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无知越骄傲,越浅薄越自信



越无知越骄傲
越浅薄越自信
文:网摘  编:李强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越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和傻瓜争论。因为,有科学研究证明,傻瓜是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傻瓜。

1995年的一天,一个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摇大摆地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当他被捕后,看着监控录像突然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是抹了柠檬汁的啊!”

原来,有人曾告诉他,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隐身。对此,他深信不疑。这种脑子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请别骂他“傻瓜”,他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或者还会理直气壮地反驳你。

这并不是个笑话,而是个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也并非极端少数,反而无处不在。

▌达克效应

1999年,两位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他们做过四个实验,震惊地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他们把它称之为“达克效应”(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又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简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为聪明——不是在撒谎或逞强,是真的打心底里这么觉得!

这一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别误会,这个奖是很正经的!评委中有些还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

这一现象其实细思极恐,因为我们也许都在高估自己还不自知。这不只是在说无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高估,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两个维度的优势,便更容易“得寸进尺”。

▌冒充者症候群

“吉米鸡毛秀”曾经在德州一个音乐节现场做过一个恶作剧。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个女孩,问:“你们觉得Doctor Shlomo乐队怎么样?”

“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没错,今年特别燥!”

但是,这个乐队名是记者编出来的,取名自一部百老汇歌剧———其实这个乐队根本不存在。


“去参加音乐节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骄傲,即使他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新的内容是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达克效应”,生活中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比如有的人对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听者的我们,有些领域确实所知不多,都判断不了他说的有几分真假。

要么,一脸懵地崇拜,要么,鄙视他装。但换个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个自以为是的爱吹牛的人。

可能了解过一两个词,就能自己夸口出一门学问。这种人,在知识洪流的“尾气”里中毒太深,出现幻觉了。

宋朝有一个叫钟弱翁的县令,写的一手烂书法,却自认为很好。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要对一些名牌匾额上的题字进行肆意批评,并想方设法让自己重写。

一天,他看到一个寺庙阁楼的题匾上有“定惠之阁”四个大字,但是落款处的人名被灰尘掩盖,看不太清。


他又是一顿批驳,叫人把匾额摘下来,让自己重新赐字。碍于他县令的身份,即使僚属和僧侣们都觉得那题字写得很好,也不敢违抗。然而,擦去灰尘后发现,落款赫然写着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名字。

钟弱翁尴尬了一会儿,又对僚属们说:“这么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所以有时候,对于一些自信十足的傻瓜,又无从指责时,静静看着就好——他早晚会被狠狠打脸的。

自我高估的陷阱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自知之明,但也难免落入自我高估的陷阱。

韩寒在2018年写过一篇文章《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他自认为台球技术了得,被称为“赛车场丁俊晖”和“松江新城区奥沙利文”,打遍作家圈无敌手。

有一次和九球世界冠军潘晓婷打球,韩寒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也是有一定的水平和经验,也许能抓住对手的小失误,小胜两把。

另外,为照顾韩寒这个新手,还约定由输家开球。他信心十足,结果那天晚上,他基本上只干了一件事情——开球。


想来,裁判早就心里有数,如果按照传统规定由赢家开球,那韩寒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越是菜鸟,越是有迷之自信。

当一个人从零起步,刚刚踏入某领域时,经常会进步神速。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但要知道,没有人是垃圾,别人终其一生专精的领域,自是有绝对的过人之处。

这也是民间高手和职业选手的区别,大部分上不了正席的,别用“淡泊名利”之类的假象来自欺欺人。

▌发现自己的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的学生有一次请教说:“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未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未知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芝诺的观点,此后被总结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想想自己刚了解某一事物的时候,总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刚学会吹响笛子,就激动地觉得自己是个乐器天才。

但你若去问那些学了许多年乐器的人,他们往往会说,自己不擅长乐器。这并不是谦虚,而是因为当他们深钻许多后,真的认识到了其广博以及自己的许多欠缺。

所谓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怀疑人生。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其实是才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五分之一法则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比如太阳围绕地球转,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个子越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让他们做判断。

但是结果却表明,每一条离谱的观念,都有20%左右的人会盲目相信。

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五分之一法则”,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观念多么的离谱可笑,在全世界总会有20%的人盲目相信它,有些人知识的匮乏、或者说认知的障碍,看起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不要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争辩,那只能是鸡同鸭讲。人们常说,对付一个笨蛋最好的态度,就是恭维他们,让他们越来越飘……然后自会被收拾的。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很博学时……快去读点书吧。







少数派悦读联合先知书店诚意推荐——“把先知书店搬回家”,让读者朋友们能用最便宜的价格,阅读到一流的书籍,与各位朋友共建一个“读书人的理想地”。 


在这份书单里,是先知书店成立5年多以来,精心挑选的1000+好书,其中包含60多位学者的亲笔签名,40多本由先知书店独家出售的绝版或复活作品。因此,这份书单不但适合亲友阅读、亲子共读,以及自我认知提升,更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份特殊的礼物,带给亲友、家人、朋友的体验和收获是长久的。


您可识别下图二维码,把“先知书店”搬回家,打造一个够分量的私人图书馆。



▍延伸阅读

无知并不是没有学问,而是不明了自己

允许自己无知,宽容别人无知

爱默生:嫉妒乃无知,模仿即自杀

生命有三个层次,绝大多数人止步于感官

和无趣的人相处 ,简直就是牢狱之灾

王鼎钧:用“残生”读书

加缪:想当一个正常人得费多大的力气!

思想的差距,大于生与死的差距

不读书的人才逃避现实,因为他只生活在一种空间

灵魂三境: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见识与格局

周国平: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