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工智能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吗?

汪诘 科学有故事 2020-02-05



背景


前几期,我们谈了未来世界的身份认证、5G 和 AR,每一种技术在不远的未来都有激动人心的发展,让人十分期待。但是,今天的话题可能让人觉得喜忧参半,因为我们要谈谈科技对未来工作的影响。


  • 忧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正在蚕食着原本属于我们的工作。
  • 换成喜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正在把人类从危险、枯燥的工作中逐渐解脱出来。


先来看一份数据:


根据《2017 年中国制造行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 年时,中美两国制造业的总产值相差不多,但我国的产业工人却比美国多了 10 倍,约为 1.14 亿人[1]。


假如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将会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失去现有的工作。甚至,我们的工人数量会比美国还要少,因为从 2013 年至今,中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 年全球 30% 的工业机器人都被用来武装中国工厂的生产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


除了制造行业,建筑业、服务业也在遭受着人工智能的强烈冲击。所有从事机械重复工作的岗位,都正在经受着人工智能的挑战。随着机器人在各个行业领域的逐渐普及,未来必将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而重复性体力劳动工作必然是第一批牺牲品。


2018 年,中国的农民工人口总数仍有 2.88 亿人,他们从事的绝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被机器人取代。按照《智能红利》这本书上的说法,机器人全面应用后,将会释放超过 2.4 亿的就业人口[3]


现状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普通的老百姓总是会低估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说只有人工智能搞不定的事情,才叫人工智能。


如果你一下子没有理解这个段子的笑点,那就让我来帮你解释一下吧。


在打字员还算得上是一个职业的年代,每分钟可以录入 60 个汉字,就可以当一名合格的打字员了。当时,智能联想整句输入,绝对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但是现在,连每分钟能够识别 300 字的语音输入法,都没人把它当人工智能了。


现在打开你的手机,看看里面的应用,从天气预报到美颜相机,从语音助手到地图导航,几乎没有哪个应用是完全用不到人工智能的。但是,又有哪个应用会被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应用呢?几乎就没有。


只有自动驾驶、机器翻译、人脸识别这些人工智能刚刚开始涉足但还不太胜任的领域,才会有人用人工智能来称呼它们。


围棋程序 Alpha GO 在首次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的时候,引来了全世界的目光。但 2018 年的 1 月 17 日,腾讯公司的围棋程序“绝艺”在让两子的前提下战胜了棋王柯洁时,已经引不起多少人的关注了。



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再过几年,没有人会把手机上下围棋的软件叫做人工智能了。但是,它们真的就是今天的人工智能。


飞轮测试


与上一期讲到的虚拟现实技术刚好相反,人工智能的发展比我们实际的感觉要快得多。


如果你已经熟练掌握了技术飞轮这个工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工智能技术会发展得那么快,理由其实很简单:技术飞轮已经在转动,而不是即将转动。


让我帮你梳理一下。


第一、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还远没有抵达科学原理上的瓶颈。


人工智能的水平主要依赖于算法计算能力以及大数据的支持。


  • 算法层面的变化几乎是无穷的。
  • 计算能力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方式不受限制地扩展,还能够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这样看来,人工智能计算能力上也没有瓶颈。
  • 而人工智能依赖的大数据,则会随着我们的积累而不断增多。


所以,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在科学原理上没有瓶颈。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廉价的智力和体力服务,只要价格低于同等水平的劳动力,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不会拒绝使用机器人。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上,前景几乎无限广阔。所以,技术飞轮的第二个关键点:市场需求,毫无疑问它是具备的。


第三、我没找到在这个领域有什么问题钱解决不了。


事实上,涌入这个领域的热钱越来越多,根据《2018 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资报告》中的数据,仅 2018 年上半年,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资金就有 1528.8 亿元之多,在过去的 5 年里,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 67.1%[4]。可以说,人工智能是未来最不缺少投资的行业之一。


虽然即将失去工作的产业工人可能并不欢迎能够抢走工作的人工智能,但最终的决策者是企业的老板,所以,产业工人们不会构成人工智能推广的阻碍。


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出结论:人工智能技术飞轮的三个要点已经齐备,正在加速转动,不可能再停下来了。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已经是一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事情了。


