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学十讲--第八讲东涧水流西涧水(下)——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

2017-03-14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第八讲东涧水流西涧水(下)——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


上一讲我们从虚和实的关系入手,比较了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这一讲我们再从形和神的关系入手,比较一下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

先来看这样几幅画。

这两幅画取自台湾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的著作《天雨流芳》。左边这幅,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陶比卡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同心圆睡猫》。瞧这只猫的神态,呼之欲出。李霖灿先生来到陶比卡博物馆,看到这幅作品,竟冲口而出地惊呼:“什么时候你们把我们故宫的沈周的猫图挂在这里了!”

陪他参观的馆员立刻很不高兴地反驳:“这怎么会是你们的猫图!这是我们的神猫。有它在这儿挂着,我们这里二十八个大厨房,就没有一只老鼠敢出来偷东西吃。”

李灿霖先生有些冒失了。但是他的冒失也情有可原。看他误解的沈周的猫图,和土耳其这只睡猫何其相似乃尔!都是全身一大圆,头部一小圆,尾巴缩起来,形成标准的同心圆,两只眼睛炯炯有神。

再看这样两幅画。这一幅是德国十五至十六世纪大画家丢勒的《野兔》。这一幅是中国北宋画家崔白的《双喜图》局部,也是一只兔子。您瞧这两只兔子,来自中国和西方两位大画家之手,都是那样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神态可爱。

这几幅画告诉我们,中国画和西方画都讲究绘画的形神兼备。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西方人的审美追求,都既重视形象的逼真,又重视形象的传神。


有人问先秦思想家韩非子,你认为什么难画,什么不难画。韩非子回答,画鬼魅容易,画犬马难。为什么?韩非子的理由是,狗和马天天都看得见,熟悉不过,你画得不像,一下子就看出来。鬼呢,谁也没见过,怎么画都行,没有人会指手画脚,说你画得象还是不象。韩非子的标准,显然就是形象的逼真。

中国的山水画创造的各种皴法,也是为了真实的再现山体的厚重和体积感。

你看北宋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在这幅画中,李唐使用了他创造的斧劈皴,这样画的山石就显得坚硬结实,真的像斧头劈出来的一样,非常适合表现北方山水的雄壮硬朗。



你看南宋画家董源的《潇湘图》,使用的就是披麻皴,非常适于表现南方山水的平缓的土坡。

石涛的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要求首先忠于自然,造化为先。但是,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在处理形和神的关系时,仍然有重大差别。中国人尽管讲形神兼备,但是更重视的还是神,因此还强调以形写神。


讲到神,不由地想起著名的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这位九方皋是春秋时期秦国人,和那位大名鼎鼎的伯乐是同胞。伯乐是相马天才,他老了,国君秦穆公就问他以后还找谁选择良马,伯乐就推荐了九方皋。秦穆公于是派九方皋去找千里马。九方皋去了好久,找来一匹,说这就是千里马。秦穆公问他,这匹马什么样。


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但是牵来马一看,竟然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生气,连公母颜色都搞错了,还什么千里马?但是伯乐一看,果然是一匹千里马。这位九方皋相马,就是求神不求形。讲形,牝牡骊黄都搞错了,黑的黄的公的母的都看错了,但是讲神,它就是一匹千里神骏。后来有人写诗歌颂九方皋相马,“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形神兼备之上,更追求以形写神,甚至求神似不求形似,就成了中国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例如苏东坡就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画画只求画得像, 也就是“形似”,那见识就和小孩子一样了。

所以你看中国的传统画,墨气淋漓,气韵生动,最后竟然逸笔草草,根本不讲什么形似了,然而又最真实地传达了物象的神韵。


你看徐渭的葡萄,仔细看,那葡萄粒好像不成样子,但是整个看过去,那墨色淋漓,绝对给你一种粒粒葡萄晶莹欲滴的感觉。徐渭怀才不遇、甚至得了精神病杀了老婆。这些葡萄寄托了他的愤懑。看他的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你看八大山人的画。你看他画的鱼呀、鸟啊,眼睛都是大大的怪怪的,都是那么冷漠,严峻。那里有愤怒,有忧愁,有轻蔑。谈不上形似,甚至有点变形,但那神态真的令人叫绝。

