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2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济群法师:慈与悲,就是爱心的升华,是对自然最有力的保护措施

2017-08-27 明月胜幢

在开始本文的写作之前,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和数据,相信这对于每一位真正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不是新鲜的话题。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就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展开论述,相信在这一点上,应该也不会有人公开地表示反对。但问题是,为什么环境恶化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逆转?

 

如果将环境污染比作地球的一场疾病,在“病来如山倒”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对它的痊愈抱有乐观的态度?我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还在于治疗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如果我们的环境保护仅仅是在污染出现后才设法治理,在灾难降临后才设法补救,那么,在这场环保与环境危机的赛跑中,我们永远都是被动的,注定无法获得最后胜利。事实上,真正的污染源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的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并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

 

一、克服欲望与贪婪

  

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尽管它们是无形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到它们的存在,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所以,古今中外的宗教家和智者们都将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在佛教的修行中,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在《佛遗教经》中,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如果说,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够阻碍他的解脱,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因为佛教将欲分为善、恶、无记三类,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

  

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的进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它,铲除它,它就会无休止地驱使我们为之效力。现代人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我们总是在抱怨环境的束缚,抱怨家庭的束缚,事实上,即使外在环境没有给我们制造任何压力,我们的心灵也未必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为欲望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控制,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有了一千块的时候,就希望得到一万块,然后我们就必须为完成这九千块的目标努力;当我们有了一万块的时候,就会希望得到十万块,然后我们又必须为完成这九万块的目标努力。常常是我们拥有得越多,反而感觉自己缺少得越多。一个只有一千块的人,认为自己只缺九千块;可一个有一万块的人,就会认为自己还缺九万块。既然世上已存在拥有亿万家产的人,我们希望得到的一万和十万似乎并不是过高的要求,希望得到百万和千万似乎也不是痴人说梦。且不论我们最后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向谁去索取这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负担最终会落到自然的身上,因为大自然才是生产资料的唯一提供者。

  

人类曾经梦想制造出永动机,其实,欲望就是我们的永动机。具体到每个人,这一生的欲望会随着色身的消亡而结束。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个人欲望正随着经济发展而飞速增长;一方面,人口递增又制造出了庞大的基数。所以,这台以欲望作为动力的机器,非但永远不会停止,还会以更强劲的功率运转。在现代社会中,习惯以数字来总结一切: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等。如果欲望也能以相应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衡量,我相信,不论是人均欲望还是世界欲望总值,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

 

而和这急剧增长的欲望所对应的又是什么呢?是地球上日益贫乏的资源储备,是业已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或许,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关心森林的减少,去关心水土的流失,去关心臭氧层的空洞。但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不会看不见河流的污染,不会感觉不到空气的污染。长此以往,不仅我们所向往的财富会成为无本之木,即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我们还能喝什么?我们还能呼吸什么?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我们不能对欲望进行有效的节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能落得自掘坟墓的下场。那么,如何才能对治我们的欲望呢?佛陀接着告诉我们: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过去的丛林中,老和尚总是告诫弟子们要惜福。现在想来,这句话的确特别有道理。

  

从个人来说,一生的福报有相对的固定性;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过去几千年,我们已经习惯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和给予,似乎大自然的宝藏是无尽的,可以供我们尽情索取。但随着人类对地球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我们才发现,地球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说大自然的恩赐是人类共同的福报,那么,它不仅属于我们的祖先,属于我们,更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不是从祖先的手中继承了这个地球,而是从后代的手中借来了这个地球。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败家子般任性而为,那么,大自然赐予的这份福报很快就会被我们挥霍一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又何以为生?等待人类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十六世纪以来,在西方唯物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以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高于一切。当追求物质利益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时,人类也不知不觉地物化了。我们总以为,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类就能过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获得和平安定。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争斗也始终没有停止。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质生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人类心灵的问题。

  

佛教认为,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只要人类的贪、嗔、痴还存在,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不会停止。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二、纠正幸福的观念

  

近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中国人穷了很久,但在过去那些缺乏参照的年代,我们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失去心理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几乎在一夜之间,致富成了民众最为迫切的愿望。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一种西化。应当承认,富足的生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在这一点上,人类也的确拥有平等的权利。各行各业都在与世界接轨,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水准就不能向发达国家看齐呢?

