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与科研】西安交通大学张锦英副教授课题组:最稳定的磷的同素异形体——紫磷及紫磷烯

CBG资讯 CBG资讯 2022-06-22

导语


紫磷或者HIttorf磷(1985年hittorf提出)是磷的另一种层状的同素异形体,但是至今都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确定紫磷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张锦英课题组合成了紫磷单晶,通过单晶XRD等手段确定了紫磷的晶体结构(单个晶胞有84个原子),并通过声子谱证明了图尔恩和克雷布斯给出的结构的不合理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剥离出紫磷烯结构。该工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1912761)。


张锦英副教授课题组简介




张锦英副教授课题组致力于低维度新材料的开发合成及在新能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碳和磷的新型同素异形体。课题组已经合成了T-碳、环状磷、一维磷等新型结构。


张锦英副教授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特聘研究员,首批青年仲英学者。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系,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牛津大学获得量子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名古屋大学化学系师从Hisanori Shinohara教授从事碳纳米材料的博士后研究。现从事新型低维度介稳态纳米结构的设计、性能、合成与可持续能源转换的基础研究,分别在Nat. Commun., Nano Lett., ACS Nano, Angew. Chem. Int. Ed等权威杂志发表40多篇论文。



前沿科研成果


最稳定的磷的同素异形体——紫磷及紫磷烯


石墨烯的发现引发了二维材料的研究热潮,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二维磷烯由于弥补了石墨烯没有带隙这一天然缺陷,且具有高的电荷迁移率,使磷二维材料重新成为研究热点。类似于碳,磷也具有复杂的相图结构,存在多种同素异形体。我们熟悉的在空气中会自燃产生磷光的白磷是磷的最活泼的一种同素异形体,而黑磷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磷的最稳定的同素异形体。紫磷或者HIttorf磷(1985年hittorf提出)是磷的另一种层状的同素异形体,Thurn和Krebs在1969年给出了紫磷的晶体结构。但是至今都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确定紫磷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所有的理论研究都以Thurn和Krebs给出的结构为基础进行计算。甚至很多研究者认为紫磷可能只是一种中间结构,根本无法合成出来。

 


图1. 紫磷的晶体结构及声子谱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西安交通大学张锦英课题组通过气相传输法合成了毫米级的紫磷单晶,并通过单晶XRD衍射、EDS、HRTEM、SAED确定紫磷的晶体结构为单斜,空间群为P 2/n (13),晶格参数为a=9.210, b=9.128,c=21.893 Å,β=97.776°。同时通过声子谱计算发现Thurn和Krebs原来提出的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图2. 紫磷和紫磷的能带结构及稳定性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块体紫磷的为间接带隙,而紫磷烯为直接带隙。块体的带隙通过实验方法测得为1.7 eV,略大于理论计算值,其分解温度在512 ℃以上,比黑磷该出52 ℃,是至今为止稳定性最高的磷的同素异形体



图3. 紫磷烯的剥离及表征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紫磷在空气氛围中通过机械(胶带)或者溶液超声法都能剥离出紫磷烯,但是溶液超声法更容易获得单层的紫磷烯,机械法比较容易获得厚层的紫磷烯微片。胶带剥离法获得单层紫磷烯的高度约为1.9纳米,而液体超声剥离法剥离的单层紫磷烯厚度约为2.2纳米,略大约胶带法剥离的紫磷烯。

 

研究工作实验部分由博士生张丽辉完成,理论计算由博士生黄宏洋完成。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21771143)的支持,张锦英获得仲英青年学者基金的支持。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欢迎联系:editor@chembeango.com


华中师范大学刘盛华教授课题组:一锅法合成铱杂多环芳烃

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课题组:可见光激发下锰催化非活化碘代烷烃的Giese反应

杭州师范大学钟国富教授、张坚教授课题组:钴催化下烯烃间的交叉偶联:羰基调控的烯基化和烷基化反应

中山大学柯卓锋教授课题组:非双功能外层机理策略实现酮和醇的高效C-烷基化

成都大学李俊龙课题组:钯催化5-烯基噻唑酮参与的选择性[3+2]环化反应构建多季碳并环骨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