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炼成系列”- 中年读博士:好奇心是研究的驱动力
编者按: 本期推送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亚洲项目主任卞薇老师总结自己海外工作和求学经历的原创文章。读博士,尤其是在美国读人文/社科博士,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而对当事人的决心和毅力有极高的要求。对于家有小孩而且全职工作的人士,要读完这些博士项目的挑战自然就更是非比寻常。卞薇老师1995年赴美留学,毕业后,先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工作了近八年,后来为了照顾家庭和小孩决定离职在家。半年后开始在多所大学兼职授课,此后又全职在宾州州立大学国际生办公室做管理工作,为该校扩招国际生做了大量工作。在繁忙的全职工作和写作之余,她几年前开始进入宾州州立大学美国文化研究博士项目,并高效率地在2020年顺利完成了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卞老师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回顾了这二十多年期间在美国的经历。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北美当代学术界中不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还可以领略到现代知识女性,尤其是出国留学的华人职业女性,在国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及她们所展现的顽强拼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卞老师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华人职业女性过去二十五年来在北美的奋斗历程的浓缩。笔者自己是1998年赴美留学,算是个老留学生了,也从卞老师的分享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相信很多海内外读者也同样能获益匪浅。感谢卞老师拨冗撰写这篇文章并授权云里公号独家首发。
我们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并为读者提供优质人文社科学术内容,包括我们的“国际学者访谈“和“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两个专题系列。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也热忱邀请学界朋友们随时联系我们投稿分享自己的求学/治学心得和成果。
中年读博士:好奇心是研究的驱动力
文 I 卞薇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01
硕士三年 (1995-1998)
一晃我已来美国26年了。1995年,二十出头的我荣幸地获得纽约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 的全额奖学金和助教金只身赴美,那个年代赴美读书,没有全额奖学金,很难拿到签证。因为喜欢英文,我在考托福,GRE申请专业时,就选择了英美文学专业,到了美国以后,才发现攻读英美文学的硕士学位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一学期。
雪大文学系硕士学位新生的必修课是Critical Theory (批判原理),因是必修课,那一年文学系研究院20几位新生都在这个班上,那堂课上只有两位外国学生,我和来自罗马尼亚的一位大学英文女教授。很快我就发现批判原理对我来说是最具挑战的课。课程阅读量大,平均每周要读一本书,一学期下来,要读十多本书,只有两本我稍熟悉: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除了阅读和写阅读报告外,还要做读书报告(Presentation),我选了Stallybrass 的《政治和诗歌的超越》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transgression.期末的论文,我用这本书的原理,将十七世纪中期到十八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和英国社会进行比较,选择了与书里同时期的市场,戏院,节日和诗社等方面分析,引出西方文化的评析原理在东方并不完全适用的结论,期末得了B完成必修课,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解脱。
当然,文学系还是有不少优秀的教授,我最喜欢的课有哈克斯顿教授(Professor Haxton)的诗歌课,哈克斯顿教授有一对双胞胎小女儿,平时喜欢给孩子们念Mother Goose(鹅妈妈) 的儿歌,他也喜欢中国唐诗宋词和印度泰戈尔的诗,曾让我在班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自传课的教授玛丽卡(Mary Karr)的自传《说谎者俱乐部》(The Liar's Club)曾获《纽约时报》最佳售书奖。玛丽卡授课很活泼,她选择的阅读有华裔美国作家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士兵》(Woman Warrior),她让我做这本书的读书报告,我还给大家介绍了汤婷婷笔下的花木兰,并用中文朗诵了《木兰辞》。玛丽卡鼓励我们写自传,强调自传的真实性,受益匪浅。还有文艺复兴时期戏曲研究课,教这门课的教授还专门带我们去戏院看戏,记得演员们说英国式英文,穿英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戏服,演绎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Othello),相当精彩。这几门课我取得了A或A-的好成绩。
在美国读书的第二年,我在语言系谋到教中文的职位。同时开始选修电信与网络管理硕士学位的课,那时候,电脑资讯管理专业方兴正艾,课堂文化与文学课很不同。许多大课有上百个学生,电脑资讯管理的教学楼因为学生多,比起静悄悄的文学系,人气旺得多。亚洲学生不少,但以来自韩国、日本、台湾的自费学生居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还是极少的。有了较好的英文底子,我修电脑资讯管理的课比较轻松。在美国最初的三年里,修了两个硕士学位,另因中文教的有声有色,语言系的主任鼓励我去申请全奖接着修语言系博士学位,这样系里可以留我继续教中文,但是我婉拒了,因为1998年年底我有幸拿到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全职工作。
(图1):冬天的纽约雪城文学院
02
任职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1999-2006)
仍记得1998年秋季学期,在电脑室打作业,那时我还没有个人电脑,所有作业都是在电脑室完成,雪城大学有好几间电脑室,有的还是24小时开放,那时所有打印文章的纸都由大学免费供应。那天,正巧有位香港同学经过,她提到月底大学有个招聘会,不要错过。我一直忙于修双学位、教中文,那时还找到了在雪城语言软件公司的实习工作,还真没有参加过任何招聘会。招聘会前,我准备了简历,还到大学职业服务办公室咨询,相当受益。招聘会很大,来了几百家公司,我穿着正式的职业装,带了多份提前打印好的简历,只要有碰到与电信与网络管理方面有关的摊位,我就停下来与摊位前的公司负责人握手并做自我介绍,稍微交谈后就递上简历。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收到不少面试预约,其中包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简称洛厂)。记得在一间大教室里洛厂人事部专门为学生们放映公司介绍,我开始糊里糊涂,还真不知道这个公司,但居然歪打正着地连过三关。第一次面试在校园里进行,很多学生都接受面试邀请。第二次面试是远程电话面试,洛厂在佛罗里达的人事主任打电话给我,电话面试了近一个小时,印象最深的是面试主任问我,在专业技术领域和人事交流方面,我哪方面较强。我回答我的人事交流方面较强,的确我虽然修了电脑资讯的课,成绩几乎全A, 可是要不是因为找工作,我应该不会去修这个专业。但我的英文交流还算好,尤其有文学系的功底。第三次面试是在洛厂的雪城的分公司举行,大约七八个学生拼到这最后一关,每个学生分别与三个不同部门面试,我着重提到了在雪城语言软件公司的实习工作的经历,以及对数据库管理方面的兴趣。午餐的时候所有候选人见了面,我和Sandra(桑菊尔 )很幸运, 成为最终获得两个新职位的全职员工,桑菊尔和我也成了洛厂工作时期最要好的同事和朋友。
我是那一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电脑资讯系统领导培养项目ISLDP (Information System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的新员工。这个职位旨在培养洛厂电脑资讯管理的精英团队,在前三年的职业生涯,洛厂让该项目的年轻大学生或研究生们分别到四个不同的工作领域里工作,在每个领域至少工作半年多,同时,这三年中,来自洛克希德马丁美国不同城市的ISLDP都集合一起参加每年一周的领导项目的培训。这个项目还要求我们继续修高等学位,本科生要修硕士学位,建议硕士生修博士学位,公司担负所有学费。项目主任鼓励我去修博士学位,我不想修,一是因为我刚怀孕了,二是倦于学习了。主任勉强同意我去修一个远程的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RPI) 提供的管理和技术的证书,只需上四堂远程课,每门课三学分,比起再修一个硕士学位或一个博士学位,轻松多了。彼时的远程学习还没有如zoom这样的平台,RPI将每周的课录成录像带寄到洛厂的图书馆,我在家看完录像带,就还给图书馆。每堂课的考试也是在公司的图书馆里进行,图书管理员监考后,负责将我的卷子寄给RPI.
