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炼成系列:做个快乐读书人 - 于露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04-22

编者按

本期“博士炼成”系列推送的是浙江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方向博士研究生于露同学的求学经历。从国际法方向转入相对冷门的法律史,于露同学在追随自己兴趣的同时,也经历了博士研究生阶段一些常见的困惑和彷徨。在文章中她分享了自己如何寻找并确定题目,以及如何平衡学术与生活的心路历程。公号在之前还推送了于露同学为王飞仙老师的新书所撰写的一篇书评,附在文后,欢迎阅读转发!


我们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并为读者提供优质人文社科学术信息,包括“博士是如何炼成的”和“国际学者访谈”专题系列文章。欢迎继续关注和转发。






做个快乐读书人

文 | 于露


作为刚刚进入博士阶段一年的我来说,谈“经验”二字实在心虚,唯将自己从决定读博到现在的经历记录如下,供众读者同仁一乐。


01左中括号“你应该去学法史”左中括号


与多数早早立志以学术为业的博士不同,我走上博士之路可谓是“机缘巧合”,现今再回头,不得不暗叹自己的好运气,而当时的我竟全然不知。
2018年9月,我进入浙大光华法学院,开始攻读国际法硕士。在3个多月前,我提交了一篇以清代讼师为主题的毕业论文,为本科生涯画上了句号,我以为,从此就和钟爱的法律史说再见了。然而,世事难料,也许我与法史的缘分未竟。研一上学期,我修了一门名叫“法学名著导读”的课程,授课的老师要求每个人在其开出的书单中选择两本书,阅读后作发表、写读后感。这份书单中,恰有(且仅有)两本中国法律史的著作:一本是瞿同祖先生的经典之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另一本为《礼教与法律》,作者正是我日后的博导——梁治平老师。我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这两本书。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这门课、这两本书,会令我遇到伯乐、引我走向一条新的路。


2018年6月,我从南开大学法学院毕业,本科四年,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没有之一)就是《中国法制史》


       正式成为国际法的学生后,我逐渐发现自己对国际法的课程兴趣缺缺,而阅读这两本书,又重燃了我心中对法史的热情。那是今井弘道老师在山上开课的最后一年,我几乎一门心思全扑在了法律史和法哲学上,本专业的学习反而荒废不少。但此时我仍未动过转方向的心思,毕竟从未有过先河。转折发生在“法学名著导读”课程结课之时,我就《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作了课堂发表,效果似乎不错,讲课的夏立安老师很感兴趣,问我为什么作为国际法的学生却选了一本中国法律史的书。我如实告知了自己对法史的兴趣,以及保研时阴差阳错失掉了进入法史专业学习的机会,夏老师非常激动,告诉我“你应该去学法史”“你去跟着梁治平老师学”。我方知本科时期仰慕已久的梁老师在浙大做兼职教授,可以带学生,一秒钟之内我就做出了决定:转方向、转博(近来各高校都有这种“硕博连读”又称“硕转博”的政策,优势在于能节省求学时间,有志于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关注学校的相关信息)。1个月后,在夏老师的引荐之下,我和来之江做讲座的梁老师取得了联系,同老师在食堂吃了两次饭,聊了几次天,读博这件事就这样敲定下来,研二开学时,我的身份已经转变为法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这里也要非常感谢硕导的支持)。时隔两年再回想,当真是“无知者无畏”,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拿不出来的我,竟敢直接开口“老师,我想读您的博士。”而时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老师愿意接收我的理由,因此常与友人戏谑道皆因“缘分”二字。


2019年5月,“硕博连读”面试之后,和导师及师兄们的合影。


此看,我的博士申请全仰仗二位老师的抬爱,实无甚经验可谈,倘若非要说与一二,便是“发现热爱”、“遵从内心”吧。从国际法转向冷门的法律史,放弃做律师的可能,似乎是个并不“明智”的决定。才正式成为博士生一年多,我无法也不想判断自己的选择。被没有兴趣的专业“折磨”过后,才明了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多难得,而投入其中的我,就仿佛鱼儿入海一般自由自得。其间的快乐,希望年轻的诸君都大胆去探索、去试错、去追求、去体验。


02左中括号博士“新手村”指南左中括号


转入法律史方向之后,我着实“如鱼得水”了一阵,但很快,我就遭遇求学多年最挫败的一段时间。
浙大法学院没有专门的法律史博士点(因此我实际属于法理学博士),学院内研究法律史的老师屈指可数,法律史方向的博士更是仅我一位。因此,我博士所修课程几乎全为法理学的课程,法律史相关的学术活动极少见、没有同学可交流、导师远在北京、师门中的三位师兄均已毕业,尽管导师和师兄都非常关心我,那一年里我还是总觉得“吾道甚孤”。今年因为疫情,许多课程、讲座转至线上,我得以参与国内外各类的活动,此种孤独感才消解一些,这也促使我决定申请出国联合培养,寻找一个法律史研究氛围更浓的环境。这里也给各位正在申请博士的学友们提供一个参考,在选校的时候,尽量选择就读专业为该校强势学科的学校,可以享受到非常丰富的学术资源。当然,导师比学校更重要,我当算是梁老师的“铁粉”,若不是老师在此,我可能也不会读这个“法理学博士”了。


