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炼成系列”- 吴小柔 | 在美国从文学专业走上法学的心路历程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05-16

云里编者按

本期推送即将入读宾大法学院的吴小柔同学的文章,分享自己留学和申请法学院的心得。作者本科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威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而宾大也是美国常春藤联盟名校之一。作者留学经历和在思考研究生专业方向以及法学院申请过程中的诸多挣扎和体会对其他有兴趣留学或者赴北美读法学院,抑或是想更多了解国外留学生情况的读者都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和视角。


感谢作者的授权和鼎力支持。特别是在自己办有公众号的情况下,作者也慷慨同意由云里公号首发本文。欢迎读者通过扫描本文作者简介后的名片关注作者公号“我的杂八读物”。


云里阅天下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为读者提供优质人文社科内容。我们近期将继续推出“博士是怎样炼成的”和“国际学者专访“系列。欢迎关注(可通过点击文首蓝色字体或扫描文末二维码),继续转发和支持。


在美国从文学专业走上法学的心路历程

‍‍‍‍‍‍‍‍‍‍‍‍‍‍‍文 | 吴小柔‍‍‍‍‍‍‍‍‍‍‍‍‍‍‍

#01

本科学习


第一次想到考美国大学是因为被家长拉去听了一所教育公司的讲座。
看的已经拿到名校offer学长学姐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与兴趣爱好侃侃而谈,我心生憧憬。当然,作为一名从小就普通佛系的选手,听到一堆有关GPA、SAT、SAT2、课外活动的信息又退缩了。跟许多中学生一样,最终我还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了SAT课程,开始为考美国的大学做准备。
而第一次听说威廉姆斯学院是十一年级的末尾准备申请大学的时候。
在USNEWS查阅各个学校的资料时,我看到了一个专属文理学院的排名。虽然直到被威廉姆斯录取,我都不太清楚文理学院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区别。但是那天,我看到它文理学院第一的排名和有关小规模课堂的介绍,立刻觉得这所学校值得一试。现在想想真的很幸运,无心插柳柳成荫。
虽然在决定入学时知道未来的四年将在深山中度过,在城市中长大的我始终没适应乡村生活。在加州和纽约的同学中午出门吃韩餐、开车去上课的同时,我们只有一年八个月都在下的飞雪、一家孤零零的赛百味和横穿走路不到二十分钟的校园。当然,这样的学校十分适合醉心学术的学生,但是选校时还是高中生的我无疑低估了学校周围环境的重要性。
图书馆落地窗前的秋天
不少大学新生入学时都不确定自己想要学什么专业,我也是如此。报大学时,我申请的都是化学和文学,只因为高中上IB时选了化学很喜欢,也一直被英文老师鼓励走上文学的道路。可是进入大学之后,我发现想象中的化学和真正的化学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决定辅修西班牙语的同时就放弃了化学,变成了一枚彻头彻尾的文科生。
但是文理学院的好处之一就是学校永远会推动学生尝试不同的科目。在四年时光中,我还上过数学、经济、法律、艺术史等其他课程。也就是在不停的尝试中,我发现了对文字的热爱和对性别学以及艺术史的兴趣。
威廉姆斯有种学习牛津的、叫tutorial的二人小课。在每周一次的课前,一位学生都会提交自己根据课前读物写的论文,另一位学生则会写论文回应,并且花整堂课讨论之前积累的素材。这就导致上tutorial的学生每周都会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要完成,而教授只是起一个引导讨论的作用。
由于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需要完成至少一个学期的tutorial,我选了一个名叫《19世纪通奸小说》的课。我和一位哲学系的同学为一组,阅读了包括《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庭长夫人》、《寂寞芳心》等小说以及更多的文学和历史分析。当时并没有觉得和一位同学独占每周教授几个小时的时间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现在想想,这其实是非常宝贵并且难得的资源,也足以反映学校对于本科教育的诚意。
哪怕只是最普通的课,学校和教授也拨出了大把的时间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例如我上过的最大的课(微观基础课)每堂人数都固定五十人左右,下课后更是可以和教授在office hour小规模地交流。而人数少一些的课(例如初级西班牙语)更是一周五节,其中三节是教授上,两节是由从西班牙语国家聘请的专业助教代上。
在最喜欢的图书馆里最喜欢的楼层
在大学的最后两年,我还上了两节艺术史课。因为从小喜欢希腊神话,这两节课分别研究了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以及罗马复兴时期的艺术。这也是我写作生涯的一个喷井期。虽然之前一直有在网络上写些小故事,但是后来无论是文笔和主题都明显被希腊神话系统和艺术影响。这种热爱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写作重心已经从虚构变成了书评,面对有关希腊神话和艺术史的作品时,我的心还是会柔软无比。
如果有人问本科毕业前的我要不要去威廉姆斯学院念书,我一定会说,好好的人,为什么要自讨苦吃?但是现在,反射弧巨长的我终于反应过来,原来这段本科时光赐予我的,不只是文学方面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也更是对于系统性学习的习惯和迎接挑战的希望。最后这点将对我最后申请法学院的选择影响颇深。
离威廉姆斯学院走路十五分钟的著名艺术馆The Clark
有时候会去那边上课和做作业

