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不幸”生了女儿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 易小荷

易小荷 骚客文艺 2020-01-04


本       文       约      2200       字


阅       读       需       要


4 min


据说我出生的时候,爸爸看了一眼说了一句:又是个妹妹~这个“又”字从此成为我和爸爸关系过好时,妈妈“挑拨”的必杀技。爸爸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男性对于农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这也使得生个男孩成为绝大多数农村人的第一选择。而自贡作为一个并不发达的小城市,据说直到1990年代,还有相当比例的重男轻女。大部分的国产妻子,在生男生女这件事情上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见。我比较幸运的是,一直在教师宿舍楼长大,毕竟是有文化有素质的教师们,印象中并没有任何公开炫耀儿子比女儿好的,但是仔细想想,除了我家,其他大部分家庭也确实是生了女儿就要生到儿子为止。——就好像七十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有一种所谓的“标配生活”,是得拥有一个儿子,而女儿是这种生活之外的“附属”……

上次聊到这些的时候,尤其说到我周围的四川女孩结婚,夫婿都会给丈母娘家里买套房子的时候,办公室小姑娘说:凭什么这样要求女儿女婿呢?我说这不是要求,女儿孝顺娘家好像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或者是女儿们血液里的东西。

回忆起来,大概身为女孩,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男孩们都不一样吧,很多父母观念中觉得女孩总有一天会出嫁,变成“外人”,所以好吃的好用的都用来第一时间紧着儿子,而不管儿子如何调皮,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父母都护着说:儿子嘛,皮一点很正常。

男孩子从小被寄予厚望,被全家宠溺,而女孩子,似乎总有声音告诉你,你要像一个女孩子的样子,所谓女孩子的样子是什么?大人们未必说得出来细则,然而只要你有什么越矩的行为,比如哪怕你坐下来以后双腿没有并拢,也会立刻得到“女孩子坐姿要像一个女孩的样子”的批评。

所以我们同一拨一起长大的孩子,一开始男孩女孩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流着鼻涕爱玩捉迷藏的小朋友,但是慢慢地,被忽略被漠视的女孩们显得越来越“听话”,在学业上更加专注,也有可能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更加努力。更重要的是,和男孩子惊天动地胆大妄为的破坏相比,女孩就算进入叛逆期,也大不了就是赌气不吃饭而已。退一万步讲,作为整个教师楼成绩最垫底的孩子,一度被认为职业选择是清洁工or保洁员的我,最多也就是逃课去看个演唱会。当我大学时候,延迟地爆发我的青春叛逆期,整个学期逃课和初恋男朋友四处晃膀子,寒假回家的时候,姐姐和我打羽毛球,不经意地告诉我:你们辅导员给老爸写了一封信,说你早恋,不上课,打算开除你……开学的时候爸爸护送我去学校,他的行囊里面鼓鼓囊囊的,塞了很多的东西,然后领着我去找辅导员。辅导员办公室的那片门帘特别低矮,我站在爸爸的身后,听见他嘟嘟囔囔并不清晰的和辅导员不停地道歉,说这个女儿平时都挺听话的,不知道在学校是怎么了,一定会好好回去加强教育,拜托辅导员,一定要给一个机会。再后来就是大片的沉默。我看不见他的表情,只能看得见他稀疏的后脑勺。房间里的沉默,如同一块坚固的冰块,在我的记忆里直到今天都没有融化掉。从那以后我奋发图强,成了我们宿舍那个学期唯一一个通过专业6级的人。也许我的经历比较个人化,但是根据我个体经验的样本,女儿们之所以变得越来越争气,可能是因为女性天然的敏感度和比男生更强的共情能力。这两点加起来决定了,他们会更理解,为人父母的艰辛,会更细腻地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因此,也就变成了越来越体贴的小棉袄。

还有一种可能性,所谓的重男轻女。对儿子过于关注过于宠溺和对女儿的不太关注严格要求,反而使父母对女儿的教育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也就是所谓的歪打正着。我们都是“社会的人”,社会习俗和习惯性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生男生女都一样”这句话就算是在发达的大城市,也不过是几代人的时间。前两年最受关注的纪录片《人间世》,里面有个案例,已经38岁的林琴,之前已经两次剖腹产生了两个女儿,却非要冒险生一个儿子,最后子宫大出血,整个手术下来,换了一万毫升的血,相当于身体内的血换了三遍,才救回一条命——可是,为什么要拿命来博一个儿子?就是觉得没有儿子,这个家不完整吗?

看完纪录片,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死攸关时,医生果断建议切除子宫保命,丈夫和婆家竟然还犹犹豫豫不愿意在手术单上签字。也许我一直奔波在大城市,孤军奋战的工作性质和接触到的独立女性太多,竟然不知道就在身边,还有多少女性受制于“生个男孩才有尊严”的魔咒,献上自己仅此一次的生命……虽然我并没有孩子,但是至今我依然这么认为:生孩子并不是为了自我满足,即使这依然是一个男性社会,女儿们已经有了更多自主可能性:即使像我这样“叛逆”到不结婚不要孩子的女性也没有被唾沫星子淹死。我忘记介绍一下一起长大的儿子们和女儿们的现状:x阿姨家的儿子刚刚从监狱里放出来;x叔叔家的儿子四十岁的人了还在靠父母姐姐们养着,至于当年的小学霸,现在某国生活,过着和父母无关的生活……反倒是养了女儿们的人家,不是自己出外闯荡开了几家店,就是成了颇有名气的媒体人,至少也是著名大学的教授。值得一提的重点是:给父母买新房子,安置父母晚年的,全是这些女儿们!把生儿子当作人生目标,和把结婚当作人生成就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本质上都并没有把自己当成独立的个体。如今都9012年了,如果不以重型体力和力量来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家里不是有皇位需要继承,生孩子这种事情连义务都谈不上,更何况是性别呢?


-  推荐阅读  -

《红高粱》里走出来的四个年轻人 | 易小荷

巩俐:没有事业,你的美貌什么都不是 | 易小荷

没有了婚姻,也许我们能爱得更纯真 | 易小荷

 


值班主编 | 余子野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751 篇文章

- END-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