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由心---国学六法(64)

2016-12-10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1311z08l1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四、自由心

培育自由心,就是要挣脱名缰利锁,跳出十丈红尘,实现超然的精神境界。实现这个精神境界,用佛家的说法,首先要能够舍得,能够放下。

舍得什么?佛家说:“内舍六识,中舍六根,外舍六尘”,六根就

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就是六根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就是六根感触六尘的心理活动,人的一切欲念都从这里来。“内舍六识,中舍六根,外舍六尘”,就是不受任何内在外在的不良欲念所左右。

放下什么,看一个佛家故事。

有一位婆罗门教徒来看望佛陀,双手各拿一个花瓶,要献给佛陀。

佛陀对他说:“放下。”

婆罗门放下了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放下了右手的花瓶。

佛陀还说:“放下。”

婆罗门不解:“尊敬的佛,我两只手里的两支花瓶都已经放下了,现在是两手空空,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你两手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真的放下。”

内心放下,真的很难。

唐朝温州比丘尼玄机拜访大名鼎鼎的雪峰禅师。

雪峰问她:“从何处来?”

玄机答:“从大日山来。”

雪峰问:“日出了吗?”

玄机答:“如果日出,岂不要融化雪峰?”

这个回答是在嘲讽雪峰了。

雪峰却不在意。又问:“怎么称呼?”

玄机回答:“我叫玄机。”

雪峰又问:“玄机玄机怎样玄,每天织布多少?”

玄机回答:“一丝不挂。”

话到这里,玄机认为雪峰的问题很无聊,自己的回答却很有禅意。看来这个雪峰也不过是徒有虚名。于是说声告辞,往外便走。

雪峰呢,也不挽留,只是望着玄机的背影提醒:“您的袈裟拖到地上了!”

玄机连忙回顾身后。 

雪峰微笑:“好个一丝不挂!”

自负的玄机,自认内心已经“一丝不挂”,彻底放下,但是这一回头就露了馅。

做自由人,能空能舍,就要打破一切偶像,进入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这又有点像庄子了。为了作自由人,禅宗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甚至呵佛骂祖,连佛经的权威,佛的权威都敢亵渎。问如何是佛?回答竟是:干屎橛、麻三斤。 丹霞寺天然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有一次进了一个庙嫌屋子冷,居然把供奉的木佛取下来劈了烧火取暖,住持出来抗议。结果丹霞没怎么样,住持却眉毛胡子都掉个精光。这就是所谓“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丹霞无恙,是因为他懂得真正的佛法不是那尊木头做的偶像;住持之所以遭到惩罚,就因为他一味地崇奉偶像,没有理解真正的佛法是不着相的。

还有位禅师居然在庙里随地大小便,背对着佛像,脱了裤子蹲下来撅起屁股就拉。有人问他你一个出家人怎么能这样不敬佛,竟然把屁股对着佛像大便?这位禅师回答:“不是说佛无处不在,到处都是佛吗?既然这样,我在哪儿大便屁股不是对着佛呢?”

你瞧,他还满有理。更有甚者,禅宗到了极端,临济宗的义玄竟说出: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这样的疯话,真是彻底的亵渎了。义玄是要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彻底地破除外在的偶像权威,追求内心的自由。但有些没有佛学修养的人根本没把握义玄的真精神,鹦鹉学舌,胡言乱语,就和精神病差不多了。

培育自由心,还要求我们抛弃一切形式主义,乃至一切繁琐仪式,甚至连坐禅都不需要。慧能的弟子怀让的语录记载,马祖道一为了了悟佛理,自己弄了个单间,专门在里面坐禅,来访者概不接待。他的老师怀让看着很着急,心想这样岂不走火入魔,怎么可能了悟佛理?得想个办法启发他。怎么办呢?怀让终于想出个好主意。他在马祖单间的窗外磨一块砖,没完没了地磨。马祖开始不理睬,一心坐禅。但是怀让和他死扛,他在里面坐禅,怀让就在窗外磨砖。马祖终于禁不住好奇心,就问怀让:“磨砖干什么?”怀让回答说:“磨砖作镜子。”马祖嗤笑:“磨砖焉能成镜?”怀让马上接茬:“坐禅岂能成佛?”

佛家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形式主义,都是无价值、无意义。如果一味地坐禅,屁股不动,禅就来了,屁股一抬禅就走了,这是悟屁股,不是悟禅。

反对形式主义,到了极端就连“阿弥陀佛”都可以不念。

譬如净土宗要求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皈依,阿弥陀是佛的名字,“南无阿弥陀佛”指的是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每天尽量多地念,就可往生净土。禅宗认为这个也没有必要。

有一位老太太信净土宗,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他的儿子很烦,就想办法PK老妈。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儿子喊了起来:”妈!”

