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真正理解生活与社会,走向“思想的成年”,定是因为他读懂了“韦伯”
当一个人真正理解生活与社会
走向“思想的成年”
定是因为他读懂了“韦伯”
文:王焱 编:先知书店
马克斯·韦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德国社会学家,曾先后在柏林大学、弗莱堡、海德堡和慕尼黑等大学担任教授。
韦伯一生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宗教学、教育学、文艺学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等领域都有重要建树。他著述宏富,已出版的著作高达二百三十多种。
尽管韦伯生前就已成为一位名声显赫的学者,但当时真正接受其思想的门生弟子却寥寥无几,以致身故之后,言行两亡,在德国近乎被人遗忘。
直到1930年,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首先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此后,他不遗余力地在英语世界传播韦伯的思想、理论,介绍韦伯的生平,开始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帕森斯也通过对韦伯思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建立起“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成为蜚声世界的社会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兴起了“韦伯热”,其后又波及西欧、日本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
到了现在,韦伯的著作已经广为人知,并不断被译成各种文字,东西方社会学学者几乎言必称韦伯。毫不夸张的说,英国有研究莎士比亚的“莎学”、我国有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在社会学领域的“韦伯学”的地位,完全可与两者比肩。
▌“韦伯热”和“韦伯复兴”
话题首先从当今世界上的“韦伯热”谈起。韦伯死后在动荡的德国被冷冻了二十六年,直至五十年代,被美国化了的韦伯才被重新‘引进’到他的祖国。
真正的“韦伯复兴运动”,始于1964年联邦德国社会学界为纪念韦伯诞生一百周年而召开的大会。会上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等人为一方,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为另一方,围绕韦伯思想评价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1970年,联邦德国社会学界又召开会议,隆重纪念韦伯逝世五十周年。这两次会议在德国掀起了阅读韦伯原著的热潮。
这场读书运动的主旨就是对韦伯进行‘再发现’,或者叫做使韦伯‘非帕森斯化’,剔除韦伯思想形象中的美国附加成分。在这一热潮中,不仅诠解与研究韦伯的出版物层出不穷,还涌现出一大批‘韦学家’,而且其中大多数并非韦伯生前的及门弟子。
西欧各国七十年代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以‘韦伯对话’为中心的比较研究,如韦伯—孔德,韦伯—涂尔干,韦伯—帕雷托。这种比较是为了发现经典社会学家思想中的哪一家更能为解决今天西欧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之用。比较的结果是一句流行的结论:一个韦伯顶得上一打西方经典社会学家。
其后,韦伯热又扩散到日本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连有些苏联学者也改变了对韦伯全盘否定的教条式态度,转而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关的学术论著。
从事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都对韦伯进行研究,客观上使韦伯变成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以至国外有学者曾诙谐地说:“马克斯·韦伯是德意志帝国的出土文物,年代越久,身价越高。”
不少国家“韦伯热”的兴起,与该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似乎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究竟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存在着相关关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答案恐怕还要到韦伯著作中去寻找。
▌资本主义文明的起源与本质
从严格意义上说,韦伯的第一部社会学著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是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名著中最著名然而争议也最大的论著之一。促使韦伯写作这部著作的动因,是探讨近代理性资本主义的起源,也即现代化的起源。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是近代西欧从经济合理性中引申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即勤奋节俭、精打细算、进取和开拓的精神,而新教及其伦理道德,之所以能比其他因素更直接地导致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就因为它比其他因素更能体现资本主义文明的这种本质。
所谓“新教”(Prot-estantism)亦称“清教”(Puritanism),是十六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各改革教派的总称。这场运动是欧洲自文艺复兴高潮之后出现的又一次重大思想革命。
广义地说,宗教改革彻底震撼了传统神权的统治基础;狭义地说,宗教改革其实就是神圣、神秘的宗教的世俗化。
韦伯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他比别人更准确地刻画了资本主义精神,而在于他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把握到了新教禁欲主义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之间的关系。
韦伯从资本主义产生的这一历史横断面上,论证了作为社会意识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是怎样具体地培养和造就了资本主义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又怎样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这里,他把劳动解释为动因,并把劳动与人的世俗利益联系起来,看作是上帝与世俗的人之间的联系中介,因而不能不对个人的某些品格的形成发生影响,通过这种影响也不能不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生重大的作用。
所有这一切,韦伯都是从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的。从这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马克思对韦伯的影响,而且可以具体而真切地看到,在社会变迁的特定时期精神因素的巨大作用。
当然,马克思是从更广阔的背景和范围内,看待新的社会关系形成中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总和的相互作用的。
按照韦伯的观点,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态度,一种行为理想,这种精神在东方是找不到其对应物的,因而资本主义是西方文明史中的一个特有的现象。
