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陈村料地村 | 传承百年老手艺 家家户户扎笤帚
分享你我的故事
感悟平凡人的生活点滴
你也可以做更出彩的自己
腊月二十中午,沿着平坦的通村公路驶进以“扎笤帚”而闻名的料地村——紫荆山以北,灵山以南的小村子。距离春节仅仅十天时间,外出务工的游子们还没有返乡,村子一如往常的空旷。从东西走向的“官路”驶入,宽敞的道路上鲜有人影,扎笤帚不会是在露天下施展的手艺——何况正值三九寒冬天气。
车子拐进巷道,一眼就看见有几户人家门前堆放的小山似的高粱秆!这不用打问就知道肯定是扎笤帚的主!新式的房屋构造,前面是平房,中间夹着门道,后面是二层小洋楼,大门是虚掩着的,推开门进去,听不见说话声,也没有想象中的机器轰鸣声——这当然是想的多了,扎笤帚是手工作业,肯定不会有机器!楼房一层的正中有一道别致的拱门,看着与其它房子有所不同,况且一杆冒着青烟的管子从里面直伸外面——有大炭炉的房子肯定有人!因着这个想法,轻轻推开房门,看来是找对了地方——这正是加工笤帚的“工作间”!
主人周师傅不到五十岁,手脚利落,寡言少语,闻得我是来拍摄扎笤帚的照片,周师傅瞬间轻松下来,对于我手中的镜头不再拘谨,手下的活儿不停,嘴里还在和我交流着这门老手艺!
料地村全村姓周,这是很独特的现象,就像距离不远的庞家务“辛”姓一样,几乎没有其他的姓氏!全村一千多口人,要说起扎笤帚,村子的男女老少都对这手艺熟谙于心,但现在依然坚持老手艺的只有三十多户,而且都是四十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
“扎笤帚挣不了多少钱,一把笤帚的利润在二块到三块钱之间,一个人一天也就能扎二十来把,像我们两口子在家里做,一天最多也就五十把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天也就是一百来块钱!刚好是两个小工钱,不过没人管,自己在家里挣钱,图的是自由和舒服。今年外面的活儿不好干,而且活儿少,冬天基本上没有出去,就在家扎笤帚。挣不了大钱就挣个油盐酱醋钱,勉强过日子哩!”周师傅手脚并用的忙活着,嘴里还要不时咬住一根绳子,娴熟的动作可以在几乎话的功夫把一堆貌似“柴禾”的高粱秆变成一把笤帚!
笤帚的由来已久,关中西府人习惯使用高粱秆扎的笤帚,耐用,结实,这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易耗品。大笤帚用来扫地,短把的小笤帚可用于扫炕,甚至扫锅,笤帚对于农村人还有精神层面的用途,在西府地区,人们还赋予笤帚一种神圣的责任,在年轻人新婚大喜之日,村里的妇女长者在新娘上车之前,总会拿一把笤帚把轿车扫一扫,象征着把晦气扫掉,可见笤帚在人们传统的习俗中有多么重要。
陈村镇的李家堡村和料地村都是扎笤帚的主产地,几乎宝鸡方圆的高粱秆笤帚都来自于这两个村子。每年的九十月份,扎笤帚的主家都会去甘肃的灵台购买高粱秆,今年的收购价都在一块四毛钱左右,而且还是刚从田里割回来的湿杆子。大车拉运回来之后,趁着天气晴好,把高粱秆平摊在公路上,由着过往车辆碾压,可以把高粱穗里面的粒碾出来,这样做出来的成品不会掉粒。高粱杆上的叶片也要全部剔除干净,这算是第二道工序。扎笤帚前要把待用的高粱秆淋水泡湿,避免杆子过于干燥容易折断,加水可以增加韧性,这是第三道工序,接下来便是考验功夫的时候。
“我嫁到周家二十多年了,扎笤帚学了好几年才熟练,这可不是看看就能学会的,手上不知道要打多少泡,要划过多少道血口子才能学会,不容易啊!”周师傅的掌柜也在一旁讲述着自己的“学艺”生涯。女人“扎头头”,男人“绑杆杆”,两口子默契的配合使得速度提升的更快一些。
工作间内摆满了成品笤帚和杂乱的高亮穗子,没有说话的间隙只能听见有节奏的“唰唰”声,室内温暖如春,室外则是数九寒冬,手艺人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坚守着老祖先的传承。
这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生计,仅以“存照”记录手艺人的瞬间,惟愿这一门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发扬光大,走得更远!
祝愿辛苦劳作的所有手艺人在鸡年到来之际,吉庆有余,吉祥如意!
凤翔陈村料地村 | 传承百年老手艺 家家户户扎笤帚
村子中央的休闲娱乐广场,大气豪放!
东西走向的官路!
健身娱乐器械一应俱全!
每个村子都一样,空旷而寂寞!
白瓷砖,红大门,恢弘气派的人家!
今天遇到的扎笤帚的第一户周姓人家!
用刀片修整笤帚把!
这像不像孔雀开屏?
料地村的媳妇个个都是扎笤帚的老师傅!
手底下经过的绳子大概大概能拉展到北京城了!
用力拉紧,笤帚把才会捆得更结实!
神奇的老手艺,一堆柴禾变成一把笤帚!
女人“绑头头”,男人“扎杆杆”!
工作间的全景,一生当中有多少个日子就是在这样的画面中走过去的!
扎笤帚的原材料——高粱秆!
背靠坐着的是“凳凳”,双脚踩着的叫“拐拐”——一件T形的工具。
高粱秆提前要用水浸泡!
今天遇到的第二户手艺人。
老师傅不愿意照相,总认为自己的劳作画面太寒碜!
这才叫做劳动的美!
摆放整齐的成品!顺便普及一个生活常识,笤帚要倒着立!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手脚并用,还有嘴里咬着的一根绳子!
这是最重要的制作工具——靠凳!
周师傅原本已经结束中午的劳作,看着相机镜头,重又坐下,给我讲起了老祖先的故事!
“我村都姓周,凤翔纸坊周家门前与我们是一个祖宗,祖案牌位在我们村子,每年春节周家门前都要过来祭祖!”
“我从十几岁就开始扎笤帚,忙了一辈子,这手艺发不了家,也致不了富,就是养家糊口的小手艺!”
“年轻人都不学这个,确实挣不了钱,我一天扎二十几个,权当是当小工哩!”
“我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已经百头十年了,估计再有二三十年就失传了!”
“腊月能扎六七百笤帚,今年能过个好年了!”
凤翔周日的农集,李家堡村的笤帚摆了一长溜!
李家堡主要扎的是大笤帚,面向家庭。料地村扎的是稍小的笤帚,主要向单位供货,不需要赶集销售,村子有专门的收购商上门服务。
村子北头的一道照壁!
遥望料地村,一株老树矗立村口,静静守护一方平安!
【作者简介】
辛 克 | 80后老青年,有梦想,从未实现;有理想,现实骨感;有遐想,缺乏勇敢。有信仰,爱跑步,爱生活,爱思考,爱旅行的男子。乐于平淡,崇尚简单。走了一些地方,邂逅了不一样的风光,遇见过自认为最美的风景,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喜欢用镜头捕捉世界。
【精华推荐】
【存照】传承凤翔手工挂面的农人们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时光捡漏》独家原创,如转载请与后台联系。13772706338@139.com,小编私人微信:google1982072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