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苗欣宇 | “90后”的独立,充其量是自立

苗欣宇 骚客文艺 2018-09-18


本       文       约       42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min

今年是2018年,最小的“90后”正好十八岁,长大成人,这意味着:他们有话说。话很多,其中一句是:我们拒绝标签。问题是,这是什么标签,又是谁给90后一代人贴上了标签?


 1

90后的标签上写着什么


如果以25岁作为生孩子的平均年龄,可以算出“90后”父母的年龄范围:大的,1965年出生;小的,1974年出生——“文革”中出生的一代。

“90后”未必能够理解“文革”对父辈意味着什么,我也没有能力准确地勾勒出这个中国历史上距今最近的黑暗时期,给那代人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什么。刘欢在《六十年代生人》专辑中撰写了一段文案:“对于我们上一代的人可能是家灾国难,对于我们下一代的人可能是天方夜谭”——对于正处于那段时期的一代人呢?刘欢没说,但从“家灾国难”到“天方夜谭”,我们知道,时代变了。

这是吃过“忆苦思甜饭”的一代人,是一件衣服哥哥穿完弟弟穿的一代人,就在他们的财富观念逐渐定型的时候,1988年,物价上涨18.8%,刚“调控”了没几年,1994年物价上涨24.1%——两次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前后持续了将近十年,就在这十年里,他们的孩子“90后”出生了——在对“钱”的认识上,对财富和消费的理解上,“90后”和他们的父辈,根本就没有相同的频率。

“文革”出生的一代,在上世纪80年代赶上了“文化补课”。北京一个小小的新华书店门市部,进了一本今天注定无人问津的哲学书,竟敢提前三天发海报预售,甚至销售当天凌晨就有人排队购书。从《红岩》《红日》《红旗谱》中成长的那一代人,以无比的热忱打造了80年代的“文化热”——当然,这一代人不相信文化的也不少,他们的孩子和热爱文化的父母教育的肯定不一样。就像我很多年前给某教育机构当作文老师,讲课第一句话就是:看《红楼梦》和看《蜡笔小新》长大的孩子,家长别指望他们写作文能一样,有些孩子教都没法儿教,补作文不如去补英语。

当然,我后来被辞退了。

“90后”也经历过一次“补”时期,只不过,他们是为时代埋单。比如,2013年中国观众进电影院的频次,还不到人均一次,到了2016年增长到人均1.7次,而同期韩国是人均4.34次。这显然不符合飞速发展的中国,为了“补”,就要制造大量的产品,由此可以想象,烂片比着烂,骂自己傻逼的观众比骂导演傻逼的还多。

账算在谁头上?这边冯小刚说中国的垃圾观众导致了中国电影一片垃圾,那边李宗盛说如今的流行音乐人给听众“喂猪食”。“补”是产品制作者的问题,还是受众审美需求的问题?我们不争论,但我们知道,时代给予的东西变了,时代喂养人不死的食粮,不仅仅是面包。

用个段子来表示,可能更清楚一些:

父辈:“90后”太极端。

“90后”:妈蛋,当年嚷嚷要解放亚非拉,你们不极端?

时代给这两代人的给养不同,这是“90后”与其父辈的分野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90后”身上的标签,相当一部分是不准确、不合适的,它们是父辈按照自己的时代烙印定义的,仅有的一点意义是:“断裂”。


2

我第一个辞退的员工就是“90后”


这“断裂”是“90后”主动选择的,还是父辈们施予他们的?