1999年1月开始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作时,洛厂在雪城的分部有三千多员工,大多是设计、生产海洋监视系统和雷达的工程师。我所在的电脑资讯部门大约100多员工,我们主要是为工程师们提供电脑资讯服务的,那时我是电脑资讯部唯一的亚裔,桑菊尔是唯一的非裔,她小时候随家人从加纳移民到美国。她在洛厂工作五年后,因她的先生在休斯顿的IBM找到工作,他们一家搬到了德州。我呢,在洛厂工作近八年,分别在四个不同的部门上班后选择做软件开发,同时也在午餐时间给公司同事们提供亚洲商业文化和简单中文口语的课程。公司薪水高,福利好,但是我从未喜欢冬寒雪多的雪城,当先生的工作转到了宾州的哈里斯堡,我们也搬离了纽约上州雪城。
(图2)纽约雪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03
兼职教书 (2007-2013) 和 全职工作 (2014-)
刚搬到宾州,我在家中远程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工作,但每周仍需出差一次,离家最近的公司分点在马里兰州,每周往返要四个小时车距。那时两个孩子,女儿读二年级,儿子读幼儿园,先生工作也忙,遂决定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但是做了半年后,觉得很单调,遂找工作到附近的大学兼职教书,一般教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之间的课程,孩子学校两点半放学后,我可以开车带他们去踢足球,学钢琴,也在家坚持教两个孩子中文,并常常到孩子的学校做义工。
七年里,我在家附近四所不同的大学兼职教书,教的课程有电脑资讯管理课,还有中文,亚洲商业文化等课。在美国大学里兼职教书的薪资很低,但我喜欢大学的课堂,我的学生大多是美国学生,也有少数国际生。在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教书时,我发现这个大学有不少来自亚洲的留学生,而这些留学生很多来自中国。一个偶然的机会,人文学院的院长告诉我,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需要一位全职国际生顾问,她认为我适合,鼓励我去申请,因为我了解亚洲文化,而大学的大多数国际生来自中国,印度,韩国。就这样,2013年底我申请了这份工作,面试后获得了新的全职工作。
2014年1月我开始在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做全职的国际生顾问。接下来的几年我见证了这个校区国际生从400余名增加了100%,到2018年该校区有来自全世界近60个国家800多国际学生。我的工作量很大,2015年添了一位兼职助手,2016年又增加了一位全职负责签证咨询的员工。除此之外,每年都有至少两位学生助手帮助我,同时,我开发了环球大使的项目,培训学生领导,让来自各国的优秀学生与美国学生一起参与到学校每周多元文化的分享、推广中。每学年底,我们的环球大使颁奖典礼除了奖励多名优秀的环球大使外,也奖励对国际生辅导有加的教授或教职员工。2016年我很荣幸地获得了大学一年一度的多元文化贡献奖,2018年开始负责宾州州立全校范围的新生行前见面会,在2018和2019年分别两次带队,到亚洲举办新生行前见面会的讲座与培训,2019年的见面会在上海,北京,韩国汉城,台北举办,并与各个城市的校友联结。
全职工作的第四年,2017年初,有了想修博士的想法。因为两个孩子都已读高中了,相当独立。而大学的学术氛围很好,同事中不少是各个学术界颇有建树的教授或学者。总而言之,中年读博士,首先是出自内心的愿意学,能静下心学,愿意花时间搞研究,并想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来提升自己;当然,也想修完博士后,多了选择,可能转为全职教授。我工作的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是宾州州立帕克主校区之外最大的校区,而该校区的美国文化研究(American Studies)专业却是宾州州立整个大学独一的。创立美国文化研究专业的是美国资深民俗学家西蒙·布朗纳 (Dr. Simon Bronner). 第一届博士课程于2009年开始,最早的博士生专修的领域主要在民俗与民族志,遗产与博物馆研究等方面.哈里斯堡,简称哈城,是宾州州府,占文化优势,有很多州际的社团组织,艺术团体和博物馆,比如,宾州文化研究中心,二战大屠杀和犹太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内战博物馆,葛底斯堡军事公园,都在这个城市附近。另者,美国南北战争南方与北方的划分界线,Mason-Dixon Line (梅森-迪克森界线)在哈城附近。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简称哈堡校区或州府校区)在1966年建立时,只有设置研究生项目,是当时美国唯有的三所仅提供研究生项目的大学院校。后来大学逐渐添加了本科专业,如今有五千多大学生和研究生,近70个不同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
(图3)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简称哈堡校区或州府校区P)
言归正传,我是如何一边做全职工作,一边完成繁重的博士课业的。在美国我读了两个硕士学位(1995-1998), 一个博士学位 (2017-2020). 相比较,博士学位所需要的脑力、心力、体力、毅力强度最大!但是完成博士生涯的每一步,心里总有一份喜悦感:从必修课的每周大量的读写、博士资格考试的闭卷考试、每门课的期末论文、以及必须阅读并融汇贯通的一百多本书籍,然后是博士综合开卷考试的六篇论文、综合考试的答辩、到最后写完近三百页的博士论文所投入的考察、研究、初稿,定稿,和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路下来,实属不易,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20年夏天获得博士学位那天,心里是满满的欣慰和自豪!It is worth the journey! 下面是我博士三年大致安排和体会。
04
博士三年的安排和体会
(1)
博一的上半年
(2017年5月到2017年12月)
美国文化研究博士学位需要修12门课,共36个学分,为了让学生们能专注到学术中,博士学位较为苛刻的一条是必须要有两个学期保持全职读书的身份,也就是说,每个博士生在这两个学期内必须每学期至少修3门课,九个学分。对于全职工作的我来言,这两个学期的学习量是相当繁重的。每一门博士生课平均每周阅读一本书,每周一篇阅读评论文,每学期一到两次的读书报告和一两篇专题论文,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期末论文。