  

理论上说,这一要求是合理的。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又是什么呢?虽然我们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虽然我们向来以地大物博而引以为豪,可中国还有太多的人口,这使得我们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走向功利社会的今天,这无法改变的现实并不能阻挡“一切向钱看”的冲动。在民众心目中,有了钱就可以脱贫,有了钱就可以达到小康,拥有财富似乎就拥有幸福。既然财富等同于幸福,只要能得到幸福,自然会不惜一切。 

  

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下,人们潜在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激发。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人类的创造力与破坏力是成正比的。森林被大批砍伐,矿产被过度开发,连野生动物也在劫难逃。是的,或许它们都转换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财富,但自然却因此而更为贫瘠。钱很快就会用完,树木又需要多久才能成林呢?生态又需要多久才会恢复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财富能否等同于幸福呢?我们在世间的生存,的确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在基本生存解决之后,财富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钱能买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食欲;钱能买到享乐,却买不到快乐。

  

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问题是,一旦陷入这样的追求,心态就会随着数字的增减而变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此。只要有利可图,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现在有句话叫做“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不仅仅是幽默,事实上,这正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当整个社会也走向这一歧途时,道德解体了,自然破坏了。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整个世界也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一天,幸运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比他想要得到的更多。因为他获得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任何东西只要一经他的手,就会变成真正的黄金。他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屋子变成了黄金的宫殿,然后是花园、街道。当最初的狂喜渐渐平息之后,他想起应当和家人一道来分享这份奇迹,可他的妻儿也成了冷冰冰的金子塑像。于是他开始感到孤独,只好安慰自己说:“毕竟,我有了再也用不完的黄金,虽然没有了亲人,但我还可以用金子买到我想要的一切。”结果他很快对购物也厌倦了,因为他买来的一切都变成了同样的金子。最后,他开始饿了,这时他才发现所谓的幸运已为自己带来了最大的不幸,因为所有的食物在他手中都成了无法食用的金子。“老天呵,把我的魔力收回去吧!”他哭泣着、恳求着,在饥饿和孤独中慢慢地死去。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钱,钱能够买到的或许也只是钱了,我们又将何以为生?所以说,财富决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幸福是由众缘和合而成。从个人生活来说,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此外,和睦的家庭、真诚的友谊、纯洁的情感,也都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的幸福又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时至今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为掠夺资源而爆发的争斗始终没有停止。当世界失去安宁的时候,生活在其间的每个人又何尝有幸福可言?而从生存环境来说,人类的命运又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我们的幸福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来自于自然的哺育。所以,保护自然也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只有认识到幸福的真正内涵,我们为寻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才可能行之有效。

 

三、改变生活的方式

 

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生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利益,但我们应当如何追求利益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我们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一体的。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这与唯物主义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既然人生是断灭的,至多也不过百年而已,所谓的人生目标自然不可能更长远,眼前的利益也自然高于一切。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人们寻找一切可能致富的捷径,丝毫不考虑这些短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迅速遍及中国大地,在高峰期达到了一千多万家,万元村乃至亿元村都不再是神话。但在农民们富起来了的同时,被占用的耕地有多少?被污染的河流有多少?据有关专家预测,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中国200年后就将无地可耕。

  

如果说农村的致富是以丧失土地为代价,那么,都市的繁荣又是以什么换取的呢?为了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多少资源被无谓地消耗了?仅以包装为例,每年用于包装的材料要吞嗜多少森林?要制造多少垃圾?我们将有用的资源变成无用的垃圾,仅仅是为了刺激一下人们的消费欲。我们是否想过,带动消费的同时,就是在鼓励我们浪费——浪费所剩无多的自然资源!

  

在市场经济的准则下,企业的成功在于能否制造商机,商业的繁荣在于能否带动消费。这一切,使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节俭是祖先们千百年来倡导的美德,但在今天,我们轻易地丢弃了这个传统。仅仅是几年的时间,我们甚至习惯了一次性消费。过去的人,一生也许都用不了几双筷子,但一次性筷子的推广,使我们的消耗超出了祖先的几百甚至几千倍。是的,我们已经有了支持这种消费的财力,但我们是否也有支持这种消费的资源呢?还有那些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的饭盒、一次性的杯子、一次性的宾馆用品……生活固然是多了点便利,但地球却多了难以承载的垃圾。据说,在卫星照片上,这样的白色垃圾已经和长城一样醒目了。如果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那么只能是文明的耻辱。

