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五省 | 《三世中枢话由来》
五十多年前的凤翔法院门前,有一道嵌有《三世中枢》的高大牌坊,是距今四百年明熹宗亲笔御赠给一个叫袁应泰的家族。可值这个高约四层楼房的牌坊遥遥挺立,公诸于世的时候,其三世中枢之一的祖父袁响早己过世,而袁应泰也己在辽阳抗击清兵(后金)中壮烈殉国。唯有儿子袁楷告老还乡,不再任职。
牌坊建于明末1638年即崇祯十一年。其时,官至河南参政的袁楷告病辞职,因与清廷有杀父之仇,故明亡后誓不为官。乡人念其一家三代忠贞朝廷,为国有功,就多方捐款为这一门忠烈建牌坊以资纪念。乾隆三十一年即(1766年)《重修凤翔府志》时,收录有明熹宗天启皇帝《祭辽东经略袁应泰文》和《赠故经略袁应泰兵部尚书诰》两部圣旨的文字。今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收藏有明朝天启四年,皇帝追赠袁应泰妻子赵氏为一品诰命淑人的圣旨原件。此外,宝鸡西溪观也存有旧县志记载的为明经略使凤翔袁应泰重修碑记的原件,为还原这一出处提供了来源。
“清节正气”传家教子的袁饷
袁饷,字俊田,布衣。其父袁锐因幼精学武备,成年后被朝廷例赠兵部右侍郎,声望一时显赫。袁饷受家父熏陶,能记诵《资治通鉴》始末,刻“天地正气”为左右铭,并以其专长教育子孙,享年九十余岁。袁饷有三个儿子,依次是袁应春,袁应秦,袁应泰。凭家教潜移默化之熏陶,相继为朝廷命官。袁饷每到应春应泰二子官邸,总厉一清节。时应泰任淮徐监司,为父捎回新茶和新做的衣服用以祝寿,袁饷看后动怒封物,发回原地。并亲笔明示,“汝以宦邸遗我物,只重我羞耳!”后儿子应泰以经略职尽节辽阳,袁饷道,“吾固教之,天地正气,固在吾家。”长子应春,明万历七年(1578)己卯科举人,授灵石县令,以廉而获取好名,以德能调平遥、崞县、夏县等县令。时太监张忠奉御命开矿,恣意妄为,令众官员长跪,唯应春独站不跪,曰,“太监虽贵,内侍也,县令虽卑,外臣也。无庭参理。”忠怒:“袁令素有能声,无如性傲何!”遂被迁职永宁卫直至患疾,后因台省交荐,官至刑部员外郎而卒。袁应春的儿子袁怏官居洮州守备,季父(袁应泰)在辽阳抗后金尽节,朝廷予谥荫,但应泰的儿子袁楷时已登贤(中举),皇书要袁怏承权荫千户,可袁怏已为副兵马,遂加授固原指挥佥事指挥使,掌守御所印。
万历四十年(1612)八月,袁饷家地产嘉禾,一茎数穗者数百本,凤翔县令李綮作《歧阳嘉禾颂》:“万历龙飞,岁在壬子。凤产嘉禾,一茎四穗。观者如市,实为祥瑞……”禾在中国明朝可能是指谷子,一茎四穗确属罕见。凤翔及其周边岐山,宝鸡等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发源地和粮食高产区。周成王时,唐叔虞得“异禾”贡献给成王,成王又转赐给周公,周公为此作《嘉禾》篇。古人以嘉禾为政治祥瑞,这就是苏轼《喜雨亭记》“周公得禾,以名其书”的典故出处。由此可见,袁饷传家教子有方,不能不说是他奠定了儿孙清廉执政,甘愿献身国家的远大抱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袁应泰
袁应泰,袁饷三子,字大来。生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经隆庆、万历、天启三位皇帝主理的朝政。初授河北临漳、河间、沁县等地知县,后一升再升,以至出任工部兵部侍郎、按察使。最后官至辽东经略主政战事,成为朝廷重臣。一六二一年四月十二月死战于辽阳。天启四年,明熹宗颁诏追授为兵部尚书,通议大夫。
袁应泰最大的贡献是兴修水利,建广济渠。据明史载,调任沁县知县时,他看到村野百姓流离失所携家带口心如刀绞,当日实地考察后觉得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外出逃荒实属不该,而全于为官者的慈心引导。为此,他除了给这些百姓以一定的优抚外,决定在自己的任期内修建自宋元以来遭战乱破坏的广济渠,立意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为了获得与修渠有关的科学资料,经多方考察了解后,任命济源水利专家侯应时为总领工。修渠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了解历史的人大都知道,明代对官员的俸禄是极其抠门的,故有“历代官吏俸禄之薄莫过于明”之说。袁应泰区区七品,一年的工资仅九十石大米,不过两千元。而自己又是个清官无外来之财。袁应泰就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当地购置了四十多亩土地雇佃户耕种。以每年收取100余石租谷用于河渠的修建和维护。修好的河渠渠首和引水洞需要几个专人看守,可工资从何而来?袁应泰一不向朝廷求告,二不给百姓推派,依然决然地裁减了县衙中的五个编制,用被裁减人员的俸禄“改给闸夫工食,”“庶无加派之忧,而兴事用人,两为便宜。”
吃回扣,贪编制,吃空名,甚至有吃死人绝饭的人举不胜举,可以说这一劣根自古至今从未绝迹。按理说缺资金,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向百姓摊派,缺人手更可以理直气壮地报请朝廷增给编制。尤为甚者,这是一个从上面到百姓都找不出任何拒绝理由的公益工程,是谁也无可非议。然袁应泰不这样做。这在历代官员中实是难找。
