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纳兰容若

请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和我一起共同品读千古最美情诗!

我们在这个情诗系列将近百集的时候,终于要开始讲纳兰了。说实话,要讲纳兰容若的情诗情词,一方面在我内心深处极为渴望,另一方面又觉得好难好难。渴望自不待言,那是因为极喜欢、极钟爱;好难好难呢,倒不是因为纳兰研究中还有很多扑朔迷离的地方,比如他的初恋、他的少年情事。真正的难处,首先你要用你的灵魂去贴近那颗鲜活的灵魂,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你可以感悟到、你可以揣摩到、你可以明确知道他的灵魂就是那样,但是你很难把它说出来、把它说给别人听。

最美的意境往往可以用诗、用词去表达,就像纳兰的《饮水词》那样,但是很难用解读的方式、很难用告知的方式,更难用学理的方式去表述那种感触、感悟,那种一个灵魂对另外一个灵魂的感觉。可是再难也必须兑现承诺,否则我们这个情诗系列就不够完满,那么我们讲纳兰该从哪里讲起呢?我想来想去,就从印象纳兰讲起吧。要解读印象纳兰、纳兰印象,最好莫过于那首《浣溪沙》。词云:“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哎呀!纳兰词真是不能读、不忍读、不堪卒读啊!一读便勾起无尽伤心事,让人“断肠声里忆平生”。我们既然说这首词、这首《浣溪沙》是解读纳兰印象的关键,那么我们就把这个关键留在最后说,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纳兰印象”、所谓世人眼中的纳兰,人们心中的有关纳兰的印象到底是怎样的?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还兼任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这里曾是曹雪芹十四岁之前生活过的地方,更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江南行使特派员权力的地方。

曹寅是纳兰的好朋友,其实可以说是他的小伙伴。当然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共同的小伙伴,那个小伙伴的小名叫小玄子,全名叫爱新觉罗•玄烨,当然世人更熟悉的称呼是康熙大帝。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的三月十八,按公历算是那一年的五月四号——五四青年节,当然那时候没有五四青年节。而纳兰呢,生于顺治十一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居然是双十二生的。两个人表兄弟,相差半岁多,而曹寅呢,则比他们俩小上三岁左右。纳兰与康熙是表兄弟,而曹寅和康熙更是情同手足。因为康熙是吃曹寅的母亲孙氏的奶长大的,也就是说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康熙的乳母,而且曹寅还是康熙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所以纳兰和曹寅,一个是康熙的亲表弟,另一个则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而且两个人还都做过康熙的侍卫。所以曹寅和纳兰之间,两个人交从莫逆,感情也非常深厚。

在我的织造馆里有一个地方叫做楝亭,它是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亭子,但在当时、在康熙年间,这里却是整个江南的政治枢纽所在。曹寅作为江宁织造,其实是康熙派到江南的特派员。曹寅后来就自号“楝亭”(因在家门外,种植楝树数株,建一小亭,名为“楝亭”,以为藏书赏画之处。袁枚《每出必携书》记载说“康熙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为什么袁枚记载“楝亭”是曹雪芹父亲呢?),因为他就喜欢在楝亭之上见客人、谈事情,包括招待他最要好的朋友,他就曾经在楝亭招待过纳兰。可是天妒英才,天不假年,年轻的纳兰公子早早离世。

在纳兰辞世十年之后,曹寅又和好朋友张纯修(张纯修(1647年~1706年),字子敏,号见阳,又号敬斋,直隶丰润人。汉正白旗籍,曾任庐州知府。擅画山水,家藏有名画极为丰富,因之临摹古画能达到形神逼肖的地步。又工书法,学晋唐人体势,并善刻印。)、施世纶(施世纶(1659年一1722年),字文贤,号浔江,福建晋江县衙口乡(现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后被编入清朝八旗汉军镶黄旗。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朝著名的清官。)在“楝亭”怀念、纪念纳兰。几个人彻夜伤感,还绘有《楝亭夜话图》,而曹寅当时就作了一首诗,也是题画诗,就是《题楝亭夜话图》。曹寅在其中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当然,这首诗里最有名的就是这样几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尤其是那两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后来成为世人怀念纳兰时最常吟咏的名句了。当然我看到有些书上写作“纳兰心事几人知”,曹寅的原句确实应该是“纳兰心事几曾知”。