不能说完全是父辈强加给“90后”的,有些标签,是“90后”自己贴上去的。

几年前我在一家小报社时,带过第一个“90后”员工。有天,在他给我终审的版面上,我在“斯皮尔·伯格”几个字上画了一个圈。通常这意味着两种错误,一种是我感觉是错,或者出错的可能性大,都是凭经验而来,我没采访,不知道怎么改,希望编辑进一步核对;另一种,我确定是错,错别字、病句或常识硬伤,我相信画个圈足以提示马虎的编辑改正过来——显然,这位小兄弟的问题,属于后者。

他改了,再交给我时,变成了“斯·皮尔伯格”。

我想了想,就这样,出报,虽然我知道他又改错了。

第二天我告诉他,希望他能把这份报纸收藏三份,一份贴在书桌前,一份贴在床头,另一份,收在脑子里——如果想继续做编辑的话。永远不要懒惰,也不可以自以为是,更不可以试图应付你的责任。我允许编辑犯错,但我不允许编辑不知道错在哪里。

可我很快发现,这想法有些天真。几年后,“90后”员工越来越多,我再也没有对那位小兄弟的容忍和耐心了。

我第一个辞退的员工就是个“90后”。

她的电脑永远显示着淘宝页面,在美编、排版、印制部门都在等着她的流程的情况下,她能一天将别人十天的工作做完——我一天都未必看完一本书,而她的工作是一字不漏地校对一本30万字的书,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完成的。

在我辞退她时,她声称自己完成了任务,而这些任务对她来说没有任何挑战。

是的,我告诉她,是完成了,至于完成得合格不合格,标准不是我定,也不是她定,而是工作要求决定。如果研制新药,哪怕试验结果一样,但该盯着酒精灯24小时而你去睡觉了,对不起,我不知道它的化学变化过程,这种药我不敢吃。

就算是所谓的完成任务,那也不过因为我看到她的工作状态,只敢把中等难度偏下的任务给她。这些任务在我看来,语文成绩不错的高二学生就能完成。换句话说,是人就能干,要你干嘛?

在我眼中,这类“90后”能不再把错别字改成另外一个错别字,就谢天谢地了。

1998年我第一次去《作家》编辑部拜访宗仁发老师,他正捧着字典,见我进门随口问:“正好你来了,这‘学历’和‘学力’到底用哪个对?”


3

90后是“自我”的一代


“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90后”对职业的态度,毫无疑问是他们的标签。按前文所述,这标签有些是父辈给的,是世代差异造成的,未必贴合他们真实的心理状态,“90后”多半不认同;但也有一些,是“90后”自己戴在头顶的。

那么,有没有一个标签,是“90后”和他们的父辈共同贴上去的?

很多,其中一个:“自我”。

“90后”的父辈,很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代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群体。至于“集体主义”对那代人的人生有多大影响、影响是好是坏,至少当今,我们都是当事人,最好不要试图自说自话地定论。但在父辈眼里,“90后”没有“集体”,无疑“自我”得太不像话了;而在“90后”眼中,既然社会如此多元,既然每个人都是可以充分表达、追求个体价值和差异化的人生体验,为什么非要和别人活得一样,为什么不能“自我”呢?

两个“自我”,绝不相同。在父辈眼里,“自我”接近于“自私”,是比较,它指向的是群体和社会;在“90后”眼里,“自我”更像是独白,是表达,指向内心。

问题是,“自我”是什么,而“90后”的“自我”是怎么造成的。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的理论,人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再细分,父母自我状态分为养育型和控制型,儿童自我状态也可分为自由型和适应型两种——有什么用呢?举例说,当一个人经常被孤立时,意味着他的成人自我状态很少;而有些人成人自我状态异常强大,甚至达到了控制型,就表现为“霸道总裁”。

“90后”的自我状态是什么样呢?

用伯恩的理论进行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90后”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比较高,“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非常低。

父母自我状态来源于父母,体现的是在成长中从父母身上学习的价值观念、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90后”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高,说明他们更有主见,同时也更不在乎他人。

有主见,“目标规划明确”,不在乎他人,“目标规划清晰”,看起来很好。可是,它们的前提是:并非出于成人自我状态下,而是产生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下。

这就糟了。这前提的变化,意味着“90后”所谓的“目标规划”,往往并不依从内心。

相反,“90后”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非常低,这种自我状态更加强调个人的需求和即时满足。当这种自我状态非常低时,往往意味着不会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且不懂得如何满足需求。