在规划实施济源五龙口凿穿孔山,引沁水的方案时,袁应泰亲临现场督促施工,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疵点,可谓呕心沥血,无时不在惦挂工程质量之优劣。据《凿山创河记》载,这个引水石洞开凿了三年才完工。而袁应泰每如既往,废寝忘食。三年间捐献了自己的俸禄约一万金,全部用于河渠的修建。“六年之内布衣素食,未闻有崇肉累帛之奉。”引水石洞凿开后,袁应泰又让候应时修建闸门,全是在坚硬的崖壁上凿开石洞引水,这一工程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扩大了灌溉面积。《明史》说他在河内(今沁源一带)数年治水功绩,穿太行,到沁水,成二十五堰,溉田数万倾,邻邑皆享其利,称他是“万象生佛<br>”。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钮仲勋先生,对明代广济渠实地考察后认为,使用暗洞暗闸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非常罕见。而且几百年前修建的渠首直到今天还能使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堪称百姓“照天烛”的袁楷
袁楷,字孝则,号茂林,(袁应泰儿子)。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天启元年(1621),父“应泰殉难辽阳城,楷时年二十八,痛父冤。徒跣,(赤脚)走京师,上遗疏求其清白,因得赐祭葬荫。”天启五年(1625)袁楷中二甲四十四名进士。初仕任南京礼部主事,升员外郎,后调任开封知府。袁楷为官清廉刚毅,有雄才大略。当时郡内事务繁杂,积案苦沉,百姓怨声载道,袁楷走马上任后,遂深入调查,各类言语并听,不长时日一一判明,剖决无枉深得民心。因此百姓称其为“照天烛”。后升任河南参政。崇祯十一年(1638)告病退养。崇祯十六年四月,补原任河南参政的袁楷为川东道参政,楷辞不赴任。李自成据西安后,袁楷协助凤翔知府唐时明(号蹇夫)守凤翔,兵败,凤翔被屠城,唐时明死,袁楷被俘,后得逃脱。明亡后,袁楷隐居不仕。据《陕西通志》记载:袁楷著有《易揆》,《尚书补注》,《四书弋言》和《老子解》等著作。清顾炎武《日知录》中有:“凤翔袁楷谓:《文言》有错入《系辞》者‘鸣鹤在阴’已下七节等等。”清乾隆版《凤翔府志》收录有袁楷写的《凤翔知府唐蹇夫传》,记述凤翔知府唐时明死难之事。袁楷还撰有《麟游县志)序》和《湯阴砖城序》等。清顺治十年(1653),陕西总督孟乔芳因名招致袁楷出仕,袁楷具书辞谢,作《上孟宪台书》,简述经历,婉言谢绝重新为官。文曰:“楷受老公祖慈庇,九年未官!楷首请告,在崇祯十一年(1653),时年四十有四告退,非有官谤之惧,非有规避之私也,循资升级,亦可望至抚仕,而楷念先君怜父只楷一子,杳无子嗣,遂援古人独子归养之义,坚意乞休,颇费曲折,乃遂所请。……不能做官于二十五年之前,岂能宣力于二十五年之后?”袁楷父亲表应泰与努尔哈赤作战失败自杀殉国,与满清贵族有杀父之仇,可谓不共戴天,但又天力回天,只好托病哀告求免,以全名节和孝道。
袁楷与宝鸡的党崇雅同年中举,同年中进士,感情非常深厚。党崇雅《鹃失啼》诗集中有很多赠袁楷的诗作。如《袁年兄访记》:金兰何用簿,两向榜来题。翼振山头风,声呼夜半鸡。形忘多日约,雨满此时迷。寒岁知松柏,洽情坦径蹊。袁楷于康熙元年(1662)病逝后,时为清廷官吏的党崇雅非常伤感,赋诗痛悼昔日同窗好友:迫极追亡去,如何不返轮。游魂无所主,故步与亡亲。朝野垂名久,行藏做法新。千秋清月旦,一日息天钧。渭水声号断,鸡峰气厄屯。……
袁应泰家族在明朝末年是凤翔世家大族,祖孙三代在明朝各地响名,为保卫明朝江山,尽忠尽节,可谓彪炳史册,流芳百世。早年挺立于凤翔西街的《三世中枢》牌坊,亦是由众多凤翔乡党以及崇慕袁氏三代尽忠为国的仁人志士捐钱捐物而建,明熹宗皇帝手书的《三世中枢》真迹虽则在文革中遗失,但凤翔五十年龄以上的人大都是心知肚明的。
作者简介
袁五省,笔名袁辕,又名西北先生。陕西凤翔人,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书协会员、凤翔县作协副主席、陕西长城书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发展中心会员,中国书画信息网签约书画家,中国书画500强百佳人物。2001年获全国东方红书法大赛金奖。著有长篇小说《情缘》、《奇缘》等。
精彩悦读
责任编辑丨 辛 克
文字审核丨 李 强
公号维护丨 魏晓兰
『时光捡漏』读者群
长 按 进 群
捡拾生活点滴,留存美好记忆!
欢迎加入『时光捡漏』读者群。
编辑部将于7月上旬举办第二期线下读书会。
敬请关注,欢迎参加!
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编辑微信:google198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