这是他的鱼石图。他画的石头总是上头大,下头小,象征人生的险恶。你再看他这只鸟,嗒然若丧其偶,它在想什么?还是什么都没想?八大山人是明代皇族,清朝灭了明朝,他心怀家国之痛,就通过这些鸟啊鱼啊抒发心中的郁闷。


你看齐白石的墨荷图,荷花居然画成黑色的,但是你就是觉得这荷花栩栩如生,真实的了不得。

中国山水画讲究以形写神,我非常欣赏,但中国的人物画我实在难以欣赏。尽管很多美术史家谈起中国的人物画赞不绝口,但我死活不能理解,中国的人物画为什么都是驼背耸肩没脖子?你看唐代阎立本的《职贡图》,把外国人也画成这个样子,你看北宋张择端那幅有名的《清明上河图》,没有一个人不是驼背耸肩没脖子。


你再看这些美人图,《簪花仕女图》、《游春图》,都是有名的作品,但是美在哪里呢?有人说美在眼睛。


晋代以人物画著称的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阿杜就是眼睛。顾恺之的意思是四肢身段画的不管多么好,都不是十分重要,表现人物的神,还要看他的眼睛。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物画总把人物画得驼背耸肩没脖子的原因?“四体妍媸无关于妙处”嘛,把眼睛画好就行了。但是中国人物的眼睛,往往就是那么一个墨点。鲁迅当年曾经讽刺过,这么一个墨点,是老鹰的眼睛呢,还是大雁的眼睛,这都不清楚,又能传什么神呢?就看顾恺之的画吧!你看他的《女史箴图》,那些大脸盘的女性,眼睛美在哪里呢!当然,会有美术史家告诉我,这幅画的线条叫“春蚕吐丝”,意思是顾恺之的画,那线条流畅均匀婉转,就像春蚕吐的丝一样,是非常美的线条。但是,眼睛美在哪里呢?这是一个问题,希望大方之家指教。


再来看西方的画。它也讲形神兼备。你看这座雕像,名字叫《圣苔列莎的幻觉》,它是意大利十七世纪艺术大师贝尔尼尼的杰作。贝尔尼尼给意大利的罗马留下了很多艺术丰碑,因此罗马又被称为“贝尔尼尼的罗马”。

《圣苔列莎的幻觉》表现的是西班牙天主教徒圣苔列莎的一个梦境。她梦见代表上帝的天使,把一只金箭插进她的胸膛,意思是她的爱全都献给了上帝。圣女虔诚地笃信上帝,已经陷入迷狂状态。贝尔尼尼将这位圣女的迷醉状态表现得出神入化。

据这位圣女自己的日记中描绘:当她梦见被天使的金箭刺进胸膛时,“我痛到大声呼叫了,可同时我又觉得很甜蜜,这是医疗之痛而非肉体之痛,这是灵魂所受的上帝的甜蜜抚慰”。你看贝尔尼尼所展示的圣苔列莎的表情,真的是痛苦的甜蜜,甜蜜的痛苦,陷于一种陶醉的迷狂。天使调皮的笑脸,圣女半倚半卧的身姿,金属丝制成的太阳的光茫,圣女和天使身下的云朵,都是那样的逼真、细腻,真假难辨,栩栩如生。这是形神兼备的杰作。

西方人的美术追求形神兼备,但是首先必须保证形象的逼真。它的神只能在形的逼真中展示。他们绝不舍弃形似来达到神似。你看这幅肖像画,画的是著名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它是西班牙十七世纪大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代表作。这幅画把这位教皇阴狠冷酷的一面毫不掩饰地展示出来。委拉斯凯兹画的太像真人了,画的活灵活现,以至于这幅画摆在教皇的办公室里,有人从窗前走过,以为教皇真的坐在房间里。教皇看到画家把自己画成这个样子,心里很不高兴,但这幅画的艺术技巧从构图到色彩光影的运用都非常完美,委拉斯凯兹毕竟画得无懈可击,于是这位不可一世的教皇还是乖乖地把酬金付给画家。但是他一边递过去钱袋子,一边还是忍不住悻悻地说:“画的过分地像了!”


