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视角下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摘要
工业遗产承载着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脉络。遗产旅游的方式有助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促进东北地区的文脉传承和区域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遗产旅游的视角出发,以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历史成因与价值,针对其现状特征,从遗产地旅游框架构建、提升旅游者游憩体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角度,提出遗产旅游视角下的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以期为今后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工业遗产是一类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彰显城市的底蕴和特色、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 年11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调研时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将“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长期以来,政府与学界一直积极支持与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工作(表 1),从唤起公众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开始,到逐步明确工业遗产的内涵价值与认定方法,并鼓励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等活化利用新形式,试图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公众参与等方式,推动工业遗产成长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
表1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文件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工业遗产反映了东北地区工业化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保存与利用价值。
在存量规划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地区面临着全面振兴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保护并利用现存工业遗产的问题。本文将基于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历史成因、价值以及现状特征,从遗产旅游的角度探讨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01
遗产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
1.1 遗产旅游的定义
遗产旅游的早期定义主要是从供需关系的角度进行讨论。从供给方面即遗产地的角度看,一般认为,遗产旅游是“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
例如世界旅游组织将遗产旅游定义为:“深度接触其他国家或地区自然景观、人类遗产、艺术、哲学以及习俗等方面的旅游。”但这种根据旅游地历史特性进行旅游类型划分的方法,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提出,遗产旅游是一种基于旅游者动机与认知的旅游类型,而非基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具体特征。
从旅游者需求的角度看,遗产旅游是基于怀旧情绪和希望体验多样化的文化景观和形式的需求。然而,这种定义因过于依赖旅游者的认知,同样受到一定的质疑。
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兼顾供给与需求,将旅游地特性与旅游者需求相结合,提出遗产旅游是“以遗产资源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去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认为遗产旅游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遗产及遗产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1.2 遗产旅游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
基于遗产旅游的含义,我们认为,遗产旅游对于工业遗产保护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从经济角度看,工业遗产得以保存是因其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遗产旅游的方式,遗产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形成了消费资本,能够让工业遗产的价值在游客进行遗产地游览观光的过程中转化为经济效益。所得收入不仅可用于工业遗产的日常维护与运营管理,实现工业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
二是从科教角度看,工业遗产记录了工业与地区发展的历史,向人们传达着历史文化价值。通过遗产旅游地的展示与解说功能,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遗产地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文化与技术发展过程。工业历史文脉以及过往的重大经验教训在人们游览的过程中得以传承。
三是从社会角度看,工业遗产承载着当地居民对特定时期的集体记忆,人们在游览工业遗产过程中产生对个人和集体的认同感。游览遗产有助于人们发掘个人与集体价值,通过遗产形成地域依恋感与本地自豪感,提升社会凝聚力并促进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
1.3 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现状
工业遗产旅游作为遗产旅游中的重要分支,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英国工业考古学,其通过博物馆的形式保护了大量的工业文物,满足并吸引了部分具有特殊兴趣的人们前来旅行和观光,从而使工业遗产旅游得到最初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第一个世界工业遗产地—铁桥峡谷改造完成,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借鉴,以铁路废弃工厂为典型代表的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目前,工业遗产旅游已经形成“区域—城市—遗产” 的发展体系。从区域层面看,以德国鲁尔区为代表的区域性工业旅游开发,通过线路构建、区域联动的方式,打造绿色、便捷的交通网络;通过设置完备的休闲配套服务设施等方式,将全区不同主题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综合整治与复兴。
从城市层面看,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既能提升城市特色,打造城市的“新名片”,同时也能起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联通城市内部主要工业遗产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在《上海市工业旅游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指导下,上海市通过颁布地方法律法规、线上线下同步宣传等方式,集中推出 290 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逐步打造“工业遗存体验之旅”,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同时,也利用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门户城市的优势,推动周边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从遗产本身看,工业遗产旅游除了要保持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外,还要结合不同游客的深度体验需求,对游憩设施功能空间的布局以及旅游活动主题和产品策划进行充分的考量。
例如位于日本京都的铁道博物馆,除了对建筑遗产进行保存与利用外,还引入各时期机车 53 辆用于展示,并保留一段铁路用于蒸汽机车观光运营。同时,博物馆还会定期邀请机车库退休工人和现任 JR 西日本公司员工在博物馆内进行口述历史、技术操作演示与讲解。
此外,为了让各年龄段的游客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博物馆内设有铁路历程回顾、产业技术革新介绍、驾驶体验等多个主题分区,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体验一番”的设置,建设人人都能体验乐趣的“学习场所”,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递铁路事业的社会意义。
02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现状与特征
