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科研】中科院理化所丛欢课题组:新型刺激响应超分子荧光大环
导语
作为构建具有多种特性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基本单元,大环化合物对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超分子化学在智能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设计和合成新型刺激响应性大环化合物已成为超分子化学和大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颇具挑战的研究热点。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丛欢课题组在合成新型刺激响应超分子荧光大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1913340)。
丛欢研究员简介
丛欢,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导师:席振峰院士),2011年获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学位(导师:John A. Porco教授),2011年至2015年先后于麻省理工学院及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Gregory C. Fu教授),2015年入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开展独立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共轭大环分子的精准合成,获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17)和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9)等学术荣誉。
丛欢课题组合影
前沿科研成果
新型刺激响应超分子荧光大环
近年来,柱芳烃(Pillararene)因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及优异的主客体性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柱芳烃已被作为新一代超分子主体化合物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如荧光传感等领域,然而因其骨架缺乏荧光基团,现阶段绝大多数荧光型柱芳烃的构筑主要是通过在其边缘引入荧光基团来实现的。作者通过将四苯乙烯(TPE)这一典型聚集诱导发光源(AIEgen)引入到柱芳烃的骨架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大环化合物——领结芳烃(BowtieArene),研究表明该双环化合物具有刺激响应荧光(图1)。
图1. 领结芳烃的结构设计及可切换荧光特性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首先利用该课题组发展的一类新型单膦配体diAnthPhos(Org. Lett. 2019, 21, 8158)催化TPE衍生物与芳基溴化物侧链单元发生Suzuki偶联反应,此以单步60%的产率得到的偶联产物经由Lewis酸催化的缩合反应可直接得到目标双环化合物——领结芳烃(图2)。该双环化合物的单晶结构显示其几何形状酷似领结,具有两个对称的柱状空腔,且每一个空腔具有与柱[5]芳烃几乎相同的形状和尺寸。此外,其单晶结构的堆积模式图显示在领结芳烃的晶体中存在着包括π⋯π及C-H⋯π等在内的多重非共价相互作用(图3)。
图2. 领结芳烃的合成路线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图3. 领结芳烃的单晶结构分析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领结芳烃在溶液及单晶状态下分别具有黄色和蓝色荧光;此外,在不同比例的THF/H2O混合溶剂中,领结芳烃的荧光性质亦随着分子堆积状态的不同而显示出荧光性质的显著改变。结合对应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的结果,初步证实了该分子的荧光性质与分子堆积状态密切相关。(图4)
图4. 不同状态下领结芳烃的荧光性质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随后,作者发现有序排列的领结芳烃晶体在经过机械力研磨后呈现出的无序状态可进一步通过对二甲苯蒸汽的诱导使其重新进行有序堆积(图5)。在此基础上,负载了领结芳烃分子的滤纸在机械力及对二甲苯蒸汽的不同外源刺激作用下可以实现精细荧光图文的多次可逆擦写(图6)。
图5. 领结芳烃的力致变色及蒸汽致变色荧光性质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图7. 领结芳烃荧光性质的理论计算结果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该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 10.1002/anie.201913340),并被选为VIP文章。理化所博士研究生雷胜男是该文章的第一作者,理化所曾毅研究员和肖红艳副研究员分别在光物理测试和理论发光计算方面予以了大力协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欢迎联系:editor@chembeango.com
●吉林大学杨英威教授课题组:斜塔芳烃非多孔自适应晶体用于分离溴代烷烃异构体
●济南大学原长洲教授课题组:V3S4@C超薄纳米片构筑多级纳米管及其离子选择性储能机理研究
●湖南大学刘松教授课题组:巧妙利用模板辅助一步合成用于析氢反应的金属性1T’‐Sn0.3W0.7S2纳米片
●西南交通大学鲁雄教授课题组:利用仿贻贝氧化还原活性的二维导电PEDOT纳米片构建可黏附生物柔性电子
●华理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具有近红外室温磷光发射的纯有机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