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陈庆元 | 东海擒倭与董应举《海石铭》——纪念东沙大捷四百周年

陈庆元 边疆时空 2019-12-17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


作者简介

陈庆元

福建省金门县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学研究中心主任、《闽学研究》主编。历任福建师范大学古籍所所长、文学院院长、协和学院院长;曾执教于台湾东吴大学、中央大学、金门大学。兼任过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学学会会长。

摘要:万历四十五年(1617),沈有容将军于东海洋面东沙岛(明属福建长乐县,今属马祖管辖,称东莒)生擒倭寇六十七人,史称东沙大捷。董应举在东沙岛勒石纪功,此石铭是中国东海海岛唯一一处剿倭纪功铭,称“东海擒倭海石铭”。董应举认为海防官员必须对海岸、海岛、航道形势有精确的了解;建造铳城以打击犯陆之倭;船是海上的铳城,防守海岛应有坚固的海船;拒绝未曾上过海船的陆将充当海上一线指挥官:必须了解敌情,掌握倭寇情报;训练渔民协助官兵防倭,从渔民中培养水兵。东沙大捷是军民齐心协力抗倭的一场伟大胜利;大捷激起诗人们的爱国热情,他们把眼光投向海疆安全、国家安全,写下一批有别于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作品,展现出晚明文学独特的风貌。

关键词:东沙 马祖 东莒 东海擒倭 海石铭 董应举 沈有容

勒铭纪功的传统,由来已久。汉和帝永元元年(89),车骑将军窦宪,以执金吾巡御朔北,大破匈奴于燕然山:“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将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可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求宁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朝廷命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并《序》,序文二百余字,铭文仅三十五字。燕然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窦宪一战,破北匈奴,勒石燕然,遂了自高祖以来汉王朝三百年的宿愿,宣示了汉王朝主权远至燕然山,大振声威。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五月,沈有容将军在中国东海洋面东沙岛生擒倭寇六十七名,获首级两颗,史称东沙大捷。东沙岛,明属福建长乐县,今由马祖管辖,名东莒岛。闽县人董应举勒铭文于天然海石,称《海石铭》。“海石铭”之名,出自林古度《沈将军歌》及其《引》,故我们将此铭称为“东海擒倭海石铭”。海石铭在东沙岛西南大埔聚落,当地民众又称之为“大埔题刻”。

董应举勒石东海,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军事文化传统,纪沈有容将军生擒倭寇之功。大捷之后,“自是倭猷丧胆,入犯无闻”。纪功铭石质地坚硬,字体苍劲,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雨,海石与铭文完好无损,冥冥之中,似有神灵佑护。今马祖莒光乡竖亭翼之,以钢化玻璃屏之,《海石铭》长留于天地之间。

一、抚倭小埕

嘉靖中后期,倭寇大肆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两度入闽平倭。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复击仙游残倭,倭流入广东。此后,总兵俞大猷率兵围倭于广东海丰,擒获二千余人。“自是,倭寇绝”。何乔远所说“倭寇绝”,是就较大规模的倭患说的。其实,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较小规模倭寇侵犯闽海之事并未绝迹。万历中后期,气焰又渐有嚣张之势。万历三十年(1602)冬,倭据东番(今台湾),“四出剽掠”,“商、渔交病”,沈有容将军冒风涛过澎湖,力战,荡其巢。万历四十四年(1616),长崎岛倭酋村山等安在鸡笼构难,又有琉球有人来报,说日本造船三百只将来犯闽海。四月底,果然有倭船飘摇闽江口外东海洋面,一时“寨、游告急”。

万历间,福建省城的海防防御体系中的小埕寨虽然有四哨,都集中在闽江口近海,巡哨最远处只到达上、下竿塘,东海洋面上的东、西涌(东引、西引)、东沙(东莒)、白犬,巡哨罕至。其次,海防主要将领,不驻海岛而驻陆地,禆将等也想方设法尽量不驻海上;甚至巡哨或侦探也不到实地,道听途说,以传闻作为军事情报,夸大敌情。指挥机关无从判断虚实,即使两三艘倭船逼近东涌、东沙海面,十数或数十人的小股倭寇一旦登岸,官军便计无所出,兵无从调遣。

