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 克 | 遇见麦客

辛 克 时光捡漏 2021-07-30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本文所有插图出自摄影大师  侯登科 先生


在县城遇见麦客,这是好几年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了!

每年六月收麦时节,本地赶场割麦的不多,至于从甘肃来陕的麦客更是少之又少——最近十年能见到甘肃麦客实属稀罕!

麦客蹲在街道的绿化带边,传统的装束没有与记忆中的画面有任何违和之感,新式的夹克、斑驳的迷彩裤,只是经历过了成天与无以计数的麦子打交道,所有的衣裳都成为了劳动者身份的独有象征。两位麦客大概四十多岁,脸上的褶皱却要比六、七十岁的老人更多,裸露的皮肤属于黑里透红——我蓦地想起曾经在青海湖遇到过的藏民们,他们的皮肤相似度居然如此之高!是啊,短暂的二十多天的夏收季,他们一路从西往东,追着太阳的影子,挥舞起手中的镰刀,把黄天厚土的恩赐收入粮仓,所有的付出都成为滚落额头的汗珠!假若不是从事这短暂的麦客营生,他们何曾想到过自己的足迹会遍布远离家乡的关中西府大地?

两位麦客的“生意”如何?这是他们来到三秦大地西陲的第几日?他们是否已经开镰割麦?口袋里有没有为家人生活带去希望和美好的第一笔收入?

我真的想象不到,家乡的哪一处麦子还可以让麦客们抛汗出力?

这是县城南环路的一处地方,恐怕不会有“东家”光临。全城的劳力市场位于西关,而不是南关,这样等待一天,他们能够盼来第一位“东家”吗?

或许我想多了,他们已经在凤翔赶场好些年,说不准这是去年与主家约定好的地方!这样的猜想让我竟有些许激动和兴奋,仅仅只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单凭年时的口头约定,从去年的六月到现在,过去的三百多天里,这份约定看似已经烟消云散,可当麦客们重新踏上异乡这块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他们又重新翻出了记忆里留存的约定。倘若没有意外,他们可以在八点前顺利的见到熟悉的老主顾,吃上第一顿热腾腾的早饭……

脑子里就像搭载着一架无人机,几秒钟的时间已经在雍城大地上逡巡一圈。隆隆的收割机占据着阡陌交错的田野,金色的麦浪随着夏日的热风有节奏的翻滚着。麦客们该往何处去?哪里还有他们施展“身手”的地方?或许,那些机械无法作业的坡塬塄坎,那些辣椒套种小麦的田地里,主人们心焦地等待着麦客,即使每亩产出与收入难以平衡,但眼见着满眼的麦子随着麦客手中的镰刀伏下身子,农人们还是满心的欢喜。有时候,经济收入只是满足心理需求的片刻安慰,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麦子才是心底最踏实的存在!

二十年前,村里依然流行在县城西关找麦客,机械不普及的时代,六月的田地处处可以看到不惜力气的麦客!一些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子早早跟着大人外出赶场,头一次走出山旮旯,站在一马平川的麦地里,满怀感慨地对他的父亲说,“大,陕西的天大得没有边边!陕西的地平得没有畔畔!”陕西人听了哈哈大笑,觉得甘肃麦客实诚得可爱。或许当年的麦客娃已经走出大山,迈向更加平坦宽阔的世界,而有的麦客娃坚守着故土,依然选择父亲当年补贴家用的营生——当麦客。

遇见麦客,想起麦客的种种,辛苦并满怀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这是麦客们的初衷,愿麦客们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织就幸福画卷。


      辛   克

80后老青年,有信仰,爱跑步,爱生活,爱思考,乐于平淡,崇尚简单,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


精彩悦读


辛 克 |   买“材”记

辛 克 | 我是一株洋槐树

辛 克 | 平凡之路

辛 克 | 擀面“棍”

辛 克 | 独居的父亲『有声』

跑着跑着,生活开始变得简单且幸福!



责任编辑:辛  克

文字审核:李  强


关 注 我 们

◆  ◆  ◆  ◆  ◆  

【投稿说明】

投稿请发邮件至:

sgjltougao@sina.com

爱文学爱生活,欢迎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