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仇俊超、曹辛华 | 民国《广济医刊》刊载的小说

近代文学研究 近代文学研究 2020-03-01

 近代文学研究 第188期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引发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本公号日前亦曾向学界发出倡议,并编发多位学者的相关研究,以飨读者。本期我们编发的是上海大学文学院仇俊超博士、曹辛华教授合撰《论民国<广济医刊>小说的特点及意义》。此文指出,清末民国各类中西医报刊亦曾发表大量小说作品,尤以第一份由医学院校创办的西医刊物《广济医刊》为最。该刊所载小说,堪称民国医药小说的典范。感谢作者授权“近代文学研究”(ID:jindaiwenxue)发表全文网络版。


论民国《广济医刊》小说的特点及意义

文/仇俊超  曹辛华


曹辛华

民国时期的医药报刊中刊载了大量的小说。这些小说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风格独特,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值得重视的一环,也是我国医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却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这类医药报刊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济医刊》。《广济医刊》中《余兴》栏目除了刊载了大量的诗、词、散文、笑话、剧本外,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刊载了大量的小说。这些小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出《三三医报》、《社会医报》、《文医半月刊》等同时期的同类刊物,在民国医药报刊中极具代表性。这里以《广济医刊》刊载的小说为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民国时期的这类小说有所认知。


一 《广济医刊》小说刊载考


《广济医刊》是我国第一份医学院校创办的西医刊物的同时,也是浙江民国时期刊办时间最长的医药刊物,原名《广济医报》。[1](P28)1914年10月由广济医校医生余崇恩、张寿山、虞心炎等发起,广济医院创办人苏格兰教会医生师梅藤更[②]资助发行。开始发行时间并不稳定,一般为双月刊。1923年,《广济医报》改由广济医科同学会资助,同时也依靠部分广告收入维持。随着《医报》影响的扩大,次年由阮其煜主持负责,更名为《广济医刊》,并改为单月刊,设立论说、译著、常识、杂俎、琐闻、余兴等栏目,面向全国发行。《医刊》旨在宣传广济医院、广济医校、扩大西医影响、增强医界学术交流、普及医学常识、回答患者疑问,同时也是医校同学交流的重要平台。[2](P17)1935年停刊。[3](P52)经笔者查阅,共从《广济医刊》《余兴》栏目中整理出小说57种。这里从这些小说的刊载形式、内容、形式等方面予以考述。

《广济医刊》小说的刊载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中短篇小说以单期刊登完毕为主,中篇小说以多期连载的方式刊出。《广济医刊》中的57种小说中,有55篇为短篇小说,其中单期刊毕的共计51种,如《魂语》《星期六之診病》《显微镜先生传》《时势造医院》《赵四》《苦中苦》等等;分两期连载刊出的共计三种,如《谁之罪》《同时一般滋味》《医林花絮录》等;另有一种名为《医林外史》[③]的短篇小说以连载四期的方式刊出。中篇小说共计两种,其中《坏货》[④]共连载13期,连载次数最多;《讨疫》[⑤]共连载11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小说的作者多为职业医务人员,他们并无过多的精力创作中长篇小说。同时,《广济医刊》限于医药报刊的形式也不太适合连载中长篇小说。在时间上,《广济医刊》刊登小说并不稳定。《医刊》中《余兴》栏目基本上每期都会刊载一篇小说,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同时刊出两篇小说或接连多期不刊小说的现象。前者如中篇小说《坏货》在刊登期间分别与《投药鉴》《谁之过》《薄命女之小史》《西河恸》四篇小说同时刊出等;后者如《少尉医官的妻》和《眼科不如牙科》相隔的四期中则未刊登过一篇小说等。究其原因,《余兴》是一个刊登诗、词、散文、笑话、小说的综合栏目,各种文体之间补充性较强。同时,《余兴》栏目的安排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广济医刊》中的刊载小说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西医小说,最具代表性,数量最多。以西医为核心,从西医视角深刻揭露、讽刺或批判医界种种不良现象的作品,这类作品共计25篇,如《魂语》《时势造医院》《戒烟丸》《投药鉴》《西合恸》《同时一般滋味》《仙方与名医》《黑籍燃犀录》《现身停法》等等。另一类,《医刊》中有六篇作品集中反映了医生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及情感,如《医药情缘》《医生的爱》《似梦非梦》描写了医生们的爱情故事;《少尉医官的妻》《她的一生》则重在描写医生们的日常生活;《眼科不如牙科》则抒发了眼科医生的不如牙科医生的牢骚。再者,《医刊》中尚有八篇小说旨在普及医药常识,如《显微镜先生》《锦文将军传略及其战绩》分别普及了显微镜、中药黄良的功用;《薄命女之小史》《冰淇淋》《讨疫》则重在科普种种患病、治病的常识;其中还几篇类似于广告,如《一位迷信福寿皮肤膏的洗衣女子》、《医病两国征战史》重在宣传福寿药厂的产品。另外,还有六篇小说虽不涉及医药,但却从其他角度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如《宦途梦想》讽刺了那些急于做官的人;《赵四》《苦中苦》则揭露了富人们对底层穷苦人民的压榨;《晚上》则揭露了封建家庭中女子的命运悲剧;《钟阳遇难记》则暗喻中国屡遭侵略的不幸等等。最后,《广济医刊》中也有少量单纯追求趣味并无深意的作品,其中像《冷酷》《搬家》这样的作品,风格俗艳,趣味低下。

