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推荐,豆瓣评分9.0!这本绝版好书重印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维舟 Author 维舟
有这样一本绝版好书,张爱玲如此评价:
“普通人不比历史人物有人左一本右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写他们,因而有立体的真实性。尤其中下层阶级以下,不论过去现在,都是大家知道得最少的人,最容易概念化。即使出身同一阶级,熟悉情形的,等到写起来也可能在怀旧的雾中迷失。所以奥斯卡•刘易斯的几本畅销书更觉可贵。”
自1961年初版以来,这本书《桑切斯的孩子们》被公认为深情而直白地讲述了贫穷所带来的极大不公。
玛格丽特•米德说它“是对人类学的一次杰出贡献——并将永远如此”;
路易斯•布努埃尔说,制作出如此忠实于这部原著的电影将是他职业的“顶峰”;
菲尔德•卡斯特罗说它“具有革命性”,“价值超过五万份政治传单”。
它不但被《时代周刊》评为“近十年最佳图书”,也引发了“墨西哥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公共辩论”。
《桑切斯的孩子们》讲述了墨西哥城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在经历社会和经济巨变的拉美大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住在一居室的出租屋里长大成人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墨西哥城贫民窟
图片来自@Ulrike Stein /Wikipedia
作者奥斯卡•刘易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除了《桑切斯的孩子们》之外,他关于墨西哥人日常生活的研究作品还有《一个墨西哥村庄的生活》、《五个家庭》等。他的作品《生涯:一个贫穷文化中的波多黎各家庭》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本书由《江城》的译者李雪顺翻译。
讲贫穷的书也不少,比如译文纪实系列中就有《穷忙》,而奥斯卡•刘易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每一个家庭成员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
这种多人自传体的方法也易于减少调查者的偏见,并同时为读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理解。因为人类学家在直接和受访对象接触时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满足和理解,可在充斥了专业术语的人类学专著中却很少传递出来。
当你从这个家庭每一个成员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生活时,会发现原生家庭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都没有错。触目惊心的贫困,无法摆脱的命运深渊,这种写作方式,让这本书显得迷人又心碎。
书评人维舟认为《桑切斯的孩子们》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让穷人为自己说话”。在此分享维舟为这本书写的评论。
好消息:这本绝版已久的书最近争取到重印了!目前,上海译文出版社旗舰店有售,当当、京东、文轩、博库等各大平台也在陆续上架中,文末有购买链接。
马克思在谈到法国农民时,曾有一句名言:“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这句话可说适用于几乎所有非主流的边缘群体:穷人、女性、孩子等等。在以往,他们都很少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留下的文献记载,大多是掌握着话语权的人对他们的看法。
也正因此,这本《桑切斯的孩子们》就显得愈加有意义,因为作者所想要做的,正是“让穷人为自己说话”。
《桑切斯的孩子们 : 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
[美]奥斯卡•刘易斯 著,李雪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4-7-1
书中所描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墨西哥家庭:父亲赫苏斯•桑切斯及其四个孩子,全书就由这五个家庭成员交替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所组成,其间不加任何评论。
这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罗生门式的效果,你能看到一种全景式的、多面的、复杂交错的场景,每个人对生活都有各自独立版本的看法。有时哥哥所控诉的妹妹的乖戾行为,在妹妹的自述中,却又能看到原有她自己的理由和不同视角。
