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驴上料!忆起儿时爆米花!
作 者:辛 克
图 片:来自网络
来 源:【时光捡漏】——一个不善于追热点,博眼球,只想静静地讲普通人的柴米油盐的琐碎家常、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偶尔发发牢骚,偶尔转述别人故事的公众号!
投 稿:13772706338@139.com
二月二,驴上料!忆起儿时爆米花!
文 | 辛 克
暮色时分,欢腾了一天的街道趋于安静,窗外突然传来紧促的爆竹声,漫天五彩缤纷的烟花透过玻璃窗投进房子,一时间,我的心竟然热闹起来!哦,想起来了,今天是二月初一,正月已经从昨天离去,明天就是二月二了!距离单元楼不足百米即是药王庙,每年二月初一晚上就会燃放烟花,药王孙思邈的庙会就在明天举行。二月二不仅仅是祛病除疾,祭拜药王的大日子,更是正月以后最让人欢喜、最让人对美食充满期待的节日。
关中俗语说的好,“一月一,穿新衣;二月二,驴上料;三月三,驴揭鞍”,所谓“一月一,穿新衣”,这是每个孩子一年到头最期待的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可以串亲戚,还有可以由自己支配的压岁钱。“三月三,驴揭鞍”,说的是天气真正转暖,可以褪去厚厚的棉袄棉裤,该是换春装的时候了。要说“二月二,驴上料”,这是人人口传的俗语。阳春二月,生产队的牲口开始养精蓄锐,每天的饲料里免不了要添加各种豆类,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每天往槽里撒几把,牲口吃得香,身体长得壮,开春干活更得力!可给牲口增加额外的犒赏的俗语却变成了二月二另一道独特的风俗——爆米花,炒豆子!
早在二月二前十余天,村子里便开始有了走街串巷的“打花”人——拉着架子车,装着爆米花的机器——就像是一枚炮弹,黑乎乎的躯体,还有一个给爆米花机加热的火炉,一具手摇鼓风机,这便是打花的全部家当。在村子里寻着一处“议事台”——往往都是村民聚在一起聊天的地方,生火,摆开摊子,用老瓷碗舀出一碗玉米,倒入爆米花机的膛体,拧紧盖子,平放在火炉之上,左手摇鼓风机,右手转动“炮弹”,约莫五六分钟的时间,膛体里面的玉米已经在高压高温下煎熬的乱蹦乱跳,老师傅戴着发黑发亮的手套,两手提起“炮弹”,一头塞进用汽车轮胎缝制的口袋里,一只脚踩在“炮弹”上,一只手用铁管穿进“炮弹”的阀门上,嘴里吆喝一句,“放炮了,把耳朵捂住!”随即便是撼天震地的一声巨响。玉米炒熟之后的特有清香传遍了村子上空。不用刻意在村子吆喝,只要是连续“咚咚”几声,每条街道,每条巷子里便会跑出大大小小的娃儿,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在打花机周围,“赶紧回家端玉米去,来晚了人太多,你就吃不上爆米花了”打花的师傅刻意这么说,贪吃的孩子们一听这话,唯恐来的晚了,转身便哒哒哒地跑回家去,不用和家人商量,自己提了一个蛇皮袋,从自家粮仓里舀出一大碗玉米,临出门又跑进厨房,踮起脚,从搁板上拿下糖精袋,手轻轻一抖,便有结晶体的糖精粒从袋子里滚落出来,掉在金黄的玉米缝隙中间。
爆米花摊前已经排上了长长的队伍,打花师傅把各种花型、各种大小的容器在地上摆了一溜,炉子里炭火烧得旺,“炮弹”摇的欢,鼓风机的风力愈发强劲,娃儿们叽叽喳喳地等待着自己的爆米花。随着一声声的爆裂,一袋袋开了花的玉米被孩子们提回家,临走时还不忘撑开袋子,让等待已久的小伙伴们提前过过嘴瘾。打花师傅也有失手的时候,偶尔因为“炮弹”还没有放进特制的袋子,手底下便提前撬开了阀门,轰的一声,憋在膛体里的玉米粒就像射出的子弹一样齐飞上天,眨眼之间,天上便会下起爆米花雨,娃儿们喜出望外的仰起头,等待着从天而降的“惊喜”!打花师傅失了手,自然要负赔偿责任的,这是谁也避免不了的意外。啥话不说,从自己的口袋里重新舀出一碗玉米,装入“炮弹”,这算是给顾客的赔偿了!
玉米能打花,黄豆也可以,大米更好。家景好的娃端着一碗白晶晶的大米,神气地走到打花师傅前,似乎用大米打花就可以不排队,别的娃儿也不言语,谁都想吃一口白白胖胖的大米花,要是这会得罪了小主,他能给自己一把大米花吗?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大米变成白白胖胖的米花,打花师傅更是经心,玉米花失手了自己可以赔,可大米花要是出错了只能给人家赔钱,这可得好几块钱,一定不能出差错!掌握火候,不停看看手腕戴的一块发黑的电子表,等到时间已到,师傅无比郑重的操作着每一道工序,这和打玉米花纯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表情。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要知道,大米花是考验打花师傅手艺好坏的高难度题目,手艺好了,每颗米粒都是蓬蓬松松,通体亮白,手艺差点,要么是大米焦黄,要么就是大米夹生!一声巨响,透过弥漫的白气,打花师傅的脸上一派自豪,成了!孩子们呼啦围上前去,争相帮忙倒进蛇皮袋子,这个时候,或许可以吃到一把奢侈的大米花!
前几日领着女儿去槐原庙会闲逛,走过爆米花摊前,女儿停下了脚步,“爸爸,袋子里装的不是爆米花吗?过年时去电影院吃的爆米花和这个不一样吗?”女儿倒是没有见过爆米花的机器,她习惯吃奶油味的爆米花,那是在时髦的爆米花机里用特制的食材做出来的美味。眼前的炉火,黑乎乎的“炮弹”,还有不带奶油味的爆米花,这些都是她从未见识过的“大场面”,女儿是看稀罕,而我,他的八零后父亲,则是回味着二三十年前的“老味道”!
【作者简介】
辛 克 | 80后老青年,有梦想,从未实现;有理想,现实骨感;有遐想,缺乏勇敢。有信仰,爱跑步,爱生活,爱思考,爱旅行的男子。乐于平淡,崇尚简单。走了一些地方,邂逅了不一样的风光,遇见过自认为最美的风景,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喜欢用镜头捕捉世界。
【精华推荐】
【存照】传承凤翔手工挂面的农人们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时光捡漏》独家原创,如转载请与后台联系。13772706338@139.com,小编私人微信:google19820728.
感谢您抽出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