《广济医刊》中刊登的小说从创作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以本国作家所创作的小说为主,另有两种外译小说。前者共计55种,其中文言小说共计18种,如《魂语》《断肠病榻记》《戒烟丸》《投药鉴》《西河恸》《阎王请医》《虚无屿》等。白话小说共计37种,如《时势造医院》《显微镜先生传》《麻醉国手》《搬家》《张妈》《苦中苦》《似梦非梦》等。另外,还有翻译小说两种:《坏货》,原为法国作家白龙司所作的剧本,后经美国小说家荀克来改译为小说,最后由王吉民和程铁珊译为中篇文言小说,发表于1925年;《韦尔伯和披达》原为美国小说,作者已不可考,马震百译为白话小说,发表于1927年。这些小说的体裁形式极为丰富。仅就文言小说来讲,有模拟《聊斋志异》手法借鬼怪之口揭露现实最后以异史氏曰结尾的作品,如《魂语》;有模拟六朝志怪小说的作品,如《虚无屿》;有模仿古代章回体的小说,如《医林外史》《讨疫》;最后还有部分作品虽然在具体形式上没有明显特征,但是在语言中,却经常出现“列位”“看官”这类的词语,很明显是受到传统说书体的影响。《广济医刊》中白话小说的体裁也比较丰富,这些小说多以内容进行分类,同时具有浓重的欧化色彩,例如《妒艳记》就直接在题目上方标明为侦探小说;《戏迷别传》标明为滑稽小说;另外还有药物小说《锦文将军传略》;外译麻风小说《韦尔伯和披达》等等。


二 《广济医刊》中的小说作者考述


根据笔者考证,《广济医刊》所刊载57篇小说的作者共计33位,含译者2位。这个作者群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职业性。从地域上讲,可考的作者中,绝大多数在浙江地区工作,处在《广济医刊》影响的核心地域范围之中。从职业上开看,《广济医刊》中小说的作者主要以西医为主,但是也有不少中医以及中西医兼通者,其中不排除有少数患者的可能。这些作者们一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部分甚至有过留学经历,是一个高素养的创作群体。兹从可考作者、作者素养、作者作品数量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广济医刊》中小说作者群体基本上由医生组成,由此形成了医生作家圈。由于资料缺失,其中除了像王吉民(译)、叶橘泉、沈仲圭这样的近现代著名的医学家外,剩余的多为一般医生。这些医生的信息考证难度较大。但是我们通过搜集整理他们发表的各类文章中所附带的个人信息知道他们的具体职业。这样的作者共计16位。其中如由医刊中《送吴景韶先生序》考知,吴景韶,为浙江松阳人,广济医校老师,广济医院医生,《广济医刊》主编之一。[ [4](P111)。又如由吴宣[5](P18)、吴陈懿(女)[6](P142)、万友竹[7](P31)、吴云庵[8](P130)都任职于广济医院或医校,吴景韶还是《医刊》的主编之一,吴宣是《余兴》栏目稿件及论文部的主任,万友竹则是《医刊》的重要操笔者之一。裘桐[9](P128、金则放[10](P129)朱乡荣[11](P101)、邹光鉴[12](P116)、黄渭卿[13](P23、吴琼华(女)[14](P155等则是浙江杭州以外其他地区的医生。另外两位虽在浙江但却不能确定其具体职业:彭卜林,工作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5](P136)徐正定(女),浙江武义培风镇人。[16](P151)剩余的三位则不在浙江工作:朱寿人是江苏昆山寿人疗病院院长;[17](P2)李扬华[18](P117)、尹文博[19](P74)两位都是广东地区的医生。最后尚待进一步考证的15名作者为徐家顺、毛瀞(女)、魏瑛(女)、宋锡纯、马震百、罗子仁、陈道一、万吉、瘦蕙、不一、白沙医隐、友、持卢、憎恨。