曹寅真不愧是纳兰公子的人生知己,一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真是可谓写尽了纳兰印象、印象纳兰。“家家争唱饮水词”其实说的是在世人眼中纳兰有这样那样的形象、这样那样的印象,可是纳兰自己的心事、纳兰在他自己的心中到底是怎样的形象、怎样的印象呢?这却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为世人所知。

既然我兼任江宁织造馆的馆长,又常闲坐在楝亭之上,那么我们就按照纳兰的人生知己——曹寅的逻辑去看看世人以及纳兰心中对纳兰的印象。当然这里还要说一句,顾贞观(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词人。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生于明崇祯十年丁丑,卒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江苏无锡人。贞观的曾祖顾宪成是晚明东林党人的领袖,顾氏家族是无锡之邑的名门望族,有着极好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具有高风亮节的门风。他与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齐名,举凡清史、文学史、词史无不将二人相提并论,被视为风格近似、主张相同的词坛双璧。),也就是纳兰另一个平生亦师亦友的最重要的知己,顾贞观当然也是曹寅的好朋友,他也同样在《楝亭夜话图上》题写过这句:“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那么,有关纳兰的印象与形象到底有多少种呢?我们来数数看。第一种,世人的眼中纳兰是豪门贵胄、世家公子。我们刚才说到,纳兰其实是康熙的表弟,大家就可以想见他的出身。但其实呢,纳兰的始祖是蒙古的土默特部,他们消灭了呼伦河流域的女真那拉部,于是就占据了那拉部的地盘,然后就改姓那拉,那拉和纳兰其实是音译的不同而已。后来这个部落又迁徙到叶赫河流域,所以又称叶赫部。

华夏姓氏文化中有一个规律,一般都会把地名放在姓氏之前。这就像唐人喜欢把郡望放在姓氏之前一样,比如说博陵崔氏、河东柳氏、河东裴氏,所以女真人也喜欢把地名放在姓氏之前,因为他们住在叶赫河流域,所以这个部落后来就被称为叶赫那拉氏。当然我们要叫慈禧那个老太婆叫叶赫那拉氏,这样叫起来完全合乎语感与情感诉求,但要叫纳兰也叫那拉容若,就索然寡味,就好别扭啊。所以叫慈禧就叫那拉,叫容若就叫纳兰,这就完全可以看出世人的情感取向与诉求来。    

后来女真族的建州女真一部兴起,于是接下来叶赫女真与建州女真之间的恩怨情仇,简直不能一语说尽的。公元1619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讨伐叶赫女真,最后绞杀了叶赫部首领金台石和布扬古,悉数吞并叶赫女真,从此煊赫一时的叶赫部就此灭亡。金台石的儿子尼雅哈“从龙入关”,成为降臣。后来尼雅哈有四个儿子,其中的第二个儿子,也有说是第三个儿子,他的名字叫纳兰明珠,在康熙朝一时崛起,成为权倾一时的宰辅重臣。而纳兰明珠的长子名字就叫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后来取字容若,所以我们后人常称呼他,要么叫纳兰容若,要么叫纳兰性德。但其实呢,纳兰性德原名是叫纳兰成德,后来康熙帝立“保成”为太子,太子的名字里头有个“成”,纳兰成德为了避讳,就改为纳兰性德。但是后来保成也不过过了一年,保成又改名了,改名叫胤礽,所以纳兰又把名字恢复为纳兰成德。所以性德这个名字呢,其实只用了一年而已,但是大家已经叫习惯了,后来约定俗成,很多书里就不管不顾地叫他纳兰性德。

