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贵庆 宋代军等 2018-05-31

摘要  

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是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物质手段,同时也是塑造其社会、文化和风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乡村社区的环境品质,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针对特色小镇规划布局与既有村庄之间产生的新的空间隔离问题,本文提出通过特色小镇与既有村庄的空间整合规划、功能互补、资源配置共享来实现社会融合的目标。具体的做法是:对特色小镇的生产创业环境、生活支撑环境、生态休闲环境等资源要素和相关人群需求开展整体化评估,明确企业家、一般从业人员、当地居民(村民)和旅游者等多元社会人群的需求差异,从而确定促进多元社会融合的空间机会;在认识多元人群社会融合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土地使用划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配置等手段,将既有村庄的人居环境和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达到多元社会融合共同发展的目标;通过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智能模具小镇的规划实践对上述规划理念进行阐释。

 

1 背景与问题


1.1  背景:特色小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浙江省所提出的“特色小镇”从一开始就是以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和提升为导向的。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浙江省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可持续增长的要求,2014年提出了《关于编制特色小镇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与概念性规划要求”必须遵循:①明确产业定位,以一个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围绕产业谋划布局;②明确产业项目,注重特色产业与旅游功能。紧接着,2015年,浙江省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定:①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着力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这些支撑浙江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传统产业;②特色小镇的目标要求是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因此,浙江的特色小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站在供给侧改革新起点上的创新实践,它“战略性地破解浙江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空间资源瓶颈、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集度不够”。尽管在浙江省之前也有其他地方政府提出关于“特色小镇”的实施策略,例如2011年5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但云南省这一时期的“特色小镇”主要是以建制镇为依托单元,而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超越了建制镇的行政区划范畴,它“本质上是对特定空间内各类生产要素、制度要素、文化要素的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是对政企关系、政社关系的一次重新定义”,“旨在通过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制度‘活而新’的创新平台”。


在浙江“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全国开始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6]指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换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提出“到2020 年,全国要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目标。由此,全国掀起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通知》。2016 年10 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2017年7月,住建部公示拟公布全国第二批276个特色小镇。


1.2  问题:特色小镇规划布局产生新的空间隔离


被冠以产业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特色小镇”如何更好地应对空间的规划布局,即如何规划建设好“特色小镇”?全国各地(即使是浙江省内)存在不同方式的探索。在理论层面,“特色小镇”是“特色小城镇”吗?两者究竟如何区别?“特色小镇”是特色导向下的小城镇?抑或是小城镇的特色?


上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混淆,从而导致了规划实施的困境,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并没有超越过去开发区的模式,是在新占的土地上开辟新的开发区“战场”,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借小镇概念对原有发展模式重新包装的现象”,甚至出现新的房地产开发,并没有把“特色小镇”作为培育优势产业集聚和相应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台,从而导致土地和财政的浪费。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即由于“特色小镇”划定新区域来规划布局,脱离了既有的建成环境而选择单独区块围合建设,单独配置优质的公共服务,甚至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对原有村庄整体征地、全部拆除,既有村民全部搬迁。这种做法产生了新的空间隔离,不仅使既有村庄人居环境的历史发展过程被全部抹灭,而且也将导致因物质空间环境的隔离而产生社会人群隔离的问题,不利于社会融合发展。因此,本文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可以通过空间整合的方法,将特色小镇与既有村庄进行整体布局从而达到多元社会融合的目标?


为了便于以下讨论,本文先对一些关键词进行定义。其中,“社会融合”是指某一个社会单元中,个体或集体行动者的社会联系和互动。对应的英文词语为“Social Cohesion”或“Social Integration”,前者一般表示系统内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后者还可表示系统之外的某一群体逐渐合并到系统之内的过程中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之引申为基于同一空间内多元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的联系和互动、交融共处。“空间整合”是指基于建成环境的土地、建筑物、经济社会活动、历史文化等资源条件上的空间统筹规划。“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美丽乡村”是指在“社会融合”价值观的导向下,对“特色小镇”范围内既有的村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进行改造提升而达到的目标。“社区”是“特色小镇”范围内多元“社会融合”所形成的新的社会利益共同体。而“黄岩智能模具小镇”是本文案例所在地,是浙江省级“特色小镇”之一。

 