这次倭船飘飖海上,到底有船几艘,有寇几人,指挥机关全然无数。“内地不知多寡,大家争奔入省城,城门昼闭,无一敢出侦者”,“当局厚赏募人远侦”,于是才有闽县董伯起应命。董伯起奉军令侦探东涌,“不意竿塘、横山、东涌信地,兵船绝无一只”,董应举此时正在龙塘率家人防卫,闻迅急忙赶到馆头帮助董伯起觅船。董伯起十六日夜驾船出港,十八日一早,才到达东涌。东涌,明属罗源县,今为马祖东引岛。董伯起登岸,只见两艘倭船泊在南风澳(今称南澳)、布袋澳(今称清水澳)。还有一艘白色快船藏在南碴,接应这两艘大船。董伯起没看到白船,以为无倭。藏于南碴的白船张帆追逐董船而来,倭挟伯起过船,并答应次年送伯起归。十九日中午,倭犹无去意。原来倭首明石道友有意等其他船只,欲待十一艘都到齐后然后同归。伯起想,两艘倭船,省城已经乱成一团,十一艘俱到,岂不倒了城墙。便对通译说:“教他题番字石上,后船至,自然归矣。”倭船遂于十九日夜开洋而去。当夜,伯起作书说明东涌倭船虚实原委,让同来者船带回。二十二日,伯起书到,省城解严。

闽海海防,尤其是闽江口及东海洋面岛屿防御,有识之士非常担忧。董应举力荐沈有容将军。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嘉靖三十六年(1557)生于宣城沈氏家族。季父懋学,万历五年(1577)状元,兄有严,福州别驾。有容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万历二十四五年(1596、1597),“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万历三十年(1602),沈有容平东番倭;万历三十二年(1604),往澎湖谕退红毛。沈有容擢浙江佥阃,又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万历四十年(1612),董应举有书劝其出山。东涌事件后,董应举致书巡抚黄承玄:“弟荐宁海,实闻其退红毛番事于国子博士之日,以为此公之舌可以敌手,其调度必中机宜。藏之胸中,已八九年……当今海将,决无出此公右者。”黄承玄急忙遣使者前往宣城聘用沈有容为福建水标参将,史称“巡抚黄承元(玄)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按今天的话说,福建水师成为一个独立于陆军之外的军种,是从聘用沈有容将军之时开始的。

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月,明石道友送董伯起回,船只停泊王崎澳,省城上下惊恐,莫测其意。巡抚黄承玄命沈有容出面安抚董伯起,董引明石道友三人同来叩头。倭七十余人跪于道旁,受其抚赏。小埕抚倭,或称小埕受款。这个事件的经过似乎不是非常清晰。周之夔有《沈宁海将军铙歌鼓吹曲》二章,其《款小埕一章》,《序》云:“董伯起奉侦倭一年,遂以倭酋明石道友来归,将军推诚受款,夷人怀服,作《款小埕》。”诗云:“款小埕,归伯起。洞夷情,缓黑齿。服等安,挟道友,请奉琛,拜稽首。来讻讻,发好莠。惟沈侯,雄赳赳。扩海门,推腹受。回厥面,折厥口。拒市舶,犒牛酒。夷怀恩,良覃厚。淡水清,黑水黝。濯皇灵,帖群丑。”周之夔诗在细节方面没有更多补充,但指出小埕抚倭的意义,震慑了村山等安,坚拒倭人市舶,倭人服贴,东海暂时平静。

二、东沙大捷与《海石铭》

万历十五年(1617)五月,即小埕抚倭后不久,倭酋桃烟门侵犯浙江,“破浙一艘兵船,杀兵十八名,掳捕盗余千及兵目十名,扬至闽又掳渔船郑居等二十余人”,结果触礁于东沙,舟碎。倭搬船上岸修缮,同时又吸引渔船,以伺机抢夺之。经历了明石道友的事件,署福宁道黄琮令把总何廷亮巡海,获得比较准确的情报;黄承玄随即檄沈有容便宜行事,各寨、游听其节制。何廷亮主战,沈有容说:“困兽难迫,且多礁石,易损舟。彼藏礁石间,伺我必大损兵。不如诱而擒之。”沈有容认为战固可,但是困兽犹斗,仗未必好打;而且东沙岛多礁,战舰难保不触礁;倭藏于礁,以逸待劳,即便战而胜之,代价必大。因此主张以智诱擒。沈有容遂率船二十四艘,直逼东沙。近岛,委派与董伯起一同从日本归来的王居华上岸,晓倭以利害,特别说明明石道友已经受抚。桃烟门听后心动,说:如果有明石道友亲笔信来,我就听命于将军。沈有容即遗王居华取道友书信,书信到,桃烟门一伙即降。此役,沈有容未伤一兵一卒,不费一箭一簇,不损一舟一船,掳获倭寇桃烟门、乾烟门、咤喑门以下六十七人,并首级两颗。“沈公分倭与各船为功。自解桃烟门等二十八名,并二级归报军门”,沈有容并没有把功劳全部记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分功于各船,分功于将士。事后,董应举总结东沙大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战前准备比较充分,把总何廷亮出海侦探获取可靠情报;二,巡抚黄承玄善用将,把此役指挥大权交给沈有容,沈当时的官职不过是水标参戎,而省城寨、游全部归他节制,御敌或杀或围或诱,听其所便;三,黄承玄建水师,沈有容有胆略和智慧,行使水师将领之责,指挥若定,不战诱倭而擒之;四,沈有容数月前收抚的明石道友一封信,关键时起了重要作用。此外,董应举力荐沈有容、促使巡抚黄承玄起而用之,更是不容忽视。