这样回头看,其实叶赫部首领金台石是纳兰的曾祖父,但海西女真的叶赫部首领金台石最后既被努尔哈赤所杀,而金台石的妹妹孟古哲哲却最终成了努尔哈赤的第三大妃,是他的王妃。而孟古哲哲则生下了一个儿子,她的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生顺治帝,顺治帝生康熙帝,所以这样论起来纳兰与康熙确实是未出五伏、还在五服(服、伏在这里通用。)之内的表亲关系。

所以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家世,在世人眼中看来,纳兰公子的人生自然应该是不同凡响啊!这应该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吧?就像《红楼梦》里的怡红公子,是含着一块宝玉出生的吧!所以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对比,再加上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更是纳兰的人生知己,所以在红学研究中,贾宝玉的原型是 “纳兰说”居然盛行一时。尤其是到了乾隆朝,据说和珅把《红楼梦》的抄本拿给乾隆皇帝看,乾隆皇帝看完之后,就笃定而确定地感慨说,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这就是说乾隆皇帝也认为贾宝玉的原型就应该是纳兰容若。当然不管红学中的争论如何,“窥一斑可知全豹”,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世人对纳兰公子的认识,正所谓豪门贵胄,世家公子,这是世人眼中的纳兰印象。

那么当时人们眼中认为的纳兰公子又是什么形象呢?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叫做“侧帽风流”。纳兰的第一部词集就叫《侧帽集》,他亦师亦友的人生知己顾贞观还给他画了一幅肖像,用的就是“侧帽风流”的典故。所谓“侧帽风前花满路”(出自晏几道《清平乐·春云绿处》,“春云绿处。又见归鸿去。侧帽风前花满路。冶叶倡条情绪。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醉弄影娥池水,短箫吹落残梅。”)、“侧帽风流独孤郎”,说的是《北史》中记载的一种形象和一段轶事。北朝的时候,有一大美男子,名曰“独孤信”。他驻守秦州的时候,有一次外出打猎,日暮时分方才回城,眼见着城门要关闭,独孤信不由得有些着急,遂策马狂奔,因为风阻太大,所以不经意间帽子就被风吹得歪斜了。独孤信进城之后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回到府中,第二天一出门发现满城最奇怪的现象就是所有的男人,只要戴帽子的,帽子都微微侧斜,竟然形成了一时的时尚的时髦现象。这说的就是独孤信太帅了,他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创造一种时尚潮流,这就叫“侧帽风流”啊!(“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所以人类最早的侧帽时尚,不是由美国的嬉皮士创造的,是由我们中国的大帅哥独孤信创造的。所以时人以“侧帽风流”来形容纳兰,就可见他长得帅成什么样。可是不论是世人眼中的世家公子,还是时人眼中的“侧帽风流”,这都属于简单的大众印象,太过表面,其实也太过肤浅,要了解一个人,了解有关他的印象,其实要看他身边的人,他的友人、他的家人、他的亲人对他的印象。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要看他内心深处对自我的印象,灵魂深处那个印象的纳兰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下)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千古最美情诗。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们要解读纳兰印象、印象纳兰,我以为这首《浣溪沙》最为关键。但是,关于纳兰的印象,其实存在着很多种。我们上次讲了,在世人的眼中,他是豪门贵胄、世家公子;在时人的眼中,他又“侧帽风流”、风采无双。可这些都是远观,都是世人、时人的大致印象。所谓由表及里,谈及印象,我想身边人的切身观察更有说服力。那么在友人、亲人、家人、文人、学人、词人看来,纳兰又是怎样的印象呢?

在友人看来,纳兰的印象是豪侠仗义。这一点上他和他亦师亦友的人生知己顾贞观可谓是一般无二。我们常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顾贞观能成为纳兰的人生知己,在讲义气、重友情这一点上,真是与纳兰颇为相似。只说一件事,便可见他两人的豪侠仗义。顺治十四年,和2017年一样,按甲子纪年法也是丁酉年。大清历史上著名的“丁酉科考案”,一时朝野震惊。顺治帝下旨将举人全部押送到北京,由顺治重新进行复试。这时候就出了一个“张铁生”式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吴兆骞。(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音[chá]),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