2  理念假设:基于社会融合的空间规划方法


当前国内关于特色小镇规划的研究已经有了充分的文献基础。从特色小镇的内涵、建设指导思想和意义、支撑体系,到规划建设思路与方法、评估方法等。同时,研究已经逐步向纵深发展,对制造业等产业特色开展讨论研究,如研究新型制造业小镇特色建构原则,包括主体性、衍生性、地域性;三个阶段建构路径,以特色策源地调研为基础,到特色衍生策划,再到空间落实;特色小镇产业升级的空间组织。讨论特色小镇传统产业转型的对策,包括突出规划引领、做优产业基础、做特城镇风貌、做深文化内涵、强化要素保障。针对传统产业如何转型的研究,如从巧克力加工到旅游产业的升级路径,食品、药材加工及其旅游一体化发展。关注制造业特色小镇的体育生态、产城融合、产业生态圈、人才引进、创新投融资平台,还包括特色小镇产业文化内涵挖掘等。蔡健、刘维超和张凌结合台州市黄岩区智能模具小镇规划对特色小镇规划编制进行了探索,探讨了对产业发展研究、功能格局构筑、空间特色塑造、文化特色搭建、“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及公共政策的建议。相比之下,关于特色小镇规划布局产生空间隔离问题以及如何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尚有待深入研究。


为了避免特色小镇规划布局产生新的空间隔离,规划设计需要在规划理念上建立社会融合的价值观。特色小镇的规划范围一般是针对一定的地域空间。浙江省的具体要求是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千米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千米左右[1]。在独立于市区大约3平方千米的选址范围内,一般会有一定规模的既有产业用地和设施,还包括村庄等既有建成设施环境。因此,选址范围内除了既有产业的从业人群以及吸引新的产业人群,还包括既有村庄的村民。社会融合导向下的特色小镇空间规划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资源要素和社会群体需求的整体化评估


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是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物质手段,同时也是塑造其社会、文化和风貌的重要途径。因此,对选址范围内各类空间资源、关联社会群体需求的调研评估,是发现规划的空间机会,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环节。围绕“企业家、一般从业人员、居(村)民、旅游者”四个主要的社会群体,以及“生产创业环境、生活支撑环境、生态休闲环境”三个主要关注点的资源要素和需求,可形成“特色小镇资源要素和人群需求的整体化评估”一览表(表1),开展资源要素和相关人群需求的整体化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促进多元社会融合的空间机会。



2.2  通过空间整合实现社会融合


由于特色小镇建设将会由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和以市场化运作来推进,政府引导将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土地整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配置。同时,市场化运作将带来大量的企业资金。例如浙江省特色小镇要求“原则上三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1]。因此,如何把政府前期的资金投入与既有村庄的环境建设提升相结合,寻找多元社会人群需求的结合部分,发挥资源共享的功能,是确定设施规划布局的依据。


2.2.1多元人群社会融合的价值


特色小镇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涉及原住民、新进产业人群等多种社会角色。特色小镇作为原有村庄改造的助推器,其中新进产业人群可利用多元居住格局,如在空地上新建高端住宅、别墅等居住产品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一般产业可利用村庄出租的民房作为宿舍,只要制定好相关的出租标准,对民房进行适当的改造即可。这既节约了企业建造宿舍的成本,也改变了以往拆除村庄建宿舍的开发区发展模式,还保留了村庄原有的空间格局,提升了村庄的空间环境,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村民与新进产业人群的融合。新进企业还可推动当地村民就业,一方面可直接雇佣村民做一些服务工作,如清洁卫生、安全巡查等;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当地村民建设的民宿作为企业接待、洽谈的服务设施,拉动村民间接就业。

 

2.2.2通过土地使用促进多元的社会融合


土地使用多元化是推动特色小镇多元社会融合的基础。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规划应尊重已有的地籍权属,明确各地块的权属性质,减少产权纠纷、制度成本,为多元的用地格局奠定基础。保护村庄已有的格局,保护村庙、祠堂等历史人文资源,多年形成的历史人文资源是特色小镇空间特色塑造的基础,也是塑造特色小镇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保护山体、老树名木、河流水系等生态资源,为特色小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2.2.3通过公共设施促进多元社会融合


公共服务设施是推动特色小镇多元社会融合的核心抓手,通过合理划分社区服务的设施单元,设置社区中心,结合社区中心集中布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中心选址在村庄边缘,与产业区紧邻,既便于设施共享,又成为连接社区和产业区的关键纽带。社区中心一方面服务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菜市场、居委会、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另一方面也服务产业区,包括政府管理机构、社会共享平台等,如创新创业平台、知识服务平台、设备共享平台等;还可与商业、金融服务设施结合在一起。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投入一点,社会组织投入一点,企业投入一点,多方共享。

 

2.2.4通过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多元社会融合


基础设施是促进社会多元融合的基本支撑。一是路网格局的选择。在尊重大格局路网的基础上,深化支路网系统,确保主次干道的通畅,支路可以灵活布置,比如遇到村庄的地方弯一弯,和村庄已有道路连一连,这样为村庄保留提供基本支撑,也节约了拆迁成本,避免了拆迁过程中的社会冲突;二是水、暖、电、气、环卫、防灾设施的完善,这是产业提升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提高村民的生活条件奠定了基础。特色小镇建设将大大提升特色小镇周边及内部村民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村民的获得感。