委拉斯凯兹的画画的太逼真了,以至于有人说:看他的画,就像推开窗户看外面的风景。

你再看这幅《墓穴中的基督尸体》,他是德国十六世纪大画家霍尔拜因的作品。一个神圣的宗教题材,也处理得这样真实。上帝之子在这里完全就是一具普通的死尸,从他身上,很难想到复活这类圣迹。




但是绘画过分讲究逼真了,也走向自然主义。这是西方绘画曾经出现的弊端。例如十六至十七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追求一种“无情的真实”。他只画他眼睛看到的东西。例如雇主要他画天使,天使背后长着翅膀,生活中哪里有这样的人?卡拉瓦乔竟然在真人背上绑上翅膀道具来给他做模特。最典型的是他画的《多马的怀疑》。这幅画取自圣经题材。多马是耶稣的门徒。《圣经》记载,耶稣被钉到十字架上殉难后第三天复活。耶稣复活后,和很多门徒见了面,只有多马当时不在场。有门徒告诉他耶稣已经复活,他不肯相信,说除非自己亲眼看到他身上的钉痕,肋下的伤口,并且亲自伸手探视耶稣的伤口,绝不相信耶稣已经真的复活。过了几天,耶稣果然来见了多马,他先吩咐把门关了,然后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探入我的伤口吧!不要疑惑,总要多信!”


你看卡拉瓦乔如何表现这个题材。他的用光很出色,非常强烈的光打在暗室中,增添了神秘的气氛。耶稣扯开衣衫,露出肋下的伤口,多马果然俯下身去仔细查看,这样尤觉不足,还真的伸出他那粗糙的手指挑起裂开的皮肤肌肉,一直探进伤口。这就未免过度写实,违背了绘画这一类视觉艺术的审美原则。

卡拉瓦乔本是个杰出的画家,他反对理想化地处理宗教题材,经常把下层百姓当模特来塑造宗教神圣人物,他的形象太逼真了,以至于教堂认为他的作品太粗俗,拒绝接受他的作品。但是逼真的过分,像《多马的怀疑》,确实流于自然主义,伤害了艺术的美。



尽管西方画家强烈追求真实效果,但是以形写神同样是他们的更高追求。他们的写神尽管绝不牺牲形的真实。


但是一个画家如果仅仅讲究形的真实,缺乏内在的精神品味,在西方的地位也受到影响。

例如鲁本斯,十六至十七世纪弗拉德尔大画家,弗兰德尔在今天的比利时一带。鲁本斯是西方巴洛克画风的最伟大的代表。

所谓巴洛克风格,指的是十七世纪从意大利开始,旋即流行于欧洲的艺术风格,特点是强烈的动感、扭曲的造型,颠覆稳定,追求别致。自由、放纵、荒诞、富丽、纤巧、繁复,是巴洛克的特点。你看这两件建筑和雕塑,就是巴洛克风格的典型代表。鲁本斯的绘画以高超的艺术技巧体现了巴洛克风格。

例如他的代表作《劫夺吕西普的女儿》。这幅作品反映了上古社会的抢婚习俗。你看画面上,激昂暴烈的情绪,蛮野疯狂的动作,男性强健的肌肉和女性雪白的胴体,盔甲的阴冷和肉体的丰腴,纠结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烈马、男女的造型极度张扬,仿佛四处喷射。但是我们看鲁本斯创作这幅画,他对画中的人物,关心的不是挚爱还是邪欲,不是悲剧还是喜剧,不是暴徒还是英雄,不是喜悦还是悲凄,不是是是非非,他关心的就是那男女,那烈马、那画面上的一切的质感、造型、线条、色彩。你瞧他画的女性,丰腴的有些过于肥胖,以致后来有美术家研究他的作品,联系到弗拉德尔的民俗,说那个地方的女人吃肉太多。鲁本斯的这种创作倾向也体现于他的其他作品。作品艺术技巧十分高超,线条的流畅,造型的能力,色彩的运用都十分出色,艺术灵感也如飞瀑一般喷涌,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大师。例如他运用色彩,绝对不是花里胡哨,他的画通常只用几种色彩,主要是热色调,巧妙的运用一下子就使整幅画面的基调鲜明统一,又显得格外丰富。

例如《耶稣下十字架》,圣徒尼各但的鲜红的大氅,决定了整幅画的色调。但就是由于他不关心人的命运,不表现人的个性,就使得他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地位受到负面的影响。早有美术史家指出,鲁本斯缺乏精微的观察力,我想他大概也不屑于这种观察的细致入微。鲁本斯对人物表情的描绘好像有个公式,他的肖像画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不注意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心理情绪,也就是所谓的“神”,这是鲁本斯的致命伤。在他的笔下,王后、圣母、殉难的圣女都同样华贵,就是说,鲁本斯过于注重形象的形式感,而没有考虑形象的个性神韵。因此有人说,“人们在他的作品面前走过时,向他致敬但不停留。”