吴兆骞是江南名士,是江苏吴江人。在这次顺治帝亲自主持复试的过程中,他居然交了一张白卷。当时舆论大哗,有人说他胆小,吓得提笔忘字;有人说他恃才傲物,故意卖弄,但其实是这个吴兆骞确实有几分名士的做派。他看到当时考场如同刑场的景象,感慨万端,把笔一扔,说:“焉有吴兆骞而以举人行贿乎?”那语气、那姿态,当真有几分清高。这一下触怒了顺治帝,当即把他发配到宁古塔充军,吴兆骞从此踏上了长达数十年的北国流放之途。

吴兆骞不幸中的万幸是有一个好朋友,他的江苏老乡,也就是顾贞观。顾贞观是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四世孙,康熙五年的举人。后来他旅居京华,被名相纳兰明珠聘为西宾(西宾,旧时宾位在西,故称。常用为对家塾教师或幕友的敬称)。所以他既是纳兰容若的启蒙老师,后来又是他的人生知己,可谓是亦师亦友。顾贞观才学卓著,与陈维嵩(陈维嵩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以其髯长,时称陈髯,早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邵长蘅、彭孙遹等人有往来。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云郎(徐紫云)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春暮,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70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朱彝尊(朱彝尊(1629~1709)中国清代词人,学者。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三十一年归里,专事著述。朱彝尊作文、考据都擅长。诗歌工整雅健,与当时王士禛南北齐名。以他为代表的浙派词(一称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在词坛并峙称雄。)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又与纳兰容若、曹贞吉(曹贞吉(1634~1698) 清代著名诗词家。字升六,又字升阶、迪清,号实庵,安丘县城东关(今属山东省)人。曹申吉之兄。康熙三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卒。嗜书,工诗文,与嘉善诗人曹尔堪并称为“南北二曹”,词尤有名,被誉为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并称“京华三绝”。他年轻时即加入了吴江名士吴兆骞兄弟主盟的“慎交社”,所以如今吴兆骞蒙难,流放宁古塔日久,顾贞观为吴兆骞所蒙不白之冤感到怨痛,立下“必归季子”的誓言,并写下《金缕曲》二首,寄给深陷北地苦寒狱中的吴兆骞。其词云:“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维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你近来平安吗?即便你回来,回首以前令人悲愤的事,你又怎能够承受!昔日朋友形同陌生的路人,又有谁安慰你?你母老家贫子幼,早记不起杯酒相娱的时侯。魑魅搏人的事应该可空见惯,正直人却总是输在覆雨翻云的小人之手。我们与寒冷的冰雪,打交道已经很久很久。劝你不要让泪水把牛衣滴透。请你数一数天下的戌边人,仍旧和家人团聚二堂的,又有几家?比起早已冤死的红颜薄命人,更不如你如今生命还有。只是在那极远的边塞,四季冰雪的苦寒难受。你在边塞已经二十年,·我要像申包胥那样实现诺言,像燕丹盼归使乌头白马生角样,一定把你营救。我就以这首词代替书信,请你妥善保存不要忧愁。)另一首开篇则云:“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两阙《金缕曲》,情意深重,在当时即被时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

可是顾贞观空有热血,却无路求门,最后只得来求纳兰容若。纳兰知此事艰难,况是顺治帝钦定大案,康熙作为顺治的儿子,哪有儿子去翻老子的案的道理?但他终究被顾贞观的侠义心肠所感动,他虽然与吴兆骞并无交集,并无相识,但顾贞观却是他的生死知己。所以为了顾贞观,他期以“五年之约”,一定要拯救吴兆骞南还。他因此来求自己权倾一时、身为相国的父亲纳兰明珠。