为了纪念此次大捷,董应举勒石于东沙,铭云:“万历强梧大荒落,地腊后挟日,宣州沈君有容获生倭六十九名于东沙之山,不伤一卒,闽人董应举题此。”碑文共四十一字。“疆梧”,天干为“丁”;“大荒落”,地支为“巳”;丁巳,即万历四十五年(1617);“地腊”,即“端午”,五月初五日;“挟日”,从甲到癸,十天。“地腊后挟日”,端午之后的第十天,即五月十五日。这里指的是沈有容到达东沙的时间,而擒倭则在五月十六日。1617年,至2017年,整整四百年。董应举勒石处,在东沙岛西南侧海岸,一滩零乱峥嵘的礁石延出海面二三百米,舟触之必碎,当年桃烟门的船只或吃此亏,沈有容凭借自己海上的经验及智慧,以前舟为鉴,避免舟碎舟覆。董应举所勒之石为天然海石,此石与岸石连成一体,不可分割,故称“海石铭”。“海石铭”三字,出自董应举友人林古度(1580-1667)《沈将军歌·引》:“吾郡董崇相先生官南大廷尉时,向予极称将军,且示以海石勒铭”。海石铭,当地称作“大埔题刻”。“题刻”二字过泛。铭这种可用以纪功文体,可以追溯到东汉班固的《封燕然山铭》。窃以为此铭宜名为“东海擒倭海石铭”。东沙岛在东海洋面,此处石铭为中国东海海岛唯一一处擒倭纪功铭,它是东沙岛的纪功石铭,也是明代中国东海的纪功石铭,只有如此命名,才能更明确地显现当年沈有容将军的威武、胆略和气魄,才能更有效地不断提醒后人切不可忘记倭患的那段历史,才能更有效地、不断地唤起后人为维护和保卫东海海岛和中国海上疆域的安全意识。

三、董应举的海防思想

东沙大捷,幕前运筹帷幄的是巡抚黄承玄、冲风破浪直捣敌巢的是主将沈有容。我们也不应忘记,正是董应举荐举了沈有容,也正是董应举为董伯起寻船解决了侦倭难题、在大捷之后于东沙勒海石为铭,及在勘功过程中的仗义直言,推进了东沙大捷,并使我们对大捷过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董应举与东沙大捷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因此本节简略论其与大捷紧密相关的海防思想。

董应举(1557-1639),字崇相,号见龙,闽县龙塘乡(今福建连江县)人。《海石铭》落款:“闽人董应举”;“闽人”,即闽县人之意。董应举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进士。初授广州府教授,后升南京国子监博士,擢吏部文选郎中;家居八九年,升南京大理寺丞,太常少卿,太仆卿,工部右侍郎。居官慷慨任事,在乡里好兴利捍患,卒年八十三。有《崇相集》。沈有容东沙大捷时,董应举年已六十一;前一年,董应举免官家居。

董应举的海防思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选用水将水兵

从荐举沈海容,我们可以看出,董应举的海防思想,第一条就选用水将水兵。福建海防,水将多来自陆地将领,很多人海都没见过,船也没上过,一上船便晕眩。董应举认为,“今不习兵于水,而欲御贼,犹以婴儿抟也。不选材官于水,而使之将,犹使鱼缘木也。选将于骑射,不如选将于海;选将于海,不如就捕盗哨官之水战有功三次以上、能获贼首者递升之。益鼓其气,精其技,无患海矣”。选水将却用陆将,无异于缘木求鱼;水将要熟悉水,还应具有海防的实际经验。