浙大法学院位于之江校区,在钱塘江边,四季风景如画。


除却孤独以外,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我本人的基础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经受过学术训练。过去的学生生涯,我全凭自我好恶念书,所幸有一点“小聪明”,一路顺风顺水的升学。进入博士阶段,那点“小聪明”就全无用处了。由于我硕士只读了一年即转为博士生,缺少了中间两至三年的研究生学术训练,而我之前从未想过从事学术研究,甚少严格要求自己进行学术阅读和写作。其结果就是,无论是阅读量还是写作水平,我都远远达不到一个合格的博士生该有的标准。我提交给导师的第一篇读书报告就被老师评为“不合格”。幸运的是,我的导师对我极有耐心,这篇读书报告总共修改了六次,每个版本老师都逐字逐句修改批注,甚至精细到了标点。这期间我难免感到丧气,老师却未曾有过一句重话,总是在电话中鼓励,让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抢救”一下。经过半年多来来回回的修改,虽然离达到老师的标准还很远,但总算不至于交出的文字连我自己都不忍细读了。
对于“新手村”级别的研究者如何“自我抢救”这个问题,笔者倒确有几点心得可以分享。第一,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do it”,不要害怕自己看不懂文章或者写不出有见解的文字,暴露问题才可以尽快解决问题,写读书报告/书评是很好的入门方式。第二,通过“仿写”来提升写作水平,找到自己喜欢的作者,模仿他们的表达句式、用词,我自己是采用了中学时代的办法,准备一个“积累本”,看见好句子就誊抄下来。第三,调整好心态,不是所有人都是“天选之子”,不要急于出成果、不要被peer pressure影响,也不要妄自菲薄,既然选择了读博,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对自己经手的每一个字都负责。

03左中括号Hard模式的博士论文选题之路左中括号


同我的博士申请之路相比,我的博士论文选题过程完全是“hard”模式(对我而言),令我这个学术“菜鸟”差点打了退堂鼓,并开始质疑自己是否适合学术这条路。
一开始,受《法律东方主义》这本书的启发,再加上一年的国际法专业学习,我将论文题目定在了“中国租界及租借地的法制”,想要比较讨论中西法律。导师没有干涉,给了我极大的自由,让我放手去做。但是下一步如何推进,我整整花了一年多才理出一点头绪。
首先,短短的四年内,我不可能将国内所有的租界和租借地研究完全,在导师的建议下,考虑到资料的丰富性和获取的难易程度,我把研究范围限缩在了上海的租界。但是,上海租界的法制面貌已经有学者研究过,而且呈现得非常完整,我的研究如何能有新意呢?我把能找到的关于租界的文献著作几乎翻了个遍,越看心越凉,尽管现有研究并不完全,但是那些阙漏似乎都不是我能填补的,比如资料不足、缺少研究整个中国租界及租借地的成果、缺少与域外租界的比较研究。这个时候,梁老师提出来,能否从文学作品下手做研究?于是,我转而开始搜集租界存续时期的小说、报刊、杂志,晚清民国的小说倒是看了不少,依然没有找到可以继续研究的点。那时我每周有好几门法理学的课要上,同时正在准备托福考试,还一时兴起开始学习德语,又参与了一个教育公益的项目。本就手忙脚乱,再加上学校买的资料库不全,我需要四处借用外校同学的账号找资料,时常感到自己像无头苍蝇,一阵瞎忙。


随手拍,选题期间看过的一本民国小说。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研一下学期我就初步确定了这个题目,那时起,导师就让我想办法把《申报》从头到尾过一遍。初听不以为意,做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想要在博二开题之前把《申报》全部看过一遍,我必须保证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工作,一年不间断,才有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而且法学背景出身的我没有任何历史学训练的基础,筛史料更是难上加难。想要从“法律与文学”入手研究受阻后,我和梁老师商量决定停止其他资料梳理工作,以《申报》为基础,争取在爬梳《申报》的过程中找到下一步研究的细点。于是我开始全身心投入《申报》的梳理中,一开始速度极慢,一下午只能看完一天的报纸,也不会做笔记,记录得密密麻麻反而没有任何作用。后来慢慢熟练起来,但进度仍然缓慢,有时候会翻到一两篇似乎值得深究的新闻,再往后却发现再无类似案件支撑研究,这种反复惊喜失望、起起落落的过程持续了一年。
到今年8月,我感觉自己的耐心和信心已经到了极限,同期的博士生有人已经发了小论文,而我的论文题目还不见踪影,我开始动摇:是否自己这一年毫无进展?是否我如此跳脱自由的个性不适合读博?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之后,我毅然决定停掉每天的“看报”工作,强迫自己从头开始再过一遍梳理笔记。神奇的是,我竟真的在这些笔记中发现了从前被我忽略的研究对象,我试着向梁老师提起,老师觉得可研究!那一刻,尽管知道前路还遥遥无期,我还是忍不住开心得手舞足蹈。
        梳理《申报》的这一年多也令我意识到,成为一个博士远比我想象的艰难,但绝不意味着“苦行僧”的生活。我想,也许我本人的性格是导致我读博一年常感觉四处碰壁的缘由之一。我父母向来推崇“愉快学习”,未曾给过我任何压力,因而我求学多年从不舍得对自己高要求,一直是“抱佛脚”型考试选手。且我天性散漫,不喜拘束,兴趣爱好极广。当进入博士阶段,日复一日枯燥的筛史料工作、斟字酌句的学术写作、“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都令我一时难以适应。然而,对于读博一事,我从未抱有过高的期待,全凭兴趣一头扎进学术的海洋里。学习、读书对我来说并非苦大仇深的事,即使当研究进入瓶颈,每天坐在桌前理史料、写作、阅读于我而言仍然是愉悦的体验。此外,“爱好众多”乍听似乎不利于潜心做研究,但我认为在学习工作之余保有一两项私人爱好有利于宣泄情绪、舒缓压力,毕竟,“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习惯定期给自己放假,做个美甲、化精致的妆,看一场音乐剧,约朋友小酌一两杯,或是去健身房上一节拳击课,窝在宿舍看一整宿绫辻行人的小说,第二天的工作效率相当喜人。鄙人作为音乐剧狂热爱好者,去北京参加学术会议的间隙还抽空看了两场音乐剧,看完当晚心情舒畅,一口气完成了两天的工作量(熬夜这种坏习惯就不值得学习了)。当然,也不要借故给自己放太多假啦。


