假说的现代科技理解层面、又包括如今突飞猛进的合成生物学所引发的关于新的“自然”和“人工”的未来想象层面。“物种”这一概念随着不同的文明、时代和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在不断跃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也是认识论问题。如何将对于物种的理解融于艺术创作之中,并针对不同地域有特定的探索,是“物种新论”想要进行的尝试。


本次项目发生在物种极为繁茂的深圳坪山,一座极具风格的客家聚落空间中。展览从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入手,以三种角度来思考人与物种的关系。在谭彬的图像叙事中,《山海经》一书中的异兽形象代表了前现代时期的人类对于其他物种的想象,带有敬畏感。其作品《颛顼的噩梦》则用现代X光技术对明代以来的“山海经”图式演变,完成了介于神话和现代技术间的勾连。而赵仁辉的《世界动植物群指南》看似是一本严格遵循博物学规范的指南目录,实际却是关于人类对于其他物种干预的虚构故事,这些场景发生在当下或者不远的未来,有些物种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作出倒退(而非进化),而另一些物种则是完全因为人类的需要而诞生。生长于深圳的艺术家袁野则被委任一件关于大万世居附近的植物群像的作品《大万植物识别手册》,并在其中用“齐物”而非功能性的视角去审视它们。透过提示人类与非人类物种在空间中的一致性,她试图对生命存在的真实性进行一种确认。此外,一系列与深圳乃至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物种认知的田野调查和讲座活动也将在这个空间和线上进行。


“物种新论”| 《世界动植物观看指南》


“物种新论”| 《颛顼的噩梦》


“物种新论”| 《大万植物识别手册》


“物种新论”| 《大万植物识别手册》



“物种新论” 策展人



魏颖是一位策展人和研究者,她近期的兴趣方向为科技艺术史,生命、环境、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与艺术结合的领域。她的实践包括展览策划、研究、写作、翻译和教学等。她担任欧盟科技艺术奖(STARTS)、ISEA等国际科技艺术项目的国际顾问/审稿人,“信睿周报”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委等。



南兆旭,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深圳自然笔记》《深圳自然博物百科》等书的执笔者。1989 年定居深圳。长期研究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主张“在地关怀”,关注、记录、保护深圳的自然生态,发起和组织了一系列自然保护活动。


《深圳自然博物百科》 南兆旭著





“物种新论” 作品介绍



《世界动植物指南》

赵 仁 辉

《世界动植物指南》记录了人类干预行为对自然世界缓慢改变的无数种方式,并对此进行反思。该指南展示了一系列奇特的生物和生命形式,它们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压力。书中记载的另一些生物则是人类干预或基因改造的结果,为了满足人类从科研到装饰的不同目的。


世界金鱼皇后


2012年,福州举办了首届国际金鱼选美锦标赛,共有来自14个国家的3000余条金鱼角逐了包括金鱼皇后在内的不同头衔。标准分为五项:品种、身形、泳姿、色泽和总体印象。最受欢迎的是一条重达四公斤的巨型金鱼。评委们认为限于品种等因素,并非所有金鱼都能长到如此之大。从金代起,金鱼就在世代的基因突变中筛选而来,其确切起源不明。



周氏闭壳龟


周氏闭壳龟被认为已灭绝了20 余年。2004年,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的小村庄市场发现了一个繁殖对。经过密集的繁殖计划后,人类向野外秘密放回若干数量的龟。首批幼龟因未能在季风时节迁徙而死亡, 随后批次的幼龟则开始学习同机器龟(由科学家远程控制)一起迁移。科学家们躲在被伪装隐藏的帐篷里,花费24天来引导幼龟穿越 15 公里长的山谷。

成为猫头鹰的猎鹰


猎鹰原本是昼行性鸟类,如今却变成像猫头鹰一样的夜行性鸟类。城市中的猎鹰已开始使用路灯和发光建筑物的人造照明,在夜间捕猎蝙蝠。


参展人


赵仁辉

b.1983, 现生活、工作于新加坡


赵仁辉以摄影进行创作,同时采用多学科方法将影像与实物并置呈现。他的作品主要探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仁义与道德的课题,同时也关注人类的态度和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他于全球参加展览,包括新加坡,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意大利,也参与各地的双年展和摄影节。




