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开启人生无限游戏(下)

赵丹喵 爱予星球 2024-04-06

欢迎回来!上篇传送门:《2023,开启人生无限游戏(上)
我们直奔主题。

在上篇我们讲到,制定目标的心态,基本是诱惑我们进入有限游戏的陷阱。
那是因为,我们大部分时候,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是谁”、“我真正热爱什么”、“我要如何度过一生”,基本上没有确定的答案。即使当你开始尝试一件事,感受到了喜悦,“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吗”,“这就是我要做的事吗”,也很难简单回答“是”或则“不是”。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询问【对当下的我来说,什么叫做幸福】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所以我们要借助一些工具。这个工具就是美国著名的生命教练Tony Robbins提出过一个“六个核心需求”理论。
这个需求跟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有一些像。但我自己认为Tony Robbins的模型更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姑且可以先来看一下。
这六个需求分别是:

1、  确定性/舒适:能吃饱穿暖,觉得安全。心理舒适。还需要对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感,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  不确定性/多样性:如果生活太舒适、太稳定了,我们又想要寻求变化。这是所有人类的共性。我们想要一定的刺激。

3、  重要性:我们需要感受到自己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是被需要的。许多常规的有限游戏背后,都是对重要性的需求。比如说考研、读博、搞社交媒体当网红大V、纹身。甚至夸大自己的问题,“卖惨”,也是对重要性的需求。花钱——享受消费世界的刺激,也可以让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同样,不花钱——炫耀自己“薅了羊毛”,又是另一种创造独特性的方式。

4、  爱与连接:我们都需要朋友、恋人、亲人,需要体验连接感和亲密感。

5、  成长:我们需要感受到自己身上,正在发生一种“向上”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岁末年初这么重要。这是回顾一年,体验“成长”是否发生的重要时刻。

6、  贡献:我们需要与社会和他人连接,通过【无条件给予】的方式。当你生命中发生了一些美好的事情,你会想怎么做?你的第一反应,是希望有个人可以分享你的喜悦,对不对?与他人分享,将自己觉得好的带给世界,感受到自己对他人的积极影响,是一种很高层次的喜悦。

关于这六个需求,我想要告诉你三个规律。
第一条规律:如果你想要在精神世界里体验更多的喜悦,更多的幸福,需要从下往上走,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越靠近底层的需求,越接近“动物属性”。
比如说一般动物之需要满足“确定性/舒适”的需求就足够了。少部分智慧比较高的动物,比如说猫、狗、狮子,会想要体验“不确定性/多样性”,换句话说就是有“”的需求。
我们为什么喜欢“玩”的状态,喜欢做游戏?因为“玩”能让人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界限内,体会到一定的刺激和变化。想想你小时候玩老鹰捉小鸡的状态,是不是小鸡们叫声一片,虽然害怕自己被老鹰捉到,但还是觉得特别开心?
第三层关于 “重要性”的需求,基本只有离人类最近的狗才有。
我在书里看到这个框架时,关于这个第三层需求,脑子里第一想到的,就是我家边牧接飞盘的样子。

她在奔跑出去接飞盘的时候,会爆发出一股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那种强悍的专注力、行动力,让我相信,那一刻她的头脑中体会到的喜悦,远远超过于吃饱、穿暖这些基础需求。
感觉那是因为,边牧作为需要牧羊的工作犬,几千年的基因传承,让她可以在“接飞盘”这个任务里感受到自己【重要性】,跃迁到了下一个需求层次。
第二条规律:需求层次的满足,是从低往高波浪式推进的,并不完全是一个线性的模式。关键在于成功渡过【跃迁点】