我上网注册了2017年五月底的GRE考试,虽然1994年曾考过,但那时的成绩早已过期。2017年3月到5月的周末我开始复习GRE,我在大学图书馆借了十来本参考书,如今的GRE有三部分,阅读理解、数学、写作。记得20多年前考GRE, 数学最容易,几乎满分。20年后,发现数学忘了太多,比如圆锥底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都要重新学习。阅读理解则根据阅读内容而定,若是人文历史方面,较好,但若是医药工程方面,很难。写作在这三部分中我感觉较为轻松,毕竟在美国工作生活了20余年,写作底子颇好。果真,这三部分中写作成绩最好,数学和阅读中等。准备考GRE时,也请了大学的两位同事,和另一所大学的图书管理员,也是我曾经的学生,帮我写了推荐信。我自己也写了申请论文,还有过去雪城大学硕士学位的成绩单等等,2017年秋季正式被录取成为美国文化研究的博士生。在被录取之前的夏天,我先注册上了第一门博士研究生课,很幸运地上了学科项目创立者西蒙·布朗纳教授(Dr. Simon Bronner)在退休前教的最后一堂课。布朗纳教授教风严谨,物资文化 (Material Culture) 这门课的教纲近百页,他虽然是民俗学科目的权威,但课堂上谈笑风生,深入浅出地解释深奥的原理,无论是教学还是学术研究,布朗纳教授都是博士生的楷模。如今他虽然已离校三年多了,我和教授一直保持联系,无论学术上还是论文发表的问题咨询他,他总是不吝赐教。
2017年秋季上了两门博士生课,一门是关于教学的课,还有一门则是关于民族志研究的课。博士生毕业后不少将成为全职教授,所以关于有效教学的课很实在也很受用。因为我已有多年兼职在大学教书的经验,所有这堂课无论是教学原理还是模拟教课,我还算得心应手,而教这门课的教授也是全大学有口皆碑的名教授,历史学家约翰·哈代得教授 (Dr. John Haddad). 他的课学生参与度很高,哈达德教授是研究中美关系史的学者,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三年里学术或者教学上的任何疑问,我一定咨询哈达德教授,他总能给予恰当的指导和鼓励,哈达德教授是我学术研究和有效教学的榜样。民族志研究这个领域我从未接触过,刚开始这门课比较棘手,尤其原理方面的阅读较枯燥,但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素材做民族志分析等文章却相当受益,我也越发喜欢这个领域。
博士生涯的前半年像探路,考GRE, 申请材料,暑期修第一门课,秋天修了两门课,每周课程之后,下班回家,要坚持每晚阅读写作,做读书笔记,如此,平时课堂才能踊跃发言自己的看法,并游刃有余地做读书报告或者模拟教课,然后写期末论文并润色定稿。博一的前半年,尽管不易,还算应对自如,于是有信心地继续这个旅程。
(2)
博一的下半年
(2018年1月-2018年5月)
根据项目的规定,博士生在修完四门必修课后,需要通过美国文化研究博士项目的闭卷考试,闭卷考试在三个小时内必须完成三篇文章,每篇约一千字,作文命题来自必修科目,考试之前不会透露。我想在五月春季学期结束后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于是2018年春季学期我修了三门课,加之2017年的两门课,我已将必修课完成。
2018年春季学期很相当艰难的,博士生课几乎都在晚上,我的三门课分别在周一、周二、周四三个晚上。于是那三天,我白天上完课后,在自己办公室吃个简单的晚餐后开车到教学楼去上从六点到九点的课,课后开车回家。有时夜晚身心疲乏,开车回家路上正逢风雪,车子蹒跚滑行,甚是不易。工作之余上课之后是每堂课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几乎工作和上课之外的所有时间,每分每秒都用在完成功课上。我推掉了过去所有的社交应酬和志愿服务项目,把时间分割细致,甚至感恩节假期都在写期末论文。虽然功课繁重,但保证晚上有足够的睡眠。感恩的是,每晚都睡得极好,仿佛脑子身体知道,睡觉是充电。尽管忙碌,但很有充实感。
我阅读一直有做笔记的习惯,一是可以在课堂分享我的看法,也是为闭卷考做准备。闭卷考在五月初的一个晚上举行,参加考试的是去年录取的七八个博士生。整整三个小时,电脑教室里尽是打字写文的声音。我在考试之前的几周内专门温习了前几年的考试题,然后每周末给自己出题作三小时的模拟考,自学自考的过程中逐渐将美国文化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文献,作者和作品影响力都记忆了下来,当然,除了记忆重要文献外,首先要有自己的论点,然后通过引用文献来分析阐释,最后总结。我重点从三个方面为闭卷考试做准备:
美国文化研究做为一门跨学科领域的历史发展,诠释美国文化研究的几个代表模式、研究方法;民俗风情和民志学在人类学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对立与结合,还有定义该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范围的演变;美国人文和科学的互联性,社会学和文学的互联性,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综合研究环境学、文史、社会学等在认识美国多元文化和了解美国经验等方面的重要性。
闭卷考的三个考题的确在我的复习范围内,整整三个钟头,完成三篇论文,每篇一千字左右,再匆匆浏览一遍,正好考试时间到。大学博士生项目有专门的评审委员会来审阅每个学生的论文,两周后我收到通知,成功通过了考试,正式成为美国文化研究的博士生候选人 (Doctoral Candidate)。
成为博士生候选人之后,博导将建立博士生委员会 (Doctoral Committee),委员会包括博导一共有四位全职教授,其中三位来自美国文化研究领域,第四位必须是来自其它领域的教授。博导约翰·哈代得教授和我一起选好了委员会的教授成员们,他作为委员会主席,写电子邮件征求其他三位教授的同意后,委员会正式成立了。这个委员会将辅导、监督、考察、审核我接下来博士生涯的课程、博士综合考核必须阅读的书目,综合考核的题目、考核后的答辩、毕业论文、以及论文答辩等。
五月底博士生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之前,博导让我提交了三份文件给委员会教授们审核:博士生课程安排 (Doctoral Course Work Plan)、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案 (Dissertation Research and Plan)、博士学位后的职业安排 (Career Goals).