明珠本是官场老手,知道这事儿难度很大,康熙不可能去翻顺治的案,但是看着儿子从来不求自己的份上,明珠勉为其难,答应去试一试,但有个前提条件,要顾贞观亲自前来面谈。于是顾贞观亲自来拜见明珠。明珠笑着对顾贞观说,听说你从来不喝酒,愿意为了你的朋友吴兆骞干了这杯酒吗?顾贞观当即一饮而尽。明珠又笑着说,那你能不能为了你的朋友吴兆骞学满人请安呢?顾贞观也接受了。明珠当即感慨,没想到为了朋友,为了情义,你顾贞观能做到如此地步,此事我必当竭尽全力。后来明珠果然为此事费尽心机,但此事确实不是一般的难,明珠即便权倾朝野,也在多次反复之后,终于在容若五年之期的承诺之内,在第五年将吴兆骞从苦寒的北地营救了回来。

顾贞观为吴兆骞,纳兰容若为顾贞观,为一份友情,为一份承诺,却殚精竭虑、不畏千难万难,只为君子一诺、友情深重。

但吴兆骞营救回来之后,二人对此事却绝口不提。吴兆骞虽经流放之苦,却本性难移,甚至因小事而误解顾贞观。后来明珠把吴兆骞找来,吴兆骞进入厅堂之中,见左边写着“顾贞观为吴兆骞饮酒处”,右边写着“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吴兆骞于此幡然醒悟,方知顾贞观和纳兰容若为他的生还竭尽了心力。所以顾贞观与容若豪侠仗义之举,为救友人不辞艰险,而功成之后又不计得失,所以当时人都说,能结交顾贞观和容若这样的朋友,实是世人平生之大幸也。

那么在当时的文人中,除了豪侠重义,大家又是怎么看纳兰容若的呢?这就要提到纳兰的另外的两个名字了,一个叫“成容若”,一个叫“渌水亭主人”。先说渌水亭主人,其实渌水亭是纳兰容若的别业,今天的学者对于渌水亭到底在什么地方,到底是在什刹海还是在玉泉山下,还有争论。但不论它在哪儿,但其实它的本质都是清初最著名的文化沙龙。渌水亭其实是容若和他的文人朋友们聚会之所。像清初著名的文人、士大夫,比如朱彝尊、陈维嵩、顾贞观、姜宸英(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明末诸生,康熙十九年以布衣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从徐乾学在洞庭山修《大清一统志》。在京因得罪大学士明珠受冷遇。康熙三十六年70岁始成进士,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越两年为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被连累下狱死。著有《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严绳孙(严绳孙(1623~1702),字荪友,号秋水、勾吴严四,晚号藕荡渔人,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无锡县胶山(今属东北搪乡)严埭人。)等,这些清初著名的汉族知识分子,都围绕在容若的身边,都常出现在他的渌水亭别业。

在这个渌水亭的朋友圈里,只有文人与文人之交,并无满汉之别。可见朱彝尊、陈维嵩、顾贞观等人,视容若便像对待汉族知识分子一样,并无丝毫芥蒂之心。所以他们有时称容若为“成容若”,纳兰自己也很多时候称自己为成容若。因为他本名纳兰成德,而“成德”语出《易经》“君子以成德为行”;而《仪礼》则云:“弃尔幼志,顺尔成德。”郑玄注曰:“既冠为成德。”后来“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苏轼语)的韩愈则曰:“左右前后,罔非正人,是以教谕而成德也。”而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传习录》则曰:“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所以所谓“成德”,在儒家看来既是人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又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文人以“成容若”呼之,而纳兰以“成容若”自名,这就是在标举纳兰是标准的儒生。所以虽然出身不同,但他与那些杰出的汉族知识分子们一样,他们内心的灵魂成长与终极归宿,都是儒家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的。

所以因为这种高度的一致性,年轻的纳兰以他深厚的儒学功底编纂了清代最早出现的一部阐释儒家经典的大型丛书——《通志堂经解》。纳兰校订的《通志堂经解》,多达一千八百卷。一经问世,就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当时书肆一版再版。经师通儒都以拥有这么一部大型丛书为幸。除了《通志堂经解》,纳兰还著有《通志堂集》,其中有经解序跋、诗文辞赋,以及《渌水亭杂识》四卷。因为这种功底、这份成就,国学大师梁启超甚至称纳兰为“清初学人第一”。