2.水兵将士必须有过硬的航海技能

水将水兵平时应当勤于水操,董应举说:“御倭必海,水兵为便。水兵技俩真伪,只看使船自五虎门抵定海,掠海而过,能行走自如。其技十五掠竿塘横山而目不瞬者,技十八乘风而直抵东涌之外洋,望鸡笼、淡水岛屿如诸指掌者,惟老渔能之。此选兵法也……操必于海,纵不下竿塘,但出五虎,抵定海犹可。”他又说:“宜令所募兵,俱驾船至定海、竿塘,能行走自如者,真水兵也。即听用把总,亦以此选之。选得千兵,杂以铳手,统以惯海、惯战之将,时时操于海上,则人人胆固,而倭不足虑矣。”水将水兵,应当能出东涌,在东海望台湾鸡笼、淡水诸岛,了如指掌。在董应举看来,如果能从寨、游、卫、所,航行到达上、下竿塘,行走自如,就是真水兵了;可惜做到这一步也很难。他的最低要求是:出闽江口,从五虎巡检司,靠近海北上,航行到定海所,不晕眩、不呕吐,也就可以了。因此,募兵应募“海人”:“今必择经战惯海,有能略人为将,精募海人为兵,而役可以战。盖海人不畏风涛,胆壮识风势,资以刀铳,足以击贼。”

3.上层官员也要懂海

福建巡抚熊某有海上之行,董应举为作《熊中丞出海请启》,略云:“能陆而不能舟者,不足成东南之大功,惟我老公祖文而能武,陆而能舟,兼天下之全才……壮哉,此行!真堪洗海!自闽中开府以来,未有其事。知海外生灵之众,从此获安。喜见军令之肃,将敬驱波臣而上谒。”中丞是主管一省军事的长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福建开府以来,竟然没有一位省级军事长官出过海、视察过海上的防御设施或到过海上水兵驻地。这恐怕也是明朝,特别是嘉靖、隆庆以来倭寇嚣炽于海上、闽海安全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表面上董应举是表彰熊中丞,实际上是批评历任中丞。董应举所说从五虎航行到定海,是近海的防御,尚未关切到上竿塘、下竿塘、东沙及东海其他岛屿、洋面的防御。

4.出汛远探

董应举说:“福海往时五虎、小埕寨、游出汛,率至东涌、东沙、竿塘,南则东、西洛,皆有兵船往来守之,故贼不得长往,今止泊海边,明以汛地予贼矣。”“寨、游出汛,从来未有出洋者,率泊港口避风涛。”往昔寨、游之船出汛很远,如今只泊于海边,不再出汛至东涌、东沙、竿塘,不再出洋。有东涌、东沙、竿塘等于没有东涌、东沙、竿塘;东涌、东沙、竿塘等于拱手让给了倭贼。与出汛、出洋相关的是远探洋面虚实:“拨一戈船看航,即为远探。自东涌、锐山,蚊子飞过皆见,急则随势袭击,一面报闻,一面济师。”获得准确的情报,并及时报告给指挥机关,以便指挥机关决策指挥,也是岛屿和洋面安全的保证之一。

5.造船制器

嘉靖年间,经营福建海防的俞大猷,认为水师的船一要大而坚,二要数量多。大船坚船才可能去“犂”(冲撞)敌之小船;海上作业,风涛险恶,潮汕、礁石,船只损失是很平常的事,只有船多,才能对敌船形成围歼之势。董应举非常赞同俞氏之论。万历四十年(1602),沈有容平东番之倭,船队行驰到澎湖,已经损失一半,如果船太少,到达鸡笼,后果不堪设想。东沙擒倭,沈有容以二十四船围桃烟门破损二船,强大的攻势,桃烟门不得不降。“我之胜倭,在犂其船。今我船不坚,安能犂人”?犂人之船,我船不仅要大,而且要坚。“彼船彼器,生死所关,其敢不精乎”?船骨是一船的关键,不妨改用楠木,造价虽然高,但是很有必要。遗憾的是,当今造船往往偷工减料,船的要害处用的是接木竹钉,以篾肉为篷,厚不可卷;火药则参以沙土。董应举直陈巡抚,认为造船制器之事,不可小觑;制造军械偷工减料,一定要严治其罪!

