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圣的艺术:一份来自上帝的“礼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尼采说,人的精神成长有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和婴儿。


首先是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然后是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一切主动争取;最后是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与之相对应,人的生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是衣食住行等物质享受,精神生活是学术、艺术等精神享受,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与信仰。

 

人的一生,绝不只是肉体的生长与成熟,也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堆砌,其精神同样需要成长,并且更重要。如果精神不成长,不仅会因此丧失掉自由和主见而活的空虚,更无法获得那些超越物质需求的精神享受。



▌精神追求,让我们超越本能

 

追求感官享受是人的本能。但人之所以为人,恰恰由于人不仅有本能,还有精神的“可超越性”,它们不仅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更是战胜庸常生活的武器。

 

精神成长包括哲学、科学、逻辑等思想领域的探索,但跟大众关系最密切、生活中又无处不在的,却是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的“审美实践”。


在这种“审美实践”中,无论观者看到了什么,任何伟大的艺术都包含着三个层次的价值:感官的取舍、思想的酷刑,和信仰的超越——


· 感官层面给人欲望的满足、感官的愉悦,最高境界是至简和率真;


· 思想层面让人痛苦和孤独,本质是对创造的渴望、意义的求索;


· 而信仰往往超越了世俗的感官和人类最杰出的头脑、将俗世的肉体和超验的灵魂完美结合,揭示了思想精进、生命更新的终极方向。


▲拉斐尔《基督被解下十字架》(The Deposition, 1507)


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和宗教“是人们达到痴迷的境界同时摆脱现实环境的两个途径,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现实中,唤起人类的“宗教体验”更是对艺术的最高赞美,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最伟大的艺术,不仅是“宗教的”,还将艺术与宗教完美融合在一起。


因此,艺术当然可以提升审美、让人获得思想上的认知和洞见,但艺术的最高境界,却是信仰。

 


▌所有艺术经典,都藏有宗教的“神性”
 
艺术由什么组成?有人认为是材质和技巧,也有人认为是观念和创造力,然而,却少有人提到宗教。
 
在深受“唯物论教育”的人看来,艺术是理性的产物,与宗教这种“迷信”无关。即使某些学识渊博、擅长思辨的人也对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存在这种误解。
 
而在宗教史权威休斯顿·史密斯看来,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绝非毫无关联,而是异常紧密。他认为:

宗教是最高超的生命取向、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最强大的生命能量,蕴含在人类所有情感体验之中。而艺术正是人类创造的最有表现力的“精神活动”。

所有的艺术经典,都毫无疑问深受宗教影响。史密斯的观点在现实中能找到太多例证:
 
◎物质领域:

全世界保存至今、并被称作艺术的建筑奇迹,大多源于宗教。比如:中国敦煌的莫高窟,山西的应县木塔,河南的龙门石窟;以及国外宗教建筑的典范:圣索菲亚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历经千年、世界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圣乔万尼大教堂......

由最早承认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圣乔万尼大教堂

◎精神领域:

中国写意画的最高追求——书画一体,天人合一,正是源自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日本的花道、茶道、武士道等艺术门类,受益于其舶来宗教禅宗的启发;而西方的绝大多数古典油画、壁画、雕塑等艺术,更直接源于对基督信仰的追寻与敬畏。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不了解宗教,很难真正看懂艺术
 
自1840年以来,西方成为国人认识世界、反思自我的一面镜子。然而,正如大部分国人只将西方科学看做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而忽略其“探寻真理、追求自由”的精神本质一样,对西方艺术,很多国内“艺术家”也往往只学其然,不学其所以然。
 
比如,他们往往学到了现代艺术可以是模糊的、玩世不恭的、肮脏的、甚至贫穷的,却没学到它们为什么要经历这样的变形。
 
艺术史大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艺术的发展史绝不是技术逐渐熟练、进步的历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西方的现代艺术表达的,不是对原有艺术形象的刻意颠覆、或艺术技法的推陈出新,而是现代社会普遍的困境:“上帝”死后,人类对世界野蛮残暴、道德沦丧的忧虑、及对生命力永恒的不安。

▲爱德华·蒙克《呐喊》

可以说,4世纪之后的西方艺术,有且只有两个方向——要么因保有信仰而完美、充实,要么因信仰缺失而混乱、匮乏。

因而,要真正认识艺术,不能不认识信仰。如果不认识它们背后的信仰源泉,我们不仅很难读懂艺术,甚至往往在曲解它们、看低它们。
比如,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在很多“文盲和美盲”眼中,很可能是一群赤身裸体、无法对着许愿的人群;在一些“知识分子”眼中,也只是一种值得惊叹的造型艺术和一份值得好好研究的“历史文献”,但在“信仰者”眼中,它不但表达了人的悲郁无助,更是对神的救恩的颂赞和呼求.......

▲西斯廷穹顶上的《创世纪》局部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国人之中,“身患绝症”的文盲美盲和“自封为神”的知识分子正在减少,对艺术之美和信仰之善有需求的人正在增多。

然而,市面上,因为种种原因,完美还原西方艺术作品原貌的书籍正逐步锐减,宗教类书籍更是成为了市面上的“濒危动物”。而《神圣艺术》正是目前仅存不多的、同时结合了艺术和信仰的经典。



▌神圣艺术:一份来自上帝的“礼物”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这样描述“艺术”的伟力——可将光明灌注到人心深处。
 
如果说,现代艺术是通过黑暗的真相,让人在迷雾中洞见光明;古典艺术是通过慈悲的希望和虔诚的敬畏,让人感受光明;那么,这套《神圣艺术》则直接将人带回了光明的起始时刻。
 
◎在现代文明的源头、汲取超验的智慧
 
按照基督教教义,敬畏上帝是最大的智慧,荣耀上帝是最高的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受益者绝非“上帝”,而是信仰者本身。信仰的意义不单单是“荣耀神的名”,更为一个人思想精进、生命更新指引了终极方向。
 
而《神圣艺术》正是以艺术诠释了《圣经》中最重要的主题:道德与实践,善与恶,爱与救赎......

不夸张地说,这是将信仰与艺术“合二为一”做到极致的一本书,堪称一份来自上帝的“礼物”。


读懂圣经信仰,正是理解现代文明、汲取“超验精神”的一把钥匙,体验圣经信仰衍生出来的艺术,则是这把钥匙的握柄。
 
◎制作精良,超大开本,一场艺术与信仰的极致体验

这本8开本、重达10公斤的大书,历经25年,耗资1000万欧元,汇集100位知名学者,与欧洲100个大教堂及学术机构跨界合作,最终完整再现了2000年基督教的恢宏历程,俨然一部基督教艺术的百科全书。翻开这本书,关于基督教艺术的一切便跃然眼前,令人屏息。

▲《神圣艺术》内页展示

这本艺术与信仰的瑰宝,给了那些对西方历史、文化史、宗教史不够了解的人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去深入体会。对于那些会为信仰驻足的人而言,这本书无疑不可错过之书,是可以放在家里、传之后世的艺术珍品。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体验艺术与信仰的魅力:


▍延伸阅读

王瑞芸:艺术,是一种文明最醒目的招牌

本笃十六世:信仰不会抹煞艺术,信仰提升艺术并滋养艺术

奸诈好色,惜才大度,哪个才是真实的曹操?

羞耻感,让他说出个人的,也是民族的悲剧

如何认识和对待人性,是区分好思想与坏思想的试金石

吴国盛:关于科技,我们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王小波:我远看不像个好人,近看还是个好人

革命的迷思:对“革命”的六个错误认知

诠释国学的作品泛滥成灾,但绝大部分都是“伪国学”

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