  

生活观念的改变还表现在对时尚潮流的追逐。每年甚至每季度都会推出的流行时装,使服装仅仅因为款式过时就被我们舍弃。即使是耐用的电子产品,同样在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换代。我们已经有了彩电,我们的电脑也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既然厂家推出了更新的型号,为什么就不能换一个?为什么就一定要像从前那样物尽其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已然成了现代人的消费口号。需要指责的只是商家吗?事实上,我们的消费观也在决定着商家的投资取向,彼此的关系是相互的。 

  

佛法认为,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因和缘的推动,两者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市场导向其实只是一种外缘,是一种鼓动消费的增上缘,但关键因素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懂得惜福,如果我们不是那样喜新厌旧,不是那样积极响应商家推出的每一款新品,市场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大,对资源的消耗就不会那么快,制造的垃圾也就不会那么多。

  

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实在所需无多。但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现代人,一个走在时尚前列的现代人,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会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也会永无止境。所以,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的需要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正相反,现代人普遍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

 

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活,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希望以此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世纪,神学占据了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上帝的信仰,使得回归神的怀抱成为人生唯一的归宿。启蒙运动之后,随着人本思想的兴起,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在世界的地位也得到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倾向于二元对立,从上帝之子、自然之子转而成为地球的主人。人类不必臣服于上帝,更不必臣服于自然,正相反,万物不过是为我所用的消费品,自然不过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人类在欲望的怂恿下,将征服自然当作理所当然的权利,从大自然中无尽地索取,以满足人类最大限度的需求。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生的真正享受,将人与自然的感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教更进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正”,即依报和正报。佛教将人类称为正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依报败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它的存在和毁灭是来自条件的成败,来自因缘的聚散,正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那么,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佛陀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过去我们总是将自然比作母亲。尤其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万物有灵的思想曾经盛行于世界各个民族,这也使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的奥秘被不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开始变得狂妄,与此同时,自然也开始失去了安宁。但无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都无法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毕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建造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制造了现代科技的产品,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现代化环境虽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却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只有回归自然,才会使我们感到真正的放松,才会缓解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 

  

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似乎只有财富才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和大自然的给予相比,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又算得了什么呢?是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资源,使人类得以延续并发展。如果没有汽车、电话,人类一样可以生存,但如果没有粮食和水,又能维持多久呢?更不必说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所以,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离不开太阳带来的光明,离不开江河对我们的哺育,更离不开大地对我们的负载。

  

现代化的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我们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护,就能永远享有。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无疑是饮鸩止渴。现在有句话叫做“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我们都知道,健康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或许能以自然来换金钱,到将来,我们还能以金钱买来大自然曾经无偿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吗?或许有人会说,河流污染了,我们不是还有瓶装的矿泉水可以喝吗?那么,到大气污染到无法呼吸的那一天,我们又去哪里采集新鲜的空气出售呢?即使可能,我们为购买空气而付出的费用,又需要多少劳动才能换来呢?

  

尽管人类对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当我们居住的房子倒了,我们可以搬家;当我们生活的城市毁了,我们可以迁徙;可当我们生存的地球趋向毁灭时,人类又到哪里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呢?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看护者。不论我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毁坏自然,都等于是在谋害自己的母亲,那么,人类可能在这样的罪行中幸免于难么?所以,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继续得到自然的呵护,才会在它母亲般的怀抱中获得安宁。也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在背弃自然的任性行为中走向毁灭。

 

五、培养良好的心态

 

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有一颗不同于动物的心。我们的烦恼和痛苦,是来自心的感觉;我们的快乐和幸福,也是来自心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心灵的作用,正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保能否见效,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自然。

  

1、感恩心

 

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聋人来说,悦耳动听的音声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健全的色身,仅仅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多么富有和幸运呵! 

