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先知书店 少数派悦读 2023-02-18



我们亟需一场
关于死亡的教育
文:屏营   编:先知书店

在我们的观念里,死,是心底最深的忌讳。从古至今,人们都在逃避死亡。小说中,美猴王在地府,一笔勾销了生死簿。历史中,无数皇帝求道炼丹,妄图长生不老。
 
许多人一生都想逃脱死亡,但当死亡真的来临,却万分恐惧。有人说,中国最缺乏三种教育:性的教育、爱的教育、死亡的教育。因为这三种教育,分别对应人格的三个支点——身体完整、灵魂丰沛、生命价值。
 
今天,前两种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可死亡的教育依然乏人问津。难怪有人说:“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其实,逃避对死亡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逃避对生的思考。


▌接近死亡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生命

葡萄牙伟大的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说:“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
 
人与人的唯一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有的人或许拥有了看似不错的职业,但对于“精神世界”、“个人价值”甚至社会责任无知无觉,只能随波逐流。
 
既难把握自己的命运走向,也难理解社会的发展脉络,最终只能浑浑噩噩地走向死亡。有太多的人,在步入社会的那一刻,灵魂就已经死亡了。

但对有的人来说,活着的意义,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砥砺奋进,不留遗憾。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活着是为了“向死而生”。
 
比如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家国情怀,是他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东西,他用一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哉问。

胡适曾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明志,“向死而生”,让死亡成为我们追寻生命意义的良师益友。
 
盲人处在黑暗中,才更珍惜光明;聋哑人处在寂静中,才更珍惜声音;当人无限接近死亡的时候,才会反思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



▌不应将抽象的价值,置于他人的生命之上

但也有另一些人,仅仅为了实现一己之私,视他人生命如草芥,扮演起了人间的“上帝”。

在有些思想谱系中,有的价值比生命更重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珍惜生命,也珍惜大义。但他认为,如果两者发生冲突,他宁可放弃生命,选择大义。
 
陈寅恪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为了自己的价值追求,而选择牺牲生命,是值得尊敬的。


但,轻言牺牲绝不是一种美德。美国哲学家安・兰德曾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中说道:
 
“牺牲是一种美德吗?一个人能牺牲他的正直、荣耀、自由、他的理想、信念、真挚的情感和思想的独立吗?这些都是一个人至高无上的财富。为了它们放弃任何东西都不是牺牲而是交易。”

在安・兰德看来,“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是用一元钱换回了一分钱。
 
一个人因救灾抗险而牺牲,这种牺牲,常被歌泣。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责任,才是美德。
 
退一万步,即便牺牲不可避免,但鼓励牺牲,绝对不是美德。为了仁慈牺牲正义,明天为了信仰牺牲理智,后天就会为了整体牺牲个人。
 
莫言在参观某场战争的纪念馆时说:“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
 
现在,要做到勿忘“我”,实在是太难了。我们总是不能理解,比起牺牲,更伟大的是不牺牲。不要为别人的“理想”牺牲自己,把自己的灵魂拱手让给任何人,沦为无辜的枉死者。
 
黑格尔说:如果要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精神”,如果要问精神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自由。

关于生与死的哲学命题,保守主义思想反对抽象意义诱惑之下的“忘我”与牺牲,但也警惕以自由为名的放纵,因为自由的真谛,绕不开信仰。



▌知道生命去向何处,方知怎样去活

对生与死的解释,是任何一种哲学或者思想绕不开的问题。代表着不同文明对世界的终极追问,更是区分不同思想的试金石。
 
假如我们只热爱生命,而不热爱死亡,那是因为我们并不真的热爱生命。死亡让人生的一切价值面临毁灭,不解决这个问题,人生其余问题便无从讨论。

有时候,比无知更可怕的是一个人灵魂的堕落。唯有向善者的灵魂能在茫茫宇宙中,发现自己的孤独无助,才会在绝望中呼唤更高的存在——信仰。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关于生与死,关于意义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信仰是对超自然、超世俗的坚定不移地相信。
 
比如,耶稣曾对犹太人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谁如果遵行我的话,永远见不到死亡。”


可见,在基督教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基督徒在面对死亡时,心里不会感到压抑与绝望,因为这不过是他们生命的必经路口,下一站将是无比美好的。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因为他发自内心,超越了恐惧,鄙夷了欲望。有信仰的人,会平静的面对死亡,甚至超越死亡,知道人生在世,为何而活。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墨西哥作家帕斯所说:“死亡是我们最钟爱的玩具,是永恒的爱。我们常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爱抚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

死亡只不过是归于天上的神,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是信仰让生有了意义,让死有了方向。

死亡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而隐藏在门后的,是人性的爱、尊重、平等与慈悲。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有的人的活着,跟死了没有区别,被框定在生存与繁衍的框架内,人生之中的大问题,从不去思考,如行尸走肉,麻木不仁,活一生,只不过是把一天重复了几万遍。

我们亟需一次对于生命的反思,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才是真实的?正义良好的社会是什么样?死亡又意味着什么?这些看似“无用”的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可以赋予生命意义的答案。

这样的答案就藏在你我的心中,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思考是一种苦刑,唯有勇敢的人愿意承担。仅有勇敢还不够,有时也难免陷于混乱。要理清这些哲学问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就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沿着这个框架对自己的思维脉络,进行有序的延展。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反思生命书单”,帮助解答生命中的大问题。

◎《大问题》:本书是一本开启心智、简明好读的哲学入门书,是一部思考人生“大问题”的通俗哲学经典。哲学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触手可及的,只要肯思考。生命是一团火,思考是它发出的光。

◎《打开》:哲学起于好奇,生命在于思考。本书开启了一趟2500年西方哲学的探险之旅,鼓励读者用思考让自己“醒来”。哲学,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醒来”,哲学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实践。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自由思考的能力,是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好奇和迷惑,这套书用一个个浅显的小故事讲出深刻的哲理,帮助孩子解疑答惑。

哲学从不讳谈死亡,以上这些书中都对死亡话题有诸多论述,启发读者思考死亡的深意,从而明白应该怎样去生活,生命该去向何处。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延伸阅读

卡夫卡: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因为它会停止

当疾病与生命同行:为什么真正的健康并不排斥疾病

我们都是幸存者 ——对生命和灾难的思考

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王鼎钧:与生命对话

生命,该以何种方式“谢幕”?

威尔·杜兰特:你只有热爱生命,才有权利去抱怨死亡

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哲学课:如果永生不死,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