6.筑城堡,置铳炮,乡民自卫

海上的防御困难很大,退而求其次,就是在沿海筑城堡。寨、所,为军事机关所在地,必须筑城堡。小埕城、梅花城、广石城,都是在董应举倡议或直接参与下修建起来的。如建广石城,董应举论其要害云:“省门要害,近至广石,相度地势,六山倚聚,东临大海,可二千家。其地出镇门南行三十里,与琅崎相对,在梅花所之上……且广石城,长乐县北乡诸村皆可依以入保,即长乐亦增一铁障矣。省城门户,无如此要。盖于海,在外之内;于镇,在内之外,真要害处也。”梅花所广石城临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非建城堡不可。董应举还倡导乡民自己组织筑堡自卫:“敝乡筑堡,盖出不得已之计,今已就十七八。为丈三百,皆琢石为之。费取地价间架钱,官助,益以先人饘粥之田。”这条材料见于万历四十年(1612)所作《答沈宁海》,那时距明石道友犯东涌还有三四年之久。龙塘堡的筑建始于董应举的父亲,时间在嘉靖末倭患正炽之时。这条材料值得注意之处有三点:一,出让公共土地,用所得“地价”筹款建堡。以公共的不动产,换取公共的安全,不无可取。二,董应举作为有影响的乡绅,作为倡导人,身先众人,不惜变卖部分田产捐资,振臂一呼,取信于乡民,促成此事。三,官府补助及官员的捐助。此外,这条材料没提到的还有一点,即在城堡中添铳炮和其他武器,一旦倭寇来犯,则可给予有效打击:“城堡虽完,铳炮器械未备,一旦有警,何以御敌?每门合造发熕铳一具;每百垜子铳一具、鸟铳四具,铁钩、刀枪,家备小石垜,备镕铁釜、火药,社仓粟多备,庶几守城有资而无忧矣。”上文我们提到过,董伯起往东涌侦倭到海边觅船,其时董应举正在龙塘堡布置防卫。乡民自卫,也是董应举海防的一个重要思想。

四、《海石铭》的文学叙事

差不多与勒石东沙同时,董应举作《沈将军歌》。此诗叙述沈有容入闽驻守浯屿、铜山、东椗,小试锋芒,搴旗破倭。继而描述平东番、谕退澎湖红毛两件大事,最后写小珵抚倭、东沙大捷:“疆梧之岁为闽起,小埕抚倭倭心死。更得输心掎逆徒,东沙一组无遗矢。救出兵捕报浙仇,夺回渔户收闽耻。迩来又捉拔浪鲸,收为牙爪荡海清。将军将军筹策明,提兵到处振天声。”诗以“疆梧”纪岁,正与《海石铭》合。上文引董应举《中丞黄公倭功始末》一文,说桃烟门犯浙破船掳兵目,到闽又掳渔民,其舟泊东沙。那么,这些被掳的兵民哪里去了?董应举此诗说,东沙不仅生擒倭寇,而且救出浙、闽兵民,为之雪耻。这一史实,《中丞黄公倭功始末》等文献没有载记。东沙之役的目标,固然是为了歼倭或擒倭,而歼倭或擒倭,还不是为了解民于倒悬、解救被掳掠的兵民?董应举此诗的叙事,弥补了其他史籍的不足。

董应举很看重《擒倭海石铭》。他升任南京大理寺丞时即以此铭文示林古度,并命其作歌,以记沈有容的勋伐。林古度《沈将军歌·引》:“沈大将军宁翁为予父执,予昔幼稚,未之知也。近岁备兵吾闽,威震南服,闽实赖翁高枕。吾郡董崇相先生官南大廷尉时,向予极称将军,且示以海石勒铭,命作诗颂将军勋伐。谨按先生言,捉笔成歌,中有未悉,先生重为悉之,用当讴谣。嗟乎!蛙、蚓微声,莫表麒麟大业,聊亦以应董公之命云尔。”诗结二句云:“我闻乡达董翁言,国家此将宜久存。翁题海石纪公绩,欲令海若鸣天阍。”林古度《沈将军歌》引及诗,都提到董应举的擒倭纪功海石铭,足见董应举本人及时人对此石铭的重视。《沈将军歌》不见于王士祯为林古度所选的《林茂之诗选》,赖沈海容所辑《闽海赠言》才流传至今。

沈有容两度入闽为将,一次是万历二十四五年(1596、1597)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第二次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长期防卫闽海海疆,三次建立奇功、两度离闽升职:擢浙江阃和山东副总兵。《闽海赠言》收录闽人(少数为闽官员或闽省以外的名人)所作,皆歌颂三大功勋、两次送别之作,还有少数其他的政绩的碑碣、记序文。

《闽海赠言》所载东沙大捷及升任山东副总兵送行诗文作品有:

碑文三篇:叶向高《新建定海参将公署碑》(万历己未秋勒)、何乔远《署水标参将勋德碑》(万历己未秋勒)、董应举《总理水军参府题名碑》。

序文三篇:熊明遇《定海新署落成序》(万历己未孟秋赠)、沈演《赠晋登莱督府序》(万历庚申夏赠)、汤宾尹《贺六十寿序》。

古风十五篇十八首:叶向高《赠东沙获倭还归宛陵》(有引)、黄承玄《东沙获倭还宛陵赋赠》(有引)、岳和声《东沙倭捷歌赠沈将军》、黄琮《东沙擒倭歌》、傅启祚《宁海将军东沙获捷暂还宛陵长歌一首赠别》、李时成《别沈将军获倭东沙暂归宛陵》、侯世臣《楼船歌赠东沙捷》、熊明遇《定海歌为士弘沈将军作》、商家梅《别沈将军兼呈董见老》、林古度《沈将军歌》(有引)、何乔远《赠沈将军赴登莱歌》(有引)、周之夔《沈将军铙歌鼓吹曲》(二章)、陈志道《沈将军铙歌鼓吹曲》(三章)、董应举《沈将军歌》、谭昌言《宁海篇》。

七言律诗十九篇三十一首:许光祚《赠宁海沈大将军六十诗》、高维岳《宁海沈将军应聘防闽赋别》、李大生《赠宁海沈将军应聘至闽御倭》、叶向高《赋东沙捷》(有引)、曹学佺《赠沈宁海将军东沙获倭还归宛陵》、傅启祚《赠沈宁海将军破倭东沙还归宛陵》(四首)、周炳谟《赠宁海沈将军》(二首)、张燮《赠沈宁海将军新镇定海参府》、陈志道《赠沈宁海大将军》(四首)、杨宗玉《赠沈宁海大将军》(二首)、朱弘远《赠沈宁海大将军》、熊明遇《赠宁海沈将军总镇登莱》、张瑞图《赠沈宁海将军总镇登莱》(三首)、曹学佺《送元戎沈宁海之任登莱》、董应举《送沈将军提兵赴登莱》、何乔远《送沈士弘先生总兵东镇》、林裕阳《送沈宁海将军山东总帅》(二首)、周之夔《赠沈大将军总戎登莱》、林守奎《赠沈宁翁老恩叔总镇登莱》(二首)。

五、七言排律四篇四首:魏应时《赠沈宁海大将军之山东督府五言排律二十韵》(残缺)、林古度《赠沈将军总镇登莱》(残缺)、欧应昌《赠沈将军总镇登莱》(有引)、王龙起《赠沈大将军自闽阃都督登莱》。

以上总共文六篇、诗三十八篇五十三首。原书目录卷五还有吴国俊《赠破倭海上》、林懋《赠总镇登莱》(有引)、林古度《读闽海赠言感赠》(四首)、王承学《赠总戎登莱》、王黉《赠总戎登莱》(三首),计五篇九首诗,已佚。涉及作者二十多人。其中有大学士叶向高、福建巡抚黄承玄、福建兵备佥事熊明遇、署福宁道黄琮,游宦归家的闽地作家何乔远、黄凤翔、董应举、曹学佺、张瑞图等,闽籍其他名诗人张燮、林古度、商家梅、周之夔、李时成等。

东沙大捷的作品,内容十分丰富,其叙事或可与史互证,或可补史之缺,或可资考证。可资考证方面,如前所述,东沙勒石当时称作“海石铭”。傅启祚《宁海将军东沙获捷暂还宛陵长歌一首赠别》是集中第一长诗,先简要交代沈有容身世及入闽前的经历,次叙东番平倭,次叙谕退红毛,重点描述东沙大捷,最后借送别歌颂沈氏功绩,并期待将军再建闽海之功。记叙东沙大捷云:

去年闽、浙飞妖氛,两邦制府胥忧勤;将士如云咸失措,一时疏上征将军。将军功名等敝屣,岂为征书还强起;感我中丞礼意殷,遂应相知走千里。一入闽中时事非,兵疲政敝皆危机。恐虚此来勉调发,冀完海务仍图归。适有夷人献款至,服远怀柔劳处置。尽得欢心向北旋,自言不敢更怀贰。又传有寇伏东沙,负嵎白犬方磨牙。大金昔日遭蹂躏,至今壮士犹兴嗟。将军闻之赫然怒,祗命兴师期尽捕。五月十二昧爽初,楼船开向沧溟渡。欲至东沙夜北风,倾盆狂雨昏蒙蒙。浪高万丈天地黑,桅倾柁折愁舟工。从征舟师各散失,近可呼者十仅一。中流翻覆不可支,共劝旋帆待来日。将军捩舵眼独瞪,栉风沐雨看形情;浮沈汨没五昼夜,敢言归者军法行。望日申時抵其所,再三经画烦区处。群盗凭依断屿山,石巉涛涌多回阻。欲往征之难概升,势须小艇频烦登。彼合我分难驻足,以卒与敌徒兢兢。纵然得算我军兢,彼亦交锋拚死命。事穷必共赴深渊,安得临流斩枭獍!若用困之又不宜,狂风怒浪难停师。万一玄冥不呵护,三千兵士随冯夷。因思制府昔授旨,曾令生擒付诸理。密令偏裨往谕之,备陈利害俾进止。昔日将军莅海营,外邦久尔知雄名;一闻威令俱悚息,倭目先下来输诚。十六日午领诸寇,投戈束箭同来叩。除将沉水所余倭,一一就擒无渗漏。南夷健猛雄百夫,百倭能令全城屠。防秋大将见如虎,将军抚畜同侏儒。独坐楼船倭环视,赐以酒肉欢唯唯。午刻获功申凯旋,俨驱群羊入城市。

此诗说“五月十二昧爽初”,楼船开向大海,“浮沈汨没五昼夜”,方才抵达东沙,以此推算,船舰出发的时间是五月十一日夜,出发地当是小埕水寨、定海所所在的连江半岛。碰上倾盆狂雨,舟船容易失散,相互照应,所以行进缓慢,走了五夜五天才到达东沙。次日,即十六日中午,诸寇终于投戈束箭来叩,除了落水之倭,全数就擒。五昼夜,与《海石铭》铭文“地腊后挟日”合;端午之后的第十天,即五月十五日。

《闽海赠言》所载作品高度评价沈有容东沙擒倭的功绩,以为沈有容完全可以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相嫓美。傅启祚《赠沈宁海将军破倭东沙还归宛陵》四首其四,略云:“一从俞、戚壮干城,此后何人敢缚鲸?幕府临戎俱债帅,辕门系籍尽疲兵。千艘遇寇翻为虏,万姓逢公乍得生。”黄琮《东沙擒倭歌》略云:“尔时羡有戚都护,捣穴犁窠直飞度。林墩横屿电霆掣,怒威名贼胆怖。从此海上息妖氛,四十余年颂元勋。风声渐远烽烟亟,继之者谁沈将军。”陆上歼倭,戚高于沈;而就保障海上安全这一点而言,沈甚至高于戚,黄琮此诗又云:“今来东沙反掌间,执获群丑如狐豚。东番、东沙功一样,横海凌波今无两。闻说戚虎自称雄,水犀军却胜龙骧。若使将军与并驰,谁陆、谁海、谁下上?”戚杀敌英勇,战果累累;而生擒倭寇,从海上缚送辕门,明兴二百余年来,一次擒送数十人,或许沈有容是第一回:“明兴于今二百秋,彼凶素与大邦雠。生灵被掠戍被杀,谁能缚得鲸来囚?戚、俞二公显华夏,未闻生致辕门者。”

《闽海赠言》所载,古风、排律较多。《闽海赠言》作者选用的多是字数较多、容量较大的诗歌体裁,特别是古风。一般说来,古风的格局大、字数多,句式变化灵活,比起律、绝,特别是绝句更便于叙事,也便于在叙事的过程中抒情。海上御倭擒倭,风涛巨浪,或折桅,或碎舟,或歌或哭,惊心动魄,非长篇之作难以记其事,非长篇之作不易抒发其澎湃汹涌的情感。

研究晚明诗,多把眼光聚焦在流派、诗社,晚明诗作较多重视模山范水、酒宴雅集送别游览,天启之后还有咏叹辽事之类。东南沿海的士大夫虽然也关心海防和海上安全,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很少把创作的目光投向海洋、海岛或海疆。东沙大捷意外地激起人们爱国主义的情怀,激发了诗人们海防诗创作的热情,从而为后人留下有别于旧题材、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学作品,展现出晚明文学独特风貌的一面。

时人讲明文,多把注意力放在小品或游记散文上,较少关注到实用之文或与海事相关切的有用之文。倭患之后,东南沿海有识之士随即把目光投到海防,闽地的作家如何乔远、蔡献臣、陈第、董应举、曹学佺、张燮等人,他们的文集中就有不少海防文。这些海防文或记叙相关的海上或海岛事件,或出谋献策,对不断出现的海上防御的新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针贬弊端,歌颂抗倭御夷的各种人物。小埕抚倭、东沙大捷前后,也出现了不少海防文佳作,董应举则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海防文作者。

