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路是丽水市里面的一个老片区,周围无时无刻都有很多高楼正在建造或者在准备建造。在城市化进程中,巷子最终的命运可以被明朗地预见。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摄影和行为去重新唤起居民对巷子空间的感知,并在巷子的暮年更带有场景感地去使用空间。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小巷空间也有他的“血缘”。我通过寻找小巷内部公共空间和一些独特的场景,通过蓝色印记去强调、改造、串联这些空间,使得巷子中的居民重新认识甚至利用这些属于小巷子中的独特场景。并同时通过拓印、拍摄和行为艺术的方式,将巷子内部的一些建筑机理和独特符号影拓下来做成小巷的空间档案。(郑佳晟)
我的专业是建筑学,拍照是我的爱好。拍摄的这组《小巷空间考》,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我分了几个不同尺度的视角去观察小巷,先是从宏观层面上记录老巷子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再落到具体巷子里的一些场景,然后再试图通过创造新场景的方式去唤醒人们对巷子空间的认知,最后从更微观的层面,通过纯摄影和抽象表达两种方式,去记录巷子里面的符号和建筑肌理。另外会做一本手工书,展现的是巷子沿街的一些房子的内外部空间关系《桂山路长卷》,这一部分主要是周伟平老师负责。
《桂山路长卷》,记录了桂山路52-91号住宅约100米左右的20间店铺、住宅和小弄。 周伟平|图
七条小巷是开放型空间,缺少边界,内部没有强辨识度的点。我先对小巷的外部空间进行摄影留档,然后选取了临街空间进行“低技”改造,刷上方型标记进行视觉强化,让空间的辨识度更加强,更加具有场景感。这些场景就好像是舞台,居民在巷子最后的这段时光里“表演”他们的生活。这个想法,灵感来源有部分来自于海德格《筑·居·思》里关于具体空间载体具有情感表达之类的哲学探讨。居民在小巷拆除或者搬走后能够有这么一个具有辨识度的场景可以回忆。方形标记选用的材料是水粉,一种容易消逝的颜料,就像小巷未来的命运,脆弱、易消逝的。
当做完那一组“创造新场景”后,再次回到巷子里面散步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巷子里的居民真的如我预先设想的那样主动地去关注了这几个场景,然后过来问我这样做的意图,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丽水这个城市自身特点非常强,这和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譬如七条小巷所在的片区,外界面上是以平整规矩的工业城市风貌存在,但有意思的是,当你进入一个街区内部,会发现很多台阶和坡道,这并不是像很多当代建筑为了丰富空间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状态,而是顺应地理特质的结果。这样的状态就很像画了一个均质的方格网,然后在各个方格网立面填充了不一样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丽水的城市肌理和巴塞罗那很相似,都是外在由暴力的轴网控制,内部又是自然生长的。我发现丽水人对空间的认知能力比其他很多地方的人要强,他们出人意料地会“做”建筑。在丽水你能随处看到很多其他二三线城市中看不太到的设计手法。我在闲逛的时候看到过一个自己建的童鞋店,他整个的空间尺度是“儿童版”的,大概层高就2m多一点,特别符合“童鞋”这个主题,哈哈哈哈!有一些特别地域主义的装修方式。在粗钢筋上搭竹条来做吊顶。这些很“野”的处理方式在丽水这个城市你很容易去看到而且也很合适。将视野缩小到更小的居住空间层面上,你也能看到几乎每户人家对自己家空间都能布置地很合理且有趣。
郑佳晟,95后,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擅展览空间设计、装置设计、建筑图像。
参展摄影师:刘斌、王纬敏、张彤、郑佳晟、梁珊珊、王雪、周世菊、郑旭昶、周伟平、苏泽朗、罗楚卉、范晓颖、迈慢、徐士超、刘海云、芮小雨、蒋雯雯、陈孔鸿、夏山歌、顾宇琳、尹洁、张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