比如说上面这张图。标出来的绿色的圆圈,就是【跃迁点】,通过了这个点,你就可以进化到下一个需求层次,去体验更高程度的精神上的喜悦。
可以说,真正的无限游戏,是在属于你的心灵世界里,逐一去通过【跃迁点】,提高需求层次。
这就是作为人类的意义。来到这个世界,拥有心灵和肉体,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世界里学着生存,我们想要【体验】。体验最高层次的喜悦,体验心灵真正的圆满,体验精神世界真正的合一。
这个【体验】的过程,就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无限游戏】。
回到这张图,如果你的体验强度是向上走的,那你就是在玩无限游戏。如果你没能渡过跃迁点,体验强度开始向下走,就是在玩有限游戏。
如果你去读稻盛和夫的《活法》,你会发现他通篇都在谈【精进】与【利他】。这就是因为他已经玩到了无限游戏中最高两个层次的需求:【成长】与【贡献】。

第三个规律:想要通过跃迁点,底层的需求必须完全被满足。
注意这张图里每个绿圆圈的位置。是不是发生在前一个需求波形的顶峰之后?
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把前一个层次里的需求满足到极致,才能拥有跃迁的机会。

我们来看上图中A的位置,然后一起来听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

A 是我大学的学妹,自尊心非常强,能看出来有强烈的想要成功的渴望。她也是出了名的精力旺盛,同时在两家公司实习,还要考翻译证书、注会证书,在学校参加辩论队,经常拿最佳辩手。A认为自己是在满足【重要性】的需求和【自我成长】的需求。这些证书、荣誉让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也让她觉得自己在持续成长。


但实际上,根据图上的位置,她的体验强度是很低的,远远没有达到【重要性】和【自我成长】的体验顶峰。
说到这里,我们要先来解释一下,对于【重要性】和【自我成长】两项需求,巅峰体验是什么样子的。
重要性
一个人的重要性,不是体现在他自己觉得自己有多重要,而是他对别人来说有多重要。
考证、参加比赛、实习这些忙碌的经历,会让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但实际上,这些事情做与不做,都不会对其他人产生任何影响。
真正的重要性,是在一个团队、一项事业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一个真的“没你不行”的人。
A的忙碌状态,让她看起来充实,实际内心空虚。因为她心里知道,这个世界有没有我都一样。
如果她将这些分散而狂热的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在一个公司里踏踏实实做下去,帮同事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完成任务,称为团队里顶梁柱一样的人,她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对于团队、对于世界是【有意义的】。
这样才能实现【重要性】的顶峰体验。
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的需求,关键词在于【精进】,是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有在一个领域做到最强的决心、耐心和意志力。
唯一的标尺在于自己的内心。
村上春树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也能看出这种精神。他对待长跑,和对待写小说,都有一种“在自己的世界里精益求精,绝不降低标准”的执着精神。
他说,写小说和长跑一样,都无所谓胜负成败,写出来的文字能否达到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动机安安静静存在于身体内部,不应向外部寻求形式与标准。
读村上春树,你能感受到那种已经进化到【成长】领域的人,内心如同汪洋大海一般,有深不见底的精神力量。他已经完完全全跃出了社会的看法与评判,按照自己内心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感知,去攀爬那望不见顶的山峰。
那A呢?她的标尺很明显不在与内心,而是外界的某种评判。她做了很多事情,寻求了很多外在标签和定义,却没有一件事情有着【我要做到最好】的决心。

为什么会这样?
我看看一下A这个虚构人物的成长经历,就知道答案了。

A的父母对她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就奉行棍棒教育,考试比上次低了几分就要挨一顿打。他们不断对A说,你一无是处,如果不好好努力,将来就是垃圾一个。A取得了任何成绩,她的父母也不会表扬她,反而冷漠的说,这算什么,你看隔壁家谁谁谁,做的比你优秀多了。


所以A的内心是非常焦虑的。换句话说,她最底层的舒适性/确定性的需求,从来没有被满足过。
对,舒适性/确定性的需求,根本不在于外界这些吃饱、穿暖的状态,而是内心的稳定和安全。