鲁本斯和妻子


鲁本斯是一个受人佩服但不受人爱戴的画家。原因就在于他过分重视作品的形,忽略了作品的神。

相反,人们对委拉斯凯兹、伦勃朗的评价就比鲁本斯要高。原因就是委拉斯凯兹和伦勃朗的作品,充满了个性的神采,特别注意以形写神。更可贵的是,他们通过作品人物的神采、内心世界、情感心理的描绘,寄托了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你再看委拉斯凯兹的《侏儒塞巴斯蒂安》,孩子般的身躯,没有长成的胳膊和腿,那样短小的手臂按在肚子上,处处显露着侏儒的不幸。贵族们用侏儒的残疾来取笑逗乐。但是你看委拉斯凯兹的处理,身躯尽管矮小,但画家画他的脸部表情,却充满了尊严,特别是他那双深邃有神,凝视前方的大眼睛,有悲伤,有痛苦,也有智慧和善良。委拉斯凯兹就是通过侏儒神采的传达,寄托了对这些不幸又收到羞辱的残疾人的深厚的同情,捍卫了他们的尊严。

你看委拉斯凯兹的《纺纱女》,充满了对纺纱女的同情和赞美。远处贵妇们欣赏的壁毯上,绣着一个悲惨的古希腊神话:《巴拉斯和阿莱辛》。巴拉斯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雅典娜,她与民间少女阿莱辛比赛纺线,阿莱辛手艺比雅典娜好,取得了胜利。巴拉斯恼羞成怒,竟把阿莱辛变成了蜘蛛,罚她终生纺线不息。壁毯上的情景,正是巴拉斯头戴钢盔,举起手向阿莱辛施行法术。阿莱辛的不幸,正好暗示这些纺纱女的艰辛命运。

这是伦勃朗的两幅著名的自画像。这幅是1634年伦勃朗27岁刚和一个富家女完婚时的自画像。妻子漂亮,家境富饶,少年不识愁滋味,看这画像,浓密的头发烫的那么讲究,胡须整理得很俏皮,嘴唇的轮廓是那样清晰,丝绒小帽,衣饰考究,充满温爱和幸福。再看这幅年老时的自画像,家道中落,濒临破产,债台高筑,饱经辛酸。你看那憔悴的面容,邋遢的衣衫,岁月的侵蚀,世道的无情在伦勃朗的脸上刻下一道道辛酸的记录。这两幅自画像,都是以形写神的上乘之作。


这是伦勃朗的《基督向穷人说教》,这是一幅铜版画。你看那基督的神采,讲道的身姿,就是一个典型的平民领袖。他仿佛像一个工会领袖在工棚里对穷苦的工人演说。画面上的听众神态各异,穷人聚精会神地听讲,富人有感动,有怀疑,也有蔑视。这幅画最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的耶稣和群众都是犹太人。我们知道,由于圣经上记载耶稣是被犹太人犹大出卖而遭到逮捕杀害,因此基督教世界迫害犹太人的事件,从中世纪到现代,经常发生。二战时甚至发生了纳粹法西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要对犹太人灭绝种族的可怕罪行。实际上耶稣本来就是犹太人,他的最初的信徒也都是犹太人。伦勃朗是西方美术史上第一位把耶稣和圣徒都画成犹太人的画家,只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伦勃朗对弱者的关注和同情。

对神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对精神境界的强调,对内心世界的强调,对文化品位的强调,乃至对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的强调,委拉斯凯兹、伦勃朗这样一些画家之所以受到崇高评价,就是由于他们关注这个“神”,而鲁本斯这一类画家尽管画技高超,甚至天才独步,但评价总要低于委拉斯凯兹、伦勃朗等人,就在于他们过于关注形的完美,这样那样地忽略了“神”的内涵。

---

美学十讲---第七讲 东涧水流西涧水 ——中国的美和西方的美

第六讲 笑天下可笑之人——喜剧的美

美学十讲---第五讲  英雄气伴儿女情---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美学十讲第四讲---十二珠帘夕照红---距离产生美

国学六法(8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