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封邻家女孩的来信,挽救了一门千年古法造纸

2016-05-11 用美物温润生活▷ 拾遗
拾遗物语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传来佳讯——《中国石桥古法造纸》荣获纪录片最高奖“雷米铂金奖”。你也许不知道,这门传承了1500年的古法造纸,曾在上世纪90年代面临失传,是一个邻家女孩的来信,挽救了这门古老技艺。这一场挽救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循规蹈矩的工艺规程,更不是闭门造车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智慧继承、接轨时代的创新追求。手工艺的传承,应少一点匠气,多一点匠心。
古法新传,石桥皮纸绽放别样风韵
贵州南皋,深山谷地。蜿蜒河流环抱着一座美丽村寨。河水常年冲刷,将山岩切割成天然的石桥。这座村落,因此得名为“石桥村”。
石桥村人,世代承袭造纸术。世代承袭是什么概念?不是十年,不是百年,而是将隋唐造纸技艺保存到了今天。
翻开明代《天工开物》,你会发现石桥造纸工艺,与书中所载古法造纸几乎一致。连碓杆、曲柄轴等造纸用具,都与千年前如出一辙。
造纸第一步是砍构树,每年五到十月是采树皮的时节,因为树皮水分充足容易剥。将皮剥下,去外层硬皮,晒干。
将晒干的树皮捆成小捆,放入河水中浸泡六七天,使构皮充分软化。
将水沤后的构皮滤干水分,放入浓浓的石灰浆中漂白。
再将构皮用高温蒸煮两三天后,取出洗掉灰浆,再低温蒸煮两三天。经过两次蒸煮,构皮变得更加柔软
将蒸煮后的构皮投入河中侵洗。反复侵洗几十遍,才能由黄变白。
将再次晒干的构皮用木锤打碎,加上药剂搅拌,就能得到纸浆。
将纸浆变为纸张的最重要工序是抄纸。抄纸师傅握着筛子在浆池里来回一荡水中的纸浆就均匀地铺展在筛子上了,师傅将筛子提起,再轻轻一抖,纸就出来了。纸的厚与薄、均匀度,全在师傅这一荡。
再将抖下的纸张重压沥水,然后层层剥下,贴墙烘烤,烤后再拿到室外铺展晾晒,一张张白皙的皮纸就诞生了。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旧渔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人类文明从此在这方寸之间流淌了千年。“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一张纸,将多少思念与情愫交付。
1000多年前,因为战乱,一群苗族人从中原迁到石桥居住,同时也将造纸技艺带到了这里。石桥边远闭塞,科技文化落后,本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用纸,没想到竟把这门技艺完整保存了下来。
辛亥革命后,社会巨变。贵州处处办起了学校,文人互赠书画也开始风行,于是,石桥白皮纸便开始流传开来。傅抱石画山水就喜欢用石桥白皮纸。他利用皮纸特性,创造出独特技法——抱石皱。在美术界引起轰动。因为学校和文人之需,石桥诞生了一大批造纸作坊。
王兴武家是石桥造纸世家,到他这一辈已经传承了19代。1980年,王兴武高中毕业后回到石桥苗寨,开始跟父亲学习造白皮纸,这一干就是16年。
每天清晨,王兴武就上山砍树,再经晾晒、蒸煮等18道工序做出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沿袭一千多年前的模式。老祖宗规定的树皮的量,浸渍、蒸煮时间等等,都不敢丝毫有变。
一成不变的古法造纸术,就像石桥河水一样慢慢流淌着,滋养着这个古老的村寨。但改革开放后,机械纸开始盛行。手工造纸业在机械造纸进攻下节节败退。石桥皮纸就慢慢改做炮竹纸了。但1996年起,国家严禁私人造炮竹,于是,石桥皮纸最后一块阵地也沦陷了。大家只好关了作坊,外出打工去了。
1996年,石桥已经没人造纸了。“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要绝了。”造了一辈子皮纸的父亲整天唉声叹气。王兴武看着心里不好受,便在外找了个门面,卖起了烧酒。延续一千多年的技艺,眼看就要在这一代失传。
1996年底,石桥村民收到一封信。外出打工的蔡小丽,说一个香港人想要一种彩色皱纹纸。其他人都没在意,但王兴武却动了心。他兴冲冲地回家,把蒙尘的抄纸机翻出来。赶制了好几种纸,给香港人寄了过去。很快,香港人就回信了。信中,还夹杂了一些样纸。有凹凸不平的,有不同颜色的……“都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纸。”王兴武说。
两天后的一个早上,王家吵得炸了锅。当儿子把五颜六色的样纸放到父亲面前,说要改良老祖宗技法做出这些纸的时候,这个性情温良的老人气得眼睛要喷出火来。媳妇更是哭得梨花带雨。“你把小卖铺关了,一家人吃啥。”但王兴武铁了心,想创造一个新世界。
王兴武拿起工具试验起来,一试就是两年。“那两年就是赔钱,花光了所有积蓄。”但功夫不费有心人。两年后,王兴武用纯手工技艺和纯天然原料,终于做出了香港老板需要的彩色皱纹纸。香港老板以3块一张的价格让王兴武批量生产。“从3毛到3元,价格翻了10倍。”石桥造纸,再第一次走出了深山。
彩色手工纸走出了大山,但王兴武却成了村民奚落的对象。“糟蹋了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对于这些奚落,王兴武只是淡淡一笑。“老祖宗留下的工序,我都保留了,在这基础上,我增加了很多新工序和新材料。守旧,只会把古法造纸工艺逼向绝路。”在一片反对声中,王兴武的研究越来越多。创新出镶花工艺纸、书画专用纸、古籍修复纸等70多个种类。
最让他引以为傲的创新,是他研制的迎春纸。这种纸薄如蝉翼,100张仅重3克,而一张A4纸的重量是5克。这种纸顺滑、韧性好、杂质少,PH值在7.5到8之间,保存时间长达1500年,打破了日本纸800年寿命极限。迎春纸,因此被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指定为古籍古画修复纸。
这些创新,引得世界各国客商纷至沓来。连茅台酒厂,也选用王兴武的纸当封瓶纸。村民们,也从最初的反对者变成了现在的追随者。石桥古法造纸技艺,就这样在创新中又存续下来。很多人只看到王兴武的成功,却没看到他呕心沥血的钻研,18道工序的白皮纸到120道工序的迎春纸,这中间,隔了无数座山。
关于传承,特别是一些带有很强时代印记和情感共鸣的老手艺的传承,一经媒体曝光,便开始迅速传播。但喧嚣过后,传承者依然只是坚守自己的孤独,过客开始追逐新的热点,情感的冲动并不足以让一门老手艺蝶化新生。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传承者自身,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于继承中孜孜求变。以创新唤醒市场需求,老手艺才能蝶化新生。
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共识。但工匠精神,不是循规蹈矩的工艺规程,更不是闭门造车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智慧继承、接轨时代的创新追求。手工艺的传承,应去掉匠气,而留下匠心。创新,也许才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
文字为「拾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拾遗热文

夏天,用冰养花才是绝美

那早已消失的活字印刷,竟在一个古村落里千年流传

带着癌症起旅行   归来竟然是重生

他在姑苏城,为你缂画一场团圆的梦

在这个日渐平庸的世界里,认真做那个最特别的自己

中国手工美物第一微刊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