《广济医刊》小说作者群体是“医”“文”兼擅、素养较高。从医学素养上来看,这些作者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更多的是医学类文章,这些文章主要以论述西医问题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能兼论中西医。可以说他们是我国早期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王吉民,他早年在香港西医大学堂学习,以接受西医教育为主,但是又精通中医史,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全英版《中国医史》。有些作者如朱寿人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留学。另外,吴景韶、吴宣、万友竹、吴陈懿、吴云庵五位者都在广济医院或者医校任职,吴宣更是到美国实习。可以看出这些作者具有较高职业水平。从文学素养上来看,这些作者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余兴》栏目中刊登了不少他们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涉及散文、格律诗、新诗等等,例如说彭卜林曾在《广济医刊》中发表过散文《春雨》《落花》,格律诗《重游宝元山》等作品。笔者在查阅《余兴》栏目时,发现不少作者除了创作小说之外还创作散文、诗歌、笑话等等,各个作者之间可能是由于爱好不同,表现在创作上侧重点自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当然,作者投稿的次数和被录用的次数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群中还有五位女性小说家:吴陈懿、吴琼华、徐正定、毛瀞、魏瑛等。无论在职业上还是所创作的小说特点上,她们都迥然不同于二十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家群体[20](P4)。这展示了民国时期我国女性小说创作群体的进一步扩大,波及到了医学领域的现象。

医刊小说作者在作品发表数量上多寡不一。这32位作家中,有23位发表了一篇小说,占作家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邹光鉴、朱乡荣、朱寿人、吴云庵、徐家顺、吴琼华、吴陈懿、魏瑛、宋锡纯、瘦蕙、沈仲圭、彭卜林、罗子仁、吴景韶、金则放、黄渭卿、李扬华、万吉、陈道一、不一、憎恨、马震百(译)、王吉民(译)。发表两到三篇的作者共计六位。其中发表两篇的作者有三位,分别是徐正定、叶橘泉、吴宣;发表三篇的作家有两位,分别是持卢、友。发表等于或超出四篇小说的作家只占极少数,共计四位。其中裘桐、毛瀞各发表了四篇;万友竹发表了五篇;尹文博发表了六篇小说,是最多的一位。这种高低悬殊的原因和作者与《广济医刊》或者广济医院、广济医校关系的疏密有着重要联系,比如说可考的作者中,万友竹和吴宣都是《广济医报》的执笔者,他们发表的小说作品自然就相对多些。


三  《广济医刊》中的小说特点


《广济医刊》中的小说虽然数量众多,出自众手,但是却也有着共同的特点。笔者总结为三大特征:浓重的医学色彩,宣传性、趣味性与警示性兼容,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这些特征使《医刊》中的小说有者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而别于同时期文学报刊中的小说作品。这里对其进行一一分析。

《广济医刊》中的小说多为医学视角下进行创作的产物,医学色彩极为浓重。《广济医刊》的主要创作者“有中医,有西医;有留学东西洋者,有本国医校毕业生,有医学私人之传授,亦有非医学界者,亦有各药行而来着”。[5](P17)这些作者从医学视角出发,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进行创作,从而使《医刊》中的小说带有鲜明的医学色彩。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多为医生或患者,部分为人格化的医药。如《穷通外传》中的赵叔鲁、《谁之罪》中的应次有、《戏迷别传》中的周叫地、《戒烟丸》中的杨梦华、《妒艳记》中的应时新、《医林花絮录》中的张爱民等等都是以医生为主人公的形象;另外《痛》中的贵妇人、《谁之过》中的胡父、《冰淇淋》中的姑娘等等则是以患者为主人公;《锦文将军传略及其功迹》《显微先生》则属于后者。二是故事情节多围绕看病求医展开,除了以医生和患者为主人公的小说是这样之外,即便是其他小说的情节也是如此。如《黑籍燃犀录》围绕社会各色人等抽食鸦片的情节讲述故事,《韦尔伯与披达》则围绕为麻风病人筹款的情节进行展开等。三是小说的主旨多从医生角度对与医界相关的种种现象提出意见。如《谁之罪》《谁之过》《医林外史》批判中医中的庸医的同时,也抒发了西医不受重视的牢骚;《同是一般滋味》《仙方与名医》则主要针对的是患者因迷信而丧命的现象。

