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碗鸡汤来说,最致命的不是烂,而是平庸
我周一在新片前瞻的时候就担心《解忧杂货店》拍不好,因为这个故事的改编难度很大,但基于我对东野圭吾原著的喜爱,还是不死心。
果然,没有辜负我的预期。
你说它有多烂吧,也谈不上,更准确一点的说法应该是“平庸”,导演拍出了一部“双没”电影——没想法,也没办法。
2012年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出版,迅速席卷东亚,国内但凡喜欢读点书的青年几乎人手一本。在豆瓣上,这本书有25万人打分,我印象中应该是豆瓣图书类的记录了。我自己不止一次的买这本书送给过朋友,不知道他们读完了木有。
可能不少同学没看过这本小说,我先把这个故事大体说一下。
一天晚上,三个小贼打砸抢了一间别墅,把女主人绑了,偷了辆汽车逃跑,车坏掉,他们就近跑到一家废弃已久的杂货店,准备歇息一晚明天再走。这时突然在杂货店的投递箱里收到一封信,是一个生活在几十年前的人来诉说她的烦恼,于是两拨人开始通信。
原来这个杂货店的主人浪矢雄治在三十多年前曾经开办了一个业务,如果你有什么人生疑惑,都可以投递到杂货店,第二天会在后院的牛奶箱拿到回信,他每一封信都真心的回复,直到一个意外发生,浪矢雄治认为可能是自己的回信导致了悲剧,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这些解答是不是真的为那些疑惑的人带来幸福,所以决定关掉杂货店。
他在死之前留下遗嘱,说希望在自己33年忌日的时候,让杂货店的问答通道再次开启,希望那些曾经接受过咨询的人可以来信告诉他,他们的人生是否有所改变。
33年后忌日的这个午夜,这个遗愿成真,时空通道开启,也就是三个小贼闯入的这一刻。
通过我以上很简要的叙述,你应该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难改编了。一是时间线看上去很乱,这些咨询人与浪矢雄治的人生交错在一起,段落间反复的插叙闪回。二就是双线并置,杂货店扭曲的时空产生了两条通道,一是投信人与小贼这条,二是以前的投信人长大后与浪矢雄治这一条,而且投信人之间还有或强或弱的身世勾连。
这需要导演有高超的技巧来驾驭,才能拍出东野圭吾书中达到的效果,应该说肥肠困难了。
其实通片看下来,本片的四个编剧还是很小心翼翼的(你没看错,是四个编剧),在故事的大致脉络与咨询者人设上紧紧抓着东野圭吾的衣领子,生怕落下唐突原作的口实,但文字要改编成电影并不是照方抓药,原作是一件很好的衬衫你甚至要把它改成一件马甲,同时又不失掉韵味,是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活儿。
东野圭吾写了一个轻度魔幻的故事,但其中表现的感情却是地气充沛的,一个个的小梦想与小纠结,虽然挺鸡汤,但有几段真是感动到我,特别是第二个音乐人的故事,那种注定无法实现的梦想,映照了我们普通人的失落,但后来却从另一个视角又实现了“梦想”,不得不感叹东野圭吾用文字驾驭人心的能力。
除了叙事上不容易理顺,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点很难处理:没有反派!
正反力量的互为消长一直是故事最主要的动力,东野圭吾以前的作品都是有一股巨大的怨念或者偏执做支撑,比如《白夜行》《恶意》等,但《解忧杂货铺》里没有反方,东野圭吾是怎么处理的呢?他用命运的无常来替代反派的缺失,这个无常不是单指的悲剧,而是让你看完有种“人生真是又精彩又无荒诞”的感叹。
但电影版的《解忧杂货店》拍成了一部所有人都阳光灿烂的公益电影,我觉得它更应该叫《解忧孤儿院》,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让我产生了代入感,我这个去看午夜场的观众全程处于袖手旁观的状态,真是捉急啊!
