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潭门港,仿佛走进了海南渔业大观园
从海南东部城市琼海出发,向东行驶大约20公里,跨过潭门大桥,便会抵达潭门。那里有椰林晚风,阳光沙滩,还有千年渔港——潭门中心渔港。走进码头,千年渔港的气息扑面而来,港湾里的渔船和鱼排,栉比鳞次地排列着。要是遇上渔船回港,码头必定热闹非凡,渔民们分拣、装冰、卸货、售卖一气呵成,前来买鱼的村民停下小电驴,人群围成圈,各自挑选心仪的海货。
依海而生,与海相恋
自古,潭门渔民远赴西南沙地区进行潜捕作业。他们运用独门秘技“丹气潜水”,无需供氧装置,就可以潜入几十米深的海里打捞高价值海产品,捕捞珍贵活鱼。为什么“潭门”叫潭门?据一些史料记载,潭门沿海岸多为珊瑚礁盘,潭门港至大海有一珊瑚礁形成的水道,水道尽处有一深水处,潭门人称其为“大潭”。而“门”意味着关口,是潭门渔民的“生门”,出了大潭,即向大海。
潭门中心渔港对岸的排港村是潭门渔业的一个缩影。排港村三面环水,村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最远会远航到西南沙地区。曾经唯一出村进城的方式就是搭乘潭门码头的摇橹船过河。2013年,潭门大桥通车,从排港村到对岸的潭门中心渔港,开船不到五分钟变成开车不到五分钟。摇橹船成为了历史,人潮散去,老渡口成了垂钓老手的好去处,人们提上鱼篓,戴好草帽,清晨上杆,和老友一起度过一段悠闲时光。
港口入口的鱼排,浮筏木屋主要用于存储渔具和未及时售卖的西南沙渔获物。
林伯曾是下南海的老船长,出海几十年。他告诉我们,早期出海时还没有手机,在海上主要靠收音机接收陆地上的消息。尤其每天下午六点播完天气预报后,是家人传递消息时段。如果家里有事,妻子会通过收音机报信,例如:琼0XXXX号船的某某,你家里老婆病重,尽快回家 ……“这个人听到消息后就会立刻想尽办法从海上回到潭门。”
在老渡口旁边有一个望夫楼,据称,旧时丈夫的渔船出海,寄托着全家生计,留守的妻子常常在渡口等待丈夫,并从较早回来的渔民那里获取消息,推测丈夫捕鱼归航的时间。后来排港人便在老渡口旁修建了一座小楼亭,女人们便会在这里登楼远望,等待出海的丈夫归来,久而久之,楼亭便被村里人称作“望夫楼”。
林伯动情地说起这些往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曲渔歌,这是诗与远方。但真正的海边渔民,更多的是没有美景浪漫和诗意,有的是出海的艰辛和危险,一曲离歌更恰当,出海不知何日回。 ”而几十年的出海经历,也内化成了林伯平时的生活习惯。林伯说,平时人们吃饭的时候吐鱼刺往往直接嘴对着桌或碗碟上吐出来,而潭门的渔民是要把手以半握拳的方式凑近嘴边,接住吐出的刺,再放到碗里。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海上风大,如果直接吐出来,没有手接着,很容易就被风吹到旁边渔民兄弟的碗里去了。在海上渔民喜欢用清水煮鱼,喝热汤会感觉全身热乎乎的,很舒服。
潭门人世世代代犁波耕海,曾有当地民谚曰“女子嫁入嫁大海,男人出门就出海。”这是潭门,也是靠海吃海的渔村生活。
海南渔业大观园
2004年,潭门港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一级渔港。不同规格的渔船、不同地区的渔业作业手法和丰富多样的渔获物汇聚于此,潭门中心渔港变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海南渔业大观园。
走近老码头,除了几艘到西南沙作业的大型木质渔船,几十艘近海作业的小型渔船占据了大部分港湾空间。这些渔船主要来自儋州和临高,多采用对渔业资源更友好的作业方式——🔗延绳钓。同是延绳钓,不同地区渔民的目标渔获物各不同,使用的钓具也各不相同。
同一地区的渔船喜欢扎堆停泊,最显眼的莫过于儋州渔船。船头栏杆系着红绸花,船体贴满祈福对联,插满小红旗,儋州渔民出海离港前还会放鞭炮以求顺利,可谓仪式感满满。而旁边停靠的临高渔船则略显质朴。
有些外地渔船,会在潭门渔港较长时间停留,一呆就是个把月,当地也有着针对外地渔民餐饮住宿、加冰加油、上岸渔获物售卖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
渔民靠天吃饭,天气不好的时候,船停靠码头,修船补网,等待下一个好时机。一位儋州渔民正和他的同伴在码头制作船舱垫布,他们一边刷漆一边和我们聊天。对阿叔来说,捕鱼是一件持久但又充满变化的事情。“ 我15岁就出海了,捕鱼这门手艺干了40年,最早是十几个人开大船出海,后来两三个人就能结伴出海。哪里有鱼我们就去哪里,从前也在儋州捕,近些年就来潭门多了。”
阿叔说起年轻渔民越来越少,“现在选择多了,家里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咯。”但大城市的生活并不轻松,阿叔也说,仍有一些年轻人回流村庄,返回大海,而他们始终在海与岸之间奔波。
再往里走,是新码头。大中型灯光船以及一些外省渔船停靠于此。路过这里,任谁看到这似画卷一般铺开的红色渔网都会停下脚步,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是一艘靠岸休整的陵水灯光渔船,船员大概有10多个人,他们三两成群,有些在修补渔网。补网可是门手艺活儿,他们两人把网拉平铺展,一人动手补网,配合行云流水。
船长大哥很是健谈,开心地炫耀着他的船,从他的口中,海上生活又变成了另一幅面貌。“我们一船十三、四人,吃住都在船上,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灯光船嘛,要在晚上才能作业,灯泡全开,把鱼吸引过来再下网。”灯光船捕的鱼,种类很多,在当地习惯统称为“灯光仔”。
透过门缝向船舱里望去,地板油亮干净,有上下铺,还有灶台。夜幕降临,船员们又要整装待发,开启新一轮工作。
不论是身怀绝技的潭门渔民,还是那些不远万里来谋生计的外地渔民,他们汇聚在潭门中心渔港,从这里出发走向大海。同时,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也形成了潭门复杂多样的渔业形态,初识潭门,还有许多故事可讲。
张子瑜
关心乡村发展的都市人。关心蔬菜和粮食,还在寻找大海的一条小鱼。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作 者丨张子瑜排 版丨鲷鱼烧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