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雍城文苑 || 靳秀萍:感悟母爱

2017-04-12 靳秀萍 时光捡漏

作  者:靳秀萍

校  对:李   强

图  片:来自网络

来  源:【时光捡漏】——一个不善于追热点,博眼球,只想静静地讲普通人的柴米油盐的琐碎家常、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偶尔发发牢骚,偶尔转述别人故事的公众号!



感悟母爱

文  | 靳秀萍

【题记】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我敬佩我的母亲,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作为普通农妇的母亲,虽饱受艰辛,但硬凭着勤劳和坚韧将我们姐妹几人陆续送进中专、大学,供出了两个博士。我们的成功,来自母亲的汗水、心血和教诲。

“萍儿,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玉米面搅团,回来吃吃粗粮,换换口味,加加营养。”母亲的电话总是给人暖暖的感觉。回家吃着妈妈的拿手绝活——玉米面搅团,只见那金黄的方块配翠绿的苜蓿菜,真是色香味美!那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如今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背早已佝偻,步履早已蹒跚,但每每做了好吃的东西,总不忘叫我。看着我贪婪地吃,她就开心地笑。每逢周末,母亲总说我忙,不忍心打扰我休息,不让我去看她。还叮咛我要孝敬公婆,处理好家庭关系,不要总为他们操心……

我吃着可口的玉米面搅团,想着自己也早已为人母,女儿都已经读大二了,可母亲对我依旧像对童年的我那么疼爱,不由得泪眼婆娑,童年的记忆像泄闸的洪水喷涌而出,记忆的浪花渐渐翻腾成两个沉甸甸的字——母爱……

母亲的故事,得从1970年说起。那年,19岁的母亲生下了我的姐姐,从此我们姐妹几个陆续踏上了长达几十年的绵延不绝的享受母爱之旅。在那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年代,不难想象,生了几个女儿的母亲,在爷爷奶奶失望的眼神和乡亲们嗤笑的表情中是怎样艰难地生存着。我好象没问过,母亲嫁入我家前的生活和父母结婚时的情况。现在,更不忍心去问。

母亲从早到晚几乎都是忙碌的。奶奶的面貌我早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常年瘫痪在炕上。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大家人的早饭。印象中,她很少和我们一起吃饭,总是在灶房火前逮空吃饭,而且,有时候一顿饭分成几次吃或放凉了还顾不上吃。匆匆吃完饭她还要喂猪、打扫院子、收拾家务。母亲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中午和晚上伺候在炕的奶奶,还得照顾家里其他人。我们一帮孩子,也特别地让母亲操心。作为那个年代家中最值钱的物件——牛,也是我的母亲宝贝似的精心饲养着,指望有朝一日能卖上个好价钱。于是乎,每天晚上,打扫牛圈、给牛添料,便成了母亲每天必做的功课。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她似乎永远都有做不完的活计。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如今农村的妇女干这类粗活的怕已很少很少了,跳广场舞的倒是越来越多了。

因为家大人口多,常常是三天不到,母亲就得蒸一笼馒头。四层的大竹蒸笼,母亲往往前一晚上要和好一大盆子的面。为了不至于一家人在青黄不接时断顿,蒸馍时母亲常会用麦面裹住高粱面,做成一层白一层暗红的裹花馍,或者用玉米面做成糍粑,黄灿灿的,再加一点儿糖精,甜甜的,倒也好吃。那时,只有爷爷奶奶才可以吃上纯粹的白面馍。早上,爷爷的一碟小菜成了我们最大的诱惑。有时我趁给爷爷端饭的功夫,走到没人看见的地方,迅速用手捏起一片,偷偷放进嘴里,来不及回味,就匆匆咽下去了。当然,最喜欢的莫过于母亲做饭时,只要我溜进厨房,母亲常常将要凉拌的黄瓜纵向切开,用菜刀斜着两侧一刻,就会将黄瓜瓤剔刻成三角形的长溜,放进我的小嘴。能吃上清脆香甜的黄瓜瓤,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奢侈的享受了。