参与一个教育公益项目,带领学生们一起做社会调研项目。这两年,这个项目几乎是除专业以外我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个地方,也是忙碌一个学期之后能让我迅速recharge的地方,鼓励大家也找到学术之外能让自己放松的方式。


04左中括号结语左中括号


这一年,读书报告改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流的眼泪,总算定下大致题目的晚上和好友视频干杯的欢愉,都清晰如昨日。读博确实不是一条平坦大道,但世上哪有好走的路呢?才踏上这条路不久的新手,与其说是分享经验,倒不如说是借此机会过了把讲自己故事的瘾。虽然偶尔会感慨若是一早就和喜欢的专业相遇、如果早做打算,今时今日是不是能轻松、从容许多?但也许这就是我注定要走的路,走过一些“弯路”,才更珍惜现在的道路。最后,斗胆留下一些并不成熟的想法,感谢各位耐心看到这里。我始终认为,“兴趣”和“自律”、“勤奋”同等重要。若“读博”于你而言已无半分快乐之感,全靠毅力死撑,大可放过自己,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其二,你我皆凡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要非逼着自己刚入学就得写出振聋发聩的惊世之作。一开始就崭露头角的天赋异禀之人毕竟是少数,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从“看不懂”、“不会写”逐渐成长起来的,“菜”是正常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慢慢来。其三,work and life balance,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休息一小段时间不会耽误任何人做研究、发文章、拿国奖、走向人生巅峰等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休息”和“拖延”、“咸鱼”是两码事。正值年末,以对自己的新年期许结尾吧,希望自己想少一点、做多一些,继续做个“快乐读书人”。诸君共勉。
                                                                                                    于露
                                                                                    2020年12月27日 于杭州



作者简介


于露,1996年生,四川成都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19级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梁治平先生。博士研究领域为法律史,主要研究兴趣为租界法制相关问题,尤其关注上海租界女性的法律生活。


云里往期推荐



获奖新书评点:王飞仙教授的《盗版者与出版商》和近现代中国版权史重述

博士炼成系列:“非名校博士生”赴美留学记-杨涛羽

听哥大刘禾教授谈 “从话语政治走向后维特根斯特哲学”

博士炼成系列:刘丽媛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冉云飞:如何将二等题目做成一流学问-评王笛教授著作

博士炼成系列: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社科院近史所求学记-姚江鸿

“博士炼成”系列:狐狸博士修炼记 - 李钧鹏教授的哥大读博经历

“博士炼成”系列:回顾十年学术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卢韵媚

2021年6月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在线双年会-征求论文启事

云里音频-哥大法学院李本教授讲座回放- “中国法庭中的人工智能”-系列(5)

博士炼成系列:管玥-“血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杜春媚评《知晓我姓名》|“我是性侵受害者,但这不是我的全部”

云里视频:刘禾《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  出版25周年学术研讨会总结及视频

博士炼成系列 - "从北京到美京:我的跨国学术旅途" I 陈皓

多伦多大学陈利:在实践中摸索当代人文教学的精神和方法

学者访谈:从微观史到微观全球史--哥伦比亚大学林郁沁教授访谈录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往期推荐所示,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从留学申请和读博士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人文和社科学术文章。如果读了有所收获,请点赞和点在看或留言!读者的肯定是我们的最大动力!

为便于和读者互动并直接分享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本公号已开建“云里读者群”和“作者群”(后者也能收到公号文章,但针对愿投稿的读者)。有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主编陈老师微信ID: lc2069。申请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最高学历、现工作或学习单位简称,以及加入“读者群”还是“作者群”等。陈述不实者将被剔除。期待各位加入云里大家庭!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云里阅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