这对于人类的未来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两种观点


对此,社会上恰好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失业论”和“创业论”。


失业论的观点是说,在未来,人类的工作必然会被人工智能逐渐取代。李开复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智能专家,他曾经在演讲中悲观地预测:未来只有 10% 甚至更少的人才拥有工作的机会。

那个时候,工作并不是为了赚钱吃饭,有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权。当然,他没有说这个未来可能会是多久之后的未来,这有点不厚道。



创业论的观点刚好相反,创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工作岗位总量并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介入而减少,相反,我们会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岗位来。


其实,同样是“失业论”,还有乐观悲观两种不同的论调。


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会让人类的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人类可能就此直接进入福利社会。没有工作的人,依然可以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


他们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读书、绘画、写作和旅行,或者天天过着打游戏的人生。人们的创造力将会因为不必工作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人们将拥有更高的知识水平。人类很可能因此而直接走上快车道。


《奇点临近》的作者雷·库兹韦尔就是乐观派的代表。他甚至认为人类一旦走上了快车道,甚至会突破进化的限制,成为一个永生的新物种。在他看来,失业根本不算什么,创造力的释放才是关键力量,而人类的未来将一片光明[5]


但是“失业论”的悲观派看到的远景则比较灰暗。


有一种观点认为机器人的全面普及是一种新的奴隶制。机器人是企业主的私人财产,这与奴隶制社会中,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一样。这必将导致财富进一步向着金字塔的顶端集中。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赛斯,就是一位“失业论”的悲观派代表。他认为,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会让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越来越低,这会进一步导致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从而让社会经济增长停滞。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他们也看到了财富正在被极少数富人聚集起来这一事实,但他们仍然对世界的平衡发展保持着乐观态度,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创业论”。


在支持创业论的专家中,《失控》的作者,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位。KK 认为,与聪明的人工智能协作将是我们首先要学会的事情,虽然人工智能驾驶飞机的能力很不错,但我们仍然希望它能在飞行员的监督下工作。


人工智能越是聪明,我们就越是能想出更多的主意,把人工智能用到以前不存在的领域中去。未来将会有数以万计的创业公司,会专门去寻找人工智能可以应用的新领域,而这将提供数量巨大的工作机会。


我不知道,你支持哪种观点。在我看来,


  • 只有在一个不太长的未来,比如说 100 到 200 年之内,失业和创业才会并存。
  • 假如把时间拉到足够长,那不用怀疑,现在人类能做的事情,99% 以上都是人工智能可以胜任的。甚至是很多人以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写作、作曲、绘画、导演等等工作。


预言


我们这个节目的原则是预测未来二十年之内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太遥远的未来我暂时放一边。我想以 5 年做为一个节点,大胆预测一下每过 5 年,会有哪些类型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我们又能创造出些新工作。


  • 第一个五年


手机、家用电器、汽车等标准化程度高、装配精度高且能够量产的生产线必然会成为第一批全面装备机器人的生产线。目前仍在这类企业工作的产业工人,也随时会面临失去工作的情况。


这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所有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岗位的人员都将面临失业,比如收银员、银行窗口办事员、电话客服、建筑工人等,甚至有些你想不到的影像科医生、律师助理、科研助理、金融分析师助理、初级会计等简单重复性的文职人员也会面临失业。



不过,同时也会有很多新的岗位被创造出来,这些岗位集中在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领域。比如说,很多企业对于销售人员、公关人员、运营人员的需求反而会旺盛起来,因为个性化的服务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然,程序员这类与计算机打交道的岗位依然会持续增长。


  • 第二个五年,也就是在未来 5 到 10 年中。


可自主学习的通用型机器人开始量产。通用型机器人不再需要通过人工编程的方式学习岗位技能。它可以通过动作跟踪和深度学习来直接学会岗位技能。这就把原来需要对每一道工序进行程序设计的成本省掉了。通用型机器人的表现更像一个普通工人,你只要手把手地“教会”它做固定的动作,它就可以立即上岗工作了。


不过,一开始,机器人的昂贵价格依然会让中小企业望而生畏。到时候,可能会出现一种机器人租赁的商业模式,他们会以低于国家最低工资的租金,把机器人租给中小型工厂,并提供机器人的岗位培训服务。


