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争,不要抢,中国马拉松之城就是广州!
2020已经过去,疫情影响下,马拉松真的好难过。好在疫情稳定后,国庆节后马拉松重启,有一些赛事,又将我们拉回到昔日熟悉的节奏,享受到奔跑的快乐。
因为疫情,这样的时刻愈发珍贵。由于近期国内又有零星病例,防疫这根弦一点也不能松懈。凡是举办了的赛事,哪一场不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
这种患难时刻,方见真情。
马拉松并非城市生活的刚需,在社会需求中也排不上号,很多城市为了稳妥起见,直接取消,或者延期到2021。这股大潮中,总有一些城市,给予马拉松最大的温情和善待,让赛事重启或者按期举行。
这样的好,是真的好,是经得起考验的好!
此前“马拉松江湖”在《始于绍兴马,终于广马!疫情后哪儿对马拉松“最好”?》一文中曾谈到这一话题,总体而论,浙江最友善,赛事恢复得较多。
眼下“盖棺定论”,广州无疑是对马拉松最好的城市:12月13日的广马,20000全马的规模;12月27的黄埔马,20000赛事规模与去年持平。
两场大规模的马拉松赛事,且发生在近期国内疫情又有零星反复的大背景下,广州这座一线城市,才是真正的中国马拉松之城。
热爱&担当
广州算不上有马拉松传统的城市,是在2012年才有的广马。这个阶段,正是国内马拉松进入高速发展期的起点。而黄埔马,更晚一些,2017年才创办。到这时候,国内马拉松已是一片红。
广马从一开始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又大胆走市场化运营之路。从不满足于平平淡淡,用最快的时间,将赛事规格从国内铜牌、银牌、金牌,到世界铜标、银标、金标。
本身就是一线城市,广州其实不需要马拉松来为城市增色。不过马拉松与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有关。世界顶级城市,必有一场与之城市地位匹配的马拉松。
能体现城市形象的方式、活动有太多太多,还没有哪种能像马拉松这样,全民性参与,且是全城性的。城市用大半天的“停摆”,给来自各地的跑友们,提供一次用脚步阅读城市之旅。
每个来广州跑广马的跑者,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这是全方位的,有赛事的专业,有政府的支持,有市民的理解,让广马充满活力与潜力。
现如今的广马,已是国内顶级赛事。随着2018年中奥路跑开始运营,又见广马的气度和影响更上一层楼。
黄埔马一个显著的标签是“土豪”,因为每年参赛物资极其丰富,更有30辆轿车以抽奖的方式分发给所有赛事参与者。黄埔区对马拉松的支持,比之广州市对于广马的支持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从这两年看,黄埔马的身份也在悄然着发生着变化,土豪依旧,知识的分量加进来了。去年有5个院士,今年有9个院士鸣枪,其中施一公、王晓东参加了半马,另外3位院士参加了迷你跑。
据了解,黄埔区不缺院士,或许在以后,会有更多的院士,以更多的方式,加入到黄埔马中来,到那时,说院士马恐怕也不为过。
疫情之下,广马和黄埔马都没有失约,这其中有政府的勇气和担当,有运营商的努力和付出。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广马有过缩短核酸检测日期的补充规定,黄埔马临时将最后一天的领物截止时间提前。可想而知,赛事的防疫压力有多大。
无论是跑者和大家看到的比赛,还是政府和运营商付出的辛劳,都融汇在“广州”这两个字中。
比较&未来
国内四个一线城市中,北马和深马今年都没办,上马规模降至9000人。广马早在9月份就表态,有能力办30000人规模的赛事。
2018年初,中国田协曾授予厦门“马拉松城市”的称号。在广马之后三周的2021厦马,并没有超越广马的勇气,赛事规模只有过去两年的1/3,12000人。遗憾的是,在最后一刻,厦马还被叫停。
据了解,广马一度就是按照跟去年一样的规模准备的,不过在最后要确定的时候,国内有些地方疫情出现反复,赛事才将半马去掉,全马仍保持去年的规模。这样的全马规模,也是疫情后全国、全球最大规模的。
赛前,钟南山院士通过视频发声,既是对广马的支持,也是向世界宣告广州的姿态。广州,巧妙地用马拉松代言,让自己的城市形象,又往上提高了许多。
在马拉松赛事重启后,广东整体上有些保守,很多赛事都选择了取消。黄埔马不仅坚持办,规模还不缩水,真是少见。
疫情也给了国内马拉松一次洗牌的机会,广马无疑抓住了这一契机。大概率的事情是,明年广马就将成为30000人规模的全马赛事,而配套的广州半马也将提上日程。
城市马拉松的价值,离不开城市自身的影响力。广州有政府层面的全力支持,敢于担当,有中奥路跑和新中体这样的优秀运营商实际操作,应加快马拉松布局,一场广马、一场黄埔马,还远远不够。
除了广州半马之外,广州女子马可以尝试。其他一些条件成熟的区,可以做有特色的全马或半马赛事,亦或是10K赛事。更多的赛事,才不负广州在马拉松上的声望。
通过这次疫情看,广州已是全国最肥沃的一块马拉松田野!来来几年,中国马拉松博览会也已落户广州。有这样的条件,广州真的是可以在马拉松上做更多、更大的事儿。
广州,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