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P人心想事成战无不胜的小秘密

赵丹喵 爱予星球 2024-04-06

大家好,我是丹喵。今天的文章跟大家聊聊“执行力”这个概念。
作为一个mbti测出来90%的J人,并且跟一个mbti测出来90%的P人生活了七年之后,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有计划地执行事情”到底背后需要怎样的能力。
#01-内循环和外循环
根据我的观察,P和J最大的区别在于面对具体事情时,究竟是一个内循环还是外循环系统。
说说P人
内循环的意思是,P人在看到一件事时的本能心理状态有三个评判——评判事情、评判自己到评判方法。这三个评判,形成了一个“不做事”的内循环
评判事情:
  • 这件事有必要做吗?这件事一定要现在做吗?这件事一定要我来做吗?
评判自己:
  • 这件事我有能力做吗?这件事我喜欢做吗?这件事我想要做吗?
评判方法:
  • 我知道怎么去实现吗?我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我有能力克服困难吗?
这三条评判互相促进和影响,于是P人通常会陷入的内循环状态可能是:
  • 这件事情好像做不做也没那么大必要👉我目前能力也不太行👉我能想到有很多困难
  • 我能想到有很多困难👉那么现在不做也可以吧👉我感受不到自己很喜欢
  • 我感受不到自己很喜欢👉我不知道怎么去克服困难👉这件事不一定要我来做
  • 这件事不一定要我来做👉我好像没有什么能力👉我能想到有很多困难
你感受到了吗?对这三种评判的任何一条如果答案为负向(负向的意思是,否定事情的必要性,否定自己的能力,或者否定方法本身),那都会环环相扣推出下一个负向的答案。
比如说,当你否定方法本身,去关注事情的困难,那自身的感受肯定是不喜欢、烦躁、没信心,会得出一个“我不喜欢”的结论,那对事情的判断也戴上了滤镜,大脑会试图正当化自己的感受,并判断这件事也没那么大的必要。
随便举个例子,小红动了国庆假期去旅行的心思,可是准备查机票的时候发现机票都很贵,找廉价机票好麻烦,太难了,于是跟自己说,那不去旅行也不所谓吧,在家宅着也挺好的。
说说J人
那J人的思路是怎样的呢?所谓战无不胜的高效执行力,本质上是一个评判事情、评判自己和评判方法的外循环系统。
外循环的意思是,在这个三个节点里——这件事情有没有必要,我有没有能力,客观上有没有方法实现——只要有任何一个回路跑通,都能以正向推进的方式激活其他的环节。
比如说,看到一件事情好像很困难,那先把这个困难放到一边,感受一下假如没有这些困难,我就顺顺利利做成了会怎么样?我会不会很喜悦,和开心?如果会的话,那就是“我喜欢”。
Okay,那下一步我们来找找方法。这个困难有办法克服吗?好像有ABCD四个方式,推演一下从A出发怎么一步步解决掉BCD。好,推演完毕,好像也没那么难嘛,这就开干!
J人的外循环系统可能长这个样子:
  • 这件事我没那么喜欢👉诶但是好像很有必要诶👉好吧那我找找方法吧👉啊找到了,可以这么解决!有意思👉我好像还是喜欢的,可以搞!
  • 这件事一定要现在做吗?👉诶但是我很喜欢诶👉思考一下怎么搞发现也完全跑的通👉太好玩了,那现在就搞起来!
  •  我现在能力好像还不太行👉但是现在无论如何也得上了,逃不掉了👉 这个过程对于达到目标很有必要,我还是应该去完成👉相信我会找到方法的,先走出第一步吧!
从内循环转到外循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大脑是行动的内燃机,也是最强大的编剧,当它从「事情没必要—我不喜欢—我不会」三个角度形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故事链,选择放弃、拖延和不做,几乎成了一个本能选择。
觉察到自己陷入了这个故事循环,可以从切断锁链开始,从事件、自己、方法的角度去对自己反向提问。比如说,这件事是真的没必要吗?我是真的不喜欢吗?如果我试着想象一下做成了会怎么样?这些困难真的是无法克服的吗?
如果反向提问依然不通,就绕过这个环节,从两外两个点试试看。这三个思维系统互相影戏那个,尽量找到一个外循环的激活方式,就有机会体验到那种“势如破竹”的做事心态。
#02-无条件接纳自己P的本性
拖延、没有实际产出、想完成的事情总是完不成、答应过要做的事最后要放弃,几乎必然会带来自我批判和沮丧感。甚至会给自己打标签和下定义“我就是一个常常拖延的人”、“我什么都做不成”。
自我评判会带来内耗。焦虑、沮丧的内在感受会助长“我不行”的信念,然而做事的状态是一种内心顺畅,能量向外喷涌而出的画面。快乐做事的前提,依然是完全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
如果一件事情已经拖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彻底放弃掉“我应该做”这个念头的那一刻,能解放更多的内心力量。那是一种,我就接纳自己放弃了,我不想干就不干了,我再也不会用“是否做事”来要求自己了。我就是摆烂又能怎样?