一个人内心的稳定和安全,最终在于她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其实所有的外在评判,如果无法真正影响到自己对自己的评判,都不会对内在造成影响。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被批判、被压制的环境里,她的自我评价就会受到影响。像A一样,因为父母的原因,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是不够好的,自己是个“垃圾”,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充实自己。
那成年后的A,必须要回过头来,安抚心中脆弱的小朋友,先满足自己心中真正渴望的舒适/确定/安全感的需求,才能够进入到玩无限游戏的状态。
如何满足自己对与安全感的需求?其实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就是爱自己,连接自己,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评判自己
但实际操作起来,可太难了。内心的舒适性/确定性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人,很可能陷入一些持续给自己带来评判和痛苦的生命情境中。比如说一段长期PUA的恋爱关系,天天夺命连环call的老板,明明不适合不喜欢但还是不能放弃的专业。他们的大脑也会充满各种各样自我批判的负面声音。让他们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反复走下去。
这一趴我们先放一放。关于自我和解/自我疗愈的话题,有太多太多可以深入挖掘的,我们以后再讲。
回到规律三,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不要着急进行无限游戏的【跃迁】,要先把前面的路走得扎实,确定自己的基础需求已经被完全满足,而且达到顶峰




但接下来,我要提出一个看起来有些矛盾的规律四:低层次的需求如果被过度满足,生命体验会开始进入下行趋势,会错过跃迁点。

我们来看一下图上的B,这是我自己的例子。我错过了从【重要性】到【爱与连接】的跃迁点,在第三层【重要性】这里卡了很久。
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公共表达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我写过文章、录过播客、剪过视频。我拼命的表达,拼命地说,但内心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感,觉得我还应该蹦跶的再猛烈一点,想要被更多人看见。
一直到今年,我大概算是“隐退”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只写了几篇文章,视频、微博和播客都暂停了。这一年我用来解决了很多人生中的情感问题——和老公的,和朋友的,和家人的……这个过程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我做了一场人际关系实验》)是从前在社交网络上,有再多的人关注我、转发我,我都无法体验到的喜悦。
于是我才领悟到这样一个事实——
其实这么多年,我已经来到了第四层的需求阶段。我最需要的,是在生活中创造足够亲密的爱与连接。
这就是【跃迁点】的神奇所在。我明明已经到了这里,我明明最需要这个,【但我的心感受不到】。它盲目的回头去强调已有的模式,以为我的焦虑、不安、恐惧,只需要让自己【看起来变得更重要】一点就可以解决了。
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强调自己的【重要性】上,却忽视了生活中应该去经营的,真正可以满足我内心渴望的爱与连接。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过度满足了某项需求?其实不好判断。我们会很习惯于沿着过去的模式走,以为在过去让我满足的,在未来只要不断重复,也必然可以让我满足。
再看一下这个需求波形图,你会发现,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有一个“顶点”,一旦过了这个顶点,所有重复的体验都只会带来越来越少的喜悦和满足。

这个“顶点”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只能每个人在生活中去体会。
我随便试着描述一下,每一种需求体系,如果“过度满足”大概是什么感觉。不能涵盖所有,但也许能给你提供一点思路。

舒适性 / 确定性: 无法离开熟悉的环境。已经清楚的知道这个环境不再适合自己,甚至在限制自己,但是迫于习惯无法前进,无法斩断。

不确定性 / 刺激:“上瘾”,不断寻求刺激,爱好变成执念。停不下来,我必须一直寻找刺激。习惯性出轨。拼命用很多事情把自己填满。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新事情,没有一件可以坚持做下来。

重要性:炫耀。用外在的标签来武装自己。卖惨。拼命赚钱,觉得有钱了自己就很了不起。追求权力,享受支配别人的感觉。追求别人的关注和目光。夸大自己的事,吸引别人注意力。

