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陆地(陆军)测量学校
桂林七星岩
中央陆地(陆军)测量学校
——测绘史话掠影
1938年8月,沿长江大举进犯的日军,突破九江,威胁武汉。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武汉前线,会战正酣。为安全计,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的师生队伍,从驻扎的长沙三府坪出发,跋涉在酷热的南岭之中,向广西桂林进发。近百人的队伍来到桂林七星岩,驻扎下来。在岩洞里,学校开始上课。岩洞潮湿,擦拭测量仪器成为学生们的一项经常性工作。1939年2月,日本侵占广州,广东陆地测量学校迁来桂林,并入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同年,中央陆地测量学校随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迁到贵州镇宁。1944年11月,日军轰炸贵阳,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由镇宁迁到重庆北碚澄江镇。抗日战争期间,中央陆地测量学校辗转内地,先后五次迁移驻地。
七星岩洞穴
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是中央陆军测量学校的延续。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原京师陆军测绘学堂改组为中央陆军测量学校,隶属参谋本部第六局,首任校长李番。原来在校的寻常班70名学生继续学习。1915年,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又开办高等科,由各省陆军测量局选送已经工作两年以上的测绘人员入学。1927年,北伐战争之后,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停办。1912年至1927年,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共毕业学生482人。
中央陆军测量学校的毕业证(选自网络)
1931年春,国民政府在南京大石桥重建中央陆军测量学校,更名为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校长黄慕松。学校“设特科、寻常科,开办三角、地形、航空测量和制图班”“1935年4月9日,国民政府颁发《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组织条例》,规定学校教职员编制64人,其中主任教官4人,聘任专科教员5人。学员由各省陆地测量局选送和招考简易科毕业生入学,并举办三角测量和航空测量研究班。学制改为本科、专科、简易科,设三角、地形、航空测量和制图四个专业。此期间毕业学生为448人。”为扩大教学规模,1937年春天,学校计划在南京麒麟门外建设新校舍,正在准备动工之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计划夭折。
黄慕松
《自动制图机实习笔记》(1931,选自网络)
1937年秋,在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中央陆地测量学校西迁,辗转湖南、广西、贵阳、重庆。1940年5月,根据军事委员会关于军事院校的校长一律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任的规定,蒋介石兼任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校长,原刘器钧校长改任教育长。1940年8月5日,国民政府颁发《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组织条例》修正稿,规定学校分本科、专科和简易科,编制111人,学生500人。1941年秋,学校简易班改为战时训练班。1943年,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总校迁到贵阳南厂兵营,开始增聘教授,增设实验室,派部分优秀教师留学印度,并于1944年秋增设测量仪器制造科。
《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校刊》(1942)
1941年7月,在陕西宝鸡成立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第一分校,隶属陆地测量总局,编制114人,其中官佐64人、士兵50人,在校生300人。一分校分为正班与训练班,编为三角、地形、制图三个班。1942年夏,第一分校迁到陕西武功县城东门外东岳庙。1945年12月,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第一分校停办。第一分校成立后,立即在西安、汉中、兰州招收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100名,成立战时训练班第一期。学校存续4年间共培训测绘人员322人。
第一分校教官聘书(1944,选自网络)
1945年春,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学制改为研究班、正班(大学部,四年制)、训练班,设大地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测量、地图制印、仪器制造五个系。当年夏天,大学部招生140人。学校选派教师到美国和印度留学。1946年暑假,学校迁到重庆沙坪坝原中央大学旧址。至此9年间,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毕业727人。1946年6月,国民政府改革军制,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改组为国防部测量学校。
《中国测绘教育史》一页
2009年秋天,单位组织到南京休假。在游览之余,我把寻访大石桥作为一项任务。因为大石桥是当年陆地测量总局和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的旧址。几经打听,来到大石桥,走进已经是南京地质学校的大门。在学校四处寻访,不见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的旧迹。但是,据了解,解放军华东军区测绘学校的校址在此。1952年10月,华东军区测绘学校改为地质部南京地质学校,设置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制图、工程测量等课程,是新中国开设测绘专业最完备的中等专业学校。大石桥,曾经兴盛的测绘教育基地,在新中国为培养测绘人才再立新功。
南京地质学校大门
版权归作者寓公剑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更多阅读——
......
敬请关注专辑"寓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