当然,纳兰的学问再高深,也不如他的词作来得光彩照人、来得夺人心魂。况周颐(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况周颐,咸丰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以优贡生中光绪五年(1879)乡试举人。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以真论词”(强调“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以必佳”。),以纳兰为“国初第一词人”,以为纳兰对清初诗坛有开创之功。谢无量则以为纳兰“独为一时之冠”(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胡云翼更是直言:“纳兰性德的小令,在清代是无足与其抗衡的。”(胡云翼,湖南桂东人。原名耀华,字号南翔、北海,笔名拜苹女士。词学家。著有《宋词研究》、《宋诗研究》、《唐诗研究》、《中国词史大纲》、《新著中国文学史》、《唐代的战争文学》,编有《词选》、《诗学小丛书》,又有小说《西冷桥畔》等。)当然最有名、也是最权威的评价,就是王国维先生认为,纳兰在词史上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这一评论居然可以置南宋元明诸家于不顾,可谓一语推翻词坛五百年之定论。

可这些荣耀、这些光辉、这些印象,不论是友人眼中的豪侠仗义,还是文人眼中的渌水亭主人、成容若,还是学人眼中的清初第一学者,还是词人眼中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些印象难道就是最真实的纳兰吗?而在家人的眼中,纳兰的形象、纳兰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纳兰明珠曾经权倾朝野,曾经要把自己这个儿子着力培养。他以为作为父亲他是了解孩子的,但可惜容若短寿,天不假年。据说明珠晚年在罢相之后,在家中读起容若的《饮水词》,边读边不禁老泪纵横,只是流着泪叹息说,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怎么还会这么不快乐呢!

是啊,除了世人、时人、友人、文人、学人、词人他们眼中的纳兰,还有一种印象的纳兰,活在纳兰自己的心中,活在他的《饮水词》里。那么这一种的印象纳兰,又是怎样的呢?答案就在这首《浣溪沙》里。

你看“残雪凝辉冷画屏”,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杜牧的《秋夕》来,所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虽是冷清秋,却还有一种别样的温度与向往。可纳兰的“残雪凝辉冷画屏”,这比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要冷多了。残雪映衬的月光折射在画屏之上,那就不只是冷,那一切都仿佛被冻住了一样。“落梅横笛已三更”,已是三更天了,不知哪里传来“落梅曲”的笛声。笛声呜呜咽咽,在这夜色里真所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可是远远寻去,却“更无人处月胧明”,哪里见得到那个吹笛人的踪影啊,只有那清冷的月色罢了,在这笛声里,变得越发地朦胧、凄清。

上阙三句,其实在写一种背景。但是背景中,又带着一种因果。因为有因果,所以才有对自身命运的认识。所以下阙突如其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我是和你一样的人啊,都是这人世间惆怅而痴情的生命,我虽与你并不相识,可是我却能听懂你的心事,听懂你的惆怅。因为我与世界格格不入,我只与你惺惺相惜,因为我们都是一类的人。我们的惆怅、我们的痴情、我们的深情,就是我们的命运。所以谁的脸上满是泪水,谁的心中满是伤痕?只有你和我这样的人吧?所以我也彻夜不眠,在你的笛声里,看到我真实的魂灵,看到我既定的命运——“断肠声里忆平生”。

是啊,难怪明珠不解他的这个锦衣玉食、富贵公子的儿子为什么会是“人间惆怅客”;惆怅还不够,还要泪纵横;泪纵横还不够,还要断肠声。明珠永远也不会懂,如此锦衣玉食、如此富贵繁华,可容若你为什么要如此断肠、如此哀苦?你难道不是我相门的富贵公子、富贵花吗?

