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丨最具女性风韵的旗袍几度被禁,竟是因为太像男人了……
本 文 约 2200 字
阅 读 需 要
5min
出身北洋直系的孙传芳,起兵驱逐了盘踞在苏皖地方的奉系势力,自称是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看见妇女穿旗袍,以为是混淆了男女之别,一眼望去,和穿长袍的男人没什么两样,着实的伤风败俗,于是颁令禁止。
孙总司令治理五省时,以保境安民为号召,裁减赋税,善待农人,延揽贤达,江南名流如丁文江、蒋百里、陈仪等,纷纷投其麾下,一时有升平之誉。他虽是科班出身的武人,却是北宋理学家孙复后人,于是用风化说事,倒是其来有自,一如上海美专刘海粟校长所谓“钧座显扬儒术,教尚衣冠,振纪提纲”云云。此话出自刘校长对孙总司令在《上海新闻报》上刊出劝其取消裸体模特致书的复函。而所谓教尚衣冠,于模特于旗袍,恰是切题。
不过旗袍禁令颁布不久,孙总司令便被北伐军打垮了,只好逃到老冤家大帅张作霖手下谋事,而遭禁的旗袍,也如模特一般,风流吹过,终于遮拦不住,后来反倒成了国粹的代言。
旗袍的字典解释,最简洁的说法,是中国妇女穿的传统长衫。这样的诠释未必中规中矩,却颇可以替孙总司令埋下伏笔,都是长衫,无怪他眼神扑朔迷离,影影绰绰分不清楚公母了。
穿旗袍的满族妇女
其实怪不得司令呢。那时的旗袍,绝对和今天的大不一样,起码是宽大平直,衣长盖脚,线条硬朗,不露形体的点滴痕迹,并且内中要穿长裤,哪里会有一丝一毫的女人味道外泄?不但孙总司令看不惯,我辈平民也一样会厌弃。
按照专业人士的爬梳,旗袍风尚始于1920年代。据说1925年5月之前如《申报》这样的知名新闻纸上面,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诚然,成为风尚之前,小规模的引领者必然存在,否则无从蔚成风气。
而服饰意义的旗袍源头,最直截的解释,便是由旗女袍服而来。有人则不甘于此而向上追溯,以为当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太炎先生这样的大学者,则说“昔诸葛亮造筒袖铠,满洲之服,其筒袖铠之绪也”。
至于旗袍之称谓,据说首倡群体并不称其为旗袍,而只叫它长衫、长衣或长袍,意在与男性服装混为一词,表露的是男女平权的新意识。这一点从洋文那里也可以找到佐证,cheongsam实在就是长衫一词的广东话记音。至于为何记音鸟语,道理很简单,因为广东是口岸,洋人来华由此登陆,劈头看见它,自然动问何物,然后牢牢记住它的读音。而这读音,只好是当地风光。而孙总司令颁布禁令之时,正当新女性旗袍风尚兴起之际,所谓伤风败俗,正在于所谓混淆男女之别也。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北京的报纸也说:“如今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将来的男女装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不仅北京,“在广州通衡大道之中,其穿长衫之女界,触目皆是。……而无论贫富贵贱之家,若系女界之年少者,若非具备一长衫,即不足以壮观瞻。”
民国女子,短发,旗袍
当然,作为时尚一款,字面上看起来完全沿袭旧制的旗袍称谓,起码于首倡者而言,必然存有许多纠结,当时就有袍而不旗的讨论,并且纷纷有中华袍及祺袍之类的种种倡议。然而,民间俗众于此并不理会,只管顺口叫,所以许多年过去,终于它还是叫的旗袍。
有人分析旗袍称谓之所以定名于斯,肇因于有清一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传统的上衣下裳,除了贵族命妇的礼服外,平民女子并不穿袍服,而旗女子则不论贵族平民,日常服饰都是袍服打扮。几百年的惯性下来,大众的意识里,女子穿袍便是旗女之袍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于是,当民国袍服出现时,旗人袍服的联想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样的推论或许自有道理,不妨姑且聊备一说。实在说,语言的流变,颇多诡谲,其中许多曲折并不是所谓常理所能够揣摩推断的,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过,民国新女性首倡的旗袍,虽然是欧风东渐的潮流影响所致,但其于旗女子之袍服,必然有挥之不去的瓜葛勾连,或者正如胡适先生讨论新文学时的措辞——改良是也。
话说回来,诚如孙总司令所言,男女之别的确不可以混淆,但裹在那般厚重包装里的女子,居然属于伤风败俗,这实在令后来人无从做想。就服饰的站位说,贴腰紧收,下摆提到膝上一拳,开衩直抵大腿根儿,才果真不会导致男女混淆,但风化却是不免要遭到某些伤害了,这却是令小民躁动而司令们头痛的局面。
然而小民的躁动竟然引导了时尚的风骚,伴随北伐的胜利,旗袍的女性气质逐渐发扬彰显,再不会混淆男女之别了。而此时,非但司令们不再禁止,连良家妇女都拿来做礼服看待,风化真的是不可捉摸也。抗战爆发,各界女性踊跃投身救亡,为行动方便计,旗袍的裙摆愈发变短,开衩也愈发升高。这样的潮流所向,真真是非当事者无从想象的。
倒是头痛并非可以根除,譬如旗袍的确曾被指认为封建糟粕和资产阶级情调,必欲剪刀予以破除而后快。那时节,除了宋庆龄和慕名而来的外宾女生,十年之间,没人敢去穿它。
电影《花样年华》,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一共换了23套旗袍
大约时尚终究也是难以捉摸的,当春风徐徐吹拂的时候,旗袍眨眼间就死灰复燃,披靡到了每一个角落,而新千年之初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里,张曼玉令人眼花缭乱不停歇更换的旗袍控,又曾掀起新一波旗袍潮。倒是风化云尔的指摘,即便偶有泛起,却日渐消歇,终于湮没在时代进步的足下。
- 推荐阅读 -
半夏 | 孙中山来拜码头,王国维来做愚公,皇帝姥姥来攀亲,三大亨凑不到跟前————这个人才是真正的上海滩教父
半夏 | 顶撞公婆,休!没孩子,休!爱吃醋,休!多嘴,休!……在古代当个人妻有多难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张启琳
这是第 211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作家#余华#首次网络平台发表原创文章,@洪峰 @阿乙 @阿丁 @黄孝阳 @蒋方舟 @李海鹏 @李西闽 @苗欣宇 @任晓雯 @孙一圣 @谭伯牛 @王小山 @王元涛 @杨树鹏 @张发财 @郑小驴 @周云蓬 等作家邀你共享文学盛宴, @易小荷 @董啸 主编《soul客文艺:聚响》此地没有东拼西凑的烂俗网文,它是一个品格和品位俱佳的原创平台,精心书写与安静阅读的所在,感受文学带来的灵魂的颤栗?当当、亚马逊、京东有售,即日起在当当购买并发50字带图评论,有机会获得新年福袋,共100份,详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