叙事逻辑上的硬伤简直举不胜举。
一开始三个小贼去打劫了一栋别墅,绑架了女主人,但最后被证明是个误会,这个误会在电影里被安排的极不合理,女人的举动很明显是为了造福孤儿院,简直是敲锣打鼓过大年的气氛,这仨人稍微跟园长一打听,就绝对可以消除误会。
书里是怎么写的呢?是因为女人的地产公司曾经干过一些趁火打劫的事情,所以造成了三人对她的误解,四位编剧啊,这个点都没圆好实在是该打屁股。
舞女的那一段明显是从故事会上抄下来的。一个苦闷的舞女,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因为来钱快,又不舍得离开,“除了干舞女,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赚钱也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孤儿院里的孩子。这就是典型的文人意淫,让我想起人大的潘绥铭教授写过一本性工作者研究的书,里面有个小姐说:“经常有微服私访的文化人找到她,第一句话就是:你干这一行是有什么苦衷吧”。
前几天我讲了《盲井》,里面也有一个叫小红的妓女,导演只安排了一句话就让这个形象立了起来,那天是发工资的日子,她来到邮局,与王宝强打了个照面,她说:“你也来寄钱?”,我觉得这短短的一句话和一个背影,比《解忧杂货店》里十几分钟的煽情好一百倍。
喜欢迈克尔杰克逊的那个小孩更加离谱,这一段也是最牵强的。他咨询的问题和得到的回答,与之后命运的转折几乎毫无关系,最让我想不通的是父母为什么要把他的CD卖了废品,那才有几块钱啊,如果要凑钱还债,最应该做的是抵押房子啊,这一切只为了引出后面的一个桥段。这不是剧情设计,这是划词填空。
他父母的死也是蜜汁玄幻,在那一刻,除了死,还有N个更好的选择,结果他爸毅然决然的像烈士一样跳海了。而且后面几十年儿子竟然都没有来找过他们,父母只不过扔了你几张唱片,多大仇多大怨啊!这就导致我最后看到他长大后哭的时候,也没啥同情感,早干嘛去了啊!
落魄音乐人追求梦想的那个桥段本来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但现在完全搞成了陈词滥调。这么俗的一个故事要编好非常不易,但不是不可能,比如《疯狂的心》中落魄的乡村乐手,他自始至终没说出“梦想”二字,但你会在他苍老的皱纹里看到动人的坚持。
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大致同样的情节,从小说到电影,只是换了个皮,效果就完全不同。这部小说除了悬念与巧思,动人处全在细节,而电影恰恰丢失掉了精髓。
最明显的就是那张白纸的桥段,成龙爷爷基本照着书里的台词念了一遍,但电影的语言在哪里呢?
我从知道这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处理这个故事呢?我可能会把这个故事进行大幅度的改编,甚至剥离掉时空错位的部分,因为这个手法是东野圭吾用来增强故事悬念的一种技巧,并不是这个故事的“魂”,追求“让你大吃一惊”甚至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真实感,Ask&Answer的模式我觉得就足以构筑成一部动人的电影,想想《当幸福来敲门》,多么俗套的故事啊,依然能忽悠下成吨的眼泪。
现在导演执着于东野圭吾的笔法,等于是自断经脉,导致哪个故事都没讲好,碎成渣渣。
下面说下观影建议:
几位主演的粉丝当然可以去,这三位加上龙叔,都不是这部电影平庸的因素,锅主要是导演和编剧的,对了,好像韩寒是艺术指导?那锅也有他的一份。我强烈怀疑喜欢迈克尔杰克逊那段是他导的,小镇青年啊!
原著粉不建议去,如果你非得去,你回来应该会更加爱东野圭吾。
平心而论这片子不能算稀烂,美术什么的也看的出下了功夫,但就是那种慢条斯理的气人,即使里面传达的都是正能量。
我个人最多给6分,谁让我比较喜欢迪丽热巴呢?
(我知道,我这篇影评又成功的向你安利了一本书......)
近期新片杂谈精选:
-------发条张亲测推荐的好物-------
这周推荐一款“身体乳”,我这糙爷们用没说服力,所以让俺媳妇和小怪兽试用了几天,润肤防干燥,好评。这款是联合利华出的,但没在国内上,进口货,推荐。(其实我自己也擦了一次,还挺舒服,看来需要考虑一下中年男人的保养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