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进退的智慧---国学六法(47)

2016-11-04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1309m70zg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就开始出缺了。水倒得满满的了,就开始往外漾了。人不正是这样吗?过了壮年就是老年啊!意大利十二世纪的大诗人但丁曾经把人生的轨迹比做一个穹形,像大门洞一样。这个“大门洞”的顶点是35岁。意思是人生35岁前是往上走,过了35岁就走下坡路了。但丁那个时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他把35岁定为顶点。今天的人比那时候的人能活,八九十岁也很平常。但是即便平均寿命九十岁了,顶点定到45岁了,你仍然逃不掉“物壮则老”的悲哀呀!歌德曾充满感伤地说:“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有一天他不送了,他给我们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送来了”和“带走了”,那感觉真的大不一样。对于年轻人,面前摆着一个未来,人生之路刚刚开始,他的感觉是,岁月给他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对于老年人,人生苦短,日薄西山,活一天少一天,他的感觉却是,岁月给他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样是岁月流逝,同样是一种光景,不同年龄人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你看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老子不厌其详地大举例子证明他的“物壮则老”,刚强不好。他先举自然界的例子说: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3章)

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这种情况?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76章)

老子又举人世间的例子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76章)

你看人的生死。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的时候就变成僵硬的了,得赶紧穿装老衣服。

老子更尖锐地指出: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强暴的人不得好死。

最后老子得出结论: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章)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我由此知道“无为”的好处。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显然很有道理。我们知道,生活中一切缓冲的举措,都是运用了这个原理。软着陆的说法不是很流行吗?那是典型的柔弱胜刚强。

台风袭来,高大的树木很容易就被吹倒了,吹折了,甚至连根拔起了,但小草呢,却不会有这种遭遇,相反,它倒在那里迎风起舞,安然无恙,很得意的样子。正像俗话说的:“齿落而舌长存”。“舌柔在口,齿刚易折。”

当然,老子的分析也有严重的问题。他说明自己的观点用的是例证法,也就是举例说明,而不是逻辑证明,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征。这种举例说明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你可以举例子来说明您的观点,我也可以举例子来反驳你的观点,结果是不能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例如你老子可以用水和婴儿做例子来证明柔弱胜刚强,但是我也可以举出很多相反的例子来否定你这个柔弱胜刚强。例如全世界的鸡蛋团结起来,也砸不碎一块大石头,例如你拿一把锤子砸向一个西红柿试试!

那么,从老子的“不争”到“柔弱胜刚强”,是否像朱熹批评的那样,不争是为了争,以不争为争,骨子里是要使劲和你争,彻底和你争呢?好像有这个意思。既然是柔弱胜刚强,还是要胜嘛!

婴儿哲学---国学六法(46)

上善若水的真意---国学六法(45)

回归自然---国学六法(44)

大智若愚----国学六法(4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