《颛顼的噩梦》

谭 彬

《颛顼的噩梦》是一组透过X光看到的《山海经》中异兽生物的形象。X光图像的重构基于自明代以来的《山海经》图式演变,这种重构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山海经》文本的生长过程——由图转述,图像遗失,再由述转图,正是在这种不断“翻译”的过程中成为了一种“脱序”(disjointedness)的状态,一种开放的文本。X光作为一种现代医学媒介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仅是将视线引入身体内部的一种突破,更关涉着身体认知的现代性问题,正如《魔山》中所谓的,这是一种“内部肖像”。《山海经》作为一部难以归类的经典,以其奇诡的身体描述致诘着我们的想象力,而通过X光对其重现,既有它荒诞的一面,也有它去神秘化的一面。X光的现实意义其实是在勾连着《山海经》的最实在的那一方面——一种回归历史语境中的真实。在它神秘化、神话化的表面背后,有着一种极其现实、极其实用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一种远古时代的“国家地理”。




楚国原为先秦大国,但自公元前312年楚战败于秦后,国势日衰。公元前303年因失信于齐,齐联韩魏合攻楚,楚质太子于秦乞援,方得退齐联军。自此楚连年失地,公元前299年怀王赴秦约会于武关,因求割地不应,逐被困留,三年后卒于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竟拔郢都,烧夷陵辱及楚先王之墓。此战国的局势,“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禨祥候星气尤急”(《史记·天官书》)。据史景成观点,《山海经》正是于此语境下经楚国纂辑成书。其中不仅记有奇禽、异兽、神怪的显现可察禨祥,且有具医药或神效性的动植物,可供去饥馑、治急疫;其所记关于地理地图的部分,除可做旅行指南外,尚可助主兵者制定作战计划;其所记“食之”、“佩之”的动植物,则可供克服疲劳、饥渴等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其矿产产地的记载,又可供国家开采,以用于军械利刃的制造。此外,其中所记各类祭品,又是一部可供祠神、求福、免灾的指南。


《山海经》郭璞注.蒋应镐绘图.明万历刊本


山东地质图(出自李希霍芬《山东及其门户胶州湾》)


于此种种,不免让人遥遥想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中国历时四年之久的地质考察,及其1877年向德国政府提交的那份报告——《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相较而言,《山海经》这样一本救时急的指南书,颇似一部国家地理丛书。此书既非一时可为,亦非一人可为。据推测,其文本源头可追溯至夏、商,在周时被档案化,终由楚国重新纂辑成为《山海经》的原型。今本《山海经》由“五藏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海内经”组合而成,本次展出的经中生物皆出自《五藏山经》。





旋龟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南山经》


注解:

“旋龟”在《山海经》中出现多次,除了《南山经》中的描述,也出现在《中山经》的“中次六经”:“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游国恩、闻一多皆认为,此“旋龟”即是《楚辞·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中所谓的“鸱龟”。“底”同“胝”,即足茧。“可以为底”,即可以治疗足茧。江绍原在《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中据此认为《山海经》为古代的行旅指南。


冉遗之鱼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西山经》


注解:

“眯”即梦魇、噩梦。《庄子·天运篇》:“彼不得梦,比且数眯焉。”释文引司马彪云:“眯,厌也。”厌,俗作魇,即厌梦之义。《山海经》中除了“西次四经”中的冉遗之鱼,“中山经”中脱扈之山的植楮、昆吾之山的蠪蛭、廆山的鴒䳩、泰室之山的䔄草都具有驱除梦魇的功效。


鰼 ( xí ) 鰼之鱼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嚻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椶、橿,其兽多麢羊,其鸟多蕃。

——《北山经》


注解:

“御火”,即防御火灾。除此鰼鰼鱼,《山海经》中尚有《西山经》小华山中的赤鷩、符禺山中的鴖、翠山中的鸓、崦嵫山中的丹木,“中次九经”崌山中的窃脂、“中次十一经”丑阳山中的䳅鵌、“中次十二经”即公山中的蛫。除却丹木为植物,蛫为龟属,其余生物皆为鸟属,唯丹木的功用与鰼鰼鱼相近,既可以治疗黄疸病,又可以御火。


