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范式”?!
点击关注 遇见觅游 遇见幸运
4月的末,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南方漫长的雨季结束,阳光漫过苍翠的树叶,裙子和太阳伞一起摇曳生姿,高高的花树下,篮球少年投出完美的弧线。在6月的热浪袭来之前,我们拥抱着最温柔的风和太阳。
一切都刚刚好。
刚刚好的开始。也许此时的你,已经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愿。考研,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也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在6月之前,小伙伴可以有一个自由的阅读时间,可能大家现在读的都是和专业密切相关或是比较基础的书,今天呢,学姐给大家介绍一本能够统领初试、复试的读物——《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4月第12次印刷
托马斯·库恩 (Thomas S. Kuhn)著 伊安·哈金(Ian Hacking)导读
金吾伦 胡新和 译
为什么是这本书呢?
一是“范式”是一个学术话语,有种低调的高级。
二是,通过“范式”,我们能很好的理解传播学的不同流派。
一、“范式”是什么?
范式,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一种范式代表一种模式,同一模式具有相同的基因,是可以被复制的,不同的范式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比如说现在很火的《我家那闺女》《女儿们的恋爱》《妻子的浪漫旅行》等情感观察类综艺与竞技类的《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综艺模式,但它们都可以作为一种模式被复制,《奔跑吧兄弟》就是复制韩国的《Running Man》的节目模式。
再比如说,被封的自媒体无冕之王“咪蒙”就是一种范式。咪蒙的“流量生意”常常罔顾事实,故意夸大某个细节,煽动社会对立情绪,直击人的焦虑和痛点,争议引来新的关注。互联网时代,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于是,一个咪蒙就可以复制出无数个咪蒙,“才华有限青年”只是血统最纯正的那一个,在新媒体领域里还潜藏着无数的“咪蒙”,用着相同的技俩在骗取着人们的注意力。阅读量下降,标题取不好,就去咪蒙的“爆款圣经”里找一下灵感。咪蒙的是一个范本,也是解答新媒体“如何获取流量” 的一把钥匙。
另一方面,认同同一“范式”的人拥有共同的信仰,他们代表着一个特定的群体,无论认同哪一种范式,所有的成员都致力于维护团体的合法性与发展壮大。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范式”比做“饭圈”,比如喜欢吴亦凡是一个圈,喜欢蔡徐坤的是一个圈,两家粉丝井水不犯河水,都专注自家,各自美丽。初入饭圈,“饭圈黑话”、“彩虹屁小作文”都要了解一下,也算是“入乡随俗”了。维护爱豆形象和商业价值是粉丝共同的准则,这是大家共同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若爱豆出现了负面新闻,大家就要团结一气,共同对外,一起为爱豆应援、控评,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
再比如,作为针锋相对的两个群体,直男当道的“虎扑”和二次元云集的“B站”就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圈层文化,在群嘲与反黑的张力之间,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两种不同群体所代表的文化与世界观。而要进入这两个平台都需要经过答题或考试,也就是说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信仰和价值观的人才会被接纳,这也和学术团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有同学看到这里就会问了,现在我们了解“范式”有什么用呢?
