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悼旧
本文是“脑人言”举办的“老年人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征文大赛”的第九篇入围作品。关注重阳节,关心老年人大脑健康。
作者丨Lue(本科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编辑丨夏獭
我的祖父在我的生命中存在了十年。他兼备了一位教书先生的严厉和一个慈祥爷爷的疼爱,在最开始父母无法伴随的四年多时光里,他既可教我三百唐诗和上千汉字,也下得厨房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疙瘩汤,还会亲手搓绳削木为我在房梁上挂一架秋千,更能坐在院子里一边飞快地剥玉米棒子一边盯着四处疯跑的我免得跌倒。
那时的我,惧怕无穷无尽的识字卡片,却又崇拜卡片上那收放自如的毛笔字,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疙瘩汤,看他和来访的学生探讨我听不懂的话题;坐在他的老旧自行车后座上去赶集的时候,路过的人家门口贴的对联皆是出自他手,路上的大人几乎都会停下来和他交谈两句。
我觉得,他就是全知全能的英雄。
后来我进城去跟着父母,在另一个地方读幼儿园,然后是小学。
小孩子的忘性总是大得有些残忍,我扎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转头就把他和幼时的日子抛在脑后。再加上父母工作繁忙,我只有寒暑假才会再回去同他一起生活。再之后,小学刚读了两年,父亲突然将祖父接到城里同住。
终于不再是寒暑假才能见面,我一开始是欢欣雀跃的,这满腔的欢喜却随着时间一丝一丝地冷却下来:父亲的一位医生朋友常到家里来,父母也隔三差五地带他去医院。有了弟弟之后在家里愈发隐形的我不敢去问,只会沉默偷听。
他们说“阿尔茨海默病”,他们说“小脑萎缩”,他们说“老年痴呆”,那些在当初对八九岁的我来说晦涩难懂的词语,全都被我悄悄囫囵地记在心里,然后,等待长大。
只是后来中学的我开始对生物学感兴趣时,那个最初的动机早已消逝不见。
我还记得同住的短暂的一两年,父母同我讲的理由是“他没法一个人生活了,我们得照顾他”;我还记得他越来越多地发呆,较以往更加缄默不语;我还记得他做的疙瘩汤被母亲嫌弃“这是倒了多少盐啊”,他坐在桌边垂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子,我一勺一勺喝着疙瘩汤,想要为他辩护,却只会躲在碗后无声哽咽。
我还记得后来他的病情恶化,不记得所有家人,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椅子里,身形瘦削;或是佝偻着背,背着手,在家里慢慢地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还记得他有时嗫嚅着,像是想说些什么,却只是流下一串口水,滴在前襟上,被沉默的父亲擦掉,然后替他更换因失禁而弄脏的衣裤。
我还记得那时家里低迷压抑的气氛,我还记得偶尔他状况好些,父母会驱车载全家一起去郊外,只是没有再回过祖父家。我猜是父亲觉得祖父大概不想被乡亲看到如今的样子,毕竟,他是那样好面子的人啊,贫困的时候也竭力维持着体面,无论何时都是衣着干净整齐精神的样子,可如今是这般判若两人。
我还记得他,无论是哪个样子,即便他不再无所不能。
被从学校接回祖父家参加葬礼的那天,我梦到在阳光下镀了一层金色的秋千高高荡起,我的祖父坐在院子里的一堆一堆玉米中间,剥好的金黄色玉米几乎要将他淹没。眨眼间,玉米的金色和阳光晕染到一起,竟真的将他吞没,我疾奔高喊,在那片金黄色之下,回声寂无。
后来中学时,我开始对生物兴趣浓厚,参加了生物竞赛,偶尔看到那些眼熟的“阿尔茨海默症”“AD”“小脑萎缩”等字眼,总是会想起那个在记忆里已经模糊的影子。
他曾经竭尽了一个祖父完整的爱,并没有因为家乡盛行的“重男轻女”而轻视我,而是给了我可以付出的所有保护;
他倾注了一位因历史原因而退休的教书先生的全部学识和耐心,让启蒙教育在我的人生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像雕琢最后一件封笔作品的老师傅,润物细无声,投入,倾囊而授,不留退路,令我如今想来惶恐得几要落泪。
我曾经像所有小孩子一样,以为他是无所不能的,直至疾病降临。
我恨极这至今未被攻克的疾病,却也只能畏惧又无奈,怅然之余,惟有怀念。
我的祖父在我的生命中存在了十年之短。
亦将会陪伴我的整个人生之久。
Lue
2018.10.13
专家评语
很触动人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时间推进的方式记述了祖父跟作者的十年,字字平淡但真实感人。文章非常契合重阳节征文比赛的主题,虽不是科普文章,但是人文,老人,疾病,关怀这几点都表现的非常饱满。强烈推荐!(10分)
——孝鹏程(美国伊凡斯维尔大学 助理教授)
文章朴实而又饱含深情,非常感动。大脑相关的疾病有六百多种,由于大脑的复杂性,许多疾病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多与老人交流沟通,关怀老人,可以降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概率。根治这些疾病,守护每个家庭的幸福,需要我们脑科学不同方向的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合作。(8分)
——孙哲(日本国立理化研究所 研究员)
本文我给9.5分,文章真实感人,科学性内容稍少些,但人文关怀也是ad治疗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在这方面再增加些内容更好。(9.5分)
——张炜(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教授)
本文我也给8分,文笔流畅,感情真挚。作为科普文章,如果把感人的故事加入科学普及的内容似乎就更贴近我们主题了。(8分)
——马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副研究员)
▼其他入围作品▼
第五篇——原来你是这样的帕金森!
欢迎关注我们
“脑人言”是公益的脑科学原创科普团队,由海内外一线科研人员组成,专注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关注请长按上方二维码;投稿、合作、转载请联系:linro1996;加入作者团队请联系:chinatang2010
友情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