当时写这三篇文章,觉得为时尚早。如今回想起来,博士生项目这样的安排对全职工作、全职读博的我来言,相当有帮助。让我尽早地统筹安排时间,才最终让我能够在三年成功完成博士学位。当然,彼时我并不了解。花了几天时间(下班后的晚上时间)完成了三篇“战略部署”性质的文章。
· 课程安排:
到2018年5月我已经修了六门课,共18学分,还剩六门课。因为2018年暑期打算修1门课,下学期(2018年秋季)必须修3门课,那么2019年春季就只剩最后两门课。必须完成的36个学分将在2019年春季结束。
课程安排要求每个博士生修美国文化研究的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关于美国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研究模式必修的四门课,也是博士资格闭卷考试的范围。另外两模块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强项而定。很欣赏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让学生多了自主权去选择。比如,我的同学在宾州州政府工作,硕士修了社会学,他选择的两模块可能是:美国社会学研究、美国政府和政治。还有同学在米尔顿好时学校 (Milton Hershey School) 教高中历史,她可能选择美国历史、美国教育史。我因为硕士修的是文学,加之喜欢新修的民俗学的课,所有我的课程安排表选了文学、民俗学两模块的课。有了课程安排,感觉博士学习更加系统化了。
· 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案:
在2018年5月我并不清晰博士论文的方向,既然选择了文学和民俗学两方面的课题,我的论文可能定在民俗民族志的研究或着人文历史档案研究。我分析了已经修的六门课的期末论文,三门是史料研究,三门是民俗考察。
我考虑,若是民俗考察,需要通过田野工作、实地考察、问卷数据等多元方式进行,这方面我虽然感兴趣,但我全职工作、全职学习,实难分身。
史料研究需要花长时间阅读档案、梳理史料、并根据导出的线索做多元的研究,最后将鲜为人知的史料拼凑并还原于世。
我倾向史学档案方面的研究,文史的研究主要靠自己安排时间到图书馆查阅档案资料,归纳分析,不需要像研究民志学那样到实地考察民俗风情,也不要过于依赖研究对象的时间、地点来决定我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同时,比起民俗民志学,我还是更喜欢史学文学。
我回顾了三篇史料研究的期末文章,选择了我最感兴趣的一位早期华裔女作家作为档案研究对象。于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案的文章里,我写了预计的研究方法:研读作家早期的作品, 手稿, 书信, 讲稿, 游记, 和不同时期美国和外国学者们对她作品的评论,我计划到作家的母校和耶鲁大学的贝内克珍本图书馆, 国会图书馆等进行多方位的档案研究,可能的话,我将飞到她出生成长的地方参观访问,寻找并采访她的后人等。总之,我的目的是整全地研究这位女作家。博导告诉我,大多博士生都脱离了最初提交的论文研究方案而选择新的题材。所以这篇文章,旨在提醒博士生在修课的同时要思考将来的论文课题和研究方法,但并不代表眼下论文的研究方案将落实成真正的论文课题。
· 职业安排:
这篇文章比较好写,大致是博士毕业后有何打算。我写了打算在大学全职教书并继续做文史研究等。
(3)
博二的上半年
(2018年6月-2018年12月)
2018年夏天也修了一门课, 因为夏天课不多,选择性有限。我修的课是美国民间流行文化。夏天的课在七周内完成,一周两节课,每节课各三个钟头,每周的阅读写作量是秋季或春季学期的两倍。所幸的是,我暑期工作量不大,假期也多,功课多的时候,索性休假在家读书。作为博士生项目的唯一亚裔学生,我的期末论文研究的是亚裔美国民间媒体文学和文化,用了迈克尔·迪伦·福斯特 (Michael Dylan Foster) 的类民俗(folkloresque) 的理论来探讨评析杨谨伦 (Gene Luen Yang)的获奖图画小说《华裔美国人》 American Born Chinese.