#02

工作三年


也许很多人会问,那去了文理学院会不会不容易找工作呀?
其实并没有。身边许多同学都去了投行、咨询和大厂(这也是当时写下《当代精英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绵羊”吗?》的原因),但是因为文科生可以做的工作太多,我反而不确定该选哪条路比较好。
我的性格一直属于比较懒散的,长远来说也缺乏规划。无论是入读IB私校还是备战美国大学都是充满意外和巧合的选择。幸运的是,目前看来这两个都比较适合我,但是到了就业这块,却暴露出没有提前思考的坏处。
大二时,我想看看自己是否想考法学院。可是大二的法律实习不容易找,于是我就找了一个麻省公共卫生方面的实习。可是那个夏天我过得很不开心,因为发现设定制度时各方妥协得太多,做出改变进展又太慢。
大三我终于找到了法律方面的机会。冬天时,我通过威廉姆斯的关系在本地的检察官办公室实习了一个月。暑假里,我又去了首府华盛顿,加入了美国民权委员会(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Civil Rights) 帮助查资料、写报告。检察官办公室的工作很有趣,但是我研究了检察官的薪水和未来去向后发现与个人的目标不合。而民权委员会的工作很枯燥,可以说是度日如年。
因为感觉自己没有找到心仪的法律领域,虽然大四裸考了LSAT(法学院入学考试),我还是决定先工作几年瞧瞧别的职业选择。其实想做的行业大致为三个:法律、传媒、教育。法律目前看来不太合适,我在网上写的小故事又一直没什么气色。所以很自然的,我开始寻找教育方面的工作。
华盛顿
在我充满巧合的升学生涯中,影响最大的是几位高中时期遇到的老师。
初三学SAT时遇到的老师是第一个说我英文还不错的人,通过上课常常选我文章当范文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高中的数学老师温文尔雅,在一次超长发挥后认为我数学水平比我实际水平高了不少。为了不让他失望,我随后也一直比较努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影响我最大的应该是高中的英文老师。她性格豪迈,明明都过了退休的年纪却还坚守在一线岗位。我们问她为什么不退休;她说因为能通过我们对文学的分析得到新的见解。我性格内向,但是在她频繁选我的文章做范文和表示出希望我在大学学习英文专业后也与她熟络起来。虽然我不想成为每年都重复同样课程的正规学校老师,但是也希望能通过与学生产生学术上的化学反应既提升自己、又帮助学生。
所以大学毕业的一个月后,我入职了当年我去听讲座和学SAT的那家教育机构,主攻大学申请的文书辅导。在我眼里,写大学申请文书的过程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个展示自己的方式,也是反思自己过去和未来的契机。 通过帮助学生们分析自己的经历和性格,我希望帮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以及打下未来发展的基础。

可是做了一段时间后,我渐渐发觉事情与想象的有些不同。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输出与输入不成正比。
我有幸遇见了照顾我的领导和善良的同事们。但是可惜的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每年不多不少,都只有一个非常欣赏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想象中那样和学生们发生感动和激励的碰撞(现在想想这也许是我之前太理想化了)。同时我看到那些做咨询的大学同学们好像学到得比我多得多,就开始有些焦虑。当然了,人家的工作比我也要累许多,所以可以说是有舍有得吧。
另一个决定离开的原因就是这个行业的持续性。工作了一年后,我不停地问自己,有了这份经验,我能做什么我之前做不了的职位吗?我期待未来在这里学到我之前不知道的什么呢?最终,我觉得好像只有创业开公司才能在符合自己发展预期的情况下长期地在教育行业内做下去。可是我还没有想好是否要创业,于是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本科毕业时,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两年后读研。现在一年已经过去,而下一年的研究生申请季即将到来。因为还有想好要怎么办,我决定申请两个不同的专业,给自己多一条后路。
于是,我申请了教育和写作专业。


