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哥大刘禾教授谈 “从话语政治走向后维特根斯特哲学”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04-22



刘禾教授访谈:从话语政治走向后维特根斯特哲学


 

 访谈人/撰稿人:陈利 (多伦多大学副教授)


协助整理:冯岚雅(多伦多大学硕士生)

                 沈至慧(多伦多大学本科生)

排版编辑:王佳丽 (北京大学本科生)

                               




刘禾教授(Lydia H. Liu)是目前人文和社科领域的华人学者中少数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学者之一。她毕业于哈佛大学,于1990年开始受聘于美国著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并直至升为讲席教授,也是该校来自大陆的第一位女性教授。后在短暂任职密歇根大学之后,受聘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该校东亚系终身人文讲席教授(Wun Tsun Tam Professor in the Humanities),现任该校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刘禾教授在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外文化交往史、国际法史和比较政治理论、翻译和文学批判理论、以及数码媒体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很有研究和影响,她先后出版了多本英文和中文学术著作,英文专著包括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Translingual Practice(中文译为《跨语际实践》),哈佛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The Clash of Empires(中文译为《帝国的话语政治》)以及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她主编的英文论文集如1999年出版的Tokens of Exchang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n Global Circulations以及2004年出版的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她的中文著述包括1997年出版的《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和2013年出版的《六个字母的解法》以及她在2016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等等。


2020年10月,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通过视频接受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陈利教授的访谈。适逢北京三联书店重印《帝国的话语政治》中译本,访谈从刘禾教授的早期著作《跨语际实践》和《帝国的话语政治》开始,涉及了众多重要话题,包括了跨学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如何理解翻译作为跨语际实践和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事件”、和跨语际实践对国际关系以及中国现代性的影响,一直谈到到她对人工智能和文字符号的最新研究项目。这篇访谈为了解刘禾教授治学轨迹和学术理论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阶段性总结。


本访谈录的文字稿经过刘禾老师精心修订后将发表在清华大学汪晖老师主编的《区域》期刊第十辑上并通过本公号分享。


笔者感谢刘禾教授拨冗接受访谈。本次访谈录像(以及笔者和耶鲁法学院张泰苏老师共同组织的“重新思考东亚法律文化构建”的国际学术讲座录像也可以从云里阅天下公众号的Youtube频道上观看:https://youtu.be/Y_fh2IeQDCE。本次和部分访谈音频合集也会通过本公号在喜马拉雅网站上的账户推送(https://www.ximalaya.com/zhubo/261728118/)

这是云里“学人访谈”系列之一。除之前分享的施定柔、刘思达、张泰苏、宋念申、张颖和王笛老师的访谈外,我们还将陆续分享对林郁沁(Eugenia Lean)、盖博坚(Kent Guy)、柯娇燕(Pamela Crossley)、濮德培(Peter Perdue、高彦颐(Dorothy Ko)和王飞仙教授等诸位的新访谈内容。访谈音频中还添加了密歇根大学刘礼红教授和中国国家一级演奏家暨上海昆剧团首席笛师钱寅老师分别录制并授权我们使用的精彩古琴和笛音片段。感谢前述朋友的大力支持。欢迎读者继续关注公号和相关音/视频频道。




访谈系列人物简介



受访学者

刘禾


刘禾(LydiaH. Liu),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终身人文讲席教授、现任哥大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已出版的英文著作有Translingual Practice(1995,中译《跨语际实践》),The Clash of Empires(2004,中译《帝国的话语政治》),The Freudian Robot (2010) 等。中文著作包括《语际书写》(1997)、《六个字母的解法》(2013),编著《持灯的使者》(2001) 以及《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2016)等。

访谈学者

陈利


陈利,多伦多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历史系副教授,法学院兼任副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法律博士(J.D.)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博士(Ph.D.)。2014-2017年间任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会长,该学会现任董事和编辑。研究集中于明清以来中国和全球史中的法律、文化及政治领域间互动关系。其专著Chinese Law in Imperial Eyes《帝国眼中的中国法律:主权、正义和跨文化政治》获亚洲研究协会2018年中国领域列文森 (Levenson) 著作奖,其中文版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





音频合集


因占用空间太大且超过2个小时,访谈音频合集无法上传到微信公号。读者可去我们在喜马拉雅的频道收听。合集经过压缩,所以下面的分集的音质可能更好。

https://www.ximalaya.com/zhubo/261728118/




音频分段收听





第一段

01


刘禾教授在此段跟我们谈了她过去三十年在美国数所大学教书的经验、见证到的美国社会转型和美国学术生态的发展。

“如果你要是问我大学的变化,我想肯定是跟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这30年很多事情都在同时发生,有一些是相互矛盾的,一些事情很有意思,基本上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的就这样。但有一些情况肯定是没有什么改变的,比如教授治校这一点还没有完全被取消。尽管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公司化越来越严重,但是教授治校起码在理念上还是存在这一点大家都还在坚持。”