爱与连接:PUA式的情感关系。互相操控,互相伤害,但无法斩断恶性循环。极致的渴望,无法控制的狂热,对别人近乎打扰的追求。无法忍受孤独,时刻需要有人陪伴。不能给别人提供真正的情感价值,在关系中一昧索取。

自我成长:学习焦虑。考证机器。停不下来的看书,吸收信息,内心依然凌乱,没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思想内核。强迫式的要求自己达到某种极限,不顾身体和精神的真实情况。

贡献:讨好型人格。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而一定要照顾所有人。优先别人的感受多于自己的。永远无法拒绝别人。在自己家庭困难的情况下还一定要资助他人,给自己的亲人造成伤害的。“有条件的付出。”捐款、做慈善,但要求冠自己的名字,在付出时需要回报,需要名气,想要被认可的。

为什么会出现过度满足某种需求的情况?
很可能是因为其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出现了“代偿”的现象。这也是我在自己身上观察到的。比如在《我滑雪是因为恐惧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中观察到的,我在“不确定性/刺激”的需求上过度满足自己,是生命的其他领域出了问题。比如说无法在工作中感受到真正的意义。
如果你发现了自己在某一方面有过度满足自己的需求,那可能有其他的需求被你忽视了
被忽视的需求无法自动消失。不管你如何“代偿”,追求再多的刺激也无法补偿对爱与连接的需求。心中的缺口会一直在那里,等着你去发现。
如果你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反而去追求“代偿”,你会发现,根据规律四,“代偿”能带给你的满足感越来越低,生命体验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只能通过直面问题来解决问题。


好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刚刚讲了6个基础需求,和有关这6条需求的4个规律。
6个需求:

1、确定性/舒适

2、不确定性/刺激

3、重要性

4、爱与连接

5、成长

6、贡献

4个规律:
  • 如果你想要在精神世界里体验更多的喜悦,更多的幸福,需要从下往上走,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 需求层次的满足,是从低往高波浪式推进的,并不完全是一个线性的模式。关键在于成功渡过【跃迁点】。
  • 不要着急进行无限游戏的【跃迁】,要先把前面的路走得扎实,确定自己的基础需求已经被完全满足,而且达到顶峰
  • 低层次的需求如果被过度满足,生命体验会开始进入下行趋势,会错过跃迁点

以及,所谓的玩无限游戏的一生,就是不断通过跃迁点,攀登顶端这条红线的过程,将主观上的生命体验提升到极致。


所以,想要进入玩无限游戏的状态,必须深入到自己的内部,从识别自己的需求开始。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想邀请大家做三个练习。

1、评估自己目前人生的需求满足情况

2、评估自己目前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3、调整人生选择和渴望体验的方向

Step 1


第一步,请拿出纸和笔,忠实的开始总结,针对每一项需求,你觉得你目前的人生状态,有多大程度满足了这项需求?
假设满分为10分的话,你可以先给自己的状态打个分,然后简单写一下,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你可以使用下面这份worksheet,问自己一些问题:

舒适性 / 确定性: 我现在的生活里,有哪些让我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的地方?我住的地方让我感到安全吗?我会花很多时间来布置我的家吗?回到家我会觉得幸福吗?工作呢?是否有感到很大的压力,有种不能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觉?是否经常受到别人批判?是否会不得不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内容,或者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有经常体验到挫败感吗?我有没有一个我经常能得到鼓励、肯定、赞扬的环境?有稳定支持我的伴侣、家人和朋友吗?



不确定性/刺激:我现在的生活里,有经常体验到那种“轻松自在玩耍”的感觉吗?我有遇到过足够的新鲜体验吗?我可以享受生活里的惊喜吗?我觉得每一天是有趣的吗?生活的什么地方让我觉得新鲜有趣呢?是经常能认识新朋友吗?能去新的地方旅行?还是总有勾起我好奇心的事物出现?我有没有尝试新的爱好?我有经常像一个小朋友一样,无忧无虑的体验和玩耍吗?