#03

研究生申请


我一共申请了五个program:三个教育和两个写作。
由于教育行业有淡旺季,我趁着淡季花了三个月兼职备考GRE并拿到了一刷满分的成绩。可是就在秋天提交完申请后,我当时还在美国读研的ex突然提议要一起念法学院。由于我大四时考出过LSAT成绩,就申请了几个排名20左右的学校。
冬去春来,我拿到了所有教育学院的录取通知和最心仪的写作program的奖学金。那个写作专业可以在人文学院里随意选课,于是我哪怕还没有去也已经瞄准了几门感兴趣的艺术史课来弥补本科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专业的遗憾。可是不久之后,两所法学院分别给了我9万刀和13万刀的奖学金,光看学费的话差不多是半奖和2/3奖。
于是本来支持我念写作的家人突然就不支持了。
而且说好一起去上学的ex突然又不去了。
当时真的是心态爆炸的几周,但是时间的紧急也逼迫我这个拖延症认真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自己创业做教育吗?目前来说不是。至少我不希望这是我的全职工作。
是写作吗?那倒有可能,但是真正天赋异禀的作家小学没读完都能写,然而我感觉我就算念了研究生也不一定能写出来…
那只剩下法律了。
但是在交订金之前,我陷入怀疑:虽然这两所学校不错,但是我的LSAT成绩毕竟是几年前的。万一能考更高分,去更好的学校呢?
在之前的印象中,LSAT很难,但是几年后看看,其实比记忆中的简单些。于是我又趁着淡季学习,并给自己再次定下了三个月的备考时间。其实时间有些紧张,但是因为之前我之前考过、再次摸底考也在165+(满分180),就想逼自己一把。
北美LSAT夏天有4月、6月和8月三次考试,因为待4月份的成绩出来时报6月就太迟了,我就先报了4和6月两次。可是这时北美的政府们突然意识到新冠疫情的严重性,所以不但将4月的考试推迟到5月,还把之后的考试变成了网考。
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172,也就是前1%的成绩。如果考到这个成绩,我就推迟一年入学。如果考不到,我就乖乖入读那所给我2/3奖学金的学校。
因为当时离订金截止日还有一阵子,各大招生办都会给被录取的学生打电话,鼓励他们选择自己的学校。一个早上,我收到了给我2/3奖学金那所学校在读学生的电话,问我有没有问题想要问。我决定开门见山,就说其实还在考虑是否要不要重考LSAT。
“我目前想的是如果172就重新申请。” 我说道。
电话那头的学生小姐姐更加直接。“如果我能考到172的话,我也会去更好的学校。” 她说。 

5月份的成绩出来时,我刚好考了172。可是开心了没一会儿,我就开始复习6月份的考试:毕竟钱都交了,不考白不考。
在6月份的考试中,我的成绩又提高了几分,并赶在工作旺季来临之前写完了所有的申请文书。可是很快我就意识到,这年的申请季将会是近些年来难度最大的:当美国大选碰上经济停摆,许多有意向去法学院的人都会在这个时间冲上一波。
后来的统计也确实如此:这一年比去年多了两成的申请人和三成的申请数量,到达近几年的顶峰。雪上加霜的是,去年有许多担心疫情的学生推迟了入学时间,导致学校们录取的人数反而减少了。当然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法学院:今年无论是本科还是更高等学位的申请竞争总体大多比往年要激烈得多。
做好一切准备后,我很快提交了所有申请并且接到了一些面试。可是随着统计数字越来越恐怖,我意识到不能以往年的分数来预测今年可能拿到的offer。美国本科与法学院的录取机制不同:本科除了少数学术大神之外,普通人满足了学术条件后能拉开距离的是课外活动。而法学院更加简单粗暴,几乎只看本科GPA和LSAT成绩。

说到GPA,我真的是一把辛酸泪。在T14(法学院USNEWS排名前14的学校,通常被认为是有national mobility的学校)普遍中位数GPA3.9左右的对比下,我的GPA真的低到不行。在网考LSAT的加持下,今年又多了许多LSAT高分,搞得我这样两个分数不平均的人有些尴尬:为了保证他们的录取数据和排名,学校可能会宁愿要一个LSAT比我低但是GPA更高的申请人,哪怕LSAT高分更罕见。
于是我想到了通过ED (提前录取)进入心仪的学校。跟本科类似,ED的好处是让学校知道他们是你的第一选择,继而更打消他们录取了你但是你不去的顾虑(因为低入读率会伤害学校的排名)。同时,提前录取也有和本科一样的坏处:如果ED成功,不但很多学校不给奖学金,哪怕事后有更好的学校录取也必须要去ED的学校。
感谢父母没有给我经济上的压力,让我自己选择ED的学校。可是即使如此,我还是决定既然ED就要ED一个绝对不会后悔的学校。于是我将目标锁定在了哥大和宾大身上。
由于宾大有两轮ED的机会而哥大只有一轮,我就把第一轮的目标放在哥大,把宾大放在了第二轮。
圣诞左右,我收到了某前20法学院的13万刀奖学金录取和哥大的deferral。这代表两点:第一,虽然不是T14,但是起码我有学上了。第二,哥大把我放在春天再看,那说明几率不大。
思考几天后,我把宾大的regular decision计划换成了ED2。几周后的一个清晨,招生办打电话通知我被录取了。
一切尘埃落定。