晚上狭窄的房间就成了我们姊妹几人的小天地,“躲猫猫藏”和“过家家”,是那时孩子最爱做的游戏,我们常常是乐此不疲。睡眼朦胧中,我常常记得母亲很晚才上炕。有时一觉醒来,昏黄的油灯下,母亲仍旧在"哧啦哧啦"地纳鞋底。穿针、拽线,再将针在头发上娴熟地划一下,留下一个好看的弧影。整整大半个晚上,母亲都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后来,煤油灯变成了电灯,母亲纳鞋底的动作愈来愈娴熟,可熬夜时间也越来越长。现在想来,那时母亲也不过三十来岁啊。

繁重的家务,哺育女儿的艰辛,没有压垮母亲。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似乎很少能看到母亲的笑容。因为沉重的精神压力给她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啊!生男生女,也不是母亲能左右的呀!尽管面临种种歧视和白眼,母亲也从没有因为我们都是女孩而放弃对我们的教育。我至今清晰地记得,我擅自晚上外出看电影后母亲对我严厉的管教。

小时候,文化生活真的很单调。不像现在家家户户大彩电,联网的电脑可以随心所欲看海量的电影、电视剧。一天晚上,邻村放电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村庄。放学后我一阵疯玩,什么作业呀,给猪拔草之类的日常"工作",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天还未黑,我偷偷溜回家,放下书包,跟随大点的伙伴兴冲冲地去六里路以外的村子美美地看了一场电影。来回黑漆漆的高低不平的小路,还有我那跟不上大人大步流星的脚步,丝毫没有影响电影带给我的愉悦感。

电影结束时,夜已经很深了,伙伴们陆陆续续回家了。看着村子周围高高低低的黑黝黝的影子,听着身后沙沙作响的声音,又想起了伙伴们常常讲的形形色色的鬼片,顿时,感觉周围有无数的魔爪向我伸来。我不敢回头,只觉得黑暗中有一只手随时会将我捉住,然后......我不敢再想下去。步子越来越快,近了,近了,终于走到家门口,我迫不及待地用力拍门,紧张地向后张望,带着哭腔叫"妈妈",至今想不起来我当时是怎样逃进家门的。

在极度的恐惧之后,没想到迎接我的不是母亲的嘘寒问暖,而是一记重重的耳光。我顿时眼冒金星,她要我跪下。一时间,是疼痛?是委屈?还是惧怕?我说不清,我抽噎着一下子跪在了母亲面前。可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几乎同时和我一样重重地跪在了地上。母亲哭了,"你怎么这样不争气呀!"这是那次母亲说的唯一一句话。母亲那怒女不争、无可奈何、失望又痛苦的表情我至今历历在目。

顿时,我想起母亲的种种不易……

我想起隔壁那个一只眼睛歪斜的女人和母亲吵架:她母夜叉般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母亲的鼻子骂道:"……你怎么连个儿子也生不出来呢?……"。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可那个恶毒的女人偏偏是揭母亲的短,给母亲的伤口上撒盐。母亲气得牙齿紧咬,泪如雨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亲眼目睹母亲受别人侮辱、欺负,我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个男孩?

我想起,刚生完妹妹不久,母亲就下炕为我们做饭,下地劳动。   

还有更令我难过的事。有一次,母亲半夜冒雨去磨面,因为眼睛高度近视,不小心掉进两米多深的水沟。在生产队的磨坊里,大家不但不同情,竟然还拿母亲脸上淤青的伤疤寻开心。那一阵阵的笑声,针一样地刺着虽然年幼但也已略懂事的我的心!我发疯一样跑出了饲养室,我恨她们!