没有任何的企业主会拒绝这一商业模式。企业没有任何的额外投入,就彻底摆脱了劳动法的限制。只要有电,工厂就能持续稳定地生产。不过,会有更多的与教育、文化、娱乐产业有关的新岗位被创造出来。


  • 第三个五年,10 年后,将会迎来通用型工业机器人的大爆发。


在第三个五年中,除了小型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外,所有的大型生产企业的产业工人都将永久性失去工作,只剩下极少量的管理性工作岗位。现在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工人们,有必要为这个必然到来的未来做做准备工作了。


那些创造性强、工序模糊、非量产的工作暂时还不会被机器人侵占。


由于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环境比较固定,需要抓取的零件也有相对准确的位置,对计算机视觉的要求也相对比较低,这样的机器人执行固定任务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想让他们离开流水线随意走动工作,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个名叫机器人服务业的新行业,推广、维护机器人并且对机器人进行有效的培训,是这个新行业的主要工作。在机器人大量上岗的阶段,培训机器人这个新职业甚至会有点儿人力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很可能一个机器人的上岗,就需要几个人参与上岗前的调试和培训工作。


  • 第四个五年,也就是 15 年后。


计算机视觉的技术很可能在 15 年后得到实质性的突破,这将使得机器人也能理解周围的空间环境,并且能够学习识别各种常见的物品。这将让工业机器人走下生产线,进入民用领域。这也会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这些通用型的机器人能做的事情非常多。比如说在快餐行业,炸薯条、制作汉堡或者给客人冲咖啡,都是机器人力所能及的。而家政、保洁以及环卫类工作的机会也将彻底消失。


通用机器人不需要重新编程,但是需要接受训练。这个阶段,很可能出现一种叫做机器人教练的工作岗位。这项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对通用型机器人进行训练,帮助它们提高工作能力。这些机器人教练同时也是机器人的售后服务人员,他们的工作对于收集数据,改进机器人的工作水平至关重要。


在这一阶段中,人类可以选择去做一些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或者协作性比较强的工作,这类工作需要人与人之间频繁交换意见,并且提供反馈。暂时,机器人还无法胜任这类需要频繁交流想法的任务。


瓶颈


我的预测暂时只能到这里,因为人工智能再往后发展,会有一道科学原理上的瓶颈需要突破,而突破这个瓶颈的时间现在很难预测。
这个瓶颈就是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


理解自然语言,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热点。我们的手机里一般都会有一种叫做语音助手的程序,很多人的家里也都有智能音箱。一些大公司的客服电话,有时候也能听到智能语音导航的声音。


但是,这些程序目前只能与我们进行相当简单的交流,它们对于自然语言的理解水平仍然是相当低的。


自然语言的语义理解,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真正困难的是常识的学习


比如说,我们在日常对话过程中,突然问了一句:“什么?”,我们的意思就是想表达:“你说的上一句话我没听清,希望你能重说一遍。”但是人工智能缺乏这个常识,对于这句突如其来的“什么?”就会难以理解。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人工智能专家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让人工智能自己去学习常识,这也是自然语言识别这些年来没有本质突破的主要原因。


一旦人工智能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出现突破,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的水平一下子就会有飞跃式的进展。虽然他们的工作能力没有改变,但学会语言会让它们看起来更有灵性。而我们则有可能通过交流的方式,教会和调整机器人的工作。这使得机器人不但可以独立工作,也能够与人一起协作做事了。


具备语言能力的人工智能,将有能力取代所有常见的人类工作。诸如做会议记录、查阅资料、接待客人这类文职工作,机器人做起来肯定是得心应手的。这一阶段肯定会诞生一些外观极其漂亮的机器人,它们会取代人类做好各种服务和接待类的工作。


一些专业水平比较高的机器人,应该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比如具备法律专长的机器人可以从事律师类的职业,具备医疗专长的机器人可以在门诊接待病人。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机器人,虽然可以进行自然语言的理解,但本质上仍然是专用型的弱人工智能。想让它们具备下围棋的能力,就需要下围棋的算法支持。想让它们能够当门诊医生,就需要对应的医疗诊断算法和数据库作为支撑。它们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不过是打开了与人工智能的语音交互接口而已。