有主见,不在乎别人的意见,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关注自己的需求——职场中的“90后”会是什么表现,不言而喻,这样的自我状态,裸辞也没什么新鲜的。我上网查了一下“90后”裸辞的原因,一个人说“加班太多不愿意干”,另一个又说“从来没加班,太安逸了不愿意干”——整个儿一人格分裂。

说到底,还真就是人格的事。


4

独立人格才有真自我


在给“90后”贴标签多年后,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不再继续对他们进行简单化、表面化的偏贬义定性,而要更清楚一点:他们的种种表现,是人格造成的。

我想,我们必须尊重这种人格,尊重人格,才是道德。

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格需要尊重?

“知乎”上有个问题:《高中生进入大学,有哪些必须知道的东西或常见错误》,点赞最高的回答很长,我们拣其中的几条:

在宿舍请安安静静不要影响别人的生活。

人情是你来我往,这次你让别人带了饭,下次记得也帮别人。

你可以和室友有铁一样的友谊,但切记不要交浅言深,这一条适合于所有人际关系。

不要随便用别人的东西。

不要为了合群而合群。

你可以有野心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不要虚伪和做作。

用时间换取金钱的兼职是没有意义的。

……

在我看,它说出了一个道理:自由,是以独立为基础的。

事实上,这篇回答中,就有这一条:

成人世界的游戏法则要慢慢开始熟悉,第一点就是变得独立。

什么独立?

很多“90后”认为自己已经独立:经济独立了,生活独立了,工作可以独当一面了,恋爱婚姻可以自己拿主意了——“90后”惯常把这些叫做独立。对不起,骗自己的话你能把自己当串儿烤了,外焦里嫩的,表面上身经百战红得冒油,内里都不如骨头值得一啃,连硌牙的本事都没有,爱嚼的就酒,不爱嚼的呸一声吐老远,让别人碾几脚。

——那叫什么独立?充其量是自立。

我们说的独立,是“人格独立”。

什么是人格独立,悬着说,把哲学定义照抄一遍,我自己都看不懂。我们给一个简单的标准:你能认识自己、掌控自己,包括你的弱点,包括你的三观。

说到底,人生的很多东西,不是乞讨来的。

说到底,阻碍人格独立的,往往也是你自己。

为什么要强调人格独立呢?

因为独立的人格,才有能力为自己负责。

说起“负责”,别说“90后”,“60后”和“70后”也头大,负什么责呀,家事国事天下事,这么多事都负责,累不累啊?没有那么复杂,我们说的“负责”,不是生二胎,也不是不生要交罚款,这些责任,我们不背——反过来,在我看来,有独立人格的人面对“生二胎”的问题,不会产生“生还是不生”的责任,而是要负“我想不想生”的责任。

很多事儿,我们知道为什么,但谁能负责任地告诉我,凭什么?

自由是有代价的,它的代价是责任。

“90后”有裸辞的自由,但限度在于:你选择,你负责。

辞完职别回家跟父母要钱,也别抱怨他人和社会,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牛逼,也请你负责任地牛逼,而不是吹牛逼。

别去想为什么时代没给你一个体面而又多金的爹,被熊孩子坑下马的爹可不少了;也别抱怨爹妈没给你一个可以靠颜值吃饭的脸,上海杀妻藏尸案刚判完了;说白了,时代该给的都给了,时代压根没欠谁。


-  推荐阅读  -

苗欣宇 | 玩乐队、娶超模、搞世袭,日本佛教是怎么一步步跑偏的?

苗欣宇 | 生为活佛,活为枭雄,死得憋屈

苗欣宇 | 乾隆的生日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446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与有趣的灵魂相遇#《soul客文艺:易见》为“骚客文艺”MOOK系列的第二辑,由华文天下图书出品出版上市。每个人都曾经如此颓丧,每个人却都在奋力一跃。世界并非冷若冰霜,还有温暖在暗暗滋长。如同断了电的夜晚,有人也会点着蜡烛找到你,微光摇曳下,莽莽余生里,你们是那一段的同行者。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当当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