根据发改委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计划(2013—2022)》中的统计数据,东北地区拥有地级老工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老工业市辖区 28 个,占全国老工业城市总数的 23.3%。这些老工业基地的城市特色鲜明,拥有丰富的、记录了各时期东北地区工业遗产发展的遗产要素,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1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历史成因与价值
自 1861 年英国在营口投资设厂以来,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依次经历了清末民初、民国奉系军阀统治、民国日伪统治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表 2)。
表2 东北工业遗产历史时期、成因与价值
早期的工业起步,来源于帝国主义国家对东北地区资源掠夺的需求,英、俄、日、美、德等国家纷纷在铁路、工矿等行业投资,一方面导致东北地区林木、矿产等资源的大量外流;另一方面也为后来东北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交通运输设施、开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由奉军控制的东北地区在张学良提出的“东北新建设”政策的推动下,大力发展重工业、轻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大地,建立了所谓的“关东州”与“伪满洲国”。这一时期已有的与新建的工业企业均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经济资源的工具,也是日本侵略历史的罪证。
随着 1948年底东北地区的全面解放,东北地区工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出“一穷二白”困境的重要引擎。以过往几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为基础,在苏联“156”援建计划支持下新建的 56 项重要工业项目中,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以及振奋全国的“铁人精神”,让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了“新中国工业摇篮”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转型、产业升级调整以及能源与材料技术的进步,这些工业企业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衰败,一些企业在破产倒闭或搬迁后,留下包括厂房、矿场、铁路以及相关附属设施在内的工业遗产。
这些工业遗产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时期里,记录了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历程中的科技进步、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色,保障了民族历史的完整性,同时也成为当地居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2.2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特征
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工业发展的复杂历史背景,使得其工业遗产具有不同于其他老工业基地的空间分布与数量类型特征。
2.2.1 空间分布特征
(1)宏观层面的点轴分布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拥有大面积的平原、天然河道、海岸线等各类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早期的工业布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铁路建设以前,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水路运输,工业及相关附属设施主要围绕营口港和周边沿海带以及辽河沿岸布局。
1903 年中东铁路建成后, “T”形结构的铁路网连接了内陆与海滨港口,并覆盖东北大部分区域,东北工业发展进入铁路运输时代。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城镇与工业企业转向沿铁路布局,诞生了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大连等大型工业城市,形成了哈大齐、长吉、辽中、辽南等区域性工业集聚区,同时在区域层面形成了沿海、沿河、沿铁路的三条工业发展轴线(图 1)。
图1 东北地区主要工业城镇与工业区的空间分布
(2)微观层面的层次分布
工业遗产在城市中的分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工业设施,一般分布在铁路、港口以及矿井附近,通常是按照生产活动流程较为紧凑地排布;另一类则是与工人社会生活相关的工业配套设施,如医院、学校、影剧院等,一般分散于城市社区当中。
2.2.2 数量类型特征
(1)数量众多
虽然近百年时间里东北地区的政权更迭较为频繁,但是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各个时期执政者的重视,其整体发展过程较为连续。因此,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不断有工业企业诞生,围绕这些工业企业又配套建设了一批住宅、学校、医疗等辅助项目,总体而言,潜在的工业遗产数量众多。
(2)类型多样
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促进了东北工业的多元发展,现有的工业遗产囊括了军工、船舶、石化、交通运输、电影、食品加工等多种产业类型。
同时,近代工业发展的百年积淀也产生了多种遗产形式,包括工业建筑、工业构筑物、工业设备与设施、矿山等物质遗产,以及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早期的殖民者与苏联援建者在将工业技术引入东北的同时,也赋予了工业遗产多元的文化特征,包括俄罗斯建筑风格、田园建筑风格,日本建筑师创作的古典主义风格、帝冠式建筑风格,以及苏式园林建筑风格等。这些多元化的建筑特征使得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3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现状
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推动下,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普查与划定工作已经陆续开展。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各城市在调研过程中逐步梳理出国家、省、市级工业遗产,并将其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与此同时,沈阳等城市颁布了地方性文保法规,从制度层面对工业遗产加以保护。随着工业遗产保护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自 2017 年起,工信部每年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目前已在东北地区确立了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等 11 处国家工业遗产(表 3)。
表3 东北地区国家工业遗产
在遗产旅游利用方面,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也初显成效。在遗产本体层面,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于 2009 年被评为全国首个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长春长影旧址博物馆于 2017 年被列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图 2 左)。
图2 东北地区工业旅游开发实例(左:长春长影旧址博物馆 中:沈阳铸造博物馆 右:沈阳工人村生活馆)
沈阳将废弃的铸造厂厂房、工人宿舍楼改造成为铸造博物馆与工人村生活馆,展示早期工业发展与工人的生活状态(图 2 中、右)。
而在城市层面,哈尔滨市对“三大动力”工业区 、香坊老工业区等相对完整的工业生产区域实施整体保护,在园内增加标志物和展示牌,建设相关产业博物馆,试图再现其真实的历史风貌 。
然而,目前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从遗产地的角度看,区域层面缺乏工业遗产旅游的合作,一方面是受制于省市间的行政壁垒;另一方面是没有实现区域内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导致区域内各城镇面临同质化的竞争。
城市层面则是未能精准定位城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特色,缺少有效的工业遗产旅游宣传,导致自身缺少核心竞争力,未能起到工业遗产旅游应有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遗产层面,对于一些尚未开发的工业遗产,缺少旅游价值与开发潜力的评价,因而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化利用。部分遗产旅游地存在过度商业化、脱离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的现象,破坏了工业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价值。
从旅游者的角度看,保护利用模式样板化带来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且单调,使得游客多样化的体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些远离市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缺少足够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也成为阻碍游客游览工业遗产的一大原因。