容若说不是。他有一首《采桑子》,词云:“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对于雪花,最懂它们的该是才女谢道韫吧!而容若觉得自己就应该是那雪花,“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可他偏偏生在富贵人家,可他偏偏被层层包裹在锦衣繁华里。只是谢娘不可再遇,举世茫茫,谁又能懂容若?大概只有容若自己才能在自己的心中看见自己灵魂的雪花。他是一道轻盈的生命,却又是一道惆怅的生命。他的痴情、他的深情,无人能懂,也只有他的《饮水词》,能折射出他灵魂中自己的印象来。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纳兰,为什么生在在锦衣玉食、相国之家的纳兰,他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这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内敛的深情,其实正是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对纳兰痴迷的关键所在。从印象的角度看,纳兰容若留给世人的最终印象,那么儒雅、那么深情,仿佛与他满族八旗子弟和相国公子的身份格格不入。但从文化的角度看,纳兰的儒雅与深情,其实暗藏着两种身份。儒雅背后的“儒生”身份,和痴情深情背后“情种”角色。而这两种身份和角色其实都和满汉文化的交融息息相关。

满人入关,横夺华夏气运,以八万铁骑统治万里神州,初时靠铁血手腕,但在文化上,相比于中原文明,其实孱弱得多。所以满清统治者知道,如果不进行汉化,不进行民族文化的融合,他们命运终将像前此的元蒙一样,终究会被逐回大漠。所以在清初满汉融合的这个进程中,两种文化既有撕扯的纠缠,又有交融过程中基因的突变。而纳兰即可谓是这两种文化交融过程中,基因突变最璀璨的展现。

满文化的豪纵不拘,加上汉文化的沉厚积淀,再加上儒家文化的沉厚内敛,所以造就了一身儒生气质的满族公子纳兰。你看他对友人的豪侠仗义,你看他在文人眼中的成容若,他在学人眼中的清初第一学者,更不用说他在词人眼中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印象,都体现出最典型的汉化与儒化的结果来。同时在情感领域,满文化的单纯加上汉文化的深情,再加上纳兰本身的和儒家最为提倡的赤子之心,于是造就了一个无比痴情与深情的绝世情种——纳兰公子。

所以纳兰的儒雅与深情,放在大文化的背景里,作为一种极其奇特、极其典型的现象,非常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当然,我们不必一定苛求一定要有那么宏大的视野,即便退回到生命本来的层面,纳兰的出现也可以证明,生命本来就有足以令人震撼的奇迹。那就是有一种生命,必定会将深情、痴情、儒雅与温暖演绎到极致。他们的存在,就是向世间证明,有一种纯粹、有一种一往情深,是我们人之为人,独立于世间万物的、不灭的永恒!


《沁园春·雪》毛泽东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苏轼
《西江月·梅花》苏轼 |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苏轼
《江城子·大雪》苏轼 |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菩萨蛮·雪花飞暖融香颊》苏轼
《浣溪沙·雪里餐毡例姓苏》苏轼《行香子·携手江村》苏轼 |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雪夜独宿柏仙庵 》苏轼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

《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
《问刘十九》白居易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净沙·冬》白朴 |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子夜吴歌•冬歌》李白 |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江雪》柳宗元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终南望余雪》祖咏
《夜雪》白居易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除夜有怀》崔涂 |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
《对雪》杜甫 |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人月圆·雪中游虎丘》张可久 |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刘著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纳兰容若
名家朗诵:徐涛朗诵杜牧《雪中书怀》《踏莎行·雪似梅花》吕本中 |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王旭 |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大德歌·冬景》关汉卿
《大德歌·冬》关汉卿 | 雪纷纷,掩重门
《对雪》高骈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清平乐·画堂晨起》李白 |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蟾宫曲·雪》薛昂夫
《十二月十五夜》袁枚 |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卜算子·雪江晴月》董以宁 | 唯一一首倒着读变成另一首词
《清平乐·雪》孙道绚
《长相思令·烟霏霏》吴淑姬
名家朗诵:任志宏朗诵《湖心亭看雪》
名家朗诵:湖心亭看雪(朗诵:林如)
千古名篇:谢惠连《雪赋》《雪》海子《济南的冬天》老舍《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名家朗诵:雅坤朗诵鲁迅《雪》
名家朗诵:张家声朗诵余秋雨《阳关雪》
名家朗诵:雅坤朗诵俞平伯《雪晚归船》《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听,雪落下的声音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