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超:有关“我们”的文学 | 2019,炬火与微光

行超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 2023-04-09

2019,炬火与微光

年度文学阅读印象与私人分享



有关“我们”的文学


行超





行超


作者简介:行超,1988年生于山西太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著有评论集《言有尽时》。现为《文艺报》编辑。


文学是人学。

在所有堪称卓越的文学书写中,钱谷融先生的这句话总是反复得到印证。

2019年,最令我震撼的阅读来自于邓一光的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小说以法庭陈述、法庭举证与法庭外调查等多重呈现形式,勾勒出主人公郁漱石的个体命运和思考。郁漱石是战争年代一场并不特殊的战役的牺牲者。这个人物之所以可贵,并不是因为他在战争中的勇敢、坚强或杀伐决断。恰恰相反,郁漱石在施暴者与受难者之间,他软弱、纠结、恐惧、绝望,而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或许并不“合格”的军人,这样真实而人所共通的内心世界,邓一光重新反思了战争和“不确定的人性”。小说题目中的“人”既是郁漱石自己,也是“所有的士兵”,或者,更是所有的“人”。

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


同样是面对灾难,在十余年前那场举国悲痛的大地震即将被大众忘却的时刻,阿来选择用写作来抵抗遗忘。在《云中记》中,他用自己极度克制的笔触、平静的讲述和深刻冷静的思考,写下了拥有《安魂曲》般力量和美感的文字。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一直是作家阿来持续关注的话题,在《云中记》中,阿来探讨的是大自然“恶”的一面。当大自然不再拥有母亲般的慷慨,反而给人带来无尽灾难的时候,我们该以何种态度接受?小说中的祥巴穿越生与死,一边为逝者及其家人抚平创伤,一边也在不断地清理自身,找到自己的灵魂之所。小说最后,祥巴领受属于自己的那场死亡,仿佛领受一次巨大的恩赐。这不仅是一个中国作家交给同胞们的《安魂曲》,更教会生者如何面对死亡、面对那些向死而生的日子。

阿来《云中记》


李修文说,《致江东父老》的写作是“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和事立一座碑”。在这部作品中,李修文的写作消弭了散文与小说的边界,也并不受真实或虚构的束缚。我想,面对这样的人生、这样的世界,作家心中唯一的标准大概只有真诚与敬畏。在他笔下缓慢流淌着的,是对那些平凡的、失意的,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起起伏伏却始终努力前行的人们最真切的体恤与热爱。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物身上,在这样的书写中,我们再一次发现了那种古老而经久不衰的,来自人民内部、来自生命深处的力量。那些过气的女演员、身患绝症的年轻人、被贫穷所困的孩子,他们身上闪烁着令人感动的人性之光。原来,没有什么生活是不值一提的,所有的生命都应当这样被书写、被敬重。

李修文《致江东父老》


叶广芩《花猫三丫上房了》是一部写给孩子的小书,却不可以等闲观之。古稀之年的叶广芩近年来回归儿童的世界,童年往事、旧时风物,都随着小主人公的日常故事,在作者笔下渐次展开。如何与小动物相处、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这些朴实的人生哲理在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对于成年读者来说,这更是一种久违的、几乎被今天的我们所遗忘的简单和珍贵。叶广芩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真正的童心,不高高在上、不忸怩作态,因而有一种化繁为简、举重若轻的力量。儿童文学的写作并不是叶广芩的“转型”,而是丰富了她的北京书写,也延续了她的艺术风格,是作家自我写作版图的进一步延伸。

叶广芩《花猫三丫上房了》


界面文化《野生作家访谈录》别开生面,介绍了袁凌、康赫、孙智正、盛文强等十四位非职业写作者的文学之路。对于这些在夜晚或周末写作的人们而言,文学是一种日常生活,也是一种精神信仰。野生作家之“野”,不仅是他们各自社会身份的多样杂糅,更显示出自由而蓬勃的文学力量。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职业写作者的“异质”经验,野生作家的作品常常呈现出与传统文学相迥异的视角和写作路径,并且在这一意义上拓宽了当下写作的边界。界面文化的这一组观察提醒我们,今天,在我们目之所及的狭小范围之外,在那些或许人们习焉不察的角落里,文学正在以多样的方式蔓延生长着。而这一点,对于略显沉闷而闭塞的“纯文学”来说,更有着非同寻常的启示意义。

界面文化《野生作家访谈录》


本刊特约专稿

图片来自网络





2019,炬火与微光 | 聚焦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第1期邀约十六位身处第一线,视野开阔、眼光独到的作家、编辑、评论家与媒体人,分享各自对2019年文学现场的个人观察和阅读印象,推荐心目中值得关注的佳作。其中既有对光焰四射之现象级作品的不同解读,也有对前沿、潜层与偏僻处闪烁之萤火的耐心辨认。或许无法尽数涵盖一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但这样的倾听与论说、观察和辨析,相信也会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编辑部









No.1 方岩:2019年长篇小说,我只想聊聊这部 | 2019,炬火与微光

No.2 岳雯:世界与地方的互相凝视 |2019,炬火与微光

No.3 王继军:“创痛”本身深藏向上的渴望 |2019,炬火与微光

No.4 李德南:郑重而有尊严的写作 | 2019,炬火与微光

No.5 魏小河:不是那力量前方的风景,而是力量过后的痕迹 | 2019,炬火与微光





中华文学选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
1993年创刊
跨越文体、类型、媒介、代际、地域的综合性文学选刊
从生长中的现场,发现当代汉语写作的高度与活力



欢迎订阅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

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读者

每月1日出版,定价20元

邮发代号82-49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邮政网上下单请扫二维码



微店优惠订阅长按以下二维码




2020年第1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1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