 

同样,我们要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假如有一天,太阳不再如期而至,地球就会陷入黑暗;假如有一天,江河不再提供水源,人间就会成为废墟;假如有一天,空气不再充盈天地,世界就会令人窒息。我们享受着阳光和空气,却不必为此付出任何费用。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免费享受,习惯到熟视无睹的地步。滴水之恩,尚要涌泉相报,我们从自然中得到的,又岂止是滴水之恩?如果说我们有享受自然的权利,那么,我们同样有保护自然的义务。不仅是为了使用自然而珍惜它,更是为了表达一份感恩的心。

  

佛陀告诉我们,世界会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天文学家也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毁灭的一天。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这一天的到来还非常遥远,其最终结果也不是人类所能左右的,但我们的行为却能加快或减缓它毁灭的速度。尤其在今天,被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类,破坏力已远远超过了从前。在人类生活的早期,祖先们也砍伐过森林,也捕杀过动物,但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尚不足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与自然的丰富蕴藏相比,也还是微不足道的。或许正是自然的宽容,将人类纵容到今天这种忘恩负义的地步。但自然不会永远沉默,事实上,频频发生的自然灾难,正是它向人类发出的一次又一次警报。如果我们还不能反省,而是继续随心所欲地生活,无疑是在加速自己的灭亡。工业时代到来之时,人类为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而欢呼,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搭上的只是奔向末日的列车,还会要求它快一些、再快一些吗?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更以它的宁静祥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世上还有什么比大自然所展现的美更加丰富吗?还有什么比大自然所带来的享受更令人心旷神怡吗?遗憾的是,现代人似乎已经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我们每天想的只是金钱、事业,想到的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喧闹的声色刺激。我们没有闲暇去欣赏田园风光,没有心情去感受鸟语花香。电力使城市彻夜灯火通明,却使皎洁的月光变得暗淡,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人对于明月的眷恋,也不再对它带来的清凉心怀感恩。当诗情画意从生活中悄悄溜走时,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又靠什么去滋润呢?

  

从钢筋水泥的建筑中走向郊外吧,在自然的怀抱中放松身心,体会一下清风带来的慰藉,泥土带来的芬芳。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享受自然的时候,才会由衷感激它的给予,才会珍惜它的一草一木。而不是去污染江河,那是自然的血脉;不是去破坏植被,那是自然的毛发;也不是去掠夺矿藏,那是自然的骨骼。如果说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它不仅属于今天的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后代。我们是继承者,但决不是唯一的继承者。

 

2、尊重心

  

佛教认为我执是人类一切烦恼的根源,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我执,我们才认为一切都要为我所用。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因为我执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烦恼,也带来了暴力和毁灭。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所以说,生态文明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之上。 

  

自然有它既定的运转程序,一年四季,播种有时,收获有时;世间万物,出生有时,消亡有时。与自然的存在相比,人类的历史是极其短暂的。但自我中心主义的盛行,却使人类妄想成为自然的操纵者。我们随意地开发自然,试图将地球改造为一个巨大的施工现场,除了制造一个人为的机械世界,我们能制造出崇山峻岭,制造出江河湖海吗?我们可以种植草坪,但能够种植出草原吗?我们可以发电,但能够与太阳提供的能量相比吗?

  

我们还根据自我需求来决定动植物的命运,尽管现在已经有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但被保护的也只是珍稀的野生动物而已,与此同时,每天又在屠杀多少家禽?我们何尝考虑过动物的生存权利?在现代化的饲养场,家禽从生到死都被固定在牢笼似的方寸之地,吞吃含有激素的饲料,只是为了让它们尽快走上人类的餐桌,结果是让人类间接吞吃那些合成饲料。为了粮食丰收,我们大量制造并使用杀虫剂,且不说由此造下的杀业,我们最后又得到了什么?粮食似乎多了,但都是被农药污染过的慢性毒药,结果是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每天服毒。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研制出越来越多的抗生素,但人类并没有在和细菌的对抗中远离疾病,事实上,新的耐药菌不断出现,无休止地与人类展开竞赛。 

  

我们以为,有了科技的武装,就可以随意地改造自然,就可以创造出一整套崭新的发展规律。当我们陶醉于舒适的生活环境时,可曾想到,安乐只是暂时的,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顺应自然的法则,最终只能将人类和自然共同推向不断毁灭的恶性循环之中。

  

3、爱心

  

我们懂得爱他人,才有资格接受他人的爱,也才有因缘得到他人的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父母和兄妹的爱,有妻儿和朋友的爱。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这份爱,不给予相应的回馈,这份爱就会像无源之水般逐渐枯竭。

  

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同样。大自然对人类的爱,似乎没有任何条件,又似乎无穷无尽。但如果我们对世界缺乏爱心,不去创造爱的因缘,我们拥有的一切很快就会结束。是的,自然的给予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但它需要一份爱心,一份珍惜。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富饶的,是绿色的。千万年来,大自然无偿地哺育着人类。但它也是有血有肉的,在它的血肉被不断地榨取后,它也需要爱护,需要休养生息。