#04

写在末尾


一路走来,我感觉自己真的特别幸运。上IB、去Williams、在不同专业中犹豫不决都是没有规划的体现,但是至少目前看来,前两个都让我受益非浅。
并不是说IB一定比AP好、或者Williams本身一定比当时那些其他录取的学校要好,但是它们都非常适合我(当然如果当时上了AP或者去了别的学校可能现在就不会那么想了…但是不必让平行世界的发展给自己徒增烦恼啦)。
这次能去宾大也很幸运,因为在网上看到许多本来可以冲T6的小伙伴们因为今年竞争太激烈,一个都T14录取都没拿到。之前业内人士预测的扩大招生也没有发生。某个T30甚至发生了“订金踩踏事件”,导致已经被录取的人因为比他人晚交几小时订金(在deadline之前)而无法入学的情况。

这里还有一些小心得想与以后想要申请T14的小伙伴们分享。 
01


第一就是果断ED啦。
学校为了提高或保持自己的排名,就要保证被录取的学生真的会来。有什么比直接ED最让他们安心呢?所以虽然我的成绩没有更高,但是反而觉得庆幸。如果LSAT再高些,我可能就不会ED宾大了,那到时候会不会有T14的录取也未可知啊。
02


第二就是Personal Statement很重要。
我为每所学校都写了所有能写的文书,并且因为很喜欢宾大,明明9月份就提交了大部分申请的我硬生生把它拖到了10月,一遍遍地看和改这几篇文书。因为发现之前提交的申请里面有错别字,所以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每次都要隔几天再重新读一遍。
其次,文书还要展示出一个真实但是coherent(融洽?)的自己。左一头右一头不仅可能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更可能被遗忘在茫茫申请海之中。幸好文理学院的时光和这几年工作时的思考都让自己对自己的无论是对定位还是爱好都更加了解,所以写起来还算得心应手。
03


第三就是所谓的softs,也就是除了标化成绩以外的东西。
Softs可以让录取官们看到申请者除了学习和工作还在为自己心爱的东西努力。毕竟法学院只有三年,但是招生办知道内驱力和热情才是自我提升的长久之道,所以也会喜欢看到这点。
以上三点自然没有标化重要,但是越是在内卷的申请年份越重要,因为在录取办公室达到了自己每年设定的分数门槛之后,就更希望招些有恒心和热情的人加入学校。同样,申请人需要在标化以外的地方把自己和分数相同的人区分开来。无论是本科申请还是这次的法学院申请,这都是我相信的:在学生学术水平大都过关的现在,学会在申请中讲故事将越来越重要。


最后再分享一下未来的计划吧。
虽然法学院毕业后的基层工作可能会很忙很累,但是由于我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成为合伙人或者一夜暴富,所以在有相对(时间和工资)稳定的工作后还是希望能兼顾休闲和第二第三事业。目前想法是等工作几年后,每年招一个或者两个学生,对他们进行4-5年长期的辅导和规划,然后像我几位高中时期的老师一样激励他们思考和成长。至于写作一定也不会放弃啦,希望在法学院和工作的空隙中会有时间写书评和其他心得。
当然啦,计划肯定没有变化变得快,有新的资讯和见解才是不断进步的体现嘛。由衷感谢一路走来生命中美丽的巧合和遇到的人和风景,也期待未来有机会见识更大的世界。


作者简介

吴小柔,一枚佛系的95后妹子,喜欢看书看树和看海。主要是市场营销性别学艺术史人物传记和经典小说。

本科从威廉姆斯学院比较文学专业毕业,在教育界工作过,预计会在2024年完成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的法律博士学位(JD)。

梦想是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和水上滑梯。终极梦想是搬去希腊。


作者公众号

云里往期推荐

当代精英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绵羊”吗?- 吴小柔

“博士炼成系列”:因热爱而奋斗中的乐与苦——北大吴文浩的读博经历

“博士炼成系列”|教授妈妈是怎样练成的?

“博士炼成系列”- 中年读博士:好奇心是研究的驱动力

张颖|两片树林,两个美国,两种学术人生

多伦多大学刘思达教授:流不动的现代性

“博士炼成”:王希教授 - 美国大学如何培养史学研究生?

路虽远,行则将至:美国民族音乐学博士的炼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