 




第二段

02


刘禾教授在众多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和著作出版。此段里她谈及了跨语际思维和跨领域研究对学术研究和理论成型的重要性和启迪。

“任何敏锐的学者都不可能满足于跟着学术潮流,顺流而下,都会有一种站在上游的努力。而学科界限的设定,往往给人一个幻觉,让你觉得现代文学是自成体系的,有它的天然疆界,这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思想的藩篱。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研究对象本身其实已突破了这个体系,只是我们自己不觉得……你无法把它们各自封闭起来。问题是我们对此有没有足够的自觉,是否仍然默认过去一直习惯的“疆界”,做循规蹈矩的研究。”


 


 




第三段


 


 



第四段

04


刘禾教授的第三本书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弗氏人偶》)研究了科技跟冷战以及精神分析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此段里,她讨论了第三本书与前两本著作在理论上的延伸和突破,以及对正在成型的第四本书的期待和理论上的重思。

“《弗氏人偶》对此做了很多思考,试图在传统的符号学之外做一些开拓。比如,书中我还论述到科技与现代主义文学和精神分析的关系,这又涉及到乔伊斯以及当代法国理论,不过,所有这些思考和研究又进一步走向新的方向,让我更多转向对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与现代科技关系的探索。”


 

 

 





第五段

05


刘禾教授在此回顾、检讨了法国思想家拉康进入英语世界的历史,并讨论了比较文学学科如何在这个翻译的过程中加工和适应美国本土,实现法美之间的理论“接轨”。最后她谈了谈如何把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读者或者学者在研究跟现实相关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在战后的美国学界,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扮演了一个极其特殊的角色,几乎可以作为专门的题目来做研究,因为这个学科一直是生产法国理论的主要场地,我甚至认为,不妨把它看做成一个“理论加工厂”。这个“加工”、“生产”的过程大致是:从法国源源不断地输送来各种理论“原料”,美国学者则通过系统的翻译、阐释,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包装,让这些产品首先适应美国本土,实现法美之间的理论“接轨”,待其上烙印过清晰的美国印记之后,再输往世界各地的学界和媒体,形成新一轮的理论旅行。”



 




云里特别鸣谢义务配乐艺术家






古琴曲《良宵引》演奏者

刘礼红老师,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助理教授,纽约大学艺术史博士。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艺术史(以明清书画为主),早期现代中国与欧洲艺术与物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艺术,艺术史与科技史的互动,艺术史学理论。
《良宵引》相传为隋代问世,明代盛行。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江苏常熟严澂编著的《松弦馆琴谱》(1614),因此成为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后收入《四库全书》。此曲表达静夜闲情,思绪与天籁相应合之情景


笛曲《玉簪记·琴挑》演奏者

钱寅老师,国家一级演奏家,上海昆剧团首席笛师。师承俞逊发、顾兆琪。现为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昆笛艺术专业委员会名誉顾问。笛风饱满、音色圆润,被赞为“运满口之风,如行云流水”。参与主奏的全本大戏包括了《班昭》、《长生殿》、《奇双会》、《牡丹亭》、《桃花扇》、《烂柯山》、《一捧雪》、《玉簪记》等等。主奏剧目曾多次荣获全国大奖,演出足迹遍布全球,2013年获第五届昆剧艺术节优秀笛师奖。





云里往期推荐



听澳门大学王笛教授谈微观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方法和写作

“博士炼成”系列:狐狸博士修炼记 - 李钧鹏教授的哥大读博经历

“博士炼成”系列:回顾十年学术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卢韵媚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系列:找不到答案时,就去看看这个世界

对话书玉:一个世界主义者的旅程

摸着石头过河在美国读犯罪学博士 - 石路子教授

如何跨过学术独木桥:历史博士找工作的感想(上)

历史和性别研究的学术与修身:张颖教授访谈录(完整版)

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中寻找答案:耶鲁张泰苏教授访谈录(下)

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中寻找答案:耶鲁张泰苏教授访谈录(上)

中国人写的理论要像中国一样 -- 刘思达教授访谈录(下)

社会学是个陶冶情操的地方:刘思达教授访谈录(上)

从边界解读现代国家之构建:马里兰大学宋念申教授访谈录(上篇)

从边界解读现代国家之构建:马里兰大学宋念申教授访谈录(下篇)

获奖新书评点:王飞仙教授的《盗版者与出版商》和近现代中国版权史重述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往期推荐所示,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从留学申请和读博士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人文和社科学术文章。如果读了有所收获,请点赞和点在看或留言!读者的肯定是我们的最大动力!

为便于和读者互动并直接分享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本公号已开建“云里读者群”和“作者群”(后者也能收到公号文章,但针对愿投稿的读者)。有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主编陈老师微信ID: lc2069。申请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最高学历、现工作或学习单位简称,以及加入“读者群”还是“作者群”等。陈述不实者将被剔除。期待各位加入云里大家庭!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云里阅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