鉴于资本主义确实只发生于西方,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及其特征的产生,都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只有对韦伯思想作全面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对东西方文明的深入探讨,才能对此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韦伯在探索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写下了《儒教与道教》等论著。
尽管作为“汉学家”,韦伯由于不懂中文,主要依赖第二、三手的资料,因而时常受到人们的非议,但作为社会学家,韦伯凭借他的敏锐洞察力,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独到的见地。对于我国读书界,在这些方面自然兴趣尤浓。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曾经指出,韦伯的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始终贯穿着一个主旨:即资本主义的进程为什么首先在西欧,而不是在世界其他地区起始。
对于中国,韦伯的结论是:中国缺乏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学基础。这是一个费解的结论,需要阐释。
担任过韦伯助手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曾经提出过一对著名的范畴:社区与社会。
所谓社区,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因袭的,内向的,自然认同的关系;
而社会,则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法理的,计较的,非经理性不能认可,非赖法律不能组织起来的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经济制度、封建世袭制度、家长制、宗法制度、科层俸禄制度等等,在韦伯看来,统统未出社区关系的传统,其特征是对传统的因袭与适应。
同时韦伯认为,儒学把道德人格化了。儒家的伦理道德特指人伦孝悌关系,一切道德只与人联系,排除了事物关系;
清教徒讲非人格化的道德,把道德引向工作和事物关系,指的是社会性道德。
儒教把修身看作是个人自我完善和入仕荣名、致身显位的目的,视传统为不可侵犯,忽视工商科技,崇尚不务实际的文辞;
清教视人为上帝的工具,要求人们勤勉“天职”,把个人的自我完善看作是手段,注重实际效能和利益,赋予伦理以合理性、进取性的内涵。
儒教里没有神的地位,道德靠个人修身养性,其影响只及于士大夫阶层,所谓“礼不下庶人”,不能使贩夫走卒下层民众走上理性的轨道,故威慑力量不足;
清教是一种平民宗教。它凭借上帝抬出伦理,把宗教规范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它强化为一种社会性准则,并与人的现世利益相联系,故能起到统摄人心的作用。
韦伯说,儒家的特点在于适应世界,而清教则在于对世界的合理改造。故此,中国则始终未能形成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对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本民族社会文化传统的客观了解,而且对于进一步繁荣和推动中西比较文化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韦伯的“科层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科层化理论即关于科层制(bureaucracy)的理论,是韦伯独创的社会学理论。
所谓科层制,是指一种具有专门化的功能,具有固定规章程序、权威分等、工作效率最高的正规组织。韦伯对科层组织形成和发展的精辟分析,使科层理论成为西方管理学和社会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韦伯思想中的科层制概念,确指现代西方基于形式法律的国家管理体制,即雇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行政管理人员来进行统治和治理国家的这种形式。
在韦伯看来,在科层体制中,职务是职业,而不再是个人的一种身份,这就确保了个人与权力的分离,正如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一样,每一个微小的管理行为都来自法律、规章的规定,排除了个人的偏好或专断;
管理手段集中于法律,而不是控制在少数个人手中,使每个人都以公民的身份在法律面前享有同等地位。
在韦伯看来,典型的科层制只能发生和存在于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而中国自秦汉以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国家还不是理想类型的科层制和合理国家,因为在那里缺乏作为这两者基础的“有专长的官吏阶级和合理的法律”。
所谓合理的法律,是指基于罗马法的形式原则建立的资本主义法律体系。韦伯认为,在一切传统制度中,“司法都是受实体支配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一切科层制度中,司法都是形式主义的。”
韦伯描述的科层制具备五个特征:
一、科层制是一种持续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
二、在实施管理职能时具有相互联系制约的特点;
三、每个官员都是国家的雇员,分权管理,上级监督下级;
四、官员不能因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拥有任何生产资料,他只享有规定的薪酬;
五、任何官员不得将自己的职位作为私有财产私相转让或指定继承。
鉴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层化在当今世界显示出同步发展的趋势,韦伯对科层化理论的分析研究,无疑对我国的建设与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该如何清醒的生活?
似乎只有韦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只因很少有学者能像马克斯·韦伯一样在那么多领域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如今,政治学要读韦伯,社会学要读韦伯,人类学要读韦伯,搞经济问题还要读韦伯;研究法律要读韦伯,研究史学也离不开韦伯。因为在韦伯的理论体系中,社会学并不是单纯的阐释这些学科,而是把它们融合成一个独特的观念体系。
他的终极目的,是看清现代,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反思现代,指出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
最终的结果指向于人,指向生活的答案。可以说,一个人真正理解生活和社会,并走向“思想的成年”,是因为他读懂了韦伯。
然而韦伯的著作一向以艰深晦涩著称,曾劝退过大多数想去理解韦伯思想的读者。为此,先知书店特意组成了一套逻辑清晰的入门通识“读懂韦伯三书”,并在此诚挚推荐:包括《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
三书从三个维度——韦伯的人生轨迹、韦伯的思想轨迹、中文世界的韦伯导论入手,帮助读者轻松入门,全面深刻的理解韦伯、读懂韦伯。
更为难得的是,与市面上其他解读韦伯的著作相比,本套书专业却不艰深,易懂却不浅薄;读来即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光明之感,堪称是洞悉韦伯思想理论的绝佳读物。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收藏本套书+梁庚尧《中国社会史》,借韦伯思想,洞察中国社会;含独家好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