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世纪是现代人亟需补上的一堂必修课?
说到中世纪,很多人条件反射般冠之以“黑暗的”仨字。就像提起中国古代社会,一定会加上“封建的”一样,实际上,秦之后的中国政体称不上“封建”,而中世纪也绝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五光十色、精彩纷呈。
为此,我们诚挚推荐极具分量的“读懂中世纪之美”三书,从对中世纪美学观念的纵览,以及最重要、文明成果也最丰富的两个时代的艺术切片——“罗马式艺术”和“哥特艺术”,彻底读懂中世纪,走进这一被低估、被忽视却又对现代极为关键的时代。
1.《中世纪之美》
一场审美的颠覆之旅
纵览“西方现代文明的坩埚”
有些书为了大众而写,另一些书创造属于自己的大众。被梁文道称为“整个西方世界读书最多的人”的意大利国宝级作家、美学家艾柯所著的这本《中世纪之美》,正是这样一本一经出版便开辟出一个新世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读者的经典之作,他让我们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中世纪。
2.《罗马艺术》
文明的苏醒
承上启下的艺术高峰
公元1020–1250年间的“罗马式艺术”,是欧洲艺术一个独特的陈列窗。没有罗马艺术,就没有紧随其后的哥特艺术与后来的巴洛克艺术;西方艺术很可能也就无法迈向文艺复兴。然而这一重要时期及其艺术,却被人们以“黑暗的中世纪”一词给有意无意地抹杀和遗忘了。
意大利的罗马饱受蛮族的入侵,也造就了罗马文化的多样化,与过去崇尚古希腊、罗马的优雅写实风格大为不同。到了十一世纪,由于国际贸易蓬勃发展、都市兴盛及十字军东征的关系,也随之促进了欧洲的艺术发展。十二世纪时,“罗马式”的艺术在整个欧洲彷佛苏醒般兴起。
◎高含金量:
资深艺术史专家、德国知名独立出版人罗尔夫·托曼企划,带领数十位专业摄影家组成摄影团队踏上拍摄之旅,历时数载,深入全欧洲进行全景式拍摄,探寻欧洲各地遗迹中蕴藏的古老的罗马式艺术。
◎顶级画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图片全部采用极其复杂先进的数码拍摄技术进行拍摄,画质极其清晰,尽力还原艺术品的原貌,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顶级画质让艺术品细节纤毫毕现,使人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历史的脉动。
◎丰富内容
书中的文字部分由数十位建筑和艺术史资深学者撰写,将分散在全欧洲各地和各时期的罗马式建筑和艺术品汇总起来,按类别依序介绍,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考证严谨,旁征博引,对罗马式教堂、城堡、修道院、壁画、雕刻、圣物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围绕历史与社会、政治与文化、宗教仪规与世俗生活,向人们完整呈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盛世景象。
◎首版曝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的图片十分精美,许多局部大图都是首次出版,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同题材产品难以望其项背,可以使读者透过图文,更好地领略与罗马式艺术相关的建筑、宗教、文化和美学,能够让读者重新认识中世纪盛期罗马艺术的价值。
书后还附有罗马式建筑平面图及词汇释义,既适合闲暇浏览,也适合学术研究,是各图书馆必不可少的藏书。
慢慢翻阅本书,近1000张图片会给人带来超强的视觉冲击力,带领你穿越时光隧道,回溯神圣罗马帝国波澜壮阔的300年。
3.哥特艺术
中世纪巅峰的成熟硕果
理解西方文明源流的关键钥匙
哥特艺术,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臻于成熟之际结出的艺术硕果,它亲历了中世纪的巅峰期与衰退期,并直接孕育了文艺复兴艺术。
哥特艺术就来自信仰中对光明的渴望。在11世纪末到12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建筑越高就越接近上帝。于是,教堂开始越盖越高,出现了尖塔高耸的哥特式教堂:直插云霄的尖塔、宽阔明亮的内部空间、绚烂多彩的彩色玻璃窗,这是构成哥特式教堂之美的三大要件。
哥特艺术的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希望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著信仰之光向着天国飞升。
◎给石头以生命