秋天之前, 博士生委员会与我开了会, 三位来自美国文化研究的教授根据我的研究方向和修课模块,分别列出了三四十本书目, 当博导将一百余本书目电邮给我后,我的反应是复杂的,首先我是书虫,所以看到书目清单,想着能够系统地看书,颇感兴奋;同时我也感到压力,因为全职上班、全职修课之余需要研读这些书,不是休闲读书,而是思考、融会贯通地读。读完这些书后,要参加严格的博士综合考试,考完后,还要根据综合考试的论文内容进行口头答辩。总之,既向往又担忧,但我是愿意接受挑战的,而且多年职场的经验培养我擅长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
我的书目反映了我修课的三大模块:40本美国文化研究的经典历史、政治、传记、小说、诗歌、剧本等;31本美国民俗风情、民志学研究的理论、历史、以及不同方式田野调查的代表作品;32本亚裔美国文学作品、评论、传记、小说、纪实等经典。我把书目打入电子表格(spreadsheet)里,用黄色的亮点标了过去已经读过的大约20多本书。然后定了个计划,若打算明年秋天综合考试的话,到明年夏天需要读完这80本书,然后在秋天之前复习迎考。如果一年读完80本书,按一年50周算,平均每周要读一本半的书。当然,秋季有三门课会很忙,忙的几周可能一周一本,但感恩节、圣诞节、春假等都不用上班也没有课,可以一周至少读两本。于是去图书馆借书,一次借20余本。有的书很经典,图书馆借的读完后,还专门上网去购买来收藏。读书的压力虽有,但乐趣无穷。每每读完一本,我立即打开电脑做笔记,每本书大约有两三页的笔记。每读完一本书,电子表格立即加了黄色亮点。
秋季的三门课当然也不轻松,加上我的全职工作,每天上班都背着两个包,一个是平时上班背的包,一个是装满书的书包,那学期还教了一门三学分的美国亚裔文学的课。还好,家务活我除了有时做简单的饭菜,其余的打扫卫生、买菜洗衣、照顾宠物,全由先生和儿子包了,女儿已经在大学读书。工作虽忙,但没有压力,而且驾轻就熟了。2018年秋季我还主持了大学校园两年一度的环球庆祝 (World Fest)的活动,环球大使们分享大学来自50个国家的多元精彩的国际社区,我的国际生办公室因此获得了开拓宾州州立的奖项。
(图4)2018年我主持的大学两年一度的环球庆祝 (World Fest) 活动
博二上半年总体来说就是修课,完成作业,业余读书并做笔记。无论去哪儿,看牙、医检、出差、随身包里,行李箱里总有几本书。想起鲁迅那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就这样,到了寒假结束,2019年一月开学时,我的确读完了40来本书,我的电子表格里一半是黄灿灿的。
(4)
博二的下半年
(2019年1月-2019年6月)
2019年春季学期我修了最后的两门课,一门是美国文学课,一门是数码民志学。工作、上课之余仍然坚持一周一本半书的读书计划。记得三月中出差一周飞到新墨西哥州的圣菲 (Santa Fe), 白天的培训一结束,就到宾馆自己的屋子里读书并用电脑做笔记。人的记忆常常会与环境联系在一起,仍然记得,在飞机上我读了Thomas Paine 1776年发表的Common Sense, 相当精彩,这本小册子出版后三个月,发行便达到12万册,Paine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尖锐攻击成功地推动了美国反对英殖民的独立战争。在圣菲的宾馆里,我读了Booker T. Washington 的 Up from Slavery, 和 Harriet Jacobs 的 Incidents in the Life of a Slave Girl, 颇有读好书如逢良友,仿佛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恰好女儿打电话给我,我推荐她去读Jacobs的传记。回程的机场和飞机则读了 Frederick Douglass 的 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a Slave. Jacobs, Douglass和Washington 都是奴隶出生,都从不同的角度痛斥奴隶制度。Jacobs 成为第一个撰写女奴经历和逃亡奴隶的女作家;Douglass 成为政治家,演讲家和社会改革家;Washington成为教育家。读书做笔记的同时,也常常比较作家的历史背景、各自经历,以及作品的使命和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
最后修的这两门课的期末论文,一篇以文学评析为主,一篇研究宾州中部华人社团的微信社交的景象。两篇论文各20多页,因为是最后的两门课,心里琢磨着究竟我的博士论文要写什么:做文学评析,档案研读;还是民俗研究,田野调查。恰好五月中,我和先生开车到华盛顿送女儿做飞机到意大利留学,她将在名城佛罗伦萨修两门艺术课。既然到了华府,就不能错过国会图书馆,这是我第一次进入这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图书馆,整个图书馆收藏书籍达三千万,涵盖了近五百种不同语言的书籍。国会图书馆更是美国最大的稀有书籍珍藏点,有五千八百万份手稿。初次到图书馆,必须申请办理免费阅读证(Reader Identification Card), 因为国会图书馆的书籍文献不供外借,只能在馆内阅读。一个多钟头获得免费阅读证后,我立即到一楼的亚洲阅览室 (Asian Reading Room),一位研究日裔美国文学的图书管理员杰夫迎接了我。我做了自我介绍,并谈到我的博士论文想研究的早期华裔女作家,杰夫眼睛一亮,告诉我,这位女作家的后人几年前刚将她生前的手稿、文学作品、艺术品、游记等捐赠给国会图书馆收藏。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摸到了“龙脉.” 接着,杰夫打开女作家的档案书录,十几页的目录,每个条目分别标注了档案收藏着女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家庭图片、获奖感言、出国记录、海外报道等等,我目不转睛地扫描这个庞大的目录,问杰夫,我如何能够仔细阅读这些珍本。他告诉我,我需要提前预约,这样他可以提前将这些档案调出。同时,他告诉我,下次来的时候,如果时间有限,无法在阅览室研读完档案,可以用阅览室的电脑扫描机将档案做成电子版,回家后再细读。
先生也在华府的另一家博物馆里做研究,自从我开始读博士后,他也开始读博士,他的专业和我不同,但周末和晚上我们都在各自的桌边读书,家里静悄悄的。从华府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对先生说,我在国会图书馆找到了 “金矿” – 2019 年的五月中,我终于确定了我的博士论文研究题目了。虽然有了论文题目,但2019的前半年我的重点依然是修课、完成最后两门课的每周作业和期末论文,并且继续阅读综合考试必读的书目。五月中最后两门课结束了,不久我的成绩在电脑上显示,最后两门课是A. 于是,博士生我修的12门课,以全A的成绩完成。心里自然是喜悦的,但没有时间庆祝,因为我依然有更高的山要爬。据博导说,有的博士生修完了课,因为忙碌,无法读完必读书目而没有参加综合考试;还有的修完了课,完成了综合考试,但论文一直没写完,同时生活或者事业的压力,导致博士学业不了了之。我也记得有几位教授同事,教书口碑甚好,可是博士论文没有完成,终究是个遗憾。
2019年五月学期结束,之前有一年一度的环球大使的颁奖典礼,不少大学生或研究生也将毕业或转到帕克校区,作为项目的创建者,我很为每届的优秀学生们而感到自豪,与朝气蓬勃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们在一起工作,我总感觉很荣幸,心境也年轻。颁奖典礼最后,环球大使们送给我他们手画的图册和精心制作的惊喜视频,让我好生感动。