人们彼此的看法、乃至对同一件事情的判断,往往都是相互冲突的——但这在任何家庭中其实都是常事,而且也正是由于这种矛盾,使我们看到了人们彼此不同的个性和处世方式。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剧照
不经历贫穷的人,很难体会贫穷的滋味。那不仅仅是手紧,常常还伴随着因之而来的某些深层的文化心理。深陷于穷困中的人,真正难以摆脱的,往往并不是一时的经济问题,而是因为他们身上那套文化习惯。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一书已证明,英国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之所以走上父亲的老路,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就强烈地认同另一种亚文化,即视体力劳动为男性气概,而智力活动则是“娘娘腔的”,因此他们是有意不去好好读书。何况在社会机会不均等的情况下,读书也未必能改变其命运。
墨西哥城的贫民窟与豪宅比邻而居,对比格外鲜明
在墨西哥的城市贫民区里,这种自我永续病态的贫穷亚文化最鲜明的特质是强烈的大男子主义。
赫苏斯本人就是个大家长,几乎每个子女都怕他(大儿子曼努埃尔直到29岁才敢当着他的面抽烟),他虽然尽责,但同时又并不尊重女性,将婚外情视作自己身为男性的骄傲,甚至竟和自己长媳的妹妹又生了八个孩子!他又是一个一辈子孜孜不倦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人,从小不幸(“我敢说,我没有童年”),工作勤勉(“三十年的时间,我一天也没缺过工”)。
然而,在子女们看来,他虽然慈爱,有时却又不近人情,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是打孩子。女儿康素爱萝的话一针见血:
他这个人好像领受的是看管小动物的责任,只需给他们吃饱,让他们有衣服穿有地方住就行,从来不讲感情,更不知道动物也会思考、会有感情。如果不是那么倔强,他可真是好父亲。
四个子女的遭遇也各自不同。长子曼努埃尔的话最能体现那种在贫困挣扎之苦:
“回顾过去,我的一生似乎都在劳动——只不过那些工作都不怎么有创造性,那么,他们为什么老说我是个懒家伙,这也不是人,那也不是人呢?”
他虽然也努力,但像很多穷人一样,他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规划,更没有实现规划的意志力。
这是贫困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他们通常倾向于避免去做长远的规划,而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学。
在所有孩子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女儿康素爱萝:她从小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却无人理睬,她是四个孩子中最强烈地表现出想要摆脱这一生活的人,也因此在这个家庭中最为格格不入。
她意识到在这个大家庭中,彼此没有隐私的生活,使得有许多不便需要加以克服。她爱美,但家人们常常不是讥讽挖苦,就是觉得她这样打扮只是为了取悦男人。
她想要摆脱命运,想要爬出自己曾深陷其中的那口深井,也因此,“对于两个哥哥和妹妹,最令我伤心的地方莫过于他们没有任何意愿摆脱目前的生活状态。有旧衣服穿、有架可打,他们就感到心满意足。”
她则一心想要挣脱这个网络,觉得家人们“完全是在一点点地自我毁灭”,然而她自己的独立自主道路,最终也还是受尽了男人们的凌辱。她的失败,最明显地表露出贫民阶层的出身与生活给人带来的结构性束缚。
电影《人类之城》剧照
在他们的人生中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聚居,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社会圈子,导致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以至于身在其中度过自己整个童年的人,很难爬出这口深井。
在这其中尤为弱势的成员是女性:他们受到阶级和性别的双重屈从之苦,不少女性早早地成为少女妈妈,经历了不稳定的婚姻之后,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至于男性,也常常无力应对结构性的经济变迁,因为他们在社会阶层中的流动,取决于一个职位的可得性,但他们所能得到的却只能是低技能的工作岗位,而这类工作的特点,便是就业不稳定、机会有限和工资低微。
电影《人类之城》剧照
长期的贫困造成一种宿命论的态度,犹如书中康素爱萝所说的,她到处都听到人们提及“命运”一词,这实际上是穷人们对其边缘地位的一种适应,因为他们已太长时间没有感受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与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宿命论是一种可取的人生哲学。
贫困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许多问题的症结,如果它不能得到改变或改善,那么很多事就没有意义了。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如果连一个汉堡包都买不起的话,被允许在饭店就餐又有什么好处?”