《广济医刊》中小说具有较强的宣传性、趣味性。《余兴》栏目本身就承载着宣传医药常识的功能,正如陈秀卿所说:“欲国之强,当先谋个人体格之健全;欲谋个人体格之健全舍灌输医学常识,其曷由哉。”[21](P130)《广济医刊》中的小说皆发表在《余兴》栏目上,《余兴》本身就是为了“籍著本刊之兴味”[22](P133)而专门开辟的。作者们只有兼重宣传性与趣味性,才能使枯燥的医药知识得到更好地普及。因此,《医刊》中的小说就呈现出宣传性与趣味性兼重的特点,如中篇文言小说《讨疫》讲述冥界秦广王率领人间病死之鬼讨伐瘟王、鼠疫大王、霍乱大王的故事,趣味性十足,但是实质上是在宣传普及脑膜炎、鼠疫、霍乱的常识。警示性也是《医刊》中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医刊》中不少小说多以悲剧结尾,究其原因是往往是违反了某一医学常识所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医林花絮录》,小说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耶稣堂医院当了一年佣人的张爱民“博士”回到家乡开始行医,初诊时就闹出了误诊男病人为女病人等种种笑话,戏剧性、趣味性极强,但后半部分则讲述了患者误信广告请张爱民手术,不幸死在手术台的悲剧,警戒了读者千万不要盲目从医。这类的小说还有很多如《谁之罪》《穷通外传》《断肠病榻记》《痛》《西合恸》等等。

《广济医刊》中的小说多为关注现实之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医刊》中的小说从内容上来讲多为关注现实性之作,这一点笔者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详述。就其批判性来看,《医刊》中的小说作者们往往采用对比的艺术技巧暴露出某些不合理的现实,从而使作品在强烈的讽刺中达到批判的效果。具体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前后对比。例如《时势造医院》中的医生蔡敦在恪守医德时穷困不堪,但在背弃医德勾结富豪张公子后,事业却蒸蒸日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又如《王大药包》中的庸医王大药包因善于吹嘘被人视为名医,但却因自己脚上长疮而一命呜呼。这种对比使同一人物在前后出现巨大的反差,在强烈的讽刺意味中,达到批判现实的效果。二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反差。例如《穷通外传》中的主人赵叔鲁在学校期间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而同学沈云衢则整日游手好闲,使人大跌眼镜的是二人毕业之后因为赵叔鲁不善于弄虚作假只能在事业飞黄腾达的沈云卿手下做帮手。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映出了现实的不合理性,表现出作者对弄虚作假者的批判。又如《痛》中贵妇五姨太在医院看病时百般矫情,而身边的病情极为严重的老妇人却非常淡然,作者把两位病人放在一起,在讥讽了贵妇人的同时,也对社会的贫富差距现象进行了批判。


四 《广济医刊》中小说的意义


《广济医刊》中的小说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医药刊物,独具特色,堪称民国时期医药小说的典范。研究这些小说有助于我们推动民国时期医药小说研究,填补民国小说研究的空白点,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医药文学研究、医药文化研究等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广济医刊》中的小说是西方医学在我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学式”反映。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采取鼓励西医、抑制中医的政策,这一时期恰恰是中、西医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时期。[23](P7)《广济医刊》的小说作者们作为我国较早以西医为职业的医生群体,在“余兴”之外,他们为了传播西医、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从而达到强国的目的,选择了当时的流行文体小说来进行创作和宣传,扩大了西医的影响、普及了医药知识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医界种种不良现象。客观上,这些小说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早期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的历程,可以说是早期西方医学在我国传播过程中的一面镜子。毫无疑问,对这些小说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