(图5)2019年春季学期末的环球大使颁奖典礼后我收到的手写画册的一页,左图是宾州州立哈堡校区2018-1019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环球大使,右图是我与我的学生助手Amany
同年六月我带领宾州州立的几位同事一起到亚洲出差,在北京、上海、汉城、台北为即将加入宾州州立的新生做来美国留学行前的培训。出差前提前两周到上海家中度假,行李里放了好几本书。到了六月份,我大约还有近二十本书要读。印象很深的是,因为倒时差,常常半夜两三点醒来,既然睡不着觉,索性开了灯读书。读了Paredes 的 With a Pistol in his Hand, 还好。印象最深的却是人类学家Barbara Myerhoff 的老年民族志研究的经典 Number Our Days. 作者通过到犹太老人中心进行田野调查来近距离地了解老人的心态、老人们对传统礼仪的依恋、对二战大屠杀的痛恨。故国故土已然回不去,而移民来美国多年,含辛茹苦地将美国出生的孩子们养大,孩子们早已成材并各奔东西。老人们在一起消遣度日,虽有无奈与窘迫,但更有优雅与尊严。可能因为我正好住在父母家里,读这本书时,就自然地想着要多与渐渐老去的父母亲多交流。虽然我的博士论文不是做田野调查,但看了这本书,下意识的想多听听父母的故事,那些看似尘封的往事,父母娓娓道来,却依然鲜活,往事并不如烟。海外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很珍惜暑假回家与父母小住的日子。天晴的午后,我也陪父母到附近散步,做他们的听众,听他们谈旧事故人。
(5)
博三的上半年
(2019年7月-2019年12月)
到了八月初我一百多本书目全部读完,单单读书笔记就做了大约两百五十页。我计划温习这些笔记,并自己出考试题来模拟考至少还要一个半月。于是通知博导,我已经读完了书,打算复习几周后,参加博士综合考试。博导联系了博士生委员会的教授们,与我约好在九月底考三天的综合考试。博士综合考试是开卷考,委员会教授给每个考生出六个命题,来自考生的三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每个考题,考生写论文时需要至少引用七到八本不同的书籍。若每题引用八本书,六题用四十八本不同的书,几乎必读书目的一半要引用到文章里。引用不只是引经据典,而是要通过对比对照地恰当引用,并通过摘引和诠释来论证每篇文章的论点。总之,能够旁征博引是不够的,要有条理,批判性地总结,引用文献来加强分析,维护论点的同时,也要客观的看到可能的对立面或从不同角度引发的不同观点。总之,这个考试既是测验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更是考核学生如何建立前后通贯令人信服的观点。这样的训练无形地加强了博士生们日后严谨客观多元的治学态度。
考试在九月底的三天里进行,之前我也请假在家几天,除了温习笔记和做自己的测试之外,就是足够的休息。我打算在家里的地下室参加三天考试,我把一百本书和我打印出来的读书笔记有序地摆在我小书桌前的乒乓桌上。考试第一天的早上收到了六道命题,我先浏览每道考题,列了提纲,并把打算引用的书籍放在一起。每篇文章大约两三千字,三天要写六篇文章,平均一天写两篇文章。第三天的晚上八点我终于完成了这六篇文章,电邮寄给了博导后和家人一起去外面聚餐庆祝。
十月初博士委员会评阅完我的六篇综合考试的论文后,安排我进行综合考试的论文答辩,这个答辩就在人文学院的会议室举行,不对外开放。在博导的主持下,四位教授轮番问我,问题围绕着我论文的内容,比如,我的关于美国早期种族问题的论点是否仍然适用于当今的种族现状?民志学研究有多方位田野作业,除了我论文的几个例子外,还有哪些多元方式?亚裔美国作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风格来反映了各自的美国经历,举一个早期作家的例子来说明该作家是如何通过作品来阐述早期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种族、性别等的交叉性经历?我虽然带了厚厚的笔记,但答辩时根本没有时间看笔记。每个问题都还回答流利。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博导让我先到外面去等,他和其他三位教授要讨论我的综合考试的答辩。大约15分钟后,博导写了短信让我回会议室,坐下后,博导通知我,经过审核论文和答辩,委员会恭喜我正式通过了博士综合考试的笔试和面试,成为ABD (Anything but Dissertation) – 尚欠博士论文的博士生! 这个里程碑的确让我欣喜,两年多的辛苦总算让我离完成博士学位越来越近了。
接下来就是写博士论文,起初不知要写多久,但整个写作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
再次研究女作家的作品的同时,我发邮件到她母校的大学图书馆咨询,很快管理员电子邮件寄给我女作家老年时作为校友接受口述历史访谈的录音链接。当我打开链接,第一次收听到女作家的声音,奇妙又亲切。更让我惊喜的是,我在作家的第二本传记中了解到她的大儿子的别名,于是,用别名做谷歌搜寻,惊讶地发现她的儿子也是美国亚裔作家和艺术家。于是发电子邮件给她的儿子,介绍了自己和我的博士生论文主题,以及想对他的母亲有个全方面的研究和认识。本想名人一定很忙,但居然第二天我收到了老先生的回邮,还赞扬我有“侦探”能力!接下来,我无论问他任何问题,这位老先生总是耐心细致地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当我告诉他,感恩节一周我将到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做几天的研究时,他告诉我,国会图书馆他母亲的珍本全是他和家人一起整理后捐赠的。当我提到,珍本目录上标着他母亲从未发表的第三本传记,并期待能早日在国会图书馆读到这部从未问世的作品时,老先生第二天发给了我他母亲的整本几百页的第三部自传的电子版,收到的那刻,言语无法表达我对这位从未谋面的老先生的感恩和敬意!第三部传记一直写到女作家离世前的几周,传达了她对幼年的回忆,中年事业和家庭的回顾,和老年的心境,这本传记还回答了许多前两部作品中我和其他学者的疑问,我如获至宝的连读两遍,并做了诸多笔记。
感恩节的那周我和先生来到华府,来之前,我写了电子邮件联系到国会图书馆亚洲阅览室图书馆学者杰夫,告知他我将到阅览室查阅那位早期华裔女作家的珍本。果真当我再次来到阅览室时,杰夫推了一车的盒子来到我桌边。我小心地打开盒子,每个盒子上标注着里面的珍本,或是女作家某个时期的手稿、或是她出国时接受采访的报道、或是她获奖时的图片和演讲、抑或是她家人的剪贴簿、手写信件。我爱不释手的小心翻阅,一晃两个钟头过去了,而我还没有看完第一盒的文稿。于是,我改变了策略。我略读了每盒的文档,将重要的手稿、书信、演讲、报刊等文章用电脑扫描并存入我携带的优盘里。
一天下来,这一车盒子里的珍本大多已经成为电子版。当晚我在宾馆迫不及待地将优盘里的文件拷贝到我的电脑里。第二天,我让先生帮我一起扫描,两人一起操作,效率高多了。感恩节前的三天我终于大致完成了三车的珍本,周四是感恩节,国会图书馆关门,我们也开车回家过节。
圣诞节前后几周,学生放假了,我也得以专心研读大量电子版的珍本。每每碰到档案书信里不懂的人物或无法辨认的旧照片,我就拍了图写电邮问老先生,老先生记忆非凡,每次都能详细地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圣诞节我邮寄给老先生中国茶叶和圣诞贺卡,以示感谢。老先生也很客气,寄给了我一本他母亲的艺术品和散文集,相当精美!