也就是说,即便你有自由的权利,但贫困本身会限制你实践自己权利的能力。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并非没有道理。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剧照
他们的故事饱含着无数穷人生活中的辛酸,有许多是触目惊心的事实:他们生活中时常可见的暴力、对女性的不尊重、生活的艰辛,包括他们对政治现实的极度失望。
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每天发生的生存状态,然而这不免也令那些不想让这些事实见诸阳光的保守主义者尴尬。
因为这种生存现状本身就是当代那些以人民的名义执政的政府所无法逃避的一个政治问题,其之所以令人尴尬,正在于它是如此真实的现实。也难怪书出版之后,墨西哥的政治家对外国人“揭露”墨西哥的贫穷状态颇感震怒,甚至一度对作者提起刑事诉讼。
本书于1961年问世后,很快成为轰动一时的名作,并由此让“贫穷文化”(culture of poverty)一词广为人知。它在那个时代问世并走红,恐怕并非偶然——1960年代正是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在这种社会政治氛围的影响下,学者们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下层民众和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
对美国黑人贫困状况的莫伊尼汉报告,也是在1965年完成的。更早一年的1964年,哈佛大学的Stephan Thernstrom出版《贫穷与进步:关于一个19世纪城市社会流动性的研究》一书,被学界公认为是美国“新城市史学”诞生的标志,它首次将史学兴趣转向底层那“沉默的大多数”,这正是学者的社会关怀跨领域震荡的例证。
不过与《贫穷与进步》这样的著作不同,《桑切斯的孩子们》并未采用复杂的计量统计方法,实际上,它乍看上去几乎不像是一部“学术著作”,倒更像是纪实文学或小说。
书中这一家五口,虽然在现实中真实存在,但如果说他们是虚构出来的,也无损其价值,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实际上是无名的——因为他们生活的典型性,正是因其平凡而能代表生活在那里的无数底层人物。
也正是在这一持续观察的基础上,作者深化了自己提出的“贫穷文化”这一概念,并将一束聚光灯灯光打在这些曾被人忽视的人群头顶上,给他们一个舞台来讲述自己。
显然,这种不加评论的交叉叙述是有意为之,作者身为人类学者,但却放弃从外部观察的角度,而用这种似乎看上去更为“文学性”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也的确是在小说中更早采用,如福克纳1929年发表的名著《喧哗与骚动》就是四个家庭成员的自述。
虽然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叙述”(讲故事)在学术范式上一直有争议,但这部书无疑是个成功的案例,它表明:深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完全能够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因为有很多社会问题,最关键的原本就是如何“呈现”它。
几十年来,它至少让人明白了一点:如果说贫穷是一个社会问题,那么,只有让穷人自己说出来,我们才能知道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拉美,城市化,农民进城
玛格丽特•米德、路易斯•布努埃尔、
菲尔德•卡斯特罗、张爱玲推荐!
“极具革命性的”当代人类学经典,
《时代周刊》“近十年图书”,
引发“墨西哥为激烈的一次公共辩论”!
桑切斯的孩子们——
一个墨西哥家庭的自传(大学译丛)
作者:【美】奥斯卡·刘易斯 著
李雪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07月
内容简介
自1961年初版以来,《桑切斯的孩子们》被公认为深情而直白地讲述了贫穷所带来的极大不公。玛格丽特•米德说它“是对人类学的一次杰出贡献——并将永远如此”;路易斯•布努埃尔说,制作出如此忠实于这部原著的电影将是他职业的“”;菲尔德•卡斯特罗说它“具有革命性”,“价值超过五万份政治传单”。它不但被《时代周刊》评为“近十年图书”,也引发了“墨西哥为激烈的一次公共辩论”。
《桑切斯的孩子们》讲述了墨西哥城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目的是向读者们呈现,在经历社会和经济巨变的拉美大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住在一居室的出租屋里长大成人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奥斯卡•刘易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让读者对一个普通家庭进行更深层次的查看,每一个家庭成员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种多人自传体的方法也易于减少调查者的偏见,并同时为读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理解。因为人类学家在直接和受访对象接触时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满足和理解,可在充斥了专业术语的人类学专著中却很少传递出来。
作者简介
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1914-1970),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除了《桑切斯的孩子们》之外,他关于墨西哥人日常生活的研究作品还有《一个墨西哥村庄的生活》、《五个家庭》等。他的作品《生涯:一个贫穷文化中的波多黎各家庭》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长按扫码进入译文旗舰店
优惠购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