下面,学姐就用传播学的知识来跟大家分解一下。
二、传播学派的两种范式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范式”,就是指一种理论视角,是一种模式。不同的传播学流派之间有迥然不同的范式,具体体现为价值观与方法论的不同。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存在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区别与对立。在这里我们将媒介环境学派划分到批判学派里。
不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立这在社会科学中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从不的视角切入社会肌理就会看见不一样的意义世界。用托马斯·库恩的话来说,一种范式就是一种“世界观“;不同范式间是不可重叠、不可通约的;不同范式构建出来的是不同的“对象世界”,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话语方式、理论方式、思维方式、观念方式。
例如,批判学派的代表法兰克福学派以马克思、弗洛伊德等学说为研究起点进行批判研究,从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奠定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基础,到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弗洛姆《爱的艺术》不断丰富其批判话语,再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公共领域实现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所有的学者都是在同一理论范式下进行的扩展与延伸。
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现实导向。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以定量的方法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社会问题,注重对偏离常规的亚文化的研究。在社会问题的研究方面,它奠定了经验的基础,赋予美国式的社会科学以一种应用和改良的影响,它试图通过研究世界的社会问题而对之进行改造。
任何一个学术团体都会尽力维护本学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期获得发展,因而在学术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着主导范式。
在麦克卢汉和默顿的经典对话中,就集中体现了两种范式之间的冲突与主导范式的傲慢。在麦克卢汉发言完毕后,默顿说,“你说的每一个字都要打上问号。”而麦克卢汉则回答说,“我不解释,我只探索。”以默顿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定量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研究的现实指导性为研究的出发点,是一种实用主义视角,契合美国精神与社会发展需求。而麦克卢汉的学说曾一度被称为奇谈怪论,经过了60、70年代的短暂辉煌归于沉寂之后,在互联网崛起之后,再次回归主流话语。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话语空间里,批判学派所获的的支持与话语土壤远不如经验学派。即使是有着批判传统的欧洲大陆,批判话语的生长与实践都并非主流。
三、范式的革新
库恩指出,所谓科学革命的结构,指的是“常规时期(反常)——危机——革命——新常规”这样一种科学发展的模型。常规时期是范式的完善扩展,危机则是范式更新的动力,一旦危机累积到一定程度,革命就有可能出现;革命了,新范式、新世界观也就诞生了。科学革命不是一次简单的累积性发展,而是一次颠覆。
这在媒介效果研究中能够得到集中的体现。
早期的媒介效果研究是建立在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魔弹论”就是这一范式的集中体现。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速效直接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而到了其后的四五十年代,这种方法被认为缺乏“科学”依据。以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心理学家霍夫兰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者,提出要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理论研究必须与经验研究相结合。他们注重实地调查,注重数据统计,主张通过测量、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多侧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排除个人因素的价值判断,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在著名的“广播研究项目”中,拉扎斯菲尔德甚至用了特殊的工具和分析方式,即“拉扎斯菲尔德—斯坦顿节目分析仪”和焦点小组访谈。
媒介功能范式的转变,还与该时期有关人类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新结论有关,这些科学研究的新结论发现,“受众并不是一群各行其是的乌合之众,也不是一排束手待毙的耙子。事实上,在受众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社会联系,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络把受众连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媒介发出的信息并不是直接射到受众身上,而是先经过一系列群体网络的缓冲与迟滞,等最后到达受众的接受领域时已成强弩之末。”
在大众传播研究史,这是一次重大的方法论调整,新的范式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以此发展为大众传播学派的一个重要流派:经验学派。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个学派才由于人们对经验主义对质疑,受到大众传播学派对另一个重要流派——欧洲批判学派的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范式的转换不是一条直线向前,而是突然间就在某一点出现了转折,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了。不同范式间的转换是革命性的,是性质的变化,而不只是量的累积。
时光清浅,愿你在厚重中读出轻盈。
不负初夏,不负美。
【参考文献】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保军.“范式转换”是世界观的变革——《科学革命的结构》眉批录.[J].新闻记者.2017年第7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近期优质内容必读:
--觅游寄语--
觅游的每个学长学姐都曾是考研人,所以我们更清楚你的无助和你的需要。也许你看到文章与总结会有感于自己的浅薄,也许你会惊喜的在里面发现你需要的文字,这些都没关系,以后的日子,我们还会陪你继续走下去。慢慢地,改变就会一点点地在你身上发生。
以下几篇经验贴,在备考之初好好研读,相信你能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经验,为接下来考研摸清备考方向,积蓄属于自己的力量。
不要急,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经验贴合集:
一战人大初试第三名:回顾整个考研时光,我的脑海里只有几个字“平平淡淡才是真”。
遇见觅游 · 遇见幸运
微信公号 : 觅游新传考研
新浪微博:觅游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FM:觅游新传考研
伴随式教育 ▏相信坚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