《闽南赠言》收董应举文只有一篇,即《总理水军参府题名碑》。东沙大捷之后,沈有容以浮言拂衣去。短暂归家之后,新上任的巡抚王士昌再次请他出山,并为建水标参戎公署于定海(其地在今连江县黄岐半岛)。小埕抚倭、东沙擒倭之时,沈有容没有自己的专属公所,寄居于省城。水师指挥机关设在省城,离海岸过远。此次在定海建公署便于指挥机关的前移,也便于主将出海。其文略云:

君至,而抚倭于小埕,若崩厥角,而擒其犯浙者于东沙。今中丞王公察其能,俾建牙扼要,蒇其成劳君;以定海,于省会为重门、于中南二路为上游、于北路为中权,且有新城可凭、有小埕诸寨可驱策,左顾右顾,于海道均,而于门户亦甚固,遂决策营之。屏双峰、沼重溟,面势正位,度利张翼,风涛壮其军声、鱼龙资其变化,遂能降袁进、扫群盗,报命军门,遗功同事君子,以王公之廓落善任、君之设策合变,交相成者也。而牙门职任,实自君始,不可无以告诸后。昔戚元敬都护春秋出镇镇东,地虽中而非会省门户之所关。江夏侯周视阨塞于此,置所成军,险虽设而非军府之所出。今之此策,兼收其胜,真足雄镇东而壮江夏者矣。

此文只用两句话交代抚倭、擒倭二事,接着描述新署地理位置、形势,说明建署的重要性,以为比起当年江夏侯周德兴视寨视军、比起戚继光出镇福清东镇重要得多。此文最值得注意的是“牙门职任,实自君始”二句,明代至沈有容才专设层级较高的水师机构和水师公署。水师公署专设,缘于小埕抚倭、东沙大捷,是闽海水师史上首举。沈有容的功绩,不仅仅限于一场大捷,还改变了闽省上层对水师重要性的看法,改变了军事机关的设施,把水师的建设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用今天的话说,是沈有容组建了闽海的第一支海军,定海公署是闽海海军史上的第一处指挥场所。

董应举《董崇相集》,与沈有容抚倭、擒倭相关的文章(尺牍)还有《新旧堡始末》《筹倭管见》《与韩海道议游水将海操》《与海道议看航建牙》《福海事》《福宁海事》《黄中丞勘功揭》《中丞黄公倭功始末》(《议二》),《海宁沈公七十初度序》(《寿文》)、《答沈海宁壬子》《答沈将军癸丑》(《书二》)《答总戎生日书》《与沈海宁》(《书三》)、《答沈海宁癸亥》(《书四》),这些文章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不再展开讨论。

结论

万历四十五年(1617)东沙大捷,明兴二百多年来,首次在海上生擒倭寇数十人并绑到军门,“自是倭猷丧胆,入犯无闻”,嘉靖以来的倭患,东沙大捷之后真正绝迹。

东沙大捷,董应举为沈有容撰纪功铭,勒石于东沙大埔。《东海擒倭海石铭》昭示了沈有容将军的威武、胆略和气魄,表达了维护和保卫东海海岛和中国海上疆域安全的信念。风风雨雨四百年过去了,《东海擒倭海石铭》安然无损,将与天地日月长存。

福建巡抚聘宣城沈有容入闽,授以水标参戎之职。“巡抚黄承元(玄)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这是闽海有独立的水师建制之始。“牙门职任,实自君始”,这是闽海水师有专设的独立公署之始。

沈有容所辑《闽海赠言》,是一部保障闽海安全之歌,所收诗作在诗歌叙事题材的开拓、古风诗体的运用方面,在晚明诗歌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应当给予较高的地位和评价。

附记:2017年6月9日至10日,旧历五月十五日至十六日,笔者到马祖东沙岛(东莒)作田野调查,恰好是东沙大捷四百周年的纪念日。调查期间,得到台湾师范大学江柏伟教授、北竿中学王花俤校长的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注】文章原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

责编:李毅婷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往期回顾

【边疆时空】张保平 | 海上犯罪的特点与海上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

【边疆时空】马振超 | 边境安全视角下朝鲜族乡村空心化问题探析——以中朝边境地区延边段为例

【边疆时空】吴利薇 | 满铁哈尔滨图书馆

【边疆时空】邹德文 | 历史事件与东北方言的形成及其层次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