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与科研】南通大学江苏特聘教授姚勇团队SCC:柱芳烃联姻A–D–A型稠环小分子用于肿瘤高效光热和光动力联合治疗

姚勇团队 CBG资讯 2022-10-17



导语


近日,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特聘教授姚勇教授课题组首次将A–D–A型稠环小分子光敏剂成功负载于由两亲性柱芳烃自组装构筑的囊泡型纳米载体中,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药物用于肿瘤高效光热和光动力联合治疗。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China Chemistry, 2022, 65, 1134-1141。




前沿科研成果


柱芳烃联姻A–D–A型稠环小分子用于肿瘤高效光热和光动力联合治疗


鉴于当前所报道的A–D–A型小分子光敏剂普遍难以兼具高光热转化效率和高光动力活性等问题,作者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光热转化效率和双重光动力活性(I型/II型)的新型A–D–A型小分子光敏剂DPIC。同时,考虑到该类光敏剂当前所使用的纳米载体存在着药物负载率低及水溶性差等问题,作者首次提出将两亲性柱芳烃自组装构筑的超分子囊泡作为光敏剂DPIC的纳米载体,为此作者合成出了一种新型双聚乙二醇侧链修饰的两亲性柱芳烃WP5-2PEG。通过分子自组装构建出了具有良好水溶性和均一球形形貌的纳米药物粒子DPIC NPs,药物负载率接近70%。

 

接着作者研究了DPIC NPs的光热转化效率和ROS产生能力,研究发现DPIC NPs不仅在808 nm激光照射下表现出了55%的光热转化效率,并且在980 nm激光照射下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光热转化效率。在光动力活性方面,DPIC NPs同时表现出了I型/II型光动力活性。作者分别使用SOSG和APF作为荧光探针证实DPIC NPs在激光照射下能够同时产生单线态氧1O2和羟基自由基∙OH,同时在细胞层面上证实了1O2和∙OH的产生。

 


图1. (a) 不同浓度的DPIC NPs水溶液在激光照射下(808 nm, 1.5 W/cm2)的温度变化曲线;(b) 不同浓度的DPIC NPs水溶液在激光照射下(808 nm, 1.5 W/cm2)的红外热成像图;(c) DPIC NPs水溶液(200 μg/mL)在不同激光功率密度的激光照射下的温度变化曲线。(来源:Science China Chemistry

 


图2 活性氧物种检测(来源:Science China Chemistry

 

然后,作者在细胞层面上对DPIC NPs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验证,由于DPIC NPs水溶性好,纳米尺寸均一,其可以很好地被细胞摄取,因而相比于游离的单个DPIC分子表现出了更好的抗肿瘤活性。最后,体内实验表明,从尾静脉注射的DPIC 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激光诱导下表现出较好的光热和光动力联合治疗效果。

 


图3 细胞死活荧光成像图(来源:Science China Chemistry

 

综上所述,该团队提供了一种光治疗试剂设计新策略,为肿瘤高效光热和光动力联合治疗制备了一种具有较高光热转化效率和双重光动力活性(I型/II型)的纳米药物,为开发高效纳米药物用于肿瘤光热-光动力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项工作以“Icing on the cake: combining a dual PEG-functionalized pillararene and an A-D-A small molecule photosensitizer for multimodal phototherapy”为题发表在Science China Chemistry, 2022, 65, 1134-1141。课题组卢冰副教授与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哲诚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跃华正高级实验师与姚勇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姚勇教授简介



姚勇,男,博士,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人才,南通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师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黄飞鹤教授。2015-2017在美国犹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Peter. J. Stang教授。2017年底全职加入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迄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在J. Am. Chem. Soc., Chem. Sci., Sci. China Chem., Biosens. Bioelectron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总引用超过3600次,单篇被引用最高370次,Hindex = 32。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卢冰副教授简介



卢冰,本,硕,博均就读于苏州大学,2017年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导师:孙宏枚教授),2017年8月加入北京大学占肖卫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5月进入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职,2021年7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有机小分子合成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CBG资讯一直致力于追踪新鲜科研资讯、解读前沿科研成果。如果你也对科研干货、高校招聘、不定期福利(现金红包、翻译奖励、实验室耗材优惠券等)有兴趣,那么,请长按并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C菌微信(微信号:chembeango101),备注:进群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周永贵研究组:逆氧杂迈克尔加成反应促进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实现2,3-二取代黄烷酮不对称转移氢化天津师范大学王超教授课题组Angew. Chem. Int. Ed.:镍催化配体调控的区域发散性迁移氢烷基化反应韩山师范学院才红/暨南大学李丹团队JACS:金属有机框架仿生模拟DNA自适应性识别色氨酸武汉大学周强辉课题组Angew:1,3-反式四氢异喹啉的模块化合成方法:Michellamines B和C的七步不对称全合成河南师范大学张贵生教授和刘统信副教授团队Org. Lett.:氮杂环卡宾催化的[60]富勒烯氢烷基化反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