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了谁?说书人施耐庵,圣人老子,和巫师唐望
开学定了目标:一学期的理论,触摸学习的三个境界之一。
首先,学得快乐。如施耐庵讲水浒:“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关键是别无他想。在广州上课,除风雪夜,都能满足。
进而,在快乐大笑中,如有所悟,甚而践行。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木心说,像样一点的理论,都是有毒的。毒在身外,看着无害,笑它名不副实或言过其实;毒上身,若有若无间,似有所悟;中毒太深,深入骨髓,所思所做,都是毒性大发。我系学生毒性大发的行为艺术,隐隐约约都在调侃我:内外交织,embodiment,叠乌龟 ...
最后,勤而行之,生命因之改变。巫师唐望说,“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一个字就足以改变人生。”我还做不到,虽然,田野中我师傅也是个巫师。
期末结课,问学生是否感觉到这三种境界之一。环顾教室,唉,表情丰富多彩,唯独没有心领神会的恬静喜悦。硕士班也这样。一学期学了很多概念,听了七八个理论,接触了各种分析方法,结果,都和他们没关系。记得一个又一个民族志个案,一串又一串的概念,却对学科视野中的人、社会、及学科当前的样子没感觉,更触及不到这三个境界。虽然,一个学期很难形成这感觉。问题都在一开始就没有施耐庵的“别无他想。”今天的人有想不完的事,焦虑不完的人生,看不完的剧,追不完的星,吃不完的美食 ...
本科四年感受不到这三种境界之一,趁早名正言顺就着毕业走人。当然,大家都迫不及待想走人。没感觉,至少不要考研读人类学,不适合你,千万不要去读博。硕士阶段要把这感觉烙在身上,博士把这气质用起来、创造新知。读一个学科,不感受她的伟大灿烂,体会不到她眼中的世界如此地就是你,不过在浪费生命、消磨生气。人的生气源于对事物的天真爱恋。不要让读博毁了你的生气……世上还有很多可做的事。
理论是开脑洞的。结课了,希望我们慢慢建立对一个学科的感觉,进得来,出得去。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