博三上半年,主要精力放在了读完综合考试必须完成的书目,参加三天的博士综合考试、接受综合考试的面试答辩,正式成为ADB, 并全力以赴的开始我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在阅读了大量电子版珍本后,我初步列了我的论文的七大章节,分别在七个方面研究女作家。终于,在2019年圣诞节之前,12月22日,我完成了论文第一章节的初稿,电邮寄给博导。年底我的工作方面也收到一份惊喜,因为2019年夏天我带领同事们去亚洲举办新生行前见面会,我和同事们有效地和校友、学生会、家长们的合作而获得了美国CASE协会多元合作项目的铜奖,我12月初代表宾州州立团队到芝加哥领奖,感受着芝加哥浓厚的节日气氛。
(6)
博三的下半年
(2020年1月-2020年6月)
2020年1月武汉的新冠疫情让海外华人都为远在中国的家人们担心,那时以为新冠和多年前的非典相似,传染虽快,但非典从未登录北美,所以当时真没想到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会蔓延到美国,而且在未来的一年多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月初我申请到人文系里支持博士生研究的旅行基金,立即定了机票和宾馆,打算3月初春假时飞到加州三藩市访问女作家的后人,除了会见与我电邮联系了几个月的老先生外,还将采访老先生的妹妹和妹夫。同时,老先生还将带我参观他幼时和父母居住的三藩市唐人街的房子,她母亲的艺术坊,附近的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博物馆,亚裔艺术馆等。
一月底我已经完成了我论文的前序,第一章节和第二章节,每完成一章节,我必电邮给博导,他总能很有效的指导我,我总是一边忙着写新章节,一边根据博导的建议改旧章节。同时,博导也将我已完成的章节寄给博士委员会的另外三位教授,三位教授也分别给了我很中肯的建议。二月份我完成了第三和第四章节的初稿,到了三月中,我的第五章节初稿也完成了。三月的春假,女儿原本要参加大学的意大利的学习项目,可是临时她的学习项目被取消了,因为疫情已经蔓延到意大利,她遂改了机票,陪我到加州三藩市。
当时美国的疫情刚开始,我和女儿都带了口罩,可是加州几乎没有人戴口罩,我们也自然没有戴。刚到宾馆住下,我们就去唐人街吃饭,整个唐人街萧条了许多。第二天老先生与我见面,我们提前已将行程定下,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父母的故居、祖父母的故居、他母亲的艺术坊、亚洲艺术馆、华人历史博物馆等。第三天我和女儿与老先生在附近的泰国餐馆相约,在那儿,我们有幸地与女作家的女儿女婿(也是老先生的妹妹和妹夫)见面。第一次见到女作家的女儿,我们不约而同地拥抱,仿佛与认识了很久的朋友重逢。交谈中,我联想到她小时候手写给父母的那些信,信里她插画的图。她谈笑风生,开朗乐观的个性一点也没有变。午餐中,我问的每一个问题,他们都仔细认真地回答,并告诉我许多他们母亲的轶事。
除了谈他们的母亲,我们也谈论当前的美国时政,尤其是对川普种族歧视言论的反感,都期待秋天的选举能多少改变现状。午餐后,我们又聊了一个钟头,虽然女作家过世多年,但从她后人身上,我感受到女作家优雅气度和学者风范的传承,也让我窥见女作家对她后代的深刻影响。
第四天我和女儿做渡轮到天使岛做考察,天使岛是20世纪初叶华人来美国时的移民拘留审查中心,与同时期欢迎欧洲移民的纽约埃利斯岛相比,天使岛的移民政策延续着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在1910年到1940年的三十年间,来自中国的10万移民需经过天使岛入境美国。仅有约一半华人在抵达当天被允许入境,剩下的被扣押在天使岛数周或者数月进行身份核实,大约百分之十的华人没能通过严格的问讯而被遣返。不少华人被拘留时,心情悲愤,在木屋的墙上刻下华文诗句来表达他们的沮丧、孤单和焦虑。这些铭文后来被收集成册,成为分析美国移民历史和理解移民经历的重要文献。当天,因为疫情的原因,天使岛仿佛只有我和女儿两人,我做了研究,拍了图片后,离开了“孤零零”的小岛。
第二天我和女儿坐飞机返回了宾州,一周后,2020年3月19日加州新闻报道,州长Gavin Newsom 颁布居家令,命令所有4000万居民待在家里以防止冠状病毒传播。我庆幸能够在居家令之前将我的实地考察完成,老先生也写电邮提到,如果我的飞行晚一周,不但所有博物馆关门,甚至他也不能出门。冥冥之中,我唯有感谢上苍。
春假之后,宾州州立学习和工作都转为远程。虽然工作仍然很忙,但免去了早晚开车上下班一个小时的车程,也免去了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社交应酬。远程工作之余,反而可以静下心来研究档案专心写论文。同时,我也收到了耶鲁大学的贝内克珍本图书馆电邮给我的女作家几十页的个人书信,以及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上世纪四十年代女作家展览作品和采访报道。每天花时间做档案研究,并研读了大量从未出版发表过的手稿让我能有幸地对女作家有一个多维的认识。四月份我完成了最后两个章节的初稿。
三月底和四月初我获得了两份惊喜:年初我向国会图书馆申请研究基金,三月初我收到回邮,国会图书馆批准了我的申请,将提供给我研究早期亚裔经历的奖学金,欢迎我在2020年或2021年之间到图书馆做一周的研究。四月初,我荣幸地获得了宾州州立人文学院的一年一度的博士生优秀学术研究奖。这两个奖项,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五月初写完论文的结语后,博导将我的整部博士论文初稿寄给了委员会的教授们,让他们审核并给我指导。大约两周左右,委员会的教授们都分别给了我很多有益的修改建议,比如添加某些文献资料来分析某段历史事件或增加脚注来解释背景等。
五月底我把改好的论文和修改日志再次寄给博导,博导和委员会的教授们讨论后,认为我一个月后可以进行论文答辩,日子定在了2020年6月23日。因为疫情,我的论文答辩将远程举行。因为考虑到女作家的后人住在加州,所以我的答辩在美东时间11点到1点进行,这是加州时间8点到10点。三年前我开始读博士时,从未想到论文答辩是远程的,更没有想到我能够邀请我在中国初中、大学的好友和教授来参加我的答辩。