重要性:我对其他人是重要的吗?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会有人的生活受到影响吗?我的工作、学习、生活,会经常让我觉得有成就感吗?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事情,对他人和世界起到一些作用?我觉得自己足够重要吗?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吗?觉得自己能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吗,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吗?



爱与连接:我能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吗?是谁给了我这样的爱呢?是父母、恋人还是朋友?我能够去爱别人吗?我的心能感受到,和另一个人的心连接,去爱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吗?我觉得自己和他人有足够的连接吗?我的生活中有哪些让我觉得【足够深刻】的关系呢?



自我成长:有没有一些领域,让我能体验到“想要做的更好”的渴望?有一些事情,是我坚持每天在做,而且一直做的更好的吗?我能因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欣喜吗?我能说出身上发生了哪些“向上”的变化吗?



贡献:我能体会到那种“不求回报的付出”的喜悦吗?有没有生活的哪些方面,会让我觉得“这件事情对别人有意义,对世界有意义,有没有回报我都愿意做”的时刻呢?在看到他人变得更好的时候,我会衷心的感到喜悦吗?


举个例子,如果是2018年底的我,大概会这样写:


Step 2


接下来,把上一期你列出来的新年目标,逐一对应到这6条基础需求上。同一条目标可以被用来满足多种基础需求。
如果你上一次没有做练习,现在可以试试,写下你新年想做的事情,想实现的目标。
我在2018年底写出来的新年目标,简化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1、工作选组,确定自己的执业方向

2、看书

3、写文章

4、回国带爸妈旅游

5、整牙

6、健身

7、滑雪

8、潜水

9、和男朋友去很多地方旅行

10、 跳钢管舞solo

对应到6个需求上,大概可以这样分类。

通过你给每项需求的打分,以及你最初设定的目标有多少落在每项需求上,你可以大概看出一些事情:1)你是否足够满足了自己底层的真实需求。2)你是否过度满足了自己的一些需求。
这两点决定了你能否通过跃迁点,也能体现出你在生命的哪些方面,在玩一个有限游戏。
我的答案也很明显了,对于2018年底的我来说,真实的评估应该是这样的:

1、我没能足够满足我对于确定性/舒适的需求。其实律所的工作给我造成很多压力,但我解决这个压力的办法,只是能继续做项目,然后做出“选组决定”。这个目标没有办法真正解决我对于确定性/舒适的需求。


2、我好像过度满足我对于不确定性/刺激的需求了。其实通过旅行、滑雪、潜水,我生活中的刺激已经差不多了,但我还是制定了3个新年目标来持续满足这种刺激,其中一个还是跟亲密关系相关的。既然我对于不确定性/刺激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了,我似乎不应该在跟MC的恋爱中持续追求刺激。


3、我在重要性的满足上似乎找错了方向。其实最不满足的地方,还是在律所的工作里得不到足够的价值肯定,我却希望通过玩极限运动、跳钢管舞、写公众号,来“代偿”自己对于重要性的需求。


4、我完全没有认真去满足自己对于爱与连接的需求。在跟MC的关系中,我只是想让我们两个经过更多的冒险和刺激,没有去想怎么创造真正的“爱与连接”。我发现了自己生活中缺少交心的朋友,却没有任何计划去增加与朋友间的亲密联系。


5、我过度满足自己对于成长的需求了。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是个“卷王”,总觉得持续进步是好的,学的更多是好的,但其实我已经每年都在成长了,继续给自己规定更多“成长”的目标,好像只会给自己造成很多压力。


6、我都没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满足过对于“贡献”的需求。我的输出和表达更多还是在个人层面的,生活中我也有一点自私,甚至有些害怕集体活动,害怕要牺牲自己的喜好和自由。我似乎应该试着把用在“成长”上的精力转移到“贡献”上来。