自然语言的语义理解,很可能就是从弱人工智能突破到强人工智能的关键点。


随后的人工智能,很可能会从专职向一专多能转变。你可以向为你做家务的机器人提出要求,让它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围棋,那么几天之后,它就可以陪着你对弈了。


这种学习的过程,很可能与我们手机下载 APP 的过程差不多。会有免费的围棋程序可以下载,也会有类似于 Alpha GO 和腾讯绝艺这样的顶尖围棋程序,但后者可能是付费或者会员制的。


你可能还希望你的家用机器人会弹钢琴或者会帮你化妆,这些都需要额外学习,而且不同的 APP 的价格也会不尽相同。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时代的到来,将意味着具体工作的彻底终结。


与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机器人训练师一样,在这样一个时代,设计一个可供机器人下载学习的学习包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岗位。有些很感性的工作,比如跳舞,也许可以手把手地教会一个机器人,然后再由这个机器人将新学会的技能打包上传,其他机器人下载后就等于学会了。这是一个与机器人协作和共同创造的时代。



此时,绝大多数非创造性的文职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担任。外形酷似人类的人形机器人在这个时代也会大量出现。这一时代的到来,宣告着传统非创造性工作的终结。


在这一阶段,有一些依赖人类高级创意能力的工作,比如写小说、导演、编剧、艺术创作等创意型工作,人还能比机器做的更好。但是,这种优势能保持多久呢?


一旦弱人工智能突破了限制,成为强人工智能,它们很可能会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虽然他们很可能依然没有情感,也没有欲望,但它们的能力将远远超越人类。突破之后的强人工智能,很可能能够做到包括完善自身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类能做的事情。这一天何时会到来,对不起,数据不足,无法回答。


结语


人工智能,将是人类发明的最重要的一项工具。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完善,我们必然会逐渐让出我们的工作岗位。


但是,人类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那就是“数学家”和“基础理论科学家”,这是我目前唯一无法确信能够被取代的职业。因为这牵扯到人工智能最终是否能够具备自我意识这个巨大的话题。大家如果对这个话题有兴趣,不妨可以收听我的另外一个专辑《真假世界未解之谜》中的“”这一集。


最后,我想说,我是一个乐观派



即将发生的一切,并非人工智能的侵略,而是人类自我的解放。当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成为历史时,人类这个物种将完成一次升级。我挺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好,这就是本期的未来科技体验馆。下星期,我们将继续深挖这个话题,一起谈谈未来的医疗。我们想知道的是:人类距离彻底攻克癌症究竟还有多远?


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1]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3/618369.html
[2] 《智能红利》得到版电子书第453页
[3] 《智能红利》得到版电子书第457页
[4] http://www.sohu.com/a/340955843_204078
[5] 总结自《奇点临近》


更多推荐

太阳系新知 13 | 嫦娥四号为什么要在月球背面找橄榄石?

生活科普 | 蓝光是否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生活科普 | 益生菌真的能治疗便秘吗?

生活科普 | 抽电子烟真的能帮助你戒烟吗?

硬核科普 | 湍流是如何产生的?

硬核科普 | 轮回转世现象存在吗?

硬核科普 | 平行宇宙,真实 or 荒唐?

未来科技体验馆 01 | 密码、刷脸、皮下芯片,未来金融业的身份认证会走向何方?

未来科技体验馆 02 | 5G 生活将从什么时候真正到来?

未来科技体验馆 03 | 谁才是 AR 技术等待已久的破局者?

全民需知:QWERTY 键盘为何沿用至今

微信开屏画面从这里诞生

美剧《切尔诺贝利》的遗憾和不足

地外文明题材的巅峰之作 -《接触》(上)

为什么光速极限不需要加“人类已知”的定语?

汪诘作品《太阳系新知》第一集片段抢鲜看


福 利 时 间



ps:京东自营独家赠送

30 节免费视频课 + 定制版科学思维手册


pps:购买套装书的小伙伴们

科学思维手册扫码

观看所有30节视频课


点击即可购买


科学有故事

汪诘微信小号

106113408


--------


微信商务联系

40000959




真的看完了?点了才算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