6月23日的远程答辩除了我先生、两个孩子外,还有宾州当地的朋友、同事、学生,更有加州女作家的后人,以及我在北京、厦门、上海的朋友和家人!真是难以相信,远程虽然有诸多不便,但其灵活性居然能将这两小时与万里之外的家人朋友分享!答辩前的一个月我几乎每周都演习几次,用电脑PPT讲述我如何通过档案研究和采访女作家的后人来全方位跨学科地了解这位早期华裔作家和艺术家。我用了很多珍贵的图片来作为视觉辅助讲解女作家的生平和经历,并分享了我的几大发现。40分钟的演讲结束后,四位委员会的教授轮番问我问题,最后他们先离开我的答辩在另一个远程空间里交换意见,大约10分钟后,我也加入他们的远程空间,他们祝贺我答辩成功,并给了我更多修改论文的建议,然后当我们一起回到第一个远程空间时,博导正式宣布,我的答辩顺利结束,让见证我答辩的家人朋友祝贺新的博士。
当天下午宾州州立哈里斯堡校区有全校远程会议,我荣幸地受邀加入校领导们作为回答学生们提问的小组成员之一,当大学同事介绍我时,我注意到,他们在我的名字前加了Dr. 博士的头衔,感谢用心的同事们。一周后,还收到我的学生和同事们送给我的惊喜祝贺视频。2020年夏天开始新的管理工作,远程负责宾州州立总校在亚洲的项目。三年里我完成了美国文化研究的博士学位,对全职工作的我来说,是相当快的,因为一般来说,博士学位读五到八年都很正常。连我自己开始读博时,也没有预计能在三年左右完成,但整个过程中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顺利,甚是感恩。
图6)2020年夏天博士生涯结束,2020冬天毕业
以下是我分享给有心攻读博士的朋友们的心得:
· The breadth of experience is proportional to your analytic ability.
读人文学的博士,阅历和你的分析能力成正比。我有两个不同的硕士:英文文学、电脑资讯管理,20多年前刚来美国时,英美文学较难因为缺乏相关的阅历和学术背景,而新颖的电脑资讯管理对我来说容易些。但是在美国居住20多年后,亲历美国生活,读人文学方面的博士多了深层次的学术文化理解,能够多维、客观、深入地去阅读体会写作。在美国,博士生一般都在30到50岁左右,大致也是学生有了阅历后,仍想有个系统的学习和提升,才决定回到校园,大多半工半读,丰富自己也乐在其中。
· Glass is half full.
一旦你决定读博士,这个旅程艰辛,如果你不享受其中,就不要为难自己。若享受过程,那就保持乐观坚持的心态。完成每个里程碑,如博士资格考试、完成博士学分、博士综合考试等,就代表着你的水杯一半已经是满的了,有这样的乐观心态,才会乐此不疲。
· Prioritizing and compartmentalization.确定优先次序,并能分离隔绝地工作学习。
无论是白天的工作还是周末或晚上阅读写作,我会有个任务清单,确定先后次序后,完成待办事项。我在工作的时候全心投入,不去想阅读写作;但晚上,我也能完全分离白天的工作而专心到学术研究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 Curiosity is the engine of research. 好奇心是研究的驱动力。
做研究终究是回答各种问题,无论是档案研究还是田野调查,学者想解决问题,打开疑团,收集资料,找出真相,抑或深入了解。我做档案研究,一旦发现新的线索,立即趁热打铁,追根到底。好奇心驱使着我不断揭开帷幕,近距离地理解不同历史背景里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 Break the glass ceiling. 打破玻璃天花板。
亚裔在美国有着安静的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当然这和美国的种族偏见分不开。亚裔总体在美国文凭虽高,但做管理工作的比例却极低。原先我读博士是想转行为全职教授,毕竟我喜欢教书和做研究,而且大学里的亚裔同事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教授。但如今,我并不在意一定要转行了,也可能将继续做大学管理方面的工作。高强度的博士生涯让我开阔视野,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作为亚裔学者,我要以身作则,打破玻璃天花板,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而要蜕变为勇于为维护平权、多元、民主的美国而发声的真正参与者。
作者卞薇
作者简介
卞薇,现任宾州州立大学亚洲项目主任,并兼职教授亚裔美国文化研究课程。2020年夏天获得宾州州立的美国文化研究博士学位。曾在海外《华夏文摘》发表30余篇散文、诗歌、小说、游记等。短篇小说《花开花落》和《结婚照》在2011年《与西风共舞– 海外文轩小说集》发表。目前受Routledge教科书 Routledge History of U.S. Foreign Relations 邀请撰写章节 “Asian Markets and U.S. Foreign Policy“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亚洲市场和美国外交政策》将在2021年秋天发表。她的 “Social Landscape on WeChat: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Sunshine Dance Club of Central PA”《宾州中部华人社团的微信社交的景象》一文将发表于2021年《美国民族文学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merican Literature).
云里详情
请输入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往期推荐所示,我们已经发表了二百多篇从留学申请和读博士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人文和社科学术文章。如果读了有所收获,请点赞和点在看或留言!读者的肯定是我们的最大动力!
为便于和读者互动并直接分享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本公号已开建“云里读者群”和“作者群”(后者也能收到公号文章,但针对愿投稿的读者)。有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主编陈老师微信ID: lc2069。申请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最高学历、现工作或学习单位简称,以及加入“读者群”还是“作者群”等。陈述不实者将被剔除。期待各位加入云里大家庭!
云里往期推荐
· 云里阅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