此外,缺乏地方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政策所导致的工业遗产产权不明晰、遗产旅游化改造投资人权益无法保障、遗产旅游利用过程中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等问题,同样也制约了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03
遗产旅游视角下东北地区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3.1 构建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区域—城市—遗产”的发展框架
基于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建立“区域—城市—遗产”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框架,有助于统筹东北地区工业遗产资源,在区域整体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整合同类型遗产资源,从而进行错位发展,避免遗产旅游地的同质化竞争,提升区域工业遗产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3.1.1 区域层面
依据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区域层面构建以中东铁路、辽河、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主线的工业遗产旅游线路,串联起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性工业集聚区及区域内 28 个老工业城市。
随着东北地区逐步建成较为发达的高铁网络,省内主要工业城市在哈大、哈齐、哈牡、秦沈、盘营、长吉等客运专线的连接下,彼此之间均能够实现 1.5小时内可达。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体系大大缩短了东北地区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也为区域级工业遗产旅游线路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根据不同交通轴线的特征,打造黄渤海沿海工业带之旅、辽河工业带之旅、中东铁路(滨州线 / 滨绥线 / 南满支线)之旅等不同主题的工业遗产旅游主线。
此外,相邻的同类型工业城市,可根据城市工业发展的特点,打造城市间的工业遗产旅游支线。例如辽宁中部的抚顺、鞍山、盘锦、阜新等以石油、煤炭、钢铁闻名的城市,可以串联起“钢铁能源”旅游线路,进而丰富区域工业遗产旅游线路的主题。
3.1.2 城市层面
要想发挥好城市在工业遗产旅游体系构建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明确城市工业遗产的特色发展方向就变得尤为重要。
它一方面影响到城市在区域中的旅游功能主题定位;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城市内重要工业遗产能否合理、有效地旅游化利用。
各级城市应当通过制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梳理已有的与潜在的工业遗产价值特色,打造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名片,例如“绿色油化之都”—大庆,“动力之乡”—哈尔滨,“装备制造之城”—齐齐哈尔,可以构成“能源—动力—产品”的区域性工业遗产旅游主题,同时也提升了大庆石油、哈尔滨“三大动力”、齐齐哈尔机床制造等核心工业遗产的知名度。
3.1.3 遗产层面
对于遗产本体,应该做到分级分类保护,保持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了能够高效、合理地利用东北地区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工业遗产,可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详细的勘探与测绘,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建立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数据库。对整理得到的工业遗产,按照产业类型与价值进行分类,再分别进行旅游价值评估与旅游化利用适宜性评价,从而确定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以及旅游化改造的具体方法。
为提升工业遗产旅游的核心价值,遗产单位可与当地校企合作,定期组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活动。以点带面,在增强地方依恋与个人、集体认同感的同时,提高工业遗产的区域影响力。
各级政府在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借助官方网站、社交媒体以及宣传手册、游览地图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宣传,提升民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形成工业遗产旅游的口碑效应。将怀旧情感、个人和集体的认同感、地方依恋感以及对工业发展的兴趣,转化为对工业遗产旅游的需求。
3.2 提升游客对工业遗产旅游地的游憩体验
为提升游客的游憩体验,可以结合对东北地区旅游市场的分析,对游客的工业遗产旅游需求进行充分调研。
根据需求调查结果,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包括居住生活体验、工艺流程体验、定期邀请退休职工讲述工业建设发展的“活”历史、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业技术发展讲解与演示活动等,满足游客多元化体验的需求。
此外,根据游客的意见反馈,改善遗产旅游地服务业配套设施,设置统一的标识系统,提升旅游解说与服务水平,提高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3.3 建立健全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相关法律体系
作为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的有效补充,东北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地方性工业遗产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良性发展。
例如 2000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针对伊利运河国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案》,从立法层面确定了运河遗产管理人员的构成、权限和职责,明确相关规划的编制要求及其程序,并就经费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通过建立诸如《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条例》《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条例》等地区性法规,结合地区实际,对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产权归属、旅游开发资质、运营管理制度等事宜进行详细规定,保障工业遗产旅游市场的秩序,维护工业遗产旅游投资者与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多方参与和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为工业遗产旅游创造良好的竞争与发展环境。
同时,各地联合制定区域性法规,有助于打通省市间的行政壁垒,加强地方合作,促进工业遗产旅游的整体发展。此外,相关法规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遗产的过度旅游化利用,让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以克制的方式进行,防止遗产价值被破坏。
04
结语
工业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平衡遗产保护与发展、促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目前,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认定保护工作已经全面开展,但在遗产旅游等遗产活化利用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发展历史、价值与空间布局以及数量类型特征,针对当前出现的遗产地构成缺失、游客游憩需求未得到满足、地区性立法滞后等问题,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策略。
未来随着人们对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工业遗产旅游的需求会逐渐增长,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工业遗产的内涵与旅游价值,通过精细化设计,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推动工业遗产的活化再生,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
作者
赵志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安庆龙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王清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
推荐阅读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