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它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
▲丢勒版画《天启四骑士》,1498年
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相反,它多姿多彩,它拥有的多元性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
多元性有什么好处呢?一句话,多元性才能孕育出伟大的可能性。
提起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多元时代,你一定会想到春秋战国。它孕育了后来伟大的秦汉帝国,更孕育了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最有创造性的文化就产生在那个时代。和它遥相呼应的是古希腊的古典时代,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我们对文化上的多元性一直是心驰神往的。
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看自然世界,多元性也非常重要。我们人类主动地保护动物,尤其是濒危物种,目的就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因为每一个物种很可能都携带着我们还不曾知道的基因,这种基因会让动植物有特定的性状和功能。无限的多元性使得自然界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系统。动植物如果不停地灭绝,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系统迟早会崩溃。
▌维京人、炼金术、黑死病......中世纪很散乱,却是一个整体
中世纪的多元性在人类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你朴素的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当你想起中世纪,如果第一个标签是黑暗,第二个肯定就是混乱,乱得都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不要说你没研究过中世纪觉得它乱,就连我这个研究了二十年的学院派也觉得它乱。乱到单是决定跟你聊什么,我就费了好大的力气。
如果走进中世纪,你希望看见什么?
是维京人、骑士、女巫、炼金术、黑死病,还是教皇、皇帝、国王、贵族,还是封建制度、议会制度、大学制度、现代国家的起源?
当你真的对中世纪产生兴趣,开始想到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像闯进藏宝洞的阿里巴巴,发现这个也有趣,那个也新鲜。
但是,你很难把它们都带走,因为它们对你来说非常散乱,很难串在一起,连为一体。这本书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让你从中世纪这个藏宝洞里尽量多带走一些宝贝。
中世纪是一个历史遗产、文化传统、宗教派别、政治建制、政治势力、经济成分都异常多元的时代。如果说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体里面某个方面的多元性,那么,中世纪可以找到方方面面的多元性。
▌悦纳中世纪的多元性,学会在复杂纷乱中安顿自我
帮你尽量多带走一些宝贝,不只是知识的收获、心灵的滋养,也包括自我的安顿。所以,这本书不仅要带你理解多元性,而且要带你悦纳多元性,学会喜悦地接纳表面上看起来乱糟糟实际上很有营养的多元性。
悦纳多元性,不只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还是一种在复杂纷乱中安顿自我的智慧。这听起来像巧舌如簧的苏秦挂六国相印,玲珑剔透,不过人生还有很多种别样的精彩。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最后不知所终,留下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让中国人两千五百年后还没参悟透,也是一种。孔子周游列国,讲克己复礼的大道理在当时没人听,却在后世成了中国文化的龙脉,也是一种。
商鞅入秦,跟秦孝公谈文韬武略,主导秦国变法,虽然后来不得好死,却为秦统一中国制定好战略框架,也是一种。庄子逍遥修仙,人家来请他做宰相,他却只想清净地自得其乐,也是一种。
每一种,都是巨大的自我实现,都是令人赞叹的精彩人生。
▲布勒哲尔《炼金术士》,1558年
中世纪发生的绮丽故事,一点也不比春秋战国少,而且和现代世界的联系更直接。
▌与历史智慧发生共鸣,做一个有趣的人
为什么中世纪会有数不清的出乎意料的精彩?主观上,是因为我们现代人能看到的路太窄了,坚信或者下意识就相信进取、积极、乐观、勤奋、努力通向成功,人生路似乎只有功成名就或者金玉满堂。这条笔直大道之外的曲径通幽和别样风景,我们已经不熟悉了。
我们每天在“高速公路”上飞奔向前,已经顾不上,甚至看不上那些曲折、淡定、恬静、悠然。客观上,是因为多元因素博弈会产生大量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非意图后果。
什么是非意图后果?
你做事的时候想好了一个目的为它努力,但是最后很可能不只是实现了你设想的目的,还带来了从来没想到的后果。
意图和后果从来不是严丝合缝对应的。我们中国人会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会说“因祸得福”,会说“歪打正着”,就是这个意思。非意图后果越多,就越难看到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你的意料就越频繁地受到挑战。
这跟我们在复杂纷乱中安顿自我有什么关系?当我们学会了理解和悦纳非意图后果,我们的视野和心胸会变得更宽,思路和方法会变得更灵活,自我定位也就会变得更从容。
历史并不是任何人设计好的万里长征,身处历史当中的我们也不是谁的棋子,也包括我们自己。
我们并不是自己的棋子。我们不可能让自己只实现规划好的既定目标。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学会和这个多元的世界相处,学会坦然地理解和面对非意图后果,学会把伟大时代的诞生看成万流归宗的结果,学会在万流归宗的大潮中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
中世纪这样一个充满了非意图后果的时代,可以很好地提示我们,做一个有趣而独特的自己,会有很多历史智慧和你发生共鸣。
历史可以被当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成功学,让有志者去挖矿,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普通人的心灵博物馆,游历其中,可以给不那么志存高远的我们带来同感,带来欢笑,带来惊叹,带来惋惜,带来愤怒,带来安宁,和它一起愉快地做一个有趣的人。
很多人条件反射,一开口说“中世纪”,前面不加上“黑暗的”三个字,感觉像考试不及格,就像提起中国古代社会,一定会加上“封建的”一样,实际上,秦之后的中国政体称不上“封建”,而中世纪也绝不是“一片黑暗”。
中世纪不仅不是一片黑暗,相反,还异常丰富多彩。我们知道,西欧改变了整个世界,并将我们带入全球化文明,但要了解它,其实也必须回到中世纪来寻找一部分答案:
· 基督教虽诞生于罗马帝国,但跟中世纪关系最紧密;
· 我们现在理所当然的“民族国家”,实际上到了中世纪末期才成型;
· 大学是中世纪的发明;事实上我们当下的社会政体,也能从西欧中世纪找到思想渊源……
可以说,不了解中世纪,不知道西方世界如何演变而来,我们所面对的时代,也是中世纪的产品。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一本通俗易懂,也非常适合入门者的解读中世纪的佳作:李筠《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签名版,破除关于西方历史的误区,理清西方历史文明延续的脉络。
在破除对中世纪“黑暗”的简单化误读之余,本书还进一步在认知上跟专业学者拉平距离,完成认知上的升级,深度解析孕育出现代西方的中世纪,打开一片多姿多彩的新天地。
俞敏洪:读完李筠的《中世纪》,你能看到中世纪真实的全貌,理解在漫长岁月中光明如何孕育,理解今天的世界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刘苏里:一部杰出的提纲挈领的作品。李筠给出六个关键坐标,帮助读者认识纷繁复杂的西方中世纪,走出过往认知的误区。
丛日云:这本书对欧洲中世纪异彩纷呈的面貌、多元的创新,特别是对中世纪于现代文明的贡献理解精准、疏理清晰,对于视中世纪史为畏途的读者来说,它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书。
本书配图精美,逻辑通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兼具通俗性和专业性。我们有幸获得李筠老师少量签名版,库存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中选购“李筠作品集”全签名版):
来源 | 本文节选自:李筠《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前言。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延伸阅读
陈徒手:“我文章里95%以上的史料都是不为人知的第一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