进入热爱驱动的前提,是先放弃恐惧驱动的本能。
还有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是去欣赏自己P的特质,感受一下这些拖延、无行动力、无计划性的背后是什么?也许,是一个守护自己的强烈本能啊。
任何性格特质都有其两面性。作为执行力过强的J人,我也有我独特的考验。比如说这套外循环系统已经进化成了近乎本能的存在,导致我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我无法去做的事。我常常会给自己安排一大堆任务,而不去细想每个任务背后到底有什么意义。沉浸在一个个打勾的爽感里,我常常会不顾自己的感受过度消耗能量。
常常一件事情尚未做完,我脑子里已经开始安排后面的七八九件事了。这就意味着,我几乎没办法享受一段彻底放松的、无事可做的、只跟自己待在一起的时间。
「学会躺平」是我过去几年最重要的功课,我在打坐时最大的敌人就是一次又一次升起的那些要计划、要做事的念头。它是我身体里最强大的「习性」,在赋予我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让我容易跑得太快,跟真正的自己失去了连接。
P人的特质是我极其渴望的一种天赋——懂得守护自己的能量,知道什么样的事情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可以轻松地允许自己的休息和放松,而且常常能够倒退一步,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去思考哪些事情是更值得做的。
你呢?这些“P”的特质后面,有哪些独属于你的天赋呢?这些天赋在什么时候帮助了你?你可以试着去爱上自己拖延和不做事的一面吗?
#03-对“能量启动”状态的敏感和调用
前面说过,「做事」的状态是需要能量的。能量这个词,也可以换做心力、精力、意志力。根据我对自己的观察,进入「做事」状态所需的能量,往往在启动阶段最高,一旦上手并找到节奏后,能量消耗是一个逐渐递减的状态。
比如说,我打算晚上滑雪后回来写这篇文章,回家后觉得身体疲软,就想吃零食看小说,这时候我需要消耗一个很大的能量,或者说意志力,让自己把零食小说放到一边,坐到桌子前打开word文档。但一旦我进入写作状态后,脑子就开始不断处理着接下来的信息,以「完成这件事」为目标,能量消耗越来越少,让我停下来都难。
我很崇拜的“地表最强生命教练”Tony Robbins也说过,人改变的关键在于状态—故事—策略。人的状态提上去了,头脑里的故事(也就是第一部分所说的内循环还是外循环也就跟着改变了),最后有状态、有故事有理由,人一定会自己找到策略和方法。
你有觉察过,自己在什么时候状态最好吗?你需要怎样的环境、场域来让自己进入浑身是劲儿,很想做事的状态?你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能量最旺盛?
比如说我很早就发现我对咖啡极其敏感,尤其是早上饭后来一杯,简直大脑放电,创意灵感和专注力都在满格,灵到我走在路上看见咖啡店,闻到咖啡的香味,都会很怀念坐在一个word文档前专心创造,将思想表达出来的感觉,连逛街都不香了。
长期运动也会提升能量。每个人适合的运动不同,但总有一款适合你。我在爱予星球的搭档Effie,mbti的最后一个字母也是P,但非常擅长运用自己的能量。她每天早上起来一定会做一些“提气儿”的事情,把自己的能量调动起来,比如说冥想、打开视频跳上一曲kpop热舞,先调整好状态再进入这一天。
还有一个让我大呼佩服的调动能量的办法,是利用e人被关注之后的「展示自我」的热情,也是来自于爱予星球社群里的一位奇妙的朋友。她自己组建了一个“表演群”,每天把自己要做和想做的事情以打卡的形式公布在群里,这种被人围观、有地方可以“表演”的感觉,能让她能量蹭蹭上涨,也就更有了完成事情的动力。
我以前在做自律视频的时候有用过一句话——用训狗的方式来训练自己!训狗需要的是零食,零食代表的是奖励。能量调动的本质,就是擅用奖励手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自己哄高兴了,让自己进入舒服、开心的状态。不是「我应该做所以不得不做」,而是「我现在太充盈了我有东西要流动出来」。
说到底,一切问题最终都可以回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激发自己」上。第一部分讲的是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循环心态,第二部分讲的是接纳自己,明白任何特性都有其两面性,在充分接纳自己特质的前提下,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激发自己,将自己看作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只用鼓励和肯定的方法提升自己的状态。
#04-做一些困难的事