老太太问干什么?儿子却不做声了。老太太接着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了起来。念得正起劲呢,儿子又喊了:“妈!妈!”

老太太又问:“干什么?”儿子又不做声了。老太太有点不高兴了,但没有发作,继续念她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儿子又喊了起来:“妈!妈!妈!”

儿子几次没来由地干扰,老太太气得发作了:“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

    儿子立刻接了过来:“老妈呀!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你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的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难道不要烦死了吗?”

为了培育自由心,禅宗也反对迷信任何外在的教条。例如,师问仰山: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曰:总是魔说。佛经竟然全都成了魔鬼的说辞。

为了培育自由心,禅宗甚至反对任何语言文字。

唐僧取经到了西天。佛让大徒弟迦叶把书库打开,挑最上等的佛经赠送唐僧。迦叶尊者赠送的经书上竟然一个字都没有,是一本无字经。

《维摩经》记载:

一次大会上,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会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地等待维摩诘的回答。你瞧维摩诘怎么回答?他一言不发,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次沉默,忍不住赞叹:“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

因此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孙悟空的师傅须菩提说:说法者。无法可说。这就是说法。

一日,须菩提打坐,忽然空中天女散花。须菩提问,哪一位散花供养?空中有声音说: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为尊者在此说法,所以我在空中散花供养。须菩提说:我没有说法啊!天人说: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说而说,我们以不听而听。

法不可说,说的都不是法,因为一说就着于法相,开口就错,一说就着了道。有位法师讲《金刚经》,讲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位禅师问道:既然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那么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法师顿时无言以对。

因此云门禅师跑上讲坛:“禅宗不需文字,那么,什么是禅的本质呢?”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张开双臂,一句话没说就下台去了。

禅宗不诉诸语言理性,只投入亲身的体验,也就是生活。要了解生活,彻悟生活,只能在这生活中体验。

因此才讲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因此和尚们请百丈说法,百丈让他们先到田间劳动。等到和尚们干完了活,再请他说法时,他也像云门禅师一样,张开两臂,一言不发。

禅宗的这些做法,都是要求我们排除成见、摆脱教条,破除对任何语言、思辨、概念、推理的执着,进入自由境界。

禅宗的主张并不孤独,道家在这个问题上,和禅宗有惊人的一致。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中国古人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言不尽意,意在言外。

你瞧那热恋中的男女,当着父母的面眉目传情,两个人只消对看一眼,心中就充满快意和甜蜜,根本不需要任何语言。

情感和语言是两条路。情感能够引领我们进入语言无法指示的境界。

禅宗也要跳过语言,抛开文字,直接引领我们进入心灵体悟的自由境界。

但是有趣的是,在佛家各宗派中,禅宗留下的文字最多。  

我由此想起白居易读老子:“言者不智智者默,此语吾闻诸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如何自著五千言。”

我听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你老子肯定是知者了,那么你为什么还写出五千言的道德经呢?

白居易是位大诗人,诗人和哲学家总是相通的。他提出的问题很有哲理性。他对老子提出的质疑同样适用于禅宗。这里涉及到一个语言的悖论问题。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不说还是要说,哲学家总是再说了很多话后,才能不说。维特根斯坦:“我们对于不能言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但他还是要不断地说。这个问题纠缠下去没完没了,

还是让我们回到禅宗的本来面目。

禅宗反对教条权威偶像甚至语言文字理性的目的,是要人们把解脱的希望放在“自主”上,这样才能培育一颗自由心。

有一首禅诗说的非常好: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喜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整天在外面寻找春天,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怎么也找不到这个春天。春天在哪里?归来一看,梅花在枝头绽放,你分明已看见了春天那轻盈的舞姿。

归来就是回到你的心灵,在你的心灵中寻找春天。它象征着,归本一心,才能了悟佛陀妙理。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总之,就像李泽厚师所说,禅宗要求信仰和生活完全统一,不要那繁琐的宗教仪式,也不要那令人头疼的青灯黄卷;不必出家,也能成佛,不必自我牺牲,苦修苦练,也能成佛。并且成佛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的自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这种超脱的自由的心灵境界,就像大自然的日落月出,雨趣晴姿,云飞风起,山峙川流,就像鸟在天上展翅翱翔,鱼在水中摇头摆尾,“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没有任何做作,没有任何设计,没有刻意的目的,没有作秀的表演。一切都自自然然,本来面目。因此,禅宗的自由心,是一颗向往自然的心。

自然心,是以禅清心要培育的第五心。

清净心----国学六法(63)

平常心---国学六法(62)

慈悲心---国学六法(61)

慈悲心--色即是空---国学六法(60)

第三法以禅清心----国学六法(5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