鮨(yì)鱼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嚻水,其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北山经》


注解:

“狂”即癫狂。“西次三经”泰器山中的鸾鸡、“北次三经”阳山中的领胡也有相同功效。《广韵》谓:“病也。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显然这是一种不同于生理病症且与心相关的病症。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就曾以系谱学策略讨论过西方自中世纪到现代的疯癫史,以及疯人院作为一种技术装置关于秩序与规训的象征。《山海经》除了“狂”还曾出现“痸”(一种痴病)、“妒”、“蛊”、“眯”、“惑”等精神性病症。


参展人


谭彬

b.1989, 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谭彬的创作实践涉及装置、影像、现场、事件、文本等媒介领域,长期关注以“阳台”为原型的公私场域和以“洞天”为模型的混合现实。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大万植物识别手册》

袁 野


《大万植物识别手册》是根据在地调研生成的一组作品,也是艺术家“物种档案”系列作品的一部分。作品计划完成三十份“植物档案”,并以多种媒介进行呈现。作为引子,此次展览侧重展示了其中三种植物——棒叶落地生根、血桐和大王椰。展览中的“植物档案”由纸质图文和录像作品组织而成,并根据大万世居的空间特点做出展陈上的调整。


这组作品源于艺术家多次踏入大万世居,对非野外环境下由于人的退居而自然生长的植物所产生的好奇。“那些被人类归为‘一般性杂草’的植物经常拥挤在一起,有些看上去和谐,有些好似刚经过一场战役,废墟和植物纠缠在一起的景象常被人称为荒凉……”诸如此类的感性经验促使艺术家思考人、空间和非人物种(这里尤其是植物)之间的关系。


在田野调查中,艺术家学习和借鉴了专业学者的调研方式,却并没有遵循那种对植物生态学特征的严谨记录,反而刻意留下大量基于具身体验而拍摄的植物图像。这些图像常以一个或多个局部反映某种植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暧昧关系,展现大万世居建筑群内植物“生活状态”的某时某刻。相比更加感性和抽象的录像作品部分,对这些在地物种的“识别”建立在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等层面的“分析”上,艺术家试图让承载这些信息的相关图像(如历史照片、新闻图片、网络视频图像等)与实地拍摄的图像彼此勾连,产生互文,并确定了图像的最终呈现以及图文关系。而文本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建立在分类与定名意义上的植物特征描述,它更倾向于是一篇篇“植物传记”,基于大量关于某种植物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资料。


艺术家将这些非常规识别功能的图像、文本和影像组织成视觉档案,尝试以非单一生物学的视角“解剖”这些物种。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构建有关植物的叙述,或许可以牵出一种对现存物种进行重新发现的可能。



大王椰往事 (节选)


景观设计师喜欢大王椰,富裕的村民也一样。听说九十年代的深圳,一棵大王椰的身价一度高达几万块。即便如此,人们也总是需要大王椰。它的叶片被制成日用品,偶尔也会有别的用法。比如你现在还能看到大王椰树的人工版本——仿真大王椰树塔。这属于通讯系统基建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让人察觉不到通讯塔的存在。当然,伫立于此的这三棵并非仿真,它们不过是作为理想型大王椰的其中之一被人带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容易被人发现。当你要寻找一棵大王椰的时候,它或许已经移居到更远的地方。


大王椰往事 影像档案《触碰》静帧截图

寻找血桐


一些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在明末清初年间,一座人称茶果岭(曾被英军标记为Rocky Hill)的山岭上长满了血桐树。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们弯曲身体朝向阳光,叶片连绵成片,几乎遮住整个山地。因为根部抓地力强,即便经历地震也仍能存活。鸟类喜爱它们青绿色的、小流星锤似的果实,并把它们的后裔带去远方。而人类的到来则是很后来的事情。