有一句话,叫自信的行为应先于自信的感觉,英文叫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我们的本能是“感觉到了再去做事”,但殊不知事情是做着做着做出信心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需要一些仪式感——在真正开始一件事之前,先大张旗鼓的铺垫好,正餐前面来点开胃甜点,学习前先清理书桌,都是在「做」之中逐渐进入状态。
想起来我今年8月回国的一天,本来是略沉闷无聊的一个夏日夜晚,我一个人在等公车回家,手机又恰好没电了。盯着公车站上的地图,我忽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算没有手机导航,我可以一路跟着公交站牌上的地图,骑车回家!正好旁边找到一辆没上锁的小黄车,我二话不说就上路了,一路上凭着记忆往家骑,路上问了三次路,满头大汗骑了一个小时到家后,有种「自己真的很了不起」的感觉。那天晚上都处于一个兴奋,满足,喜悦的状态。
好像我从小就会有意无意的给自己找一些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做,只是为了享受给自己设定游戏并完成游戏的乐趣,并体验那种“超越自己”的感觉。
很多人在看到自己「不敢做事」、「缺乏信心」的现状后,会近乎绝望的觉得自己没救了,跟别人差的好远。但抱着成长的信念来看,自信心和行动力是可以小步培养的,关键就是“设定合适的挑战”
什么是合适的挑战呢?
这背后可能有一个迷一样的数学公式,叫做「恐惧和信心收获比」。为了完成这个挑战,从1到5分,你要克服多大的恐惧?完成之后,从1-5分,你能收获多少对自己的信心?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克服1分的恐惧,但能收获5分信心的事情。
一个反面教材是用5分的恐惧换1分的信心。举个栗子,小红在领导的要求下,觉得自己应该完成“公司年会做当众汇报”这件事。公司年会几千人,对内向敏感的小红来说绝对是5分的恐惧。好不容易逼着自己做完当众汇报后,老板和领导们都比较苛刻,居然还挑出了一些不足。小红觉得自己的报告做的很烂,也就收获了1分的信心。但最关键的是,逼自己去突破5分的恐惧,耗尽了她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里所有的能量,让她在那之后的好几个月都打不起精力来做任何事。
用1分的恐惧换5分的信心是怎样的情况呢?还是小红做演讲这个事。假设她意识到了自己想克服当众表达的恐惧,于是主动去寻找机会。最后小红在本地城市找到了一个线下的演讲工作坊,是非常包容、有爱的环境,而且又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会温柔的提出反馈,同时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在这个充满支持性的环境下,小红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完成了一场公开演讲,但收获了很多人的赞美和鼓励。这次体验虽然也是「挑战自我」,但总体上是赋能的,让她相信我是可以去演讲的,可以挑战更刺激、更受关注的场合。
这就又回到了前面说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激发自己」上。
要先认识自己,才知道我做一件事情,到底有多害怕,并且我会收获什么。
要先接纳自己,才不会盲目进入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挑战,也接受自己目前这个状态,有些事情就是真实的害怕,那可以不用硬逼自己去做。
要懂得激发自己,才会有意识的想要通过“完成挑战”来收获自信心和执行力。
自我探索这件事真的太有意思了。我们跟自己的头脑、情绪和身体相处了几十年,但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从状态—故事—策略的角度看,向外探索,也就是一件事到底要怎么做,属于策略的部分,是「自我」这座大厦里最不重要的一件事。更关键的是底层状态和故事——我是谁?我有怎样的个性、优势和习惯?以及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祝大家都能在向内探索的道路上,充分拥抱接纳自己的特质,并活出更清晰的自己。


 ·End· 


「爱予星球」🌏 社群畅快报名啦!

社群介绍长文戳这里

 费用 💰2499/年

扫码支付年票,登陆星球,一起来玩

↓↓↓

文字 | 丹喵

编辑|🐋



还可以看


1. 万字长文:自我价值感的进化阶梯

2. 我们做年终复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3. 关于是否要辞职旅居的一个决策思路

4. 我居然花八百美元,买了一幅画

5. 你知道你为什么过得不幸福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