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幼有所育,幼由谁育?—— 早教(0-3岁)国内外现况
▲ 来源:www.pexels.com
撰文:吕淑雅
责编:胡姝
1
提到早教,我们如何定义?
早教即早期教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儿童早期时段定义为从出生到8岁。上世纪60-70年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报告指出早教的重要性以及早教与儿童未来发展的密切联系。这些研究为社会和家庭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素材。让*皮亚杰 (Piaget 1964) 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如下概览),让人们意识到儿童的认知、运动以及情感在6岁前便充分发展并为其未来的生命轨迹奠定了基础。这一突破性的研究发现带来了国内外早教市场的生机。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概览
出生 – 2岁(感知运动阶段 – 对外部世界认识有限)
0 – 1 个月(反应期):对外界刺激产生天生反应,如觅食、吮吸、眨眼反射等
1 – 4 个月(初级循环反应期):开始重复性动作
4 – 8 个月(二次循环反应期):开启有目的或计划的行动模式,如反复触碰铃铛听声音
8 – 12 个月(二次循环反应协调):使用工具完成动作,如把玩具藏在布的下面,儿童会拿开布找到玩具;逐渐发展客体永存的概念,知道用布遮住的玩具虽然当时看不见但是玩具依然存在
12 – 18 个月(三次循环反应):重复与变化行为
18 – 24 个月(心理表征):按时间和因果来标记对象和事件来解决问题并开始延迟模仿(例如儿童模仿1、2小时前同伴的动作来逗自己笑)
2 – 6/7岁 (前运思阶段 – 逐渐拥有在脑海中构建世界的能力)
2 – 4 岁(象征性阶段):开始以自我为中心
4 – 7 岁(直觉思维阶段):改进的心理表征,开始表现注意力集中;但缺乏逻辑思维和可逆性的操作
大部分早教机构以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基础开设早教课程。例如,感知运动阶段的课程注重于语言、认知能力以及身体运动技巧等,前运思阶段的课程在上一阶段课程的基础上还会开设模仿和绘画等课程。其次,许多早教机构的育儿理念与皮亚杰的理论相通。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育理念强调以孩子为中心,而家长和老师则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处于引导者的角色,仅对儿童的行为和想法予以纠正。例如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儿童找到合适的玩乐活动或设施。与蒙台梭利相似的华德福(Waldorf)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强调合作。例如儿童在玩积木中遇到困难,老师会鼓励儿童们相互帮助一起完成。类似地,以记录儿童成长而闻名的雷焦艾米利亚(Reggio Emilia)理念与前者相似,家长和教育者是指导者和向导,教育者相信儿童有一百种不同的思考、发现和学习的方式而每一种方式都必须得到重视和培养。教育者的职责是观察和倾听儿童的问题和故事,为他们提供进一步探索兴趣的机会。雷焦艾米利亚提倡通过用照片和视频记录儿童的想法和行为,这样儿童、教育者和家长可以回顾儿童一整年的成长。
在中国,6-8岁的儿童开始接受九年义务教育;3-6岁的儿童在政府推动下,接受民办或公办的幼儿启蒙教育;那么大脑、情感、认知发展最快的0-3岁幼儿将由谁来看顾?接下来,本文将重点探讨国内外0-3岁幼儿早教的现况。
▲ 来源:www.pexels.com
2
早教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国内外早教的模式繁多,如早教中心、托育中心、家庭探视(home-visitation)、兴趣培训机构及父母家庭育儿等等。许多国家的研究均指出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对儿童认知和非认知发展有直接与持续的深远影响。以初学者计划(Abecadarian program)为例,该计划对111个1972-1977年间在美国北卡州出生的儿童进行长期(从出生到30岁)追踪调查。这些儿童在出生时便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儿童从出生数月至5岁每天有8个小时在高强度和高质量的早教中心(见注1)度过。结果显示,与那些未参加强制性早教的控制组儿童相比,实验组儿童在19岁时有更高的高中毕业率,在21岁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率更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机率也更高 (Campbell 2012)。在健康方面,实验组儿童长大后初次定期吸烟的年龄比控制组儿童晚5.5年 (Muenning et al. 2011)。此外,受过高质量早教的孩子长大后有更强的亲社会力和更低的犯罪率(Nores and Barneet 2016)。发展中国家玻利维亚的儿童综合发展项目(Proyecto Integral de Desarrollo Infantil)研究发现,那些从7个月便开始接受项目提供的全日托服务的儿童比后期参与项目的儿童在心理成长测试上得分更高(Behrman et al. 2004)。这些干预及追踪研究表明,在孩子早期就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对其成长轨迹有深远影响。
▲ 来源:www.pexels.com
3
国外3岁以下早教现况
在欧美、新加坡和日本均设有国家级或/和州级监管的早教机构,孩子出生2个月后便可享受全日托和半日托的早教服务。数据显示OECD各国儿童享受0-2岁早教服务(公立和私立)的平均参与率在35%左右,但各国参与率差异极大,排名第一的丹麦高达61.8%,而排名最低者土耳其低于1.0%。接受早教服务的儿童平均每周在早教服务机构度过高达30小时,这意味着他们平均每天有4、5个小时在早教服务机构而非家中度过(OECD 2016)。而在早教服务时长最短的国家荷兰,孩子也有平均每周16小时在早教机构度过。OECD各国对早教老师的任职资格均有一定的要求,许多国家要求早教老师完成中等程度的早教课程培训,部分国家要求一至两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一年的实习经验。
国外的早教机构虽种类繁多但监管井然有序。例如在美国加州,凡受加州认证的早教中心都要接受由儿童看护牌照监管机构(Child Care Licensing Program)授权的特派员进行每五年一次的突击视察或特殊情况下更频繁的视察,以检查该早教中心是否依然符合持照要求。除了地方级别的监管机构,凡是在学区内和经过认证的早教中心以及家庭访问员(home visitors)都归州级教育局和其他州级部门管理,并且由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U.S. Dep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和美国教育部(U.S. Dept. of Education)共同控管。政府监管的主要内容以安全和卫生为主,例如美国加州早教发展条款第22条的有关规定:
1)早教机构必须在接受任何员工入职之前排查其犯罪记录;
2)雇佣至少一个具备15小时以上预防健康实践经验的员工;
3)至少一个工作人员有心脏复苏急救证;
4)确保所有幼儿和幼儿老师都注射过相应的疫苗;
5)与幼儿护理有关的额外要求,例如,每次喂养之后,凡幼儿使用过的碗碟、玩具和换洗台都必须消毒。
▲ 来源:www.pexels.com
4
国内3岁以下早教现况 ——
早教虽然与“教”有关但不归教育部门监管
国人时常将早教与以市场经营为主的早教中心联系在一起。这些以0-3岁幼儿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早教中心在1998年开始建立,虽然比欧美等国建立早教中心的时间稍晚,但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过,中国早教存在许多弊端。从中国政府网2010年左右发布的文章来看,政府对早教持有质疑态度。矛盾源头都指向市场发展不规范、早教服务准入门槛过低、师资参差不齐和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首先,中国对早教机构师资并没有统一标准,各大招聘网站对早教机构老师学历要求参差不齐,多数机构在招聘时并不以早教专业为硬性标准,对与早教相关的工作经验也没有要求,但却十分在意老师是否能歌善舞。其次,因早教机构的营利属性,大部分早教机构收取高额费用并采用会员制来提供游乐和亲子课程。再者,虽然大部分早教机构从欧美国家引进施教方案(时常体现在玩乐设备与娱乐形式上),但或许同样值得借鉴的施教理念(以孩子为中心、教师为向导、独立完成所有玩乐)往往被丢弃或由于家长的介入而很难在国内施展。此外,提高亲子互动在国内早教中显得格外突出,许多早教机构要求2岁以下孩子由父母全程陪伴。最后,早教监管重中之重的安全和卫生标准在国内没有明文规定,许多家长在加入早教机构会员时也不曾了解设施安全卫生和员工健康状况。因此国内的早教并非像OECD各国要求明确监管严格,家长也不倾向于选择半日托或全日托,不乏很多家长每周只参加几个小时的课程,只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一下家庭以外的课堂玩具或与更多的小朋友结伴玩耍。
▲ 来源:www.pexels.com
由此看来,国内的早教设施意不在解放父母,反在引导家长如何育儿的同时鼓励父母的陪伴。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本着以家庭为主,托育补充,安全健康,科学规范等基本原则,强调了对婴幼儿的照护服务。我国有着巨大数量的流动人口,很多工薪阶层父母们面临着冗长的工作时间,加之一些蓝领或服务行业劳动者工作条件恶劣,这些因素对父母照管儿童的可用时间和育儿情绪都会产生影响。虽说很多家庭依赖(外)祖父母帮忙隔代育儿,但这并非长久之计。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长以及生育年龄的推移,(外)祖父母带孩子难免体力受限。此外,80、90后父母与60、70后父母辈因成长时代不同育儿理念也会发生冲突。如果以社会力量为主的早教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代家庭面临的育儿挑战,受影响的将是幼儿的发展与未来。
注1: 早教中心使用的教育互动方式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由孩子独立完成寓教于乐的游戏和娱乐。
参考文献
国办发【2019】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2019年5月9日
Behrman, J. R., Cheng, Y., & Todd, P. E. (2004). Evaluating preschool programs when length of
exposure to the program varies: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
tics, 86(1), 108–132.
Campbell, F. A., Pungello, E. P., Burchinal, M., et al. (2012). Adult outcomes as a function of 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program: An Abecedarian Project follow-u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8(4), 1033.
Collins, P. (2015).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EC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Muennig, P., Robertson, D., Johnson, G., et al. (2011). The effect of an early education program on adult health: The Carolina Abecedarian Proje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1(3), 512.
Nores M., Barnett W.S. (2016) The Rol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Social Behaviour of Children. In: Kury H., Redo S., Shea E. (eds) Women and Children as Victims and Offenders: Background, Prevention, Reintegration. Springer, Cham
OECD (2015b), OECD Family Database, Table PF3.2.A and Chart PF3.2.D www.oecd.org/social/family/database
Piaget, Jean. 1964. “Part I: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Piage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 176-186. doi:10.1002/tea.3660020306.
PF 4.2 (2018) http://www.oecd.org/els/soc/37864559.pdf
吕淑雅
新加坡国立大学
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制版编辑:杨楠
- 更多相关文章 -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