3 案例实践:黄岩模具特色小镇规划


3.1  项目概况


3.1.1 建设背景和目标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是我国模具行业的发源地之一,尤其在汽车塑料模具方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具有全行业影响力,是国内模具行业的巨擘之一。长三角和珠三角板块生产的模具总量占我国模具行业市场份额的80%以上,台州是模具行业四大顶级城市之一(图1)。2012年,模具产业占黄岩区工业总产值的 8.29%。2014年,黄岩模具总产值达14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左右,目前仍基本保持 8% 左右的高速增长(图2)。黄岩模具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共有12家。



台州市黄岩区实施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提出“黄岩高端智能模具小镇”建设计划,把打造模具产业中的高端价值链和生态链作为黄岩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试点和示范。黄岩模具是浙江省重要的块状产业集群之一,2015年,黄岩高端智能模具小镇被列入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图3),传统优势产业迎来创新发展的良机。



3.1.2基地概况与现状资源特征


“黄岩模具小镇”的选址位于黄岩城区以西的新前街道范围(图4)。这里已经集聚了大量模具制造企业,并已经编制了未来模具产业区规划方案,产业集聚区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这次特色小镇建设为这一地区的发展带来契机,并将对既有规划方案进行新的战略思考。



模具小镇划定的规划范围为4.03平方千米,建设用地为1.44平方千米(图5)。现状用地主要是产业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和农林用地,其中产业用地为0.7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中部。周围包括五个村庄居民点,村庄建设用地为0.74平方千米。除了已经建设完成的产业区主干道之外,其余为乡村公路。但从总体上看,模具产业区的道路、水系、绿化等建设与周边村庄没有关联。虽然两者在空间上相距不远,但是产业区的厂房建筑以独立开发为主。根据既有的规划方案,产业区建设基本是以拆除既有村庄为主要模式,村庄拆除后对村民以异地统一建房安置为主。因此,产业区与既有村庄在空间上处于分割状态。此外,产业区内新建的厂房建筑基本是以道路划分地块来建设的模式,厂房建筑之间隔离情况严重,生活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基本以沿路底层商铺自发经营为主。另一方面,既有的五个村庄居民点在空间上已经与厂区建筑邻近,基本上属于被蚕食的状态,村民的生活设施配套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乡村社区的环境品质亟待提升。



3.2  基于多元社会融合的整体规划构思


3.2.1通过空间整合实现社会融合


黄岩模具小镇的目标定位是打造高端模具产业链,发展大型及精密、高效的塑料模具等;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模具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的新技术和科技人才,打造国际化的模具创新中心;推进民俗展示体验中心,打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地。因此,黄岩模具小镇是以模具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嫁接工业旅游及区域内的特色乡土文化休闲旅游功能。其在空间布局上的策略是将特色小镇与既有村庄空间整合起来,通过产业邻里中心和乡村居住中心空间安排的“耦合”,为模具产业高端创智人群、普通从业人员和原住民等各类社会群体营造一个多元融合的小镇环境,使多元社会群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各显所长,从而通过空间整合实现社会融合的目标(图6)。



3.2.2满足多元社会人群的需求


深入分析黄岩模具小镇相关社会人群的主要目标和具体需求,则可以在空间规划布局上有的放矢、整合资源,既可以因地制宜,又可以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精准性和使用效益(表2)。



3.3  空间整合的规划路径


3.3.1人群多元的社会结构


(1)铸造产业高地,吸引创业人群

通过国际化模具创新研发中心等项目,提升黄岩模具产业链条。产业用地向高效集约转型,将土地合理集中于满足高端价值链延伸的需求,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大力配置模具研发和高端服务等功能空间;同时,提升模具产业链,扩充旅游产业链。根据国内外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提供相应的空间载体,包括公共服务中心、仪器设备中心、博览展示、科创研发基地、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等。此外,依托模具产业和地方旅游资源,扩充旅游产业链。


产业转型、能级提升需要配置相应规模的研发、展示、居住及公共服务等功能空间,并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产业能级提升的空间诉求,规划落实高端模具制造、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小镇生活商务配套等项目。


(2)多元社会融合,丰富公共活动

结合智造主题和地方特色资源,策划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推动多元社会融合,塑造活力纽带。沿河植入多种人群交往活动,如水上活动、亲子互动、体育健身、聚会交往等;结合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设置,使滨水空间成为吸引不同人群沟通交往的平台(表3)。



(3)耦合产居空间,营造职住邻里

产业单元与既有村庄的组合成为模具小镇的基本单元结构,融合产业居住,打造职住邻里。基于已有的乡村布点,在不拆除原有村庄的情况下改善乡村聚落的环境,形成职住融合的空间单元。这样做,既保证生产人员的配套需求,又提升既有乡村的建成环境;既避免“推土机”式的拆除与建设成本的巨大浪费,同时既有村庄的更新提升可满足相关从业人员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选取规划范围内东北角的区块作为典型的职住邻里单元。该职住邻里单元以水系、路网作为骨架,通过设立服务中心联系模具智造、模具研发及配套居住空间,形成职住匹配的模具小镇基本结构单元(图7-8)。