发现了吗?如果你没有仔细做这个需求分析,你制定的目标,很可能是无意识在过度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忽视了自己某些真实的需求,错过了通过跃迁点的机会,导致心灵的体验一路下降。
如果你真的按照这套新年目标走下去,结合【我必须要完成目标】的有限游戏信念,你很可能会在【你不是真正需要的事情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看到自己的状态变好,甚至情绪更加糟糕。

Step 3


接下来,可以试着做一个对生活中的【选择Say Yes / Say No的练习。
这个练习的好处是,与其将眼光放的很远,制定一个在未来才能实现的目标,【做选择】的练习,会不断逼迫我们回到当下,去思考这一件事:
在我目前的生活里,我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一定有些你习惯于去Say Yes的事情,其实你应该Say No。相反,也一定有一些你习惯于去Say No的事情,其实你应该Say Yes。
回到2018年的我,如果重新来一次,我会这样对自己说。
我要对这些选择Say No,因为它们无法满足我真正的需求,只是我过去模式的一种延续:

1、在律所拼命加班,努力当合伙人

2、计划一大堆滑雪和潜水旅行,无止境地追求更多的刺激

3、拼命要求自己多读书、多写作

4、在写公众号的时候追热点

5、每个假期和周末都要拉着男朋友出去玩,拼命找新鲜的事情来做


我要试着对这些选择Say Yes,虽然我不知道这个选择能否带我走向幸福,但他们会给我的人生打开新的方向:

1、律所之外的新的工作机会,压力更小,更加舒服的

2、和其他人真正相连的机会,参加聚会、主动组织聚会,连接大家

3、周末在家和男朋友安安静静待着,两个人一起读书看电影,享受平淡

4、服务他人的机会,为其他人或者团体无私奉献的机会


【做选择】的好处是,你不用现在就将自己未来的人生固定下来。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关系。
做选择,只是“试试而已”。在每一个当下,回到自己的心,体会自己真的需要什么。然后,选择尝试一个以前不会尝试的事情。选择拒绝一些自己从未拒绝过的事情。
谁知道呢,有时就是这些一个个的“选择”,开启了一条完全不同的生命线。而只有你回头去看时,才能“将所有的点连到一起”,知道这些是如何发生的。
那么你呢?你会对什么样的选择Say Yes或者 Say No呢?

(就像乔布斯说的,有些选择你在当下无法明白他们真正的意义,但总有一天它们会连接到一起)


最后,虽然不建议大家再制定新年目标了,但可以给自己新年“寄语”。想想看,这一年你想要体验什么样的【感受】?创造哪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在2022年的末尾,我是这样对自己说的:

2023年,我不需要再体验生活的变化和刺激了。我已经体验过了足够多人生精彩的可能性,我没有遗憾。


2023年,我不需要再通过输出、表达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体验自己的与众不同了。我明白我自身的独特性不需要任何外界的眼光来证明。


2023年,我希望能在在生活里创造更多的连接与爱。我希望与爱人、朋友、亲人度过更多愉快的日子,创造更多可以一生难忘的回忆。


2023年,我希望能够多创造一些服务他人,启发他人的机会。我希望自己能体会到,踏下心来,让自己甘愿隐藏到背景板里,默默无闻为他人创造幸福的感觉。


2023年,我希望能够认认真真做好【创作】这件事。我希望我写出来的东西不只是服务于自己的表达欲,而是能跟大众连接,能说出千万人的心声。我希望我能做出真正对世界有意义,有启发性的内容。


你呢?在2023年,你准备好开启人生的无限游戏了吗?


END


如果你想和大家一起试试这篇文章中的练习

我们【今晚】2022年12月30日

晚上7点到10点

会在微信群里举办一个快闪工作坊

欢迎直接扫码入群参加!

这也是我举办的第一个社群活动啦

大家晚上见!!

#还可以看

“我的冥想故事”:《我与我融为一体的时刻

“旅居故事”:《离开纽约这五个月

“冲浪故事”:《蓝色海岸的正午阳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