如果说有些土地应该被试探性地发掘,那么血桐就是这种发掘工作的先驱。在那些由森林之火烧出的,或是人为开发后荒废的空地上,往往可以见到血桐的踪影。硕大的、象耳状的盾形叶片层层叠叠向上,伞状展开,这是人们对它的初始印象。居民还在此居住时,它是遮阴避雨的好帮手,同时也是客家人蒸煮茶果点心的辅助性材料。虽然人们难以理解血桐的行径,因它形成的茂林遮蔽了自己后代的生机,却为其他耐阴植物提供了庇护所。但根据阿方索·科斯塔丹的记录,在一些地区人们使用血桐树的树叶来书写,就像棕榈树和某些锦葵类植物的叶子被用作书写材料那样,有时具有庄严和神圣的意味。不过现在它们已经全部佚失了。


听说如今仍有不少人在寻找血桐树,除了想得到它的树叶用于祭祀或食用,更想一睹它的枝干被折断后流下的一抹血红。人们偶尔才记得,其实很久以前若没有风水师的规劝,血桐或许还会加快它在人类栖息之地开疆拓土的速度。


参展人


袁野

b.1989,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深圳


袁野成长于南京、深圳和香港,其艺术实践关注技术媒介、自然和人的复合生态,探索真实自然和人造景观之间的缠绕关系,以及人在此背景下的生存境况。她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开 闭 馆 时 间 | OPENING HOURS

每周二至周日开馆,每周一闭馆 (国家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周二至周五 9:30-12:00,14:00-17:00

周六日 9:30-17:00

位置:深圳市坪山区马峦街道大万世居

公共交通:地铁14号线锦龙站步行可达



指导单位: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共深圳市坪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坪山美术馆

联合主策展人:刘晓都、高岩、徐宗汉(Richard Hsu)

执行策展人:李安红

策展团队成员:潘境婷,方雨卉,崔枫楠,陈子艺,陈思源,何雨晴,何梓艺,坪山美术馆团队

视觉设计:澳倍斯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展务执行:深圳市布瑞克设计有限公司

活动协助:深圳泰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摄影摄像:侧面视觉艺术工作室

支持机构:深圳市东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马峦街道,大万世居物业

合作院校: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学科,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 海口经济学院雅和人居工程学院,Arsom Silp艺术学院

赞助企业:远大集团,Moleskine,FREITAG,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Poetic Force,易加设计,浙江润竹科技有限公司,华懋集团,The Xevarion Institute | The Catalyst,润卓贸易有限公司,萬昇工程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曾锦青(大万世居村长),李诗,莫杨,Joshua Lim



UABB坪山|“大万不插电”相关阅读


PAM回顾|【大万不插电】第九届深双坪山区大万世居分展开展啦!

PAM预告|【大万新发现】第九届深双坪山区分展作品先导

PAM预告|【大万不插电】UABB2022坪山分展即将开幕

PAM板块聚焦 | 居筑的范式 ——“大万不插电” 聊聊乡村与教育 

PAM板块聚焦 | 大万世居“重生花园”特别企划


正在展出



温馨提示


按照最新防疫政策规定要求,即日起观众在坪山美术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后,到馆需扫描“场所码”,凭健康码绿码,经体温检测正常后进入场馆。各区域“同时在馆人数”达到上限后实施“出一进一”动态管理。在馆期间,请您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所有高风险区来(返)深人员,抵深前(最迟抵深后24小时内)通过“深i您-自主申报”微信小程序或住所所在社区主动健康申报,并按深圳市出行防疫政策(可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深圳市卫健委或i深圳公众号查询)落实相应管理。


敬请大家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错峰参观、分时预约、间隔游览。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 坪山美术馆采取限流开放,实行预约进馆制(可线上或现场扫码预约);

● 线上预约路径:关注坪山美术馆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栏“预约观展”并填写参观信息;

● 现场扫码进馆:在美术馆入口处扫码登记、出示健康码并经测温正常后入馆参观;  

● 预约限额、开放时段等信息以预约系统为准;

● 系统提前三天开放预约。


内容整理|李安红

摄影素材|袁野,侧面视觉艺术工作室

编辑|李语湉

审校|刘晓都 李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坪山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