3.3.2土地使用划分和组织方法


(1)打破方格路网,保护既有村落

充分应对基地良好的山水格局,形成整体、有机、灵活的道路网络。基地北靠翠屏山,南面永宁江,内部水系支流丰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山水空间格局。通过自然有机的路网与原有方格状路网的融合,创造多样而富有地域特色的路网格局,增加功能和用地弹性(图9),在保留自然肌理、水系、古树、乡村的同时,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社会多样活力。



在分析原有路网的基础上,在尊重已建道路现状的基础上,对未建的道路网络格局进行适当修改,既避免了对原有村落的大拆大建,又提高了主、次干道网的服务效率,且具有较好的可实施性。


(2)量定产业地块,丰富单元模式

打破单一用地,细分产业空间。基于模具产业用地的市场分析,划分规模灵活多样的地块;打破单一用地划分模式,在保证市场普通厂房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根据区位特点形成灵活多样的用地划分类型,以满足市场用户的多元需求。

 

3.3.3公共设施配置融合多元社区需求


(1)完善配套设施,支撑生活品质

根据小镇从业人员的特征分别配置不同规模、内容的服务设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避免职住分离,保证设施的使用效率;服务设施兼顾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就业需求;不同规模的职住邻里须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商业、医疗、金融、文化、健身休闲和社会福利设施等(图10)。



通过水系及绿带创造亲水性的“滨水空间”,布置商业、文化、健身休闲等设施促进人群间的交往。沿岸线布置大量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多元化的滨水活力带。


(2)创新地标空间,形成社区标识

在有机划分不同规模大小地块的基础上,基于高端产业功能塑造地标空间。形成产业、公共服务地标、邻里空间系列地标,从而形成社区标识系统,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自豪感。


(3)提升环境品质,满足多样需求

对已有的厂区建设用地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通过一系列规划控制手段及奖励措施,精心选择若干道路及重要节点进行改造,使之与规划新建地块形成网络,互相呼应。对小镇入口道路进行功能、断面的改造提升,共划分为入口、公园、商务、厂区和研发五个特色区段。同时,对既有的厂区周边提供复合产业研发、商业服务等生产、生活的服务配套设施,满足产业人员、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3.4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


创新道路断面,营造街道生活。精心设计小镇生活性道路断面,形成行车与步行皆宜的生活休闲空间;突破传统的道路断面形式,增加临时收费停车带,并考虑相应的步行商业空间,促进不同人群交往的几率,形成积极活跃、温馨的城市界面,从而避免因厂区开发模式而带来的冷漠单调的道路空间氛围。


设计骑行路线,倡导绿色出行。沿水系岸线、邻里中心、景观节点布置自行车骑行线路,贯穿于主要的景观控制点,与机动车道分离,提供安全、舒适的小镇户外活动空间。


4 小结


总之,特色小镇建设是通过空间整合来实现社会融合。规划设计在对特色小镇的生产创业环境、生活支撑环境、生态休闲环境等资源要素和相关人群需求进行整体化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促进多元社会融合的空间机会。通过对特色小镇与既有村庄空间环境布局的整合、整体化构架,可在空间规划上避免产业布局和既有村庄相互隔离,从而避免隔离所产生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特色小镇的产业特征,以及多元社会人群的主要目标和具体需求,可在空间规划布局上有的放矢、整合资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特色小镇多元社会融合的关键是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用地规划布局的多样化。其中,社会结构多元化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保障,用地规划布局多样化是推动多元社会融合的空间载体,而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又是促进特色小镇多元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空间整合的规划路径包括:铸造产业高地来吸引创业人群,丰富公共活动来促进多元社会融合,耦合产居空间来营造职住邻里;充分利用既有水系路网,尊重、保护既有村庄的布局结构,打破方格路网,用具有针对性的土地使用划分来量身定制特色产业地块、丰富单元模式;以创新地标空间来塑造社区标识,依靠多样化地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来保障生活品质等。   

 

鸣谢

感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岩模具小镇规划设计小组成员开欣、章丽娜、宣文、张梦怡、蔡一凡、蔡言等对本研究的贡献!同时感谢浙江省台州市规划局黄岩分局张凌、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彭艳艳等对本研究的调研工作提供支持!  


*本文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城乡规划》杂志2017年第6期。


相关文章



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会刊投稿”

获取在线投稿链接


想与协会合作,就请点击“阅读原文”

留下联系方式吧!



今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恭祝全国科技工作者们节日快乐!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