其次,对《广济医刊》中的小说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填补民国小说研究的空白。《广济医刊》中的小说多为“西医小说”“广告小说”或“宣传小说”类的专题小说,这些小说是我国小说在民国这一特定时期出现的新品种。就笔者所见,除《广济医刊》之外,同时期的《东南医刊》《三三医报》《社会医报》《文医半月刊》《医学世界》等等医药刊物中皆存在大量的同类小说。但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民国之前涉及医药的小说研究多集中在中医文化以及各类小说中医者形象等方面;[24](P7)未能注意到民国医药期刊中这类“西医小说”“广告小说”或者“宣传小说”专题小说的存在。毋庸置疑,重视这类小说对我们填补民国小说研究的空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广济医刊》中的小说是我国医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济医刊》作为我国第一份医学院校创办的医学刊物,《余兴》上所刊载的各类小说作品是民国医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更是我国医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以《广济医刊》为代表的民国医药报刊中所刊载的小说作品也是如此。重视对这些作品的整理、研究这有助于我们编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医药文学史,对我们全面认识民国医药文化、中国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民国医药期刊中除了小说之外所刊载的诸如诗、词、散文等作品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朱德明.浙江广济医院与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史略[J].中华医史杂志,1995,25(1).

[2]阮其煜.广济医刊之沿革[J].广济医刊,1930,7(1).

[3]袁桂清.汪镜.中国医学期刊编辑出版史初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7,2.

[4]送吴景韶先生序[J].广济医刊,1925,2(5).

[5]阮其煜.广济医刊之回顾[J].广济医刊,1927,4(1).

[6]吴陈懿盖棺定论[J].广济医刊,1930,7(8).

[7]万友竹医师玉照[J].立兴杂志,1931,5.

[8]吴云庵.史胜[J].广济医刊,1930,7(12).

[9]裘桐.同是一般滋味[J].广济医刊,1928,5(12).

[10]金则放.医林外史[J].广济医刊,1928,5(8).

[11]朱乡荣.眼科不如牙科[J].广济医刊,1929,6(10).

[12]邹光鉴.是我医好的[J].广济医刊,1928,5(3).

[13]黄渭卿.神秘的吐血肺痨药草[J].广济医刊,1932,2(11).

[14]吴琼华.她的半生[J].广济医刊,1932,9(7).

[15]彭卜荣.晚上[J].广济医刊,1930,7(8).

[16]徐正定.医病两国征战史[J].广济医刊,1932,9(9).

[17]医学博士朱寿人[J].广济医刊,1927,4(3).

[18]李扬华.她归来[J].广济医刊,1931,8(3).

[19]尹文博.麻风病案[J].广济医刊,1934,11(5).

[20]郭延礼.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家群体论[J].中山大学学报,2011,2(51).

[21]陈秀卿.医学小说之重要[J].广济医刊,1925,2(10).

[22]阮其煜.广济医刊社简章[J].广济医刊,1926,3(1).

[23]郑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4]王立,秦鑫.明清小说中的医者形象研究综述[J].大连大学学报,2013,34(4).

注   释:

[]梅滕更(David Duncan Main),1856-1934,英国教士,1881年,梅滕更夫妇来杭州办大方伯医院(后称广济医院),这就是广济医校的雏形,也是浙江近代最早的西医医校。

[③]《医林外史》连载于《广济医刊》《余兴》栏目1928年第5卷第8、9、10、12期。

[④]《坏货》连载于《广济医刊》《余兴》栏目1925年第2卷第1期至第11期,1926年第3卷第3、5期。

[⑤]《讨疫》连载于《广济医刊》《余兴》栏目1931年第8卷第6、7、8、9、10期,1932年第9卷第5、6、7、8、9、10期。

经作者授权发表

欢迎读者转发、分享

其他任何转载请联系授权


近代文学研究 第188期


往期相关文章



《近代文学研究》关注疫情,发出倡议

张剑光 | 三千年疫病的当代思考

张光芒等 |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的文学

张堂会 | 面对瘟疫,现代文学的表现差强人意

逄增玉 | 近现代中国文学、电影、戏剧中的中医与政治

仇俊超、曹辛华 | 清末民国医药报刊上的诗词

新书 | 左玉河主编《民国社会生活史》

新书│李明杰、徐鸿编著《暮雨弦歌:西德尼•D•甘博镜头下的民国教育(1917-1932)》

课程 |“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黄宗智2019年研修班课程开放申请公告

更多往期(相关)文章,请查看公众号“全部消息”


文首点击“近代文学研究”→点击右上角“...”→点击“置顶”或“选为星标★”→全部更新抢先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