《哥特艺术》作者采用全新的现代视觉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将艺术品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探寻创作它们的初衷,研究那些给石头以生命的哥特艺术家们及其作品,那些象征神圣的艺术品中所蕴藏的道德的真理,以及在那个神秘而庄严的时代宗教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
◎让艺术自己说话
相较于那些兼具百科与学术性质的艺术史论著而言,本书摒弃了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及工艺品在内的不同艺术流派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传统,突破教科书式离散的架构及叙述方法,以一种生动而特别的组织形式,新鲜而充满感性的文字,跨越时间与领域的界限,还原哥特艺术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筑、绘画,雕塑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有趣的是,尽管时代是严肃的,但作者的叙述是轻松的。他以漫谈的方式向人们徐徐讲述了一段有关“哥特”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自12世纪至16世纪这近400年间哥特时期欧洲社会丰富的艺术生活及社会形态。
◎跨越现实的感官享受
而阿希姆·贝德诺兹,这位将自己定义为“神圣处所的守望者”的天才摄影师,用他的相机成功地记录了当时这些艺术品珍贵的原始画面。此次,他利用复杂先进的拍摄技术,大限度清晰直观地再现了那些平日无法看到的艺术品原貌。他试图带领读者尽可能地“靠近”艺术品,甚至带来跨越现实的感官享受。翻开每一页,扑面而来的震撼力如身临其境一般,酣畅淋漓地展示了艺术品的魅力。
在资深艺术史论编辑罗尔夫·托曼的带领下,德国专业团队10年心血凝结于此,在这近700幅精美图片中,不仅有整页或全跨页的显著的作品细节,甚至还有多幅长达四页的连续折页,可谓完整勾勒出哥特时期的艺术图景,为读者展示了万物濒于幽暗的哥特时期神学艺术的光辉。是为《哥特艺术》。
◎完整讲述哥特艺术演变史
尽管谈论起这一时期,作者谈论建筑风格的时间要比装饰艺术久,谈论宗教艺术的时间要比世俗文化多,但无论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亦或是卢昂大教堂在本书中都并非是了解哥特艺术仅有的线索,宗教木板绘画、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彩色玻璃窗、祭坛屏风及其背后的文化同样是本书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以学术及批判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并再现了其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向人们完整讲述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中世纪哥特艺术逐渐向以人为本、表现世俗生活的文艺复兴前期艺术演变的过程。
正如这本《哥特艺术》的编辑所言:“本书旨在向人们传达哥特艺术以一种极其生动的组织形式,将读者带进这段历史及艺术当中,甚至跨越现实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
中世纪作为一个信仰的世纪,其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如教堂、手抄本、雕塑、壁画等等,几乎都是为了信仰体验而进行的视觉建构。只有最高品质的设计、图片和印制才能带给人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以上三本书,本身即艺术品。《中世纪之美》为180mm*250mm开本,艾柯的精彩阐释和高清艺术图片的呈现,达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统一,同时给人审美和智性的愉悦。
《罗马艺术》和《哥特艺术》同样由艺术史专家打造,使用的是288mm*398mm超大开本,印刷精美,皆为重量级纯手工精装,最大程度地使所有艺术品的细节纤毫毕现,进口选材全彩精印,满足艺术爱好者的收藏需要与深层次的审美需要。
三书都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长期珍藏价值,可以随性赏阅,可以收藏流传。这样的书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之美,更是读图时代更为缺乏、网络页面上无法获得的视觉冲击。
这些书不但可以作为“提升灵魂境界”的进阶之书,更成为彰显艺术眼光和品味的绝佳礼品,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部分文字摘编自公号逻辑思维 李筠《为什么说中世纪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