……

想到这里,我奋力拉起还坐在地上号哭的母亲。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因 45 33393 45 15287 0 0 3668 0 0:00:09 0:00:04 0:00:05 3668为沉湎于电影电视而影响学习和功课。

为了供姐姐读书,母亲也曾受过委屈。那是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一下子分得十二亩土地。从此,母亲更是没日没夜地干活。我曾经清楚地记得,为了给远在十里之外上中学的姐姐烙馍,耽误了收麦的时机。当其他村民早已将麦垛垒好时,我们一家人还在冒雨从地里拉麦子。母亲一面遭受着父亲的辱骂(这是沉重的家庭负担下,中国男人最古老的表达方式。他们用这种伤害最亲近的人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无奈和焦虑),一面将一捆捆的麦子装到架子车上。水珠不停地从母亲脸上滚落,是雨水?是汗水?抑或是泪水?我分不清。它们混成一股股的洪流,在母亲脸上肆意地流淌。我真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个男孩?要是男孩,我就有足够的力气帮母亲干活,母亲就不会受爸爸的指责和埋怨了。我们冒着大雨,踩着泥泞,吃力地将一车车麦子拉回打麦场。那是我一辈子都不愿意再去面对的苦涩记忆。

我参加工作后,本想着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但微薄的工资怎能供起两个上大学的妹妹?为了生计,父母又承包了村子的砖瓦厂。因技术欠缺,加之经营不善,砖厂生意衰败,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务。

从那时起,母亲就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那时的母亲,大概处于我现在的年龄阶段——40多岁。砖厂破产的残酷打击,并没有击溃母亲。母亲顽强地和命运抗争,又改种辣椒。一个周六的中午,我回家时只见家门紧锁。我匆忙赶往辣椒地,只见父亲和母亲站在没膝深的泥水中,吃力地从打井的机器中用棍子刮着泥浆,浑浊的泥水溅了母亲一身,父母亲简直成了泥猴。我心里十分不忍,就赶紧脱掉外衣和鞋子准备帮忙,却被母亲厉声呵住,她要我回家做饭。刺骨的井水使母亲从此落下了风湿病。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母亲每逢天雨便腿疼。从小到大,家务繁杂而沉重,我们姊妹却没做过多少。母亲即使再累,也不让我们去做,更不愿因此而影响我们的学习。

母亲性情温和,因为孩子众多,又都是女儿(后来才有了弟弟),所以,对我们家教很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很少有母亲将我们揽在怀里的情景。母亲比较沉默寡言,四十多年来,从未说过"我爱你们"之类的话。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在那个"女孩读书无用"的时代,顶着亲友和村人的压力,固执而艰难地举债供我们读书,培养出了两个博士,用柔弱的肩膀托举我们姐妹几人挣脱了那贫瘠的土地。

如今,也早已为人母的我,在对女儿无尽的牵挂中,才更深切地体会到了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母爱。想起我怀孕和生孩子的时候,母亲日夜陪伴和照顾我,看见我女儿出生时,我母亲那种隔代亲的慈爱和欢喜。亲爱的母亲,你将身体的每一块骨骼,都变成了我们成长的阶梯,任我们攀附前行。

吃完母亲精心给我做的玉米面搅团,心头微微一颤。都知道打搅团要用劲搅,锅难洗。我很难想象年迈的母亲做这顿饭要流多少汗,要受多少麻烦。高尔基曾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是啊,我们姊妹几个今天的事业、工作、辉煌,都来自母亲的艰辛供养和谆谆教诲!

纵有寸草心,难报三春晖!  


【作者简介】 

靳秀萍 | 女,七零后,已过不惑之年。中学教师,喜欢文字,衷爱运动。


【精华推荐】

想你再回来一次

酒国佳酿,有凤来仪

快乐的艰难岁月

怀念湿地

我和于嘉一起跑了成都双遗马拉松

爷说,南山的南边是四川

乡愁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泡馍

闲话凤翔西乡人

一座山与两代人的缘

蓝天绿水,桃红李白,走进活色生香的春天

迎接久违的“水桃花”

这个春天,一不小心就撞上了“桃花运”

二月二,忆起儿时爆米花!


【投稿要求】

1. 投稿必须微信平台原创首发。

2. 自行校对,不得有错字、别字,文责自负。

3. 附个人简介100字内,近照1--2张,电话微信邮箱等联系方式,方便采稿和发放稿费。

4. WORD文档附件投稿,非文档投稿稿件,概不接受。

5.本平台为公益性运作,稿费由赞赏支付。读者打赏全部归作者。领取稿费加微信号:google19820728

6. 投稿信箱:13772706338@139.com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