  

让我们停止那些釜底抽薪式的掠夺吧!让我们用行动来保护自然,用爱心来慢慢抚平自然的伤口。我们爱护河流,江河才会流淌清洁的水源;我们爱护植物,大地才会成为美丽的花园;我们爱护动物,动物才会成为人类的朋友。 

  

在今天,地球上的物种已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它们还在以更快的速度消失。如果我们不停止盲目地破坏,不对此加以保护,终有一天,会成为地球上的孤家寡人。当一切生物的末日来临时,人类的末日还会远吗?佛教所提倡的不杀生,正是基于对一切有情的慈悲。现代社会提倡人权,但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众生权”。慈是给予众生安乐,悲是拔除众生痛苦。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不仅要杜绝杀生的行为,更要积极地放生,护生。如果我们对动物都能付出爱心,自然就能对人类付出爱心,也就能为社会带来“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和乐景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慈与悲,就是爱心的升华,是对自然最有力的保护措施,也是实现人间净土的力量。


8.22-9.19农历七月普度月

报父母恩的最好时机!


这个月,你可以行持这些善法回向父母:


1、供灯30天回向堕胎婴灵,至诚忏悔解怨释结

2、供灯30天回向生者亡者,利益冤亲债主

3、抄写读诵《药师经》《长寿经》回向父母,行佛门大孝

4、念诵和助印《诸佛菩萨名号集》回向众生,发菩提心

5、念诵和助印《般若摄颂》,为自己创造证悟缘起

6、在本月供养龙王日9.15和9.19两天供养龙王坛城,增长福报

7、安放尊胜佛母心咒咒轮玛尼石,净除自他恶趣业,关上三恶趣之门

8、用甘露水喷壶做施食,随手一喷就利益无量众生

9、随喜造莲师像,让世界每个角落都有莲师的加持

报父母恩,扫描满愿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或识别二维码进入微店免费结缘玛尼擦擦、尊胜佛母心咒咒轮石等法宝。加入微信群一起护生!


明月胜幢 ▪ 延伸阅读

千万不可低估一个吃素的男人!

为活人或亡者供灯,具有真实不可思议的利益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为防止地震或其他天灾而绘殊胜风马旗(免费结缘)

龙王、龙族众生揭秘:勉力持戒修行,让善龙增长势力拥护世间

他们把13亿吨“烂蔬果”当成鲜果售卖,日本民众的反应出乎预料

牛奶背后令人心酸的故事:《奶牛的一生》

报父母恩,这部经一定要送给双亲抄写!(免费结缘)

唐东嘉波抗地震如意咒轮:送给住在地震带上的亲朋好友保平安!

医学角度: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守护在病榻前的亲人该怎么做?

如果心中有“苦”,说明内在有“恶“

打蛇堕胎后颈部长巨瘤,又像婴儿又像蛇(附多张照片)

朴树发布震撼的朝圣电影《冈仁波齐》主题歌《No Fear In My Heart》,好听得不要不要的……

这么多大德告诉你亡人的超度佛事怎么做,赶快珍藏!

人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那就是离灾难就不远了!

助念|为茂县山体垮塌遇难者供灯助念祈福

麦彭仁波切:人生真是一场梦吗?

在这个国家,是用这种方式庆祝小王子满月!

你只管负责善良,老天自会考量

打给“药师佛”的急救电话

药师佛节日|这么多大德告诉你,生病其实是个好消息!

药师佛节日,“满愿王”满你一切所愿!

明月胜幢龙王坛城共修

供养龙王日:献供龙王坛城,此大如意宝坛城随置何境,则彼处出现安乐、龙王欢喜、大地精华增长

供养龙王日:供养龙王坛城,财富资财得无限增长!

索达吉堪布:龙的存在并非神话

得了久治不愈的皮肤病等龙病,一定要念这个佛号!

供养龙王日,献供龙王坛城得广大福报!

明月胜幢百万龙王坛城安供反馈(截止2017.6.17)

龙族:掌管财富的水族之王『供养龙王日』迅速圆满福德资粮,获广大福报!


明月胜幢

无边普贤行愿